目的 分析MRI在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腰穿测压证实的9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本组9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MRI表现包括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者4例,弥漫性硬脑膜增厚者5例;脑下垂3例;硬膜下积液2例;垂体增大2例;弥漫性硬脑膜强化9例,其中1例也表现为弥漫性硬脊膜强化.结论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后硬脑(脊)膜弥漫强化征象对本病的诊断很有价值,仅进行MRI平扫容易造成漏诊.
作者:刘文娟;李蕊;郑宁;齐先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及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PD患者均在CT/MRI定位下立体定向手术,45例行核团射频毁损术,5例PD DBS均选取STN为手术靶点.术前、术后1月进行UPDRS和ADL的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变化和症状改善率.结果 射频毁损术及DBS术后短期效果均满意,显效44例(88%),有效6例(12%),总有效率100%.术后1月的UPDRS与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诊射频毁损者复发率8例(17.8%),DBS者无复发.结论 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及DBS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
作者:夏卫东;朱广廷;赵长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中LMP1和BHRF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EB病毒相关性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BHRF1、VEGF-C、LYVE-1和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 30例EBVaGC组织中不同TNM分期、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LMP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HRF1表达和TNM分期、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VEGF-C表达与周围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EBVaGC中MVD在不同TNM分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MLVD与在不同TNM分期和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BHRF1的表达与MVD无统计学关联,而与MLVD有统计学关联(P<0.05).VEGF-C阳性表达的19例EBVaGC组织中,MVD和MLVD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中LMP1的表达率低,BHRF1的表达率高,可能与EB病毒相关性胃癌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高表达说明VEGF-C可能参与EBVaGC的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其高表达间接促进肿瘤细胞沿新生的淋巴管迁徙和转移.
作者:张伟;王爱亮;崔凯;孙静;李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焦虑症状对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是否存在影响.方法 使用HAMD、HAMA及WCST对病例组和正常组进行评定.结果 1)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组的应答数、错误数、持续错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组较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组除了在应答数、错误数、持续错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分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非持续错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与WCST的应答数、分类数、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 焦虑症状能加重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
作者:韩莉莉;杨真真;刘传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丁螺环酮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71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丁螺环酮30mg/d治疗,于基线、治疗后6周、3个月和6个月分别对受试患者经行DSST、WCST、BPRS评定.结果 随访治疗6个月,研究组患者精神症状稳定,DSST高于基线水平(P<0.05),WCST持续应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丁螺环酮能够改善正在维持AAPD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力.
作者:叶萌;苏德振;周新芳;徐晓津;胡静;房茂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DWI对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800s/mm2),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选取ROI并测量其ADC值.结果 不同性质子宫内膜病变组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13±0.100)×10-3mm2/s及(1.223±0.225)×10-3mm2/s,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623,P<0.01),ADC值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佳诊断阈值为(0.826±0.185)×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6.4%.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为(0.727±0.102)×10-3mm2/S,内膜肉瘤的平均ADC值为(0.654±0.065)×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可准确显示肌层侵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望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作者:胡喜斌;白雪琴;孙新海;李娴;盛华强;徐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SPECT/CT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法医鉴定的83例眼眶外伤患者的CT和SPECT/CT影像资料,分析各影像征象的诊断价值.83例患者均接受了64排螺旋CT与SPECT/CT检查.结果 64排螺旋CT显示眶周软组织肿胀16例,眼内直肌肿胀54例,筛板骨质不连续并/或筛板骨质向内侧凹陷81例,邻近筛窦小房内有积血或积液41例.SPECT/CT除可显示以上影像表现外,显示筛板局部异常核素浓聚78例,筛骨纸板无异常核素浓聚5例.结论 SPECT/CT可灵敏准确的诊断筛骨纸板骨折,可为法医鉴定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高建英;张甜;翟宁;艾慧芳;曹志华;徐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缺乏状态下Th1/Th2亚群偏移与骨丢失的相关性及左归丸逆转Th1/Th2亚群偏移减轻雌激素缺乏骨丢失的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未绝经妇女、绝经妇女、绝经中药组妇女各15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2水平;分离静脉血单个核细胞,流式检测Th1/Th2亚群比例;Western blot检测Th1/Th2亚群特异性核转录因子(T-bet、GATA-3)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血清Th1/Th2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TNF-α、IL-4)mRNA表达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研究对象腰椎2~4(L2~4)前后位BMD.结果 与未绝经妇女比较,绝经妇女血清E2表达及BMD均明显降低(P<0.05),Th1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5),Th2亚群比例明显降低(P<0.05),T细胞向Th1亚群偏移.相关性分析显示,BMD与E2水平、Th2亚群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h1亚群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E2水平与Th1亚群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h2亚群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绝经组比较,左归丸治疗后绝经妇女腰椎BMD明显升高(P<0.05),Th1亚群比例明显降低(P<0.05),Th2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5),T细胞向Th2亚群偏移,T-be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GATA-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TNF-α mRNA表达降低(P<0.05),IL-4mRNA表达升高(P<0.05),血清E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雌激素缺乏状态下Th1/Th2亚群偏移与骨丢失密切相关,左归丸调节T细胞亚群特异性核转录因子表达,逆转雌激素缺乏导致的Th1亚群偏移状态,减少骨丢失,促进骨形成.
作者:谢宝华;鞠红梅;王丽;周宪宾;郭钰琪;李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重症HFMD引起患儿机体各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7例HFMD死亡患儿尸体进行剖验并提取其胸腺、脾、淋巴结等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结果 镜下见脾小体扩大,脾小体内有坏死碎裂的细胞碎片.脾髓质脾窦扩张充血,脾索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并见坏死碎裂的细胞碎片.肠粘膜下淋巴组织及肠道淋巴结内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淋巴滤泡增大、大量细胞坏死及见单核细胞吞噬现象.部分胸腺小叶内胸腺小体淋巴细胞相对稀疏,胸腺小体部分钙化.结论 重症HFMD可引起脾、淋巴结及淋巴组织等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但对胸腺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飞舟;刘增甲;王旭;崔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CK5/6、HIF-1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正常乳腺、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CK5/6、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三阴性乳腺癌组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组中CK5/6、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2)三阴性乳腺癌组中CK5/6、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组(P<0.05);3)乳腺癌组中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关;4)三阴性乳腺癌组中HIF-1α高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期、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 CK5/6的表达反映了肿瘤的起源,HIF-1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程度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进展相关.
作者:李鹏;乔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各种因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疾病,因骨结构改变、成骨细胞的缺乏、生长因子和新生血管的不足等原因致使该疾病治疗令临床医师们困惑难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源性、易获得性、分化成骨性等优点,尤其是近10年来骨修复支架材料的研发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得其更加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虽然部分已应用于临床,但多数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张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近年来有实验证明肥胖可以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一些脂肪因子可能是肥胖与甲状腺癌关系的介导者.瘦素、脂联素都是脂肪因子,在维持能量、葡萄糖及脂质代谢、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甲状腺癌中,瘦素、脂联素及其受体的作用尚不明确,可能有促进肿瘤增殖、增生和增强侵袭力的作用.本文就国内外对瘦素、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侯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在目前医学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环境下,本文以济宁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探讨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建设.
作者:李宁;张丹丹;李永华;王文军;宋爱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营养干预前后老年人群的饮食行为以及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探讨营养宣教能否通过饮食行为改变而影响机体抗氧化功能.方法 随机抽取某市227名老年人实施各种措施的综合营养干预,包括宣教和营养素补充.干预前后进行饮食行为等调查,测定血清抗氧化指标.结果 干预前老年人的营养知识水平比较低,老年人的营养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干预后抗氧化指标没有变化.结论 本次营养宣教对老年机体饮食行为有促进作用,但对机体抗氧化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王崇峰;杜珍;王郡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实施效果.方法 以“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立硬(F),成立CQI小组(O),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C),进行根因分析(U),选择可改善流程(S),再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反复的循环而不断的提高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结果 CQI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1年以来,留置针穿刺失败率由2011年29.97%降低到2012年的10.00%,护理满意度由(90.50±3.25)%提高到(98.00±0.55)%,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失败率=6.71,P<0.01;t满意度=4.05,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了影响穿刺成功率的因素,明确了现行的流程和规范,规范或优化了操作流程,进而显著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获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效的耗材支出,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作者:邢齐宁;刘丽;王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腹部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保守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 6例患者均经均采用保守治疗同时予精心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基础护理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 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病人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临床保守治疗效果,避免再次手术,减少病人的痛苦.
作者:赵静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新合成的有机锗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它们的抗癌作用机理提供资料,为迸一步设计合成更为有效的抗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综合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热变性(Melting Temperature Studies)、荧光光谱变化(Fluorescence Titration Experiments)、黏度测定(Viscosity Measurements)等方法,研究了4种化合物与3种DNA,既小牛胸腺DNA(ct-DNA)、22-mers poly(dA·dT)和22-mers poly(dG·dC)的相互作用.结果 4种化合物与CT-DNA结合后,4种化合物的UV-Vis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色效应和红移现象,预示着4种化合物可能通过插入方式与DNA发生作用.由化合物与ct—DNA、22mer poly(dA·dT)和22mer poly (dG·dC)作用的热变性曲线可以看出,3种DNA的热变性温度Tm均有提高,意味着药物与DNA的插入结合.发现4药物小分子对CT-DNA黏度均有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DNA溶液的黏度也随之增大.3种DNA均能使4种化合物的荧光发生淬灭,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结合常数,属于中等强度的结合,结合常数介于103~105M-1之间.结论 药物与DNA作用后,药物的UV-Vis变化、DNA的热变性温度和黏度的变化均说明4种有机锗化合物是以插入结合方式与DNA发生作用的.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新型结构的有机锗化合物各功能基团之间产生了协同作用,它们均能与DNA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并且很可能改变原有的有机锗倍半氧化物的抗癌作用机理,产生直接细胞毒作用,因而提高了整体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对进一步合成高效低毒的有机锗抗癌药物、揭示它们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上官国强;曲晓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脊髓损伤主要是由外伤、脊髓疾病以及医源性损伤等因素引发,往往导致脊髓局部缺血受损从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脊髓损伤的修复和治疗一直是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尽管目前医疗技术和手术方法较前显著提高,但现有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依然与临床需求相差甚远.由于脊髓损伤常可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而出现全瘫或不全瘫痪,给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亟需开发出新疗法以提高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迅猛发展使得干细胞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成为可能,干细胞治疗作为脊髓损伤的一个重要有前途的领域也已被提出并付诸实践,近一些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不仅启动,也在不同国度进行了报道,并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脊髓损伤治疗的现状,介绍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来源以及生物学特性,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展望.
作者:孟纯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医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制、完善临床见习实习体系、创新就业创业教育、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等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作者:赵敏;冯磊;倪守建;李印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