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察补肾益智方对痴呆模型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谷氨酸系统的影响,旨在探讨该方治疗AD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补肾益智方治疗老年痴呆可能是通过上调海马区谷氨酸受体数目,提高谷氨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能力,从而对海马区脑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另外,中药补肾益智方治疗老年痴呆的疗效与给药剂量有关,高剂量中药治疗效果较优.
作者:陈京萍;周乐全;张晓东;罗荣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定心方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方法:大鼠击晕后取心脏,用链酶蛋白酶消化分离单个心肌细胞,再用不同荧光染料分别标记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测定定心方血清对心肌细胞内[Ca2+]i、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缺氧使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升高,而使细胞膜电位降低,定心方血清降低了正常和缺氧心肌细胞内[Ca2+]i,改善了缺氧引起的膜电位降低,使缺氧状态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保持在基线水平.结论:定心方使细胞内[Ca2+]i降低,维持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接近于正常水平.
作者:孙学刚;伊丽萦;贾钰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纯中药复方糖神散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M)大鼠模型,依据血糖值分为三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糖神散和生理盐水灌胃,观察5周.检测空腹血糖(FBG)、体重(W)、红细胞中山梨醇(RBCS)的含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甩尾反射潜伏期(TFL),并对治疗后的胰腺、视神经、坐骨神经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用糖神散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RBCS含量明显降低,MNCV明显加快,TFL明显延长,病理学检查模型组胰腺、视神经、坐骨神经有形态学改变(脱髓鞘、轴突萎缩),糖神散治疗组胰腺、视神经无明显形态学改变,而坐骨神经有形态学改变.提示:糖神散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样作用,可通过抑制多元醇代谢来改善神经功能,并可部分修复结构的损伤.
作者:杨竞;杨进;魏新冰;丁华;侯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含药血清对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肾小球MC体外培养技术及血清药理学方法.结果:雷公藤血清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MC增殖,并可降低LPS刺激的MC培养上清液中NO、NOS(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结论:雷公藤抑制MC增殖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NO、NOS分泌.
作者:黄怀鹏;陈志强;王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比较生大黄、熟大黄及其免煎颗粒中大黄素含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LC法测定生大黄、熟大黄及其免煎颗粒中大黄素含量.结果:生大黄、熟大黄及其免煎颗粒中大黄素含量有一定差异,含量依次为生大黄>熟大黄>免煎生大黄颗粒>免煎熟大黄颗粒.结论:生大黄、熟大黄及其免煎颗粒的临床用量应该有所不同.
作者:朱青;傅春升;韩相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为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中药名青蒿,具清热凉血、解暑、截疟等功效,其截疟有效成分为青蒿素(arteannuian).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我国研制的抗疟新药,具有高效速效、无抗药性、不良反应小之特点,居世界领先水平.青蒿素系列药还可用于治疗肿瘤、黑热病、红斑性狼疮等病(中国中医药报,2000-113-13(1)).野生黄花蒿虽分布较广,但青蒿素含量极低,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四川酉阳中国青蒿素开发研究中心培育了多种品系黄花蒿优良品种,青蒿素含量高、质量好,广为用作工业原料.为扩大药源,我们将四川酉阳优良品种引种到山东,并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其青蒿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引种的可行性,为黄花蒿在山东大面积种植,以至在长江以北其他地区引种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萍;张子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血管内皮细胞(VEC)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并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预防内皮损伤,有效地改善或逆转其功能障碍.从内皮屏障作用、抗氧化、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与释放,以及对某些内皮相关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中药单体、单味药及某些复方的作用机制.并强调在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中药复方抗VEC损伤、防治心血管病研究的重要意义.
作者:吴智春;王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综述近年来医药界工作者对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新进展与新思路,为中药药材、制剂、生产和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作者:李晓光;陈志霞;暨南大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脾气虚证的现代研究已涉及到消化、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等多方面,并在不同层次上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指标.综述了近10年来脾气虚证本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及思考.
作者:宋玉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各种知识按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要求,进行整理归纳,按其内在的联系组织存储到计算机中.运用计算机大存储量和快速检索能力,设计软件系统,完成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各种知识的咨询和检索功能.,按照用户的要求在屏幕上展现各种咨询信息,方便温病学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
作者:高桂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西医学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结合后的医学将是什么样子的医学?这一直是医学界,尤其是中医学界在探索、争论的重大问题.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面临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走向,探索并回答这些重大问题,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全国著名医学方法论、医学哲学专家祝世讷教授撰写的<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已于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眼光独到,剖析深刻,且理论性较强的力作.书中对中西医学的差异和交融从纵横两方面的全新阐述,对我们深入认识中西医学结合问题的诸多难点和困惑,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值得一读!
作者:乔明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通过对仲景组方原旨的探讨,认为肾气丸功效为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其配伍谨遵<内经>之旨,取少火生气、阴中求阳、补中寓泻等法,故肾气丸应是一首温补肾气的代表方剂.
作者:张永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发热是温病的基本特征.对发热一症,医生不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都较易获取,而恶寒纯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无论初学还是临床多年者,正确地获得恶寒症状并非易事.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温病中恶寒一症进行探讨,旨在寻找较为直观的恶寒辨证方法,以期有益于临床.
作者:张思超;单育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尽管中国式的科学技术体系与西方相比尚有时代和规模的巨大差距,但它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而且代表着当今科学拓展的方向.中医药学的发展符合世界医学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当从这个发展大趋势中认识到中医药学的优势与特色所在.从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多样性、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飞跃性及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指出高度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也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
作者:蔡辉;王艳君;许丽辉;李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分析了针灸现代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认为弊端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方法论选择的失当.为了解决目前针灸现代研究存在的弊端,就必须克服实体中心论的消极影响,向系统中心论开拓.在向系统中心论开拓的进程中,针灸现代研究须注意以下三点问题:①正确把握关系.②必要的文化觉醒.③采用系统科学具体指导针灸现代研究.
作者:马玉侠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