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提高、发病人群逐渐年轻的趋势,是脑卒中、冠心病、猝死等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诱因。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心肝火旺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火热鸱张、热毒内生是其重要的病理转归,清肝宁心泻火解毒是其重要治法,清热降压方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复方。1 脏腑功能失调、心肝火旺、热毒内生之病机
作者:李运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古代针灸文献、针灸临床等角度,对经穴数量及经穴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概括考察了有关经穴概念的形成、沿革等,分析并质疑现行经穴的概念和数量,提出了新的经穴概念和经穴标准.
作者:马传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二陈汤方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以下简称《局方》)。药用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用于“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1]”。该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治痰证,被后世称为“祛痰之通剂”。全方药仅六味,配伍却体现了健脾和胃、理气渗湿的治痰大法。该方虽为宋人所制,但若推其渊源,则当始于汉唐。其制方立论反映了汉代中医经典及魏晋、隋唐代表医著对治痰法则和祛痰方药的认识过程。1 《内经》、《金匮要略》对二陈汤组方的影响 二陈汤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立法,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如《张氏医通》云:“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细究其立法主旨与《内经》、《金匮》的源流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作者:彭欣;秦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ET-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及尾状核ET-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和尾状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脑区(P<0.05,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补阳还五汤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脑缺血诱导的ET-1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新陆;王中琳;周永红;席加秋;李先军;葛常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体外培养的MKN-45人胃癌细胞黏附分子CD44V6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作用环节.方法:制备消痰散结药物血清,体外培养MKN-45人胃癌细胞,拟消痰散结方药物血清干预培养细胞,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胃癌细胞中CD44V6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胃癌细胞中CD44V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环节可能和影响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黏附性机制有关.
作者:王建平;李毅华;魏品康;许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很高,目前主要利用药物进行治疗.复心康口服液是由附子、黄芪、人参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为了证实其药理作用,我们从整体动物水平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1 材料1.1 动物健康成年杂种犬20只,体重14.55±2.10 kg,雌雄兼用.
作者:李建文;王福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流式细胞技术是综合单克隆抗体技术、激光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或其他生物学颗粒性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其分析结果客观,准确,统计学精度高,而且具有快速、定量、多参数等特点,已成为现代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血液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我国自80年代初引进FCM以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领域.本文仅就近年来FCM在中医药治疗肿瘤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做一回顾.
作者:孙丰雷;高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开发出的许多中药抗癌注射剂同传统的口服汤剂及成药相比,具有药物浓度高、给药方便、有效性高、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适用于年老体弱或晚期肿瘤不能耐受化疗者的治疗.现将常用的几种注射药物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 榄香烯乳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是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的抗癌活性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莪术性温味苦辛,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抗肿瘤的功效.经实验研究发现:①榄香烯乳可干扰肿瘤细胞生长代谢,阻碍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M期,使肿瘤细胞分裂能力下降,抑制了癌细胞的增殖;榄香烯处理的H细胞,经D凝胶电泳可呈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性的D梯带状;细胞核染色质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从而证实榄香烯诱导程序性死亡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1].②榄香烯能显著提高肿瘤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对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抑制性T细胞均有促进作用,可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2].③多药耐药(MDR)是肿瘤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攻击的重要的防御机制.有实验证实,榄香烯不仅对MDR1基因高表达的耐药肿瘤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长期使用榄香烯作用于肿瘤细胞也未能诱导MDR1mRNA的高表达及其蛋白产物PGP的大量产生.这一发现表明榄香烯不仅抗癌谱广,而且不易使肿瘤细胞产生抗药性[3].另有报道[4],榄香烯可显著提高肿瘤患者血清中SOD活性,通过SOD防御系统抑制肿瘤生长、清除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可能亦为榄香烯抗肿瘤机制之一.
作者:潘峰;黄彩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小续命汤水煎剂可显著上调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的LDL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这是山西中医学院和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家经动物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小续命汤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目前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但其降脂作用一直未曾进行过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和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关建红、冯前进、梁爱华教授等首次将小续命汤用于降脂研究,并深入到分子水平.他们用75%新鲜蛋黄乳液和1%胆固醇饲料喂养小鼠、大鼠2周制成高脂模型后,用小续命汤水煎剂给予治疗,明显降低了小鼠和大鼠血中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前者降低36%,后者降低38%.1%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鹌鹑15 d后,经小续命汤水煎剂给药治疗TC下降率可达55%,同时还能明显降低大鼠和鹌鹑的TG水平.研究认为,小续命汤水煎剂之所以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体内胆固醇从肠道和皮肤途径排泄而减轻动物肝细胞的胆固醇负荷,从而解除其对LDLR基因转录的下行抑制作用.近日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从分子水平为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摘自<健康报>2001年11月24日第3版)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古《明堂经》在宋以后即散佚不见.《汉书·艺文志》无著录,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多有著录.早援引《明堂经》者为晋·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唐·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及王焘《外台秘要》亦引用过,大部分内容尚保存于今存诸多古医籍中,其中有经脉及其发病,五脏重量及形象,六腑重量、长度及容量,五脏傍通诸项内容,脏腑经脉流注出入,腧穴,刺灸禁忌等.其成书年代似为东汉时期,其卷数据杨上善所见古《明堂经》应为三卷本.
作者:张增敏;吕霞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了两宋时期方书空前繁荣的社会背景.宋朝皇帝对医药学的重视和全社会对医药学的关注,使士人知医成为一时风尚,医学队伍的人员与知识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促成了名家辑录方书的大量问世;对《苏沈良方》、《博济方》、《济生方》、《普济本事方》、《史载之方》、《洪氏集验方》、《家藏经验方》等宋代著名的私人集方不尚繁冗、精简质朴的特点和主要成就进行了研究,肯定了苏轼、沈括、许叔微、王衮、严用和、王贶、史堪、洪遵等一大批名士的集方活动对中医学术发展以及方剂的流布、传播与搜集、验证、规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作者:王振国;谢锁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高等中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出版使用,至今已有18年,培养了大量的本科生、专科生和自学高考生、夜大生、函授生等,功不可没.规划教材(六版)自1995年出版使用至今已有7年,中医各专业的本科生都用此教材,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五版教材使用的时间长了,某些观点需要更新;规划教材虽然有些新的观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充实新知识和新理论,因而编写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势在必行.本人有幸被聘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新一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主编,就新版教材的编写,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改革设想.
作者:孙广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