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7-659X
  • 国内刊号:37-1279/R
  • 影响因子:0.52
  • 创刊:1977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24-02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统计源期刊
  • 中医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中风病内生热毒之内涵、演变及特性探析

    从中风病之内生热毒的内涵、形成演变及致病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内生热毒与中风病的密切关系,认为内生热毒乃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基形成与演变大华丽经历了隐匿态,显现态,极变态三期,基致病具骤发性,酷烈性、火热性、善变性、玩固性等特点点.热毒内炽、痰瘀交阻、相激相助、犯脑损络而发为卒中当为中风病发生的主导病机.

    作者:沈承玲;赵海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眼底血证辨证论治思路探讨

    眼底血证是以眼底发生出血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种疾病的总称,病位在视网膜和脉络膜.常见的出血性眼底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底出血、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内眼手术及外伤性眼内出血等.其出血原因、部位和形态各不相同,病机及转归也不尽相同.本文试从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入手,探讨眼底血证的论治思路.

    作者:接传红;高健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黄帝内经》地理医学思想研究

    地理医学主要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生活习惯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在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了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记述.<内经>中的地理医学思想,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划,讨论地理气候、物候物产、生活环境等对人的体质及生理病理的影响,并探求地理生活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原因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叶庆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张景岳重用人参、熟地黄之我见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吾邑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医学家.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的成果,开创了非风论、八阵方、阳常有余论,完善了命门学说,为祖国医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著作为<类经>、<景岳全书>,其中后者共四十七卷,以传忠录为首,脉神章继之,伤寒为典,杂证为谟,妇人为规,小儿为则,痘疹为铨,外科为钤,用药三百多味,以人参、熟地黄、大黄、附子为药中四维,更推参熟为良相、黄附为良将.其对使用参熟独有创见,余初不以为意,然用后每有验效,始叹先生为法眼.现不揣浅陋,从使用参熟之历史背景、使用范畴及个人临证心得几个方面,略陈管见,期述乡贤法旨于万一,以为引玉之砖.

    作者:张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通脑灵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神经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通脑灵可明显提高缺氧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和活性[1].但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本实验采用新生大鼠神经细胞缺氧模型,结合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变化,探讨通脑灵保护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机制.

    作者:刘卫红;邵念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三黄泻心汤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大黄、黄连、黄芩(2∶1∶3)合并按常规水煎,生药含量为500 mg/ml.

    作者:王晶;郭平;王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防治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通过创伤修复及炎性渗出的动物实验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创伤后局部微循环,改善肉芽组织内缺氧状态,增加血供,提高氧自由基的清除,促进伤口愈合;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急性炎症渗出,从而可有效地防治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作者:宋爱莉;孙鲁;闫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利胆祛石口服液药效学研究

    利胆祛石口服液大、中、小剂量(11.0,5.5,2.75g/kg)灌胃给药能使家兔胆总管生物电的频率增加、幅度增高,尤其是大剂量组作用非常显著.将人胆固醇和胆色素胆石植入兔胆囊内,观察到利胆祛石口服液大剂量组对胆固醇结石溶石作用有显著意义(P<0.05).体外溶石实验提示,利胆祛石口服液对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有溶石倾向,但无统计学意义.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镇痛实验表明,利胆祛石口服液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作者:聂克;辛双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四物汤及其各单味药对小鼠自由基代谢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四物汤及其各单味药对自由基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四物汤在抗衰老方面的配伍机制.方法:六组健康小鼠连续7 d分别给予不同的方药,检测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s,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含量及对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影响.结果:四物汤组与生理盐水组及各单味药组相比,能显著提高小鼠红细胞中的SOD含量(P<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四物汤组能显著降低血浆中LPO含量(P<0.05).结论:四物汤全方通过调节自由基代谢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配伍后表现出较强的药理活性.

    作者:杨勇;容蓉;卢兖伟;袁久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证治研究进展

    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大部分为慢性带毒状态[1],即无症状携带者.他们虽无明显症状,肝功能正常,但经肝穿组织学检查,发现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病变,有渐进性肝损害,久之,部分病例可出现肝硬化.另外,80%原发性肝癌者与HBV感染有关,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回顾了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郝春华;吴军;王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研究近况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自从70年代初病理学家Kerr等发现细胞凋亡以来,关于细胞凋亡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细胞凋亡不仅发生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成年的表皮、肠道、造血等组织器官,特别是造血系统.造血生长因子通过抑制和诱导血细胞的凋亡来调节血细胞是正常造血调控中心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在研究白血病时,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细胞内部控制细胞分裂、增殖的通路上,认为增殖失调是白血病发病的原因.现在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也有控制其何时死亡的内部通路,只是这个通路受到抑制,致使细胞寿命延长,破坏了生长与死亡的动态平衡.1993年Dive提出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许多临床上常用的肿瘤化疗药均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近20年来,国内外专家利用中药及其有效提取物制剂进行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药及其有效提取物制剂已成为抗白血病的重要途径.今对这些中医药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

    作者:臧运华;李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灸治疗肥胖病的研究,无论在临床方面还是在实验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笔者现将1994年以来针灸治疗肥胖病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孙志;刘志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种子转阴汤治疗不孕女性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种子转阴汤治疗不孕女性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的治疗机制.方法:将60例不孕女性血清AsAb(+)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40例,口服种子转阴汤)及西药组(20例,口服泼尼松),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免疫指标(外周血AsAb;体液免疫IgA、IgM、IgG;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RC3bR)的变化,检测妊娠结果.结果: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CD4、CD4/CD8、IgM、IgG升高,CD8、RC3bR降低.治疗前两组在临床表现、免疫指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在降低CD4、CD4/CD8、IgM、IgG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中药组能显著升高RC3bR、CD8(P<0.05),而西药组RC3bR显著降低(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妊娠率、复发率、流产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种子转阴汤能双向调节患者体内存在的免疫功能紊乱,改善临床症状,可通过多个环节提高孕育率.

    作者:姜向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灸对肿瘤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艾灸对抗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确切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对照组15例.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血常规、淋巴细胞bcl-2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艾灸治疗后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骨髓抑制,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可有效对抗肿瘤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作者:姜桂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肿瘤的几个中医新体征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肿瘤的中医研究做了大量的探讨,其中从中医体征角度阐发者亦不在少数.很多结果提示,肿瘤常常有一些不同于良性疾病的体征学改变,密切观察这些体征的变化不仅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人,而且还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疗效及其预后.当然,对于这些新发现的中医体征,尚不足以对肿瘤做出确切诊断,但作为肿瘤的比较特异的表现,对于初筛有重要意义.以下,就常见的几个新体征作一介绍.

    作者:齐元富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