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医论坛杂志

国医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国际刊号:1002-1078
  • 国内刊号:41-1110/R
  • 影响因子:0.36
  • 创刊:198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6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已连续5届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期刊奖
  • 中医学
国医论坛杂志   2005年6期文献
  • 六味地黄汤合黄芪温阳汤加减治疗IgA肾病50例

    IgA肾病是指肾组织免疫检查有大量IgA为主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有血尿或蛋白尿,又称隐匿性肾炎,不伴有浮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持续或反复发生.笔者近年来采用六味地黄汤合黄芪温阳汤加减治疗该病50例,获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锦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益气活血剂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27例临床观察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科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仅能获得近期疗效,长期大量使用则可增加并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笔者采用中药复方益气活血剂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7例,并设对照组25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褚桂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水肿病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伴胸水、腹水的病症.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对水肿病人只有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正确服药,适当护理,尤其应注意皮肤护理和饮食调养,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现将笔者对该病的治护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寇荣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理气建中汤治疗胃脘痛106例

    笔者近年来以自拟理气建中汤为主观察治疗胃脘痛10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6例中男性49例,女性57例;年龄小18岁,大71岁;病程短2个月,长25年;经胃镜、X线、B超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28例,消化性溃疡或伴胃炎者17例,慢性糜烂性胃炎者16例,胃下垂者8例,活动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者9例,胃癌者3例,胆囊炎者4例,其他21例.

    作者:周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芍药甘草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135例

    ⅢB型前列腺炎临床是以会阴部、睾丸、腰骶部胀痛下坠及排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症,前列腺液不存在炎症和感染的任何证据.临床上多采用a-AR阻滞剂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笔者自2002年3月~2005年3月,采用芍药甘草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本病13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燕许;王祖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补肾活血搜风汤配合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

    自2002年10月起,我们运用补肾活血搜风汤合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并与单纯推拿、牵引治疗的86例相对比,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永福;彭萍;陈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26例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病.迄今为止,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明了,治疗时因缺乏针对性而常使疗效不佳.自2000年2月~2005年8月,笔者应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本病126例,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延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68例

    颈椎病通常分为6型:即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后又有报道内脏型者,属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该病16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国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48例

    2000年6月~2004年12月我科共收住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128例,选择符合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48例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静;赵为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浅淡八纲辨证的局限性与创新发展

    八纲辨证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框架构见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内经>时代,经过2000余年的不断补充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但是在认识疾病上仍然较肤浅,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根据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对中医的八纲辨证理论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作者:闫英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黄帝内经》错简两例解惑

    <黄帝内经>一书,成书久远,屡经兵火及传抄整理,现已原貌难窥.今本<素问>、<灵枢经>,虽篇次井然,然亦有前后段文义显然不相关联者,细审乃知系他篇错简.兹举两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张文光;段健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方剂学》教学应引入病案讨论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在<方剂学>的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多是从方名、组成、功效、方解进行讲解,其教学模式简单,方法呆板,内容枯燥,学生颇多微词.故此,如何改变<方剂学>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本学科教师研究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尝试在<方剂学>的教学中结合病案讨论(即以证引方、以方论证)进行讲解,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鸣;金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五加皮与香加皮的药用比较

    药典虽然明确列出五加皮与香加皮是两种不同的药材,但因两者均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为治风湿痹痛的常用中药,故常见一些医师在临床上不加区别的应用,或一些药师不加区别的调配.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五加皮与香加皮的来源、本草记载、性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两者不可混用,应引起重视.

    作者:关水华;季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浅议现代科技与中医学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人类迈进了科技发展的新纪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学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回顾中医学数千年发展史,当今中医学已从主流的社会医学地位变为非主流医学地位,这一现状令人深思.如何使中医学从目前的非主流地位走出来,是中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医学要发展必须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按照中医自身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唯有如此,中医学才能发展,才能与迅猛发展的时代合拍.

    作者:赵治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浅议中医理论与现代免疫学

    纵观中医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中医与现代免疫学是息息相关的.而免疫学在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回归自然的影响,利用中医中药来提高免疫力治疗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陈岩勤;杨转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藿香正气散及其现代成药的药理研究进展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由藿香、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叶、陈皮、厚朴、白术、生姜、大枣等13味组成.其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藿香正气散在我国沿用几百年,现代又将藿香正气散制成口服液、丸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等剂型,是居家百姓常备药.兹将藿香正气散及其现代成药的药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杨巧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月经过多中西医治疗进展

    中医所谓月经过多系指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放置节育器所引起的月经过多.月经过多易造成患者失血性贫血及心理上的负担,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10年来,中西医对月经过多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兹综述如下.

    作者:陈小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柴胡桂枝汤治疗肝郁气滞性肢体疼痛38例

    1 一般资料本组共38例,其中男3例,女35例;年龄34岁~67岁,平均48岁;病程长22年,短12天.颈肩痛21例,腰痛5例,下肢痛9例,四肢关节痛3例.38例中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者32例,无明显诱因者6例.大多伴有胸闷、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症.

    作者:苏孟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黄连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7例

    2003年3月~2005年3月,笔者应用黄连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日本产PenTaxEG290型电子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52例,女45例;年龄23岁~72岁,平均38.42岁;病程2年~21年.诊断标准:症见胃脘疼痛而胀满,胸中闷热或有热上冲感,舌苔黄白相兼,脉沉或弦或紧;电子胃镜检查示胃粘膜变薄,色泽变淡,皱壁细小平坦,腺体萎缩,胃酸分泌衰减,粘膜下血管显露,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及炎性反应.

    作者:张文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方治疗心律失常验案3则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其临床多以心悸、胸闷、气短、脉结代为主症,治疗颇为棘手.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炙甘草汤、真武汤、枳实薤白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经方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明显.现择验案3则,报告如下.

    作者:訾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临床验案4则

    1 龙胆泻肝汤治遗精李某,男,21岁,未婚.1980年4月10日初诊.主诉:遗精数月,每3天~5天1次,既往身体健壮,近年时常头晕,乏力,经用各种中西补养药品,亦曾服用汤剂参、茸、巴戟之类,其症未见改善.证见遗精频作,口苦口干,口渴欲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如常,饮食尚可.诊见:形体壮实,脉象弦数有力,舌质红,苔薄黄.辨证:湿热蕴郁,鼓动相火,扰及精室.治法:清利湿热,兼以降火.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黄柏、泽泻、茯苓、丹皮各9g,生地12g,柴胡、木通各9g,生甘草3g.6剂.日1剂,水煎服.

    作者:聂惠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和思考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我国每年新发现癌症病人达160万以上,且有逐渐上升趋势,事实上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肿瘤治疗学已成为迅速、深入、令人关注的一个领域,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全新机制抗癌药物不断问世(如分子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生机勃勃).然而,遗憾的是恶性肿瘤的疗效提高十分缓慢,似乎已到了一个平顶期.因此,临床肿瘤学家开始总结反思,特别是1994年加拿大Schipper教授借鉴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传统观念,对前50年肿瘤临床、实验室、流行病学的经验和现象做了系统分析后,提出了认识癌症的新模式:机体反应性决定着宿主的后命运,对癌症治疗为重要;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完全消退.

    作者:任大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明清时期消渴病案59例用药统计分析

    明清两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临床各科逐渐得到分化而被深入研究,各个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术立场对消渴病进行了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总结研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统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模式的确立等,都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1].本文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了反映明清时期医家各学派的医案资料59例,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求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

    作者:周君;冯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哮喘60例临床观察

    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病,易复发.从2002年开始我们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哮喘6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相对比,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依据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病情分度标准[1].

    作者:郝新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复方冬草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例临床观察

    复方冬草口服液是我院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具有补益肝肾,扶正祛邪之功效.我们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例,并与西药治疗的40例相对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桐;蒋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脉通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42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血脉通颗粒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检测42例颈动脉粥样梗化患者服药前后的FMD.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FMD明显降低,而血脉通颗粒能改善FMD.结论:血脉通颗粒能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张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乙肝患者血清HA、LN及MAO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血清学指标.方法:检测13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蛋白(LN)、单胺氧化酶(MAO).结果: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三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与肝硬化.当HA>406.34±220.05ng/ml、LN>150.34±16.31ng/ml、MAO>67.11±23.44u/L时,对肝纤维化有诊断价值.结论:HA、LN和MAO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郭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史锁芳教授治疗外感久咳验案举隅

    吾师史锁芳教授从事肺系病证的临床研究多年,对咳嗽、哮喘等辨治尤有独到之处,笔者侍诊于侧,颇受教益.兹结合随师体验,将其辨治外感久咳验案5则整理介绍于后,以示其治.

    作者:刘秀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浅论消法与无形之邪

    医学是实践的科学,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理论产生于临床实践中,并逐渐丰富和完善.其中治法中的消法理论便是由此过程所孕育的理论体系,历代医家非常注重消法的理论发展与其所治病证的特点及与致病邪气的关系.

    作者:支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