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PLD)是推拿科临床诊治中较常见的病种之一,它是由于在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加以遭受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等外界因素的侵袭,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腰痛、下肢疼痛或麻木等症状,一般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腰4~5或腰5骶1之间的椎间盘,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重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手段日趋多样.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对推拿治疗本病的步骤与方案进行了优化组合,采取综合优化法治疗腰突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把运用此法治疗腰突症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纪清;徐旭;严海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自拟补肾益气汤治疗先兆流产5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小19岁,大34岁;19~29岁者41例,30~34岁9例;第一次妊娠者30例,第二次妊娠者8例,第三次妊娠者12例;先兆流产32例,先兆早产6例,习惯性流产7例,习惯性早产5例.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腹痛下坠,腰痛等流产先兆.治疗前均进行超声波检查,证实胎儿存活,有保胎价值者.
作者:赵自姣;张宝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斑秃和脂溢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而目前治疗脱发有效方法不是太多,疗效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养血生发丸治疗斑秃和脂溢性脱发,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作者:司在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笔者2005年1~12月共收治56例髌骨骨折患者,通过抱膝环固定和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俊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0年1月~2003年12月,笔者运用桃仁膝康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64膝),男12例,女36例,男女比为1∶3;年龄41~78岁,平均52.8岁;病程短3月,长22 a;单膝发病32例,其中右膝15例,左膝17例;双膝发病16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作者:吉建;张云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止晕汤治疗耳源性眩晕32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2~60岁,平均48岁;病程短2月,长2 a.
作者:叶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手术后再次复发的病例增多,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此类患者18例,取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华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是任何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或心脏仅在心室充盈压开启的情况下才能泵血正常的病理生理状态,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观察了补心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借鉴.
作者:刘振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益气养心汤治疗冠心病3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选自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56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符合中医气血两虚、痰瘀气阻患者,年龄40~6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19例, 女11例;平均年龄(60.2±4.5)岁;平均病程(6.62±4.48) a.对照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60.62±4.38)岁,平均病程(6.56±4.52) a.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秋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解泰为白色鱼雷型栓剂,其主要成分为比沙可啶,为治疗便秘的局部用药,对于改善便秘症状具有显著疗效.我院2005年3~12月对门诊66例便秘患者采取解泰局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乔翠霞;郭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安石疗法即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安抚或安定结石,使之不出现症状,或是结石逐渐变小,使对患者的工作、生活无不良影响.近年来,笔者运用安石疗法治疗老年人胆石病6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晓红;滕想;时立典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颈性眩晕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笔者采用后仰定位扳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虹;汤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坐骨痛消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7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1例中,男48例,女23例;年龄大70岁,小18岁;病程长7月,短14 d;腰椎间盘脱出者24例,腰椎肥大性变者12例,腰足长时间受寒、久站湿处作业者20例,有走路跛行和患肢肌张力低下者15例.
作者:黄廷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病.2000年3月~2004年12月,我们以调理脾胃为法,应用自拟复方参桂汤对9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并设立对照组54例.经临床疗效观察,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掌、足跖和口腔粘膜发生水疱的病毒性传染病[1],多见于儿童,国内外均有散发或流行[2].2002~2004年,笔者应用自拟清热祛湿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艳萍;廖颖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喉源性咳嗽是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史反复,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本病西药治疗方法单一,多使用抗生素、镇咳药、超声雾化、口含片等,临床效果较差.笔者采取润燥祛风、降逆止咳、化痰散瘀的治法,自拟养阴利肺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患者7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明松;罗世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肱骨干骨折好发于骨干中部及中下部,易出现骨不连,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在四肢骨折不愈合中占18.4%[1].1999年10月~2004年10月,本院骨科采用复位后内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80例,其中13例出现骨不连,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亚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服用黄芪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作用.方法:对已适应12∶12明暗交替环境中的Wistar大鼠进行肝内walker256瘤块移植,1周后分别择时用药,4周后采集血液标本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峰时(12:00)用药组瘤体显著小于其他时间用药组和对照组,谷时(20:00)组、峰谷间(16:00)组及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谷时用药组白细胞数较对照组回升(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间淋巴细胞百分比(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峰时用药组血清IL-2水平明显上调(P<0.05),峰谷间用药组血清IL-2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谷时用药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峰时用药组及峰谷间时用药组血清IL-6与模型组比则下降(P<0.05),谷时用药组IL-6水平则无差异(P>0.05).表明不用时间服用黄芪对肿瘤的作用不同,可能与其对IL-2、IL-6的分泌影响不同有关.结论:临床应用黄芪治疗肝癌等肿瘤应择时用药.
作者:王秀;胡剑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应用针刺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病患者72例,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共观察符合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1]的患者112例,均以眩晕为主症,常兼见头痛、头重、麻木、肩酸痛、疲乏、失眠、健忘、动作迟缓等症,或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就诊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中,男52例,女20例;年龄40~50岁25例,51岁以上47例;职业:干部42例,工人24例,农民6例;病程长6 a,短60 d.对照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50岁13例,51岁以上27例;病程长10 a,短10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杨玉华;温红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新趋势针灸产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英国医学人员Souvannakitti Chotewuttakorn等[1~5]提出,是指将中国传统针灸疗法和现代康复的运动疗法相结合的疗法,初并非专门针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但是随着康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对象上的重叠,自然而然的使两种疗法在治疗技术和方式上产生相互结合,因而新趋势针灸逐渐被运用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
作者:罗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失眠为老年人常见病,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时睡时醒、难以熟睡,伴有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笔者自2000年以来,以针刺阴经为主治疗老年人失眠患者3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瑞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多,脂肪肝可发展成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33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志民;马红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2年1月~2005年10月,笔者运用中西药配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患者7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78例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44~78岁;病位:大面积梗死8例,各皮质区25例,基底节丘脑区32例,脑干小脑区13例.对照组80例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3~85岁;病位:大面积梗死10例,各皮质区23例,基底节丘脑区33例,脑干小脑区14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苏国良;洪永;赵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多为微栓子堵塞某一血管或某一血管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脑缺血缺氧发作起病.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发病持续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恢复后无遗留症状,易反复发作为临床特征.本病有1/3可终导致脑栓塞.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本病有年轻化的趋势.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200例,疗效确切,不易复发.
作者:史景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胃脘痛(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秋冬季节天气变化、寒凉刺激时较易发作.其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疼痛性质为灼痛,冷痛,隐痛,胀痛,刺痛[1].其发作规律为:胃溃疡进食后则痛,空腹缓解;十二指肠溃疡食后3~4 h发作.多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病(中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西药庆大霉素、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治疗)80例,疗效满意,治愈率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小元;张天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我们观察了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生脉注射液治疗UAP 60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穆晓静;赵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笔者2001年2月~2006年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DPN,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学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3年4~12月,我们采用益气理血的中药配合抗组胺药(酮替芬)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anctional dyspepsia, FD)系指除外器质性疾病,而常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证候群.其发病率较高,在社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30%[1].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法,许多患者因症状长期无法缓解,频繁就医,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其中部分患者常伴有明显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我院门诊采用自拟益胃汤联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FD,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梦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和解少阳的一张名方,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效果,举例如下.
作者:张志敏;李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张天健主任医师,1964年毕业于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中医正骨专业,曾从师于骨伤科著名专家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现任洛阳正骨医院门诊骨科主任,2003年被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带徒导师.四十多年来对于骨伤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膝关节滑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治疗不当可能造成终身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疑难杂病之一.笔者师承学习,受益匪浅,从师期间,张老采用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并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疗效满意,现将其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作者:高泉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余绍源教授,男,1940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系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余老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尤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余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延卫东;何琰;陈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作者:周晓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具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功,乃仲景为太阳中风而设.仲景先师对于本方的运用,法活机圆,灵活变通,巧妙化裁,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外感、内伤等诸多疾病,有效地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其运用之熟练,变通之自如,实达出神入化之境地,令人叹服,给后世运用经方颇多启迪.兹就仲景对桂枝汤加减运用之心法,探析于后.
作者:张爱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以<伤寒论>阳明三承气汤证辨证为例,对仲景辨证之典型症状辨证法、预测法、试探法、反证法、筛选法等常用方法进行了辨析和归纳,以期达到举一反三,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目的.
作者:吕翠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围绕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从其形成原因、症状表现、用药特点等方面进行纵横对比、深刻论述,希望能对两方证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其掌握应用有所准绳.
作者:郑亚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韭菜子(Semen All II tuberosi)系百合科植物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r的干燥成熟种子.呈半圆或半卵圆形、略扁,长2~4 mm,宽1.5~3 mm.韭菜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功效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
作者:简秀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笔者1998年3月~2005年12月采用生化汤加味治疗人工流产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80例,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前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古代医家对食管癌论述颇多,结合历代医家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为阴枯热结,痰气交阻;对该病的辨证应抓住气、痰、瘀三方面;在治疗中应化痰不忘理气,祛瘀不忘化痰,将理气药、化痰药与祛瘀药配伍应用,使瘀消痰化气畅而积除.
作者:周浩本;周世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HG颗粒对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大鼠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及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影响.方法:用DMN腹腔注射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予HG颗粒、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治疗,对照观察药物对DMN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HA、PCⅢ、LN及Hyp含量的影响.结果: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HA、PCⅢ、LN及Hyp含量均明显增高.HG颗粒治疗后有明显缓解,综合疗效优于阳性药物对照组.结论:HG颗粒对DMN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毕红征;薛敬礼;赵君玫;黄国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龙胆泻肝丸来源于古代名方<医方集解>,本方成份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有清热燥湿,导热下行之效,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可使湿热从水道排除;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调和诸药之效,以使标本兼顾.龙胆泻肝丸泻肝而不伤肝,利湿而不伤阴,其配伍相辅相成,疗效为医家和患者所称道.该药除用于高血压、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证的治疗外,现在也常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其他一些慢性病的治疗.
作者:徐中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大蓟与小蓟均为临床常用的止血要药,二者的共同特点是:来源于菊科;味甘性凉归肝、脾经;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内外出血证及热毒疮痈.虽然二者相似之处颇多,又常配伍应用以增强疗效,但大蓟可止血不留瘀,虽寒凉而不伤胃,尤为治外痈佳品.而小蓟与大蓟功用相似,但偏于利尿通淋尤以治疗血淋为佳.因此,二者在临床应用时宜辨明异同,以确疗效.现将二者不同之处浅析如下.
作者:王亚红;李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十药神书>用药有以下特色:用药次第有章有法;止血医理甚为独特;保真汤、保和汤为治肺痨主方,加减变化可左右逢源;治疗肺痨后期所用的润肺膏、白凤膏、补髓丹三方皆取法于药王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作者:徐信义;邱仕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江秋,字岚霞,后改名涵暾,别字笔花.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嘉庆至道光年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庆十三年中进士,曾任广东会同知县,精通岐黄之术,隐退后以医道为业.作者采前贤之说,融己之心得,著成<笔花医镜>,以使学医者以简驭繁,融会贯通;使患者按病索方,因方制药;使人人能得医术要领,可按病情辨证处方.其书多切身体会和临证经验.笔者近日读其著作,颇有心得,现就其学术思想作一简单总结.
作者:张秋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太平圣惠方>有关辨证论治的理论少、实践多.表现为总论简约,处方前后没有证候的展开和加减用药;有关辨证理论大多沿袭<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书中未严格区分阴虚、阳虚、血虚、津液虚,这类理论也没有形成.论虚必称虚寒、阳虚,但处方中不乏治疗血虚、阴虚者.其对疾病的归类趋于合理,处方、用药极大丰富,多为煮散,充分反映出辨证论治时代疾进的步伐.其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于丰富中医基础理论及指导临床用药有很大帮助.
作者:方肇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验方治疗烫灼伤,取效较好,现简介如下.1 治疗方法用料:桔子.制用法:鲜桔子放于湿潮处日久自烂.亦可把烂桔子放在有色玻璃器皿里,密封贮存.越陈越好,烂桔子中含桔霉素,有强力抗菌作用.用烂桔子涂擦患处,不需包扎.
作者:于芳;王旭;张娜莎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