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研究杂志

中医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6910
  • 国内刊号:41-1124/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8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获1991年度河南省科技期刊质量考核单项优秀奖
  • 中医学
中医研究杂志   2004年2期文献
  • 水参散治疗恶性心包积液30例

    我们于1998-02至2003-12,用水参散治疗恶性心包积液30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明华;王传梅;陆钊;宋贵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杏丁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52例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简称DN)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在发达国家,本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三大病因,而美国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约1/3~1/4的病因为糖尿病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方法能够防止其发生和恶化[1].笔者在临床中对52例DN病人使用杏丁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为;唐桂军;郭泉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消癥灵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

    我们应用本院研制的消瘕灵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01年2月至2003年2月门诊病人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消瘕灵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妇科千金片治疗.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标准[1],归纳为: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下腹疼痛,腰骶酸楚,低热疲乏,带下量多,或伴经期腹痛,或伴月经失调.

    作者:宋红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药治疗盆腔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80例

    目的:探讨中药对盆腔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8-10至2002-10间盆腔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并对其术后恢复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中药续贯治疗能明显地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对防治盆腔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较好效果.

    作者:赵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通淋合剂治疗慢性肾盂肾炎150例

    目的:观察通淋合剂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肾盂肾炎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0例,口服通淋合剂,每次50ml,1d3次,7d为1疗程.对照组150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1d2次,7d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90例,显效3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痊愈60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60%.总有效率96%.结论:通淋合剂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郑英;王迪;杨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介入配合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120例

    目的:评价CB介入透视下输卵管导管疏通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的疗效,观察再孕率.方法:设治疗组60例,应用CB介入透视下输卵管同轴导管导丝行输卵管疏通术,同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60例,应用庆大霉素、透明质酸酶等药物施以官腔灌注术.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01条输卵管,51例,孕19例;对照组治愈48条输卵管,25例,孕9例.结论:介入配合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明显优于药物官腔灌注治疗.

    作者:孙成速;袁悦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清热祛湿法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

    本文在总结前期清热祛湿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近年来,研究者从该法的临床应用、药理基础及作用机理多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法作用机制包括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胃肠吸收功能、调控胃肠动力、抗机体氧化反应、调节细胞免疫等.今后研究应注意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并进行与其他治法作用机理的异同点的研究.全面诠释清热祛湿治法机理的关键仍然是湿热证本质的研究.

    作者:吕文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中药新药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制药工业和新药研究开发处于严峻的国际挑战和千载难逢机遇共存的局面,过去靠仿制国外化学药品的思路越走越窄,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和对中药复方的研究越来越受国内外关注.我国在中药新药开发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实践与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汗牛充栋的文献记载.

    作者:朱建伟;程正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关于中医治癌的几点思考

    1关于中医治癌的地位在当今社会中,现代医学无疑是主流医学,而中医学及其它传统医学处于辅助的地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医学虽然是主流医学,但尚未发展到能涵盖一切的程度,还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于是,非主流医学亦因此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故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承认了中医学及其它传统医学的存在与疗效,将其定位为补充医学.补充者,无非是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不及之处,空白之处.而具体到当今治疗癌症的格局,亦同此理,中医学也是起补充作用,并非主力,在一定意义上是配角,是辅助.

    作者:赵泉;赵珂;李晋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实脾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状况及思考

    中医治疗慢性肝病有解毒、健脾、活血、疏肝等法,根据证型可一法单用或两法并用,甚至多法联用,方法不同,机理不一,如解毒药偏于抑制病毒复制,活血药能增加肝脏血流量而使肝脏营养改善以利于肝功能恢复等.

    作者:侯留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补肾调冲法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不孕症65例

    在女性不孕症中,据报道有59.1%[1]的患者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排卵或黄体功能障碍而引起,严重影响了患病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们在中医药促排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补肾调冲法是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不孕症的根本大法,并对此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颖;李雅丽;张爱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清幽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53例

    近年来的研究已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简称HP)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是胃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笔者自1998~2002年在治疗53例溃疡病人中,用中药在清除HP感染、促进溃疡愈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德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滑胎35例

    流产是妊娠终止在28周以前或胎儿体重在1000g以上者,自然发生者称自然流产,发生率10%~18%,连续流产2次以上者称习惯性流产,病因复杂.滑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习惯性流产,因流产次数多,受孕后孕妇及其家属精神紧张.近3年来,我们应用hCG伍配固肾汤治疗35例滑胎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导如下:

    作者:杨小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木香对大鼠实验性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传统医学认为,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功效,多用于胃肠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呕逆少食或用于湿热痢疾之腹痛、里急后重.临床研究表明,木香能促进胃排空[1],另有报道木香对胃肠动动有抑制作用[2].

    作者:王小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舒Ⅱ号对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肾舒Ⅱ号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按Bertani法制作肾病综合征模型,观察肾舒Ⅱ号对大鼠一般情况、24h尿蛋白定量(24HUQP)、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血肌酐(Scr)、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影响;同时在采血完成后,迅速处死大鼠,取肾组织标本做光镜、电镜病理观察.结果:肾舒Ⅱ号能升高肾病综合征大鼠ALB、TO含量,降低24HUQP、TG、Ch、D-Dimer含量;能明显改善肾脏病理组织变化,减轻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的融合.

    作者:毕丽娟;司富春;王小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补肾醒脑方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病理机制并研究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和抑制性氨基酸(I从)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造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脑组织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补肾醒脑高剂量组和补肾醒脑低剂量组均可以降低脑组织中Glu的含量,增加脑组织中GABA的含量.结论:补肾醒脑方能抑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调节Glu/GABA系统平衡而减轻其兴奋性毒性,从而保护大脑神经细胞,这可能是补肾醒脑方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封银曼;郑攀;任小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脘痛从瘀论治的体会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疾病中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消化性溃疡、各种胃炎及其它胃部疾病,临床大多从气论治.笔者经多年的专科实践,逐步认识与体会到从瘀论治,同样是治疗胃脘痛的重要治法.

    作者:周晓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心综合征辨证论治浅识

    近年来,在接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时,发现一些患者在心前区不适发作之前或同时伴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疾病的表现.其典型表现为在一些因素,如高脂饮食诱发下出现胆囊区疼痛不适,同时或其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T改变及心率失常等.

    作者:林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常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呕恶、嗳气等,症状以胃脘痛为常见.其形成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了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其标为实,其本为虚.发作期多实,宜以理气和胃为大法;缓解期多虚,宜补其不足,除其病因,防止复发.余多年来博采众方,深入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论治该病,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作者:周挺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近况

    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简称AAI).AAI是引起支气管哮喘可逆性气道通气障碍、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因素,且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迟发相反应与AAI关系更为密切,比速发相反应更为有意义.在治疗上提出缓解期抗AAI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基本原则.因此,许多抗AAI的药物(如吸入的皮质激素、色甘酸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是我国的特色,这些治疗方法正日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1].笔者现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近况综述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作者:宋雪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药复方及单方单体防治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有关这些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兴未艾,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结合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就中药复方及单方单体防治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作一简明综述.

    作者:倪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温胆汤临床举隅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后人加入茯苓.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虚烦不眠,胸闷呕恶,惊悸不宁,眩晕等症.笔者以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各种内科杂症,屡获良效.

    作者:李红卫;孙素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用土茯苓治验举隅

    土茯苓是一味清热解毒药,性味甘淡平,人肝胃经,书载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利关节止痛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热疮肿、湿疹、瘰疬、梅毒以及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小便短涩或白带等症.常用量15~30 g,忌铁器煎煮,服用忌茶.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放胆重用土茯苓,辨证配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显著效果,现举例如下.

    作者:李庭喜;尚学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云南白药在急性智齿冠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疗效.方法:在冠周炎彻底清洗后,少量多次调磨对颌牙齿,尽量磨短对颌牙或者拔除,分别置入云南白药药线、碘酚.结果:在瓣大于冠部1/2组,云南白药显、有效率92%,第一对照组80%,P<0.05;在龈瓣小于1/2组,云南白药显、有效率71%,第一对照组69%,P<0.05.结论:云南白药药线留置于冠瓣内治疗急性冠智齿周炎,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余梓东;邱敏坚;丁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金匮要略》治肺十法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肺之阴阳失调,或邪气犯肺,使肺之生理功能失常,则可致多种病证发生.纵观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有关治肺之法,散见于多篇原文之中,内容丰富而切合临床,兹分述如次.

    作者:戴天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试论《温病条辨》承气诸法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承气诸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伤寒论>承气法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苦寒攻下法、邪正合治法、脏腑合治法、二肠同治法、两少阴合治法、上下二焦合治法、一腑中气血合治法、攻下护胃法、清热祛瘀法等多种多样的治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张亮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辨测九法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过程中燥热伤津的严重阶段,病机为邪热内盛,津液耗伤,燥屎内结.能不能及时准确地辨别阳明腑实证形成与否,对于阳明病的正确及时治疗具有较大意义.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阳明篇>有关条文,总结归纳出阳明腑腑实证辨测九法,供同道参考.

    作者:朱作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周庚生教授运用《伤寒论》方验案5则

    正确运用<伤寒论>方治病,确能起沉疴而显良效,挽危笃而愈重病.周庚生教授临证善用经方,其活用<伤寒论>方治疗汗证、咳证,腹痛、不寐、头痛等疗效显著.

    作者:张俊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