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人群患病率为10%~40%[1].临床上,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不一.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病,并跟踪1年,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李林冬;刘学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炎后肝硬化为临床常见病.笔者1998~2003年采用软肝片治疗43例,并与40例常规治疗对比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83例患者均符合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标准,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38~65岁,平均(52.8±9.6)岁;病程3~18年,平均(7.8±5.7)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8~70岁,平均(51.4±9.8)岁;病程3~20年,平均(8.1±5.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丽娜;李广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医药辨证论治结合免疫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已被逐渐运用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笔者于2002年3月~2004年3月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结合疗维适冻干粉针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8例,综合疗效较单用疗维适冻干粉针剂更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纯政;李艳丽;柏龙;李永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退行性改变,雌激素水平波动、低下所导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更年复原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患者60例,并与服用尼尔雌醇片60例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徐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2000年以来,我们对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道出血不止患者用归脾丸加阿胶口服液治疗,并与服用强的松片治疗的15例患者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华;刘俊保;张振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自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们采用医院制剂十二味腰痛散热敷加推拿治疗腰肌劳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20例分为两组,中药热敷加手法治疗组和口服药对照组各160例.治疗组患者中,男100例,女60例;年龄大者65岁,小者20岁;病程长者2年,短者6 d.对照组中,男107例,女53例;年龄大者60岁,小者23岁;病程长2年6个月,短者8 d.
作者:郭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变异和耐药菌株的增加,给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带来困难.笔者自2003年10月~2004年5月,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哌酮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50例,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作者:李玉光;张罗献;王凯;陈献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课题,在许多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下,脑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是,临床有关脑病的某些棘手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我们.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学关于脑病的研究和探讨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本文试从理论上对脑与脾肾两脏的病理关系作一探讨,以使中医学脑与五脏的理论在医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弋巧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1972年Folkmam发现肿瘤的血管再生(angiogenesis)以后,此概念迅速被引用到与血管病相关的研究领域,如创伤后愈合、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等.在缺血性血管再生的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中医药对血管再生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效,认为促进血管再生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周友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败精是由于机体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能够致病的浊邪;性失衡是人类违背了正常性生理活动的一种病理状态;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探讨败精与性失衡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医理论、维护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男性不育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当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时,其往往缠绵难愈.笔者自2000年~2003年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男性不育症伴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36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苗庆斌;赵明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肺癌晚期合并肺部感染为肿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3年11月~2004年5月,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癌晚期合并肺部感染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思勤;马希涛;潘金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用捏脊疗法治疗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患者采用传统的捏脊疗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为限.结果:治愈率63.63%,总有效率90.9%.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哮喘儿童睡眠障碍是疗效较好的外治法.
作者:郑明;华润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热痹症本于风、湿、热,属痹症中的一个类型,多因风寒湿邪入体郁久化热所致,以局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继而迅速出现气分实热、血分热症或气营两燔症候.数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自拟方对热痹进行辨证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王安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简称CRF)是由于多种慢性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毁损,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群.目前本病西医非替代疗法疗效不理想,各种透析及肾移植疗法又存在价格昂贵、肾源少等问题,成为治疗难度较大的一个病种.近年来,我们以中药益肾Ⅰ号冲剂和益肾Ⅱ号冲剂为主,辅以西药治疗慢性肾衰6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冯国辰;王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简称为宫血),是指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因全身疾病而引起的不正常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笔者自1999~2003年,运用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00例,疗效满意.
作者:宋红湘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笔者自1992年1月~2003年6月,采用中药外治配合内服治疗胸壁结核性窦道2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3~69岁,平均46岁;发病时间:1~6个月者19例;7~12个月者4例;1年以上2例;窦道位置:在前上胸壁3例,前下胸壁7例,侧胸壁15例.本组病例均有肺或胸膜结核病史,并经过抗结核治疗,其中有16例曾作切开引流,9例为自行破溃,均无开胸手术或胸改手术史.
作者:薛建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前房积血多见于眼球钝挫伤之后,严重者或治疗不当,常导致视功能严重损害.我们对1999年~2003年本院收治的32例外伤性前房积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辅以对症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利华;黄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一般资料12例患者根据病史(均有食柿史),体征,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年龄小44岁,大68岁,平均56岁;病程长70天,短30天;X线结果示:结石大14cm×9.5cm,小9.5cm×8cm.
作者:宋崇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绝经后骨质疏松属1型骨质疏松症,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笔者自2000~2003年自拟补肾壮骨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春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年间,应用中药自拟方治疗急慢性胆囊炎28例,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在22岁~60岁之间,急性者(病程不超过1个月)18例,慢性者(病程逾1月以上至数年)10例.
作者:葛梅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特发性水肿属功能性水肿,以中年妇女居多.水肿的发生无任何明显的、已知的原因,往往有和月经有关的周期性,常在月经前加重.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尚未明了,治疗亦无特效方法.笔者近年来运用济生肾气丸合逍遥散温肾疏肝为主治疗特发性水肿1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袁海波教授积十余年治疗肥胖病经验,认为饮食不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禀赋异常,是肥胖的主要病因;脾、肺、肾脏腑功能失调是肥胖的病机关键;本虚标实证是肥胖症的病理实质.运脾消积法是治疗肥胖病原则.三术减肥汤是基础方剂.
作者:袁灿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表皮细胞过度增殖为特点的皮肤病.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病者达300余万,并以每年10万人递增,是国内外皮肤科的重点研究和防治疾病之一.我们课题组经过近10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经络三联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过临床研究,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元生;庆慧;范军铭;汤宝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以移植性S180荷瘤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具有健脾益气、解毒化瘀、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复方益肝化毒胶囊对S180荷瘤小鼠IL-Ⅱ、TNF-α的影响.方法:用S180腹水型肉瘤小鼠的腹水肿瘤细胞悬液接种小鼠左腋皮下复制肿瘤模型.造模后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空白组、肝复乐片组、益肝化毒胶囊小、中、大剂量组、正常对照组.模空组和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0.2 mL·10 g-1·d-1;肝复乐片组以肝复乐混悬液灌胃,每日1次,0.2 mL·10 g-1·d-1;益肝化毒胶囊小、中、大剂量组分别以混悬液灌胃,每日1次,0.2 mL·10g-1·d-1.连续用药10 d,第11天取材测定血清IL-2、TNF-α含量.结果:本方能提高IL-2水平,并能有效降低异常升高的TNF-α.结论:益肝化毒胶囊大、中、小剂量均有抗肿瘤作用.
作者:蒋时红;李成海;王雪萍;张桂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文章列举慢性腹泻证治六法,即健脾止泻、益气升清、调和肝脾、温肾健脾、涩肠止泻及活血化瘀法.分别阐述各法之适应范围及应用要点.根据本病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的特点,强调临证须圆机灵变,随证立法,或一法单用,或数法同用.
作者:陶鸿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随着仪器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联用技术除了在中药成分分析测定方面不断发展与普及外,在药材的比较鉴定、有效成份的提取和分离、资源的利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开展.本文着重对联用技术在上述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马开;秦文杰;马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基本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学研究相同步,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内皮素、免疫调节、病理形态学等方面,表明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机理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形态学水平,目前实验模型基本沿用西医的疾病模型.
作者:王蓓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总结了温阳散寒药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指出温阳散寒药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微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逆转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改变,提示阴阳对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具有调节作用,为温阳散寒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吴雄志;陈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感染性强,死亡率高,引起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抗HIV药物的研究已经发展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但此种疗法均来自发达国家,治疗药物的价格昂贵,无法在发展中国家普及.因此价格低、疗效佳,副作用少的抗HIV药物急待问世.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在治疗HIV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正日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已成为HIV治疗的另一途径.从中医学的发病原理来讲,艾滋病当属瘟疫毒邪乘虚而入,导致机体阴阳失调、五脏不相协调,正气亏虚,因虚生瘀、积结成症,或变生它症.从中医药治病机理来讲,如能做到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平调阴阳,即可调整病人的全身机体障碍、代谢失调,使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得以增强,使病毒增殖受到抑制继而被控制或减少,从而延缓病情发展,减轻HIV携带者的全身症状,消除体征,提高生存质量,使其生存期得以延长.现将中药有效成分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王艳艳;张晓静;王桂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患者主观症状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通常合并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障碍,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脏神经官能症常见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多种多样,时好时坏.大多发生在青年和壮年,以20~40岁者多见,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治疗本病西医治疗一般以小量镇静剂、植物神经调节剂、β受体阻滞剂为主,近期效果尚可,远期疗效欠佳.而运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日渐显示出其优势,现试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思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早源于《内经》,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
作者:李俊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