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血症又称高黏滞血症或血液高黏滞综合征, 是由于血液黏因子升高,血液过度黏稠,血流缓慢而造成,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该病常常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使原发性高血压及外周血管疾病的病情加重,促进重症糖尿病患者动脉和视网膜血管血栓形成,也是大手术后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因此,对高黏血症的治疗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的供血不足,相关的文献报道也很多,但治疗高黏血症则鲜有报道.笔者对本院2008-08-2009-09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高黏血症的55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治疗机制,报道如下.
作者:王丹;胡喆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0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病例的研究以把握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本病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既有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选取调查表中症状,按症状不同程度评分,统计各种不同证型出现的概率,用统计学软件统计并进行对比.结果:该病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证候中脾肾阳虚常见,邪实证候中血瘀证常见.结论:本研究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证,治疗本虚证时应重视温阳法的使用,补肾温阳;治疗标实证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作者:翟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中医辨证治疗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疗效.方法:将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用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对照组在术后按常规给予宣教及指导患者进行锻炼.结果:治疗组随访优良率占92.7%,对照组占86.0%,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合理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并掌握好运动量和步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可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作者:梁振华;萧伟凯;麦伟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目前我国人群中致死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降压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西药对比,中药降压效果稳定而持久,同时改善症状明显,不良反应较少.2007-10-2009-10,笔者采用降压宝蓝片治疗轻危到中危(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并随机对比观察同期服用卡托普利患者120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罗继红;苗治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高血压患者多有此症.而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类病症.笔者通过对眩晕(以高血压为主)和水肿(以水肿、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等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二者的相同病机与治法的归类对照,采取同治互促法,旨在通过风、痰、瘀、火、郁、湿、虚7方面的探讨,总结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方法,为遏制眩晕与水肿相互转化探求良策.
作者:陈玉铭;吕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物理性质介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流体.这种流体兼有气体和液体的特点,它具有和气体相当的高渗透能力和低黏度,又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许多物质优良的溶解能力.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在能作为超临界流体的化合物中,CO2由于性质稳定、无毒、不易燃易爆、价廉,以及较低的临界压力(7.37 mPa)和临界温度(31.05 ℃)[1]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因为拥有许多传统溶剂提取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如提取完全,操作温度低,提取时间快,生产周期短,操作参数容易控制,具灭菌作用,能够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高效、快速、准确分析,使用压力范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2]等,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作者:王欣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因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在脑瘫康复治疗过程中,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独特而引起国内外脑瘫康复工作者的重视.在我国,小儿脑瘫的中医药康复治疗到广泛使用,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对我国中医药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做以简要分析.
作者:马丙祥;张建奎;李华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柴胡在各种表现有发热的疾病中应用广泛,其退热功能早已被历代医家认可.本文通过整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草、方书文献中记载柴胡退热的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经验,将柴胡退热功能概括为解表散热、和解退热、清泻实热、退虚热,并就每种功效分别配伍举例.
作者:卢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有关心胃相关理论的回顾,找出其不足.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心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心胃相关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
作者:王洪京;赵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糖尿病肾病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虽然终末期肾病通过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胰肾联合移植术等替代疗法治疗疗效较好,但价格昂贵,顺应性差,难以普及.2004-04-2008-12,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田中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是下肢静脉管腔内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性、血栓性病变,是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临床常见下肢疼痛、肿胀无力等症状.由于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不正常的凝结,如不能早期治疗,可能造成下肢的多种功能不全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西医治疗多采用消炎、抗凝、扩血管或卧床、患肢抬高、热敷等.2007-06-2009-11,笔者采用自拟疏血通脉方治疗痰瘀互结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3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敬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据临床表现分为痰湿瘀阻、血瘀气滞、心肝火旺、热入营血、气血亏虚、肝肾阴虚6型治疗,并配合静脉放血、化疗、α-干扰素、沙利度胺等进行治疗.结果:19例患者治疗1疗程完全缓解7例,临床缓解6例,好转4例,无效2例.结论:西医药在抑制红细胞增生、控制疾病症状方面有优势,中医药在延缓疾病进展和转化方面有特长,中西医结合分期与分型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经济实用,能达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减少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阻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向骨髓纤维化和白血病方面转化的治疗目的.
作者:潘铭;楚文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侵犯结肠、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及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的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疼,腹泻,脓血便,粘液便,里急后重,便秘和腹泻交替,肛门直肠紧迫感.结肠镜检查显示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粘膜粗糙呈细粒状,粘膜血管模糊,易出血,或附有脓血性分泌物,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排除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隆病,放射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因素明确的肠道疾病后方可确诊本病.
作者:王蕊;朱鸣琴;徐吉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咳嗽是以临床症状命名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儿童发病尤以外感多见.笔者多年临床应用古方杏苏散加减治疗儿童外感咳嗽,起效较快、病程缩短、疗效稳定.2009-03-2009-10我们应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因外感致咳的患儿18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欣;张明霞;王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原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西医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郑绍周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行医四十余载,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吾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总结其经验如下.
作者:李俊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李鲤教授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指导老师.他临床对疑难病的治疗重视脾胃的调理,擅长应用保和丸加减,以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肺心病,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正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亦称缺血性心肌病.CHD是由多种冠状动脉性疾病所致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主要因素,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视为同义词.本文探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作者:徐江雁;王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常见的糖尿病消化道慢性并发症,特点是胃扩张、胃平滑肌收缩无力、胃蠕动减弱和胃排空延迟,多发于有糖尿病史3~5年以上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该病不但影响胃肠运动功能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且会使血糖难以控制,导致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发生.
作者:兰亚平;韩玉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情况及对痛经治疗的认知态度,为加强健康教育及积极推广针灸结合多种方法治疗痛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初潮年龄、痛经症状评定、痛经相关因素、对痛经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及认知态度等.结果:茂名地区原发性痛经发生率较高,凉水浴、抑郁等是痛经的主要因素;患者对痛经及治疗认知能力不够,并且缺乏中医针灸防治痛经的相关知识.结论:应加强青春期教育,提高青春期女性对痛经的认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积极推广针灸结合多种方法治疗痛经,并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样本数,以达到提高中医针灸预防和治疗痛经的目的.
作者:陈应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临床针灸工作者的研究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针灸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针灸治病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临床针灸中,如何正确地选用腧穴、准确地定取腧穴、腧穴在疾病中如何发挥其治疗作用,以及腧穴配伍和腧穴的针灸方法等,均是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张淑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原本好发于青春期的颜面部痤疮,逐渐向中年女性漫延,且伴随着生理周期呈现周期性加重的趋势,传统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迅速见效.自2007-10-2009-11,笔者采用针灸推拿的方法,结合女性周期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调整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李秀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罗天益(1220-1290),字谦甫,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元代医学家,曾任太医,从李杲学医多年,深得赏识.其继承李杲之精华,并有所发展,汲取张洁古﹑云岐子父子之针灸遗法,主张针灸药并用,因证而施,著有<卫生宝鉴>等著作.<卫生宝鉴>各卷中散见大量的医案,其中采用针灸治疗者不少.本文主要根据<卫生宝鉴>中的17则针灸医案,探讨罗天益的针灸治疗特色.
作者:袁宜勤;钟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按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浮针结合走罐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阿米替林片口服,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5.00%,与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浮针结合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优于盐酸阿米替林片,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陈志斌;何泽多;谭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可引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以一侧或双侧肩痛和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笔者2007-2009,采用电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该病,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靳勇;孙斌;王爱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温阳散结解毒汤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昆明鼠瘤细胞悬液皮下接种法造模;自造模第6日开始,用温阳散结解毒汤灌胃或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检测体表瘤重量、肺部转移灶数量及外周血sIL-2R水平、T细胞亚群、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等.结果:温阳散结解毒汤可减轻体表瘤重量,减少肺转移灶数量,并且降低外周血sIL-2R水平、恢复T细胞亚群平衡、提高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温阳散结解毒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与化疗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孙慧茹;杨庆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怀牛膝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怀牛膝高剂量组、怀牛膝中剂量组和怀牛膝低剂量组5组. 灌胃治疗12周后,观察肾功能、尿蛋白、肾脏病理变化;以RT-PCR检测p53和mdm2基因mRNA表达;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怀牛膝能显著改善肾脏功能,明显降低肾组织细胞凋亡,且可下调p53基因表达、上调mdm2基因表达.结论:怀牛膝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发挥保护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的作用.
作者:张杰;杨旭东;詹必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黄芩提取物、黄芩苷的体外抗氧化和对CCl4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DPPH、ABTS和FRAP 3种抗氧化方法同时评价黄芩提取物、黄芩苷体外抗氧化作用,采用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测定小鼠血清 GPT和 GOT,同时测定SOD、MDA氧化指标以评价体内保肝作用.结果:黄芩乙酸乙酯部位、黄芩正丁醇部位和黄芩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并且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 GOT和 GPT含量,且显著降低肝组织中的MD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含量.结论:黄芩提取物和黄芩苷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和保肝作用,且其抗氧化作用是保肝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康辉;李强;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清肝片对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防治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依据.方法:灌服大、小鼠酒精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观察造模前后行为变化,检测造模前后模型体质量及肝指数的变化,切片、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清肝片可增加酒精性脂肪肝大、小鼠模型的体质量,降低肝指数,减少肝组织脂肪沉积,促进肝脏对脂质的代谢能力,抑制肝细胞肿胀、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清肝片对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防治作用.
作者:杨克伟;白明;张秀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揭示情志因素对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作用的影响,探讨情志因素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作用及机制,为减少与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提供新的客观依据.方法:本实验观察怒志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根据所有研究指标的结果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应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情志能够影响大鼠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P<0.05).结论:情志因素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薛一涛;孟宪卿;苏文革;吴彤;魏希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溶栓颗粒对TNF-α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GF及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TNF-α(40 ng/mL)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造模,用含大、中、小剂量溶栓颗粒的大鼠血清干预受损HUVEC,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TNF-α可以造成HUVEC损伤,表现细胞数量下降、皱缩、分裂相细胞明显增加;受损细胞的VEGF 、ICAM-1表达明显增多;含大、中剂量溶栓颗粒的大鼠血清能减少VEGF 、ICAM-1表达,减少细胞有丝分裂.结论:溶栓颗粒可以减少因炎性介质TNF-α增加而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VEGF、ICAM-1表达,或许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对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作者:臧运华;唐明;郭瑞友;叶俊丽;王燕鸣;郑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依据中医学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和病因、病机规律,可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小儿发热为多见,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自然气候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家长对儿童的精心呵护,导致小儿发热的病机发生转变,发热源自内而生,即由于娇嫩之体受到不同程度伤害而引起的发热.近年来,笔者在儿科病房和门诊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此类患儿,现将临床资料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刘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范畴,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髂关节、脊柱骨突(滑膜关节)、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常见症状为腰背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于严重的功能受损.发病高峰年龄在16~25岁,男比女为10∶ 1.AS起病隐匿,病势缠绵,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劳动.目前西医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变病程药、糖皮质激素及各种生物制剂等治疗.因其缺乏针对性,临床疗效并不确定[1].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S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冯皓;汪悦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