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折临床多见,骨折后恢复颌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为主要目的.我科3年来对颌面部骨折患者应用小型及微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具有独特的优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勇;孟箭;金友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双J管作为内支架和引流管已被广泛应用于肾脏和输尿管手术,我科于1999年2月~2005年2月应用于1400例上尿路梗阻手术病例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旭辉;赖建平;陈善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比索洛尔(Bisoprolol)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近几年的临床试验表明,其对心力衰竭也有较好的疗效.笔者自2001年10月~2003年9月对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比索洛尔,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香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食管异物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异物性食管-主动脉瘘罕见,且治疗棘手,现将本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袁顺达;周军庆;魏德胜;王海勇;崔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占住院心脏病38.5%~46%.往往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自2000年以来,我院采用肝素配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50例,取得很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肺癌已经成为男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对化疗敏感但易复发,传统的一线治疗失败后如何治疗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应用和美新(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复发的小细胞肺癌共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银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主动脉夹层(AD)在临床上虽然少见,但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因主动脉夹层的起病症状和伴随症状千变万化,故在诊断方面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困难,易造成误诊及误治.而明确诊断,正确选择适合的治疗,对抢救病人尤为重要.现对我院2004年收治的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预后情况报告如下,以提高对AD的认识.
作者:徐翠玉;李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急性肠套叠属小儿外科疾病,多数预后较好,但其中发病时间长,经手术脱套后并发MODS的患儿预后差,甚至造成死亡.现将我科2001年6月~2003年6月的7例并发MOD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南向珍;潘国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呼吸心跳停止是当代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极为紧急的危重症,急救难度大,死亡率高.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共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09例,报告如下:
作者:顾兰囡;俞仕梅;陈亚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综合文献报道,其病死率达25%~50%[1].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急性重症胰腺炎21例,诊断标准按Willamson(1984),均符合重型胰腺炎诊断[2],采用以早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疗效满意,无死亡病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军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们将慢性胃炎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麦滋林-S颗粒和胃炎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桧平;徐彰;金抒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药物流产是用非手术措施终止早孕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痛苦小、安全、简便、高效、副反应少或反应轻,效果肯定的特点,因此,临床应用很广泛,它的副反应和并发症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子宫收缩痛、出血和感染.一般认为对再次妊娠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药物流产使用时间的增加,它引起的继发不孕也在相应增加,妇产科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对我院38例药物流产后继发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谢花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小儿肺炎是发展中国家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疾病[1].我院儿科运用痰热清辅佐治疗100例小儿肺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秀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可吸收材料的纤维增强技术发展,可吸收材料的强度的提高.可吸收材料广泛应用于骨折内固定治疗,改变传统的金属内固定,避免金属内固定需再次取出的麻烦,给患者减轻了负担.我院从2002年7月~2002年12月对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了可吸收螺钉、棒固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曹建国;蒋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关注,它除了可降低血脂外,还可以明显减少心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本文应用辛伐他汀治疗Ⅰ-Ⅱ级高血压病,观察其对高血压患者左室结构及QTd的影响.
作者:来芹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静脉全麻药丙泊酚近年来常被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但静脉注射缩宫素后,患者常出现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快.我们对静注缩宫素对应用丙泊酚与氯胺酮、芬太尼配伍行人流术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观察.
作者:徐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双腔导尿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所以临床上拔除双腔导尿管十分常见.传统拔除尿管的方法是:用一注射器将尿管气囊中的无菌生理盐水(或者气体)抽出,然后拔除尿管.其特点是:一定要携带并应用注射器.有时护士工作忙,来不及取注射器,常需重新回治疗室取注射器,费时费力,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我们介绍一种简易的拔除尿管的方法,它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减少医疗成本.
作者:徐承红;隋平平;董莉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掌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c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6例PICC置管病人,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26例PICC置管病人出现穿刺部位渗血1例,导管送入困难1例,导管脱出1例,感染1例,静脉炎1例,静脉血栓形成3例,导管堵塞1例,接触性皮炎2例.结论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由护士独自操作.PICC导管使用寿命长短与护理人员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与正确处理有关,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及导管的维护,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魏志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继发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动态血压监测中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的不同.方法对住院或门诊病人中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3级患者各3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继发性高血压者中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患者其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值均较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增高(P<0.05),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曲线呈杓形者占23.5%,非杓形者占76.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呈杓形占74%,非杓形者占26%.结论继发性高血压者大多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原发性高血压者(1级、2级、3级)大多存在昼夜节律,而该特点可能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
作者:张晓仙;陈玉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小腿和手足等部位.由于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而缺乏弹性,当室内容积骤减或室内内容物体积骤增时,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急剧增加,阻断室内血液微循环,使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缺血[1].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残废,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本文对2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作了护理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孔和平;李巧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严重胸部创伤致连枷胸并严重肺挫伤手术内固定的术后护理经验,提高其救治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2月~2005年2月收治的37例钝性胸部伤后致连枷胸伴严重肺挫伤患者的手术内固定术后护理体会.结果37例中,治愈33例(89%),死亡4例(11%).结论严重胸部创伤致连枷胸并严重肺挫伤应早期手术内固定,合理应用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积极治疗合并症,激素、沐舒坦和抗生素应用,加强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艳;单永兰;蔡茂明;奚忠喜;姜寿银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5年来我科收治的32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恢复良好6例,轻残8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1例.随访0.5~1年.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致残率、死亡率高,其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迟发性血肿、复发血肿和脑水肿、脑软化.
作者:吴卫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激光泪道疏通术在临床应用以来,其有效率各家报道在92%~98%之间.为提高本方法的疗效,选择恰当的适应证,现对我院892眼中58眼失败病例,就其原因予以分析报告.
作者:翟少华;孙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腹症误诊为阑尾炎的常见原因,尽可能降低误诊率.方法选取2000~2004年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外科急腹症36例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误诊情况见表1.结论认真采集病史、详细体格检查以及术中全面探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作者:林李波;徐小莉;邓兰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儿科麻醉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其麻醉相关性死亡率由1954年的14%o [1]降为2000年的0,36‰[2].尽管儿科麻醉的安全性不断提高,但心搏骤停仍有发生,其发生原因也发生了改变.本文总结了其原因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黄静霞;邓小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