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途径是细胞长寿命蛋白和功能障碍细胞器的主要降解途径.自噬功能障碍与多种异常折叠蛋白积聚导致的神经变性疾病有关.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中,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神经元的存活与凋亡及行为记忆功能的恢复等与自噬密切相关.明确自噬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确切作用可能有助于发现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
作者:国海东;国海光;邵水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众多研究表明,胰岛移植的短期效果较显著,但长期效果仍不尽人意.在胰岛移植的早期,绝大多数病人可以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而后大多数的病人发生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丧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至今仍不甚明了.如何解决移植胰岛的长期存活问题对于胰岛移植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近年来人们对胰岛移植失败的原因进行了不断探索,发现胰岛移植后期的失败不仅与免疫反应有关,而且与移植物的细胞组成有密切关系,即胰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移植物的功能维持可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就胰岛α细胞及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成兰云;许世清;张文健;娄晋宁;门秀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只分布在细胞质中、仅在糖酵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APDH是一种多功能蛋白,且在细胞核、细胞质、生物膜上均有定位.如在细胞核内,GAPDH参与tRNA出核、mRNA稳定性调节、DNA损伤修复、组蛋白转录调控、凋亡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等.在细胞质中,GAPDH有磷酸激酶活性、催化微管聚合的功能及参与细胞保护.在生物膜上,GAP-DH可促进膜融合、参与膜转运等.
作者:尚海旭;井然;贾弘禔;倪菊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胚胎干细胞磷酸酶(embryonic stem cell phosphatase,ESP)是在骨、性腺、胚胎等组织中高表达的一种跨膜受体样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研究表明ESP可能介导细胞分化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参与成骨细胞以及生殖细胞的分化过程.ESP还能够抑止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癌症发生.近年的研究发现ESP可通过在成骨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影响骨钙素的活性从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提示ESP在骨骼的内分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骨骼对机体能量代谢稳态的调节.
作者:隋宇玢;陈文佳;尹新华;齐永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长时间废用会导致骨骼肌明显萎缩,主要表现为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减少及慢肌纤维向快肌纤维类型的转换等.新近的研究表明,NF-KB是废用性肌萎缩过程中重要的信号转录因子,IGF-1/PI3 K/Akt通路的抑制也参与了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其它诸如TGF-β/Smad、p38通路的参与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在废用时均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本文主要对上述参与废用性肌萎缩中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作者:刘红菊;腾鑫紫;黄昆仑;陈晓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P2X受体是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近年来,本实验室侧重研究重金属、质子、酒精等对P2X2和P2X4受体的调制.研究发现不同的因素对同一种受体介导的ATP--激活电流有不同的调制作用,如增强效应、抑制效应或者两种效应兼有,而且同一种因素对这两种受体的调制效应也不相同.因此,我们推测P2X受体上存在不同的结合位点,本文主要阐述P2X2和P2X4受体不同的调制位点.
作者:彭芳;张玉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脂肪因子(adipokines)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节和维持糖、脂代谢平衡及血管内皮功能.网膜素是新发现的一类由网膜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参与调控机体的内分泌、能量代谢及炎症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网膜素可以促进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摄取作用,并促进胰岛素受体后信号通路中的Akt磷酸化;其次,网膜素具有抗炎作用,尤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炎症过程中的抗炎机理已被首次证实;另外,网膜素对血管还有舒张作用,尤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因此,网膜素可能是联系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间的重要分子,可能成为潜在的标志性分子或药物作用靶点.本文拟就网膜素的新近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龚磊;白波;陈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高血糖是危重疾病中代谢紊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活机体的炎症防御系统,引起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损害.作为机体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不仅可调节血糖发挥间接抗炎作用,减轻高血糖的危害,而且还可直接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机体炎症损伤而保护脏器功能.鉴于此,胰岛素除被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之外,还在多种危重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本文对现阶段心血管方面有关胰岛素抗炎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的结果作收集与讨论,旨在总结既往研究成果,为探索胰岛素抗炎作用机理、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启示.
作者:刘高华;李嘉;高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痫性发作时大量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而导致脑内生物能量大量消耗,在此应激状态下,无氧酵解供能系统启动以缓解有氧代谢(三羧酸循环)供能系统的能量供应短缺.研究表明,糖酵解过程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旁路供能途径,参与了痫性发作过程,为痫性发作提供能量,而其代谢产物乳酸可能参与痫性发作的终止.现就糖酵解过程参与痫性发作的可能作用机制,从下述两个方面进行综述(1)糖酵解过程在痫性发作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糖酵解过程代谢产物可能影响痫性发作的终止.
作者:阳衡;彭毓棻;伍炯星;郑文;刘鼎;宋治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一种在人类细胞中广泛表达的含有SH2结构域的蛋白磷酸酶,与细胞增殖分化、死亡调控、免疫调节及肿瘤发生等密切相关.SHP2在一些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如RTK/Ras/MAPK、JAK/STAT及PI3 K/Akt等.本文简介SHP2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以及阐述它在相关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对SHP2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能为一些疑难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程玉生;徐峰;沈华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脑内始终存在着以胶质细胞激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神经炎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诱发或加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另一方面,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利于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激活的胶质细胞通过释放致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自由基等分子介导神经炎症所致的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而由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抗炎细胞因子及由神经元释放的抗炎神经肽能保护神经元抵抗神经炎症,从而减缓或减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
作者:邱奥望;刘展;郭军;彰聿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许多研究相继证实与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肝硬化、慢性肾病相关.本文将简要介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其发病机制,重点综述利用叶酸、维生素B6、B12、甜菜碱、阿托伐他汀、异黄酮、牛磺酸和某些中药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同时分析各个治疗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
作者:程丝;冯娟;王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线粒体是一种处于高度运动状态的细胞器,频繁地出现分裂和融合,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对于神经元来说,线粒体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已知线粒体融合介导蛋白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可以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和Charcot-Marie-Tooth病等神经变性疾病.近来发现,在迟发性神经变性疾病中,线粒体动力学的改变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在线粒体动力学的分子调控以及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地位等方面综述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作者:李文伟;朱敏;吕传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来MicroRNA(miRNA)一直是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它作为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参与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调控,因此人体的众多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miRNA的变化密不可分.miRNA的作用因细胞特异性和目标mRNA的不同而异,miRNA可以通过影响细胞的分裂、增殖、凋亡和再生等表型的变化,参与疾病的损伤与修复过程.特别是近期研究人员进行了基于miRNA的疾病诊治研究,结果预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陶瑾;李素芳;徐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家族,识别高度保守的微生物组分--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迄今为止,在人类基因组中已发现10个Toll样受体.这些受体通过感知不同的微生物刺激,招募特异接头蛋白,激活--系列信号级联反应,引发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连接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哺乳动物Toll样受体的发现引领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本文将对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Toll样受体介导的分子免疫机制,这将有助于研发免疫治疗的分子靶标,终有效预防、控制Toll样受体介导的疾病.
作者:常晓彤;辇晓峰;王振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我家祖居东北辽南农村.1945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南满中学堂,只读了初一上学期.1947参军入辽南行署医务学校,随即参加辽鞍战役野战医疗队做看护员,1949年毕业到辽东省立医院做见习护士.1950年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医学院和北京第二医学院任教.1980年通过WHO考试,到美国NIH做国际研究员,之后又数次赴美做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
作者:吕国蔚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