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160
  • 国内刊号:11-5989/R
  • 影响因子:0.61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3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人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相关因子的动态研究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人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晶状体发育中的作用. 方法用SP免疫细胞化学法对48例人胎儿不同胎龄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PCNA,TGF-β1,EG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结果 PCNA,TGF-β1,EGF在人胎儿不同胎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均有表达;免疫阳性细胞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PCNA阳性细胞核为桔黄色或棕黄色;TGF-β1,EGF阳性细胞浆为桔黄色或棕黄色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经相关分析,TGF-β1与EGF以及TGF-β1,EGF与PCNA均呈正相关. 结论 PCNA,TGF-β1,EGF在人胎儿不同胎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均有表达;TGF-β1,EGF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作者:牛嗣云;高福禄;庞小静;李秀华;王瑞学;张玉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水通道蛋白在大鼠眼组织视网膜中的分布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1(AQP1)在正常大鼠眼组织视网膜中的分布. 方法对正常Wistar鼠眼组织切片进行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光镜观察.正常Wistar鼠肾脏的冰冻切片为阳性对照. 结果 AQP1在正常Wistar鼠视网膜的内核层有明显表达,首次发现在神经节细胞层也有明显表达,阴性对照未见表达. 结论 AQP1在视网膜的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的分布,可能AQP1或AQP1和AQP4协同在高眼压和视网膜缺血状态下对维持视网膜神经细胞正常功能及细胞内外水电平衡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笪彤;朱秀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多种培养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多种培养方法. 方法 (1)在涂有鼠尾胶原的器皿上通过调整培养液培养:①乳鼠混合及纯化的RGCs;②单层星型胶质细胞上种植纯化的乳鼠RGCs;③引产胎儿混合RGCs.(2)检验鼠尾胶原及中脑顶盖提取液(Te)对培养的乳鼠RGCs的影响. 结果 (1)混合培养的乳鼠及引产胎儿RGCs大多能存活2周以上;(2)纯化的乳鼠RGCs大多能存活48h;(3)单层星型胶质细胞上种植的纯化乳鼠RGCs能存活4周以上;(4)鼠尾胶原及Te对培养的乳鼠RGCs的贴壁及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结论通过调整培养液及改善微环境能用多种方法培养RGCs.

    作者:胡竹林;杜蜀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Rb基因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外源性Rb基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建立裸鼠眼玻璃体腔RB移植瘤模型及构建Rb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babe-Rb,用脂质体Dosper介导法将Rb基因导入裸鼠RB移植瘤,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光镜、电镜及TUNEL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RB细胞凋亡的检测. 结果 Rb基因在RB移植瘤内表达至少持续7天.FCM检测发现在Rb基因转染后第4天,各实验组治疗眼RB中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峰,凋亡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眼;第20天,各实验组治疗眼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对照眼比无差异(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早期凋亡细胞及晚期凋亡小体形成.TUNEL方法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到发黄绿色荧光的凋亡细胞,光镜下可见到紫红色的被标记的凋亡细胞. 结论 Rb基因可诱导RB移植瘤细胞凋亡,这可能是Rb基因体内抗癌的又一作用机制.

    作者:张晓玮;陈大年;罗成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IL-1β和TNF-α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介素1β (IL-1β)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生长的影响,了解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中炎前因子的调控机制. 方法通过MTT比色实验和3H-TdR掺入实验,检测IL-1β和/或TNF-α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IL-1β和/或TNF-α(0.02~20ng/ml)可促进培养的RPE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DNA合成也明显增加. 结论炎前因子IL-1β和/或TNF-α可能促进PVR中细胞的增殖.

    作者:刘兵;惠延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正常角膜缘组织中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目的探查正常人角膜缘组织里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布. 方法用冰冻切片和链亲合素过氧化物酶染色系统,选择一组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对11例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角膜缘组织进行了检查. 结果 VEGF,bFGF,PDGF-A和TGF-β14种生长因子仅在1或2例标本中不表达外,在大部分标本中表达阳性.4种生长因子的受体在角膜缘上皮、基底膜、上皮下组织和角巩膜组织内阳性表达分别是:VEGF9例、7例、10例和8例;bFGF8例、9例、9例和8例;PDGF5例、4例、10例和7例;TGF-β13例、0例、11例和6例. 结论在正常角膜缘组织中,存在VEGF,bFGF,PDGF-A和TGF-β1及其受体,可能在维持正常的角膜功能和调节角膜缘组织的生长和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陈家祺;刘祖国;陈龙山;黄挺;郑湖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2,12mRNA在大鼠角膜移植物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评价白细胞介素2(IL-2),12mRNA的表达与角膜移植排斥的关系. 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物及对照组中IL-2,12mRNA,并对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以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积分总和作为排斥反应指数(RI)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同种异体组与对照组大鼠角膜植片在移植术后第12天RI分别为5.80±1.07和3.20±0.84,P=0.00003,同种异体组角膜植片内有白细胞介素2,12mRNA的表达,而对照组无相应表达. 结论 IL-2,12mRNA的表达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国苍;陆晓和;郭金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正常人及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中Ⅳ、Ⅴ型胶原的检测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组织中Ⅳ、Ⅴ型胶原的表达,探讨基底膜损伤在圆锥角膜病变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角膜组织中Ⅳ、Ⅴ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在Bowman's层及Descemet's层,圆锥角膜患者Ⅳ型胶原表达也在Bowman's层及Descemet's层,但其阳性表达因角膜病变的程度不同而呈不同程度的减弱.Bowman's层的断裂呈波浪状,实质层排列不规则,局部可见瘢痕形成,Descemet's层膜破裂.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层未见明显的阳性表达,Ⅴ型胶原表达在Bowman's层及基质层,正常及圆锥角膜中无明显差异,但在圆锥角膜瘢痕区Ⅴ型胶原表达呈强阳性. 结论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胶原,Bowman's层的断裂导致圆锥角膜的发病过程,终整个过程以瘢痕形成结束.

    作者:赵桂秋;牛应筠;孙为荣;王传富;刘绍辉;梁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眼压缺血-再灌注中视网膜NOS的表达及L-NAME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眼压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视网膜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L-NAME对NOS表达的影响及视网膜NOS的作用.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nNOS,eNOS和iNOS在高眼压缺血-再灌注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及NOS抑制剂L-NAME对其表达的影响. 结果在高眼压缺血-再灌注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胶质细胞nNOS,eNOS,iNOS均呈阳性,对照组nNOS呈弱阳性;注射L-NAME后,在高眼压缺血-再灌注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均呈iNOS强阳性,nNOS,eNOS呈阴性. 结论在高眼压缺血-再灌注中nNOS,eNOS,iNOS合成的一氧化氮(NO)可能对视网膜细胞等有细胞毒性作用;L-NAME通过抑制nNOS,eNOS的活性,对高眼压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杨新光;李健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RCS大鼠视网膜中caspase 3 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 (caspase 3) mRNA在RCS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分析caspase 3 mRNA表达与RCS大鼠视网膜发育的关系. 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连反应(RT-PCR)检测RCS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视网膜中caspase 3 mRNA的表达. 结果 RCS大鼠出生后14~60天视网膜caspase 3 mRNA均有表达,25天caspase 3 mRNA水平明显升高,达到高峰.SD大鼠视网膜15~60天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RCS大鼠14天水平接近. 结论 caspase 3 mRNA的表达升高可能对RCS大鼠视网膜变性中细胞凋亡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杜鹃;朱秀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对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 方法应用Zeiss-Humphery OCT检查仪对30例(31只眼)经巩膜扣带术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 结果共31只眼接受检查,黄斑区结构正常11只眼,神经上皮平均厚度为(149.54±12.58)μm,黄斑结构异常20只眼,检测异常率为64.5%,其中黄斑区视网膜水肿3只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变薄5只眼,黄斑区色素上皮脱离6只眼,视网膜前膜和皱折4只眼,黄斑全层裂孔和视网膜出血各1只眼.OCT能观察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并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 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汝龙;张国明;吴德正;凌运兰;李春芳;张少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再适应视网膜电图——一种客观的暗适应功能检测方法

    目的探讨用电生理方法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暗适应过程. 方法利用标准杆体反应的记录条件检测再适应视网膜电图(Re-ERG).52例正常眼Re-ERG的b波振幅随暗适应时间的延长呈现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并趋于稳定的过程,达到高值的时间平均为(27.08±2.58)min. 结果不同时期的DR眼Re-ERG结果显示DR患者的暗适应功能下降,下降幅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未出现DR的糖尿病患者组与正常组相比其Re-ERG的b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e-ERG是一种客观的暗适应功能检测方法,但不能作为DR的早期诊断手段.

    作者:鲍永珍;黎晓新;徐秀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病因分析

    目的报告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并分析发生此视网膜脱离的有关病因. 方法选择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 结果 16眼中,有10眼在硅油取出前视网膜复位,6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7.5%.视力增进4眼(25%),不变8眼(50%),下降4眼(25%).术后并发症为晶状体混浊加重(5眼,31%),继发性青光眼(2眼,13%),虹膜新生血管(1眼,6%),低眼压(2眼,13%),PVR加重(2眼,13%). 结论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发生主要原因为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视网膜表面增殖膜形成等.

    作者:颜华;许瀛海;陈松;赫天耕;张静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脂质体介导的C-myc反义寡核苷酸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分布和稳定性的观察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观察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的C-myc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人工合成带有FAM荧光标记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用脂质体包裹转染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同时用无脂质体介导的裸AS-ODN作对比,在荧光显微镜下动态观察AS-ODN在RPE细胞内的分布和存留时间. 结果与无脂质体介导的裸AS-ODN相比,脂质体介导的AS-ODN在细胞内、尤其在胞核的分布明显加强;不仅转染速度快,而且在细胞的存留时间延长1倍以上. 结论脂质体能明显增强AS-ODN在RPE细胞内的转染效率,有望进一步用于防治PVR的研究.

    作者:徐莉莉;陈建斌;曾水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36例(3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情况. 结果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为(23.62±12.33)mmHg,术后1周、3月平均眼压为(16.37±5.38)mmHg、(15.72±4.96)mmHg.术后矫正视力数指1眼,0.1~0.5者26眼,0.6~1.2者9眼.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适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作者:田骋;梁莉;王海颖;党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中国汉族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载脂蛋白E表型,探讨其基因变异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等电聚焦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aopE表型. 结果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ε4基因频率明显上升(χ2=12.983,P<0.01),ε2,ε3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aopE ε4等位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有关联(RR=25.071,P<0.01). 结论 aopE ε4基因可能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的又一遗传因素.

    作者:郭慧丽;李红乐;尹卫靖;丁善广;李玉军;琚怀民;吴新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振荡电位观察

    目的应用视觉电生理技术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振荡电位变化,了解术后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善情况. 方法选用美国LKC公司UTAS-E2000型电生理仪,按照国际标准化建议对7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巩膜扣带术术前、术后记录振荡电位,术后随访5个月.选择43例为对照组. 结果视网膜脱离后,振荡电位振幅明显下降,子波数减少,手术复位后1个月,子波数增加,但振荡电位的总振幅在随访期间无明显变化,仅在术后5个月有缓慢增长趋势,一些病例可在术后远期出现改变. 结论视网膜脱离复位后,其微循环在短期内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手术方法及视网膜的病理损害有关.

    作者:宫媛媛;吴星伟;张皙;朱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到2000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1例,其中13例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采取经结膜入路手术. 结果经结膜入路摘除的13例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顺利,时间仅需15~20min,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入路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的技巧.

    作者:肖利华;吴海洋;鲁小中;魏红;陶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紫外线自血回输疗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疗法(UBI)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效果及机制. 方法采用UBI治疗RP患者40例80眼,观察治疗1个疗程前后视力、视野敏感度阈值(MS),扫描电镜红细胞形态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并随访坚持治疗6个疗程的患者15例30眼. 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视野改善,正常RBC数量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与健康人无差异,全血高切、低切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均降低,而血浆比黏度无明显改变.治疗6个疗程后视力、视野较治疗1个疗程时有所提高. 结论 UBI具有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黏度从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治疗RP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宋鄂;郝倩;王轶;张京平;乔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及与临床屈光度的关系

    目的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评估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以及探讨角膜屈光力改变和屈光度矫正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眼47例91眼,应用Orbscan系统进行术前、术后3月的角膜形态观察,分析角膜屈光力改变与眼球总体屈光力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高度近视眼前表面3mm区平均曲率为48.49D±1.25D,后表面3mm区为-6.5D±0.23D.术后3月平均矫正屈光度为6.62D±2.21D,前表面3mm区平均曲率为43.02D±1.25D,后表面3mm区为-6.9D±0.24D,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mm区与3mm区的角膜屈光力差值明显比术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角膜总屈光力改变平均值为5.87D±1.21D,与术后眼总体屈光力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71,P<0.01). 结论 Orbscan能全面评估角膜屈光手术后三维形态的改变,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蔚;许琛琛;王勤美;余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手术联合放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总结20年间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手术联合放疗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21例腺样囊性癌手术联合放疗后进行随访分析,女性12例,男性9例;年龄15~61岁,平均37.5岁.放射治疗采取60Co,直线加速器(电子、光子),γ刀及后装近距离治疗+外照射,放射野为正位、侧位或斜侧位. 结果 10例随访3年无复发,其中6例随访5年无复发,1例10年以上无复发,平均随访3年.放疗的并发症:皮疹、脱发秃睫、放射性白内障. 结论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包括放射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保存患病器官的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唐东润;宋国祥;孙丰源;何彦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 方法对26例(52只眼)患者的眼部表现及FFA等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双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多发性渗漏,46只眼形成多囊样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8只眼视盘表面辐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渗漏,6只眼视盘及周围有条状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未见受累. 结论 VKH的FFA特征为RPE的多发性渗漏,多有囊样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

    作者:贾万程;候俭;刘敬;崔凡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与形觉剥夺性近视眼

    一氧化氮是近年来发现的视网膜神经递质.一氧化氮合酶是合成一氧化氮的关键酶,在视网膜分布广泛.一氧化氮不仅参与了视觉信息的形成、整合和传导,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在形觉剥夺实验性近视眼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一氧化氮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巩膜基质中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视网膜中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密切相关.

    作者:马代金;刘双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眼内免疫调节因子

    眼免疫赦免是一个主动的调节过程,除了眼部解剖特征以及眼实质细胞构成性表达Fas配体、膜结合性补体之外,其局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在眼免疫赦免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眼微环境中含有多种潜在的免疫调节因子,其免疫抑制活性成分可分成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5000和小于3000两部分.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调节眼部抗原递呈、抑制炎症因子等作用诱导前房相关免疫偏离,从而避免眼发生免疫性炎症.

    作者:傅涛;杨培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形成药物的研究现状

    青光眼滤过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沉积,滤过泡瘢痕形成.在滤过术后应用抗瘢痕形成药物能提高青光眼滤过术的成功率.如:抗代谢药物、干扰素、肝素等已用于滤过术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正确评价和选择更有效的药物释放系统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邢小丽;郝凤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神经生长因子细胞保护作用的应用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NGF)因具有神经营养和促进轴突生长的双重效应,近年来已较多应用于神经科和眼科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外节变性和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视网膜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NGF或许可用于视网膜脱离后视细胞凋亡的治疗.综述了NGF在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的细胞保护作用、机制及应用方面的进展,为其进一步用于视网膜脱离后抗视细胞凋亡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蒋永祥;郭希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LASIK术后角膜瓣融解致角膜瓣去除一例

    患者男性,20岁,右眼视力0.12,-5.0DS=1.2,左眼视力0.1,-3.75DS -1.0DC×5°=1.2.角膜中央厚度:右574μm,左眼585μm,按常规行LASIK手术,角膜瓣厚度160μm,直径为8.5mm.术中不慎损伤右眼角膜瓣下方5∶00~7∶00位角膜瓣缘的上皮.术后左眼无异常,右眼疼痛流泪.第2天复查,左眼视力1.0,右眼视力0.12,试镜无提高.损伤的角膜上皮未完全愈合,角膜瓣略向鼻侧移位,当日在表麻下行角膜瓣复位术.

    作者:王黎波;孙时英;牛建军;石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一例

    患者,男性,20岁,2000年2月24日,因双眼自幼视物模糊,来我院就诊.检查:全身检查无特殊.视力:右眼0.15,左眼0.25.验光:右眼+1.25DC×100°,左眼+1.25DC×65°,插片后视力无提高.眼位正,双眼前节正常.扩瞳查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颞下方视网膜见灰白色半透明薄纱样皱褶,未见裂孔,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不见.眼科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牵引,未见视网膜脱离.检查患者父亲,眼底正常,家族中无本病类似患者.诊断:双眼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未予治疗.

    作者:朱宇寰;吴世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眼睑耻阴虱一例

    患者女,48岁,工人.左眼睑搔痒一周就诊.肉眼检查见睑缘有分泌物样结痂.无皮肤红肿.裂隙灯下见:上下睑缘睫毛附近有活动虫体10余枚,虫体色与肤色相近,约1.5~2mm,有足数对.取下虫体时虫体与皮肤附着牢固,有口器插入皮下.附着于睫毛上的虫卵数枚.周围皮肤有小出血点.睑球结膜、角膜均未受累.视力正常.无头虱、体虱、阴虱.追问病史其夫有阴虱史.在裂隙灯下取净虫体、虫卵并送病检.局部酒精消毒并10%硝酸银睫毛根部烧灼.1周,2周后分别复查无复发.病理诊断为耻阴虱.

    作者:吴雅颖;张蕾;吕仕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囊腔内注射治疗结膜囊肿32例

    结膜囊肿为眼睑穹隆部的良性囊样病变.笔者于1991年1月~2000年1月诊治32例(34眼),均采用20%磺胺咪啶钠囊腔内注射治愈.报告如下.

    作者:贾玲;刘元真;王超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沙眼性角膜瘢痕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32例手术体会

    我们对近2年32例36只眼因沙眼合并角膜瘢痕的老年性白内障病人进行白内障摘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采用2种不同部位切口,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明;付少山;曹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自制套管探针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泪小管断裂在眼外伤中较常见,及时手术恢复泪道通畅,可避免终生流泪.我们用自制套管探针对61例泪小管断裂行泪小管显微吻合术,效果满意.

    作者:徐公其;申长新;崔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不同术式上睑下垂矫正术远期疗效观察

    上睑下垂的矫正方法很多,为了评价各种方法的疗效,对我院1994年6月~1999年6月所做上睑下垂矫正术随机抽取38例46眼进行了手术后随访观察,现将远期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张秀梅;徐晓平;张贵丛;高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探讨

    随着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开展,硅油充填已成为此手术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其常有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需手术取出.现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7月硅油取出62例,其中16例发生视网膜再脱离的病因探讨如下.

    作者:琚怀民;刘洛如;吴凌云;李蕴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眼性斜颈误诊临床分析

    眼性斜颈是易与外科斜颈相混淆的疾病,有些眼性斜颈的患儿常被误诊为外科斜颈做了斜颈手术,术后斜颈得不到改善而到眼科会诊,使之得到正确的诊治.现将我院近2年所遇眼性斜颈误诊为外科斜颈8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房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VCD出版发行信息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角膜地形图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2002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眼科研究》稿约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南北两个医院眼烧伤267例统计分析

    目的调查南北两个医院的眼烧伤情况,比较不同地域条件下眼烧伤患病率的差异. 方法以1990年6月~2000年6月期间两个医院的眼烧伤住院病例267例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南北两个医院眼烧伤患者均以男性和工人为多,主要集中在18~34岁和35~54岁两个年龄段;在就诊时间分布上,南方夏季就诊率较低,北方2月份和7,8,9月份就诊率较高;南方眼酸烧伤和碱烧伤比例比北方高,北方热烧伤比例较高. 结论南北两地由于在地域、气候、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眼烧伤就诊时间、易患烧伤种类和其他方面的不同.

    作者:李雪;徐锦堂;崔浩;赵松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细菌感染性眼病病原学分析(1989~1998)

    目的回顾分析眼科培养细菌菌属的分布及其变化. 方法对10年间(1989~1998)培养的4705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革兰染色分布、阳性菌属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培养阳性菌共1339株,平均培养阳性率为28.6%,革兰阳性球菌占55.6%;革兰阳性杆菌占13.1%;革兰阴性球菌占2.8%;革兰阴性杆菌占28.5%,共分离鉴定出50个细菌属种.培养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的比例高,为25.3%,其次假单孢菌属为18.8%,微球菌属为11.7%,棒状杆菌属为10.1%,金黄色葡萄球菌为8.2%.10年中,革兰阳性球菌占总检出菌的比例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而革兰阴性杆菌的比例呈下降改变. 结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仍为眼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前者的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后者呈下降改变,及时了解眼部细菌菌属的分布与变化,对预防与治疗细菌感染性眼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旭光;王智群;罗时运;金秀英;张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用激光扫描多谱勒血流仪观察RP患者视网膜和视乳头血流的改变

    我们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heidelberg retina flowmeter,HRF),一种激光扫描多谱勒血流仪,测量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视盘筛板区和近盘周视网膜的血流,以了解RP患者眼血流改变情况,探讨其病理机制,为今后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罗旭;庄曾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LASIK术前视网膜裂孔的检查与治疗

    我院于2001年1~8月,对前来接受LASIK手术术前检查的屈光度大于-8.0D的患者进行了裂隙灯三面镜检查.203例(358眼)患者中发现视网膜裂孔8例9眼,除1眼外全部接受氩离子激光光凝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莉莉;唐晓昭;廖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深低温保存人角膜内皮细胞复苏培养观察

    作者采用自控程序降温机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超低温冷冻方法保存,并对复温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研究超低温长期保存角膜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作者:彭秀军;黄晋生;黄友章;杨明迪;李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LASIK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的屈光回退

    LASIK术中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一直是困扰屈光手术医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对221例(414眼)LASIK术后患者的回顾分析,探讨过薄基质床所致术后屈光回退原因,报告如下.

    作者:王丹梅;孟觉天;庄云;彭颖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