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急性应激反应可以诱发视网膜细胞凋亡,同时引起视网膜内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量的增加,CGRP在应激反应诱发的视网膜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内源性感觉神经递质CGRP对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应激反应引起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24只眼,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 h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应激反应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CGRP8-37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12只眼.CGRP8-37干预组大鼠于造模前经尾静脉注射10<'-7>mol/L CGRP受体拮抗剂CGRP8-37,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采用TUNEL法和caspase-3活性检测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结扎大鼠冠状动脉3 h后,CGRP8-37干预组视网膜内外核层细胞排列较紊乱、神经节细胞层空泡变性较对照组明显,CGRP8-37干预组视网膜细胞的总凋亡指数为42.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4,P<0.01).CGRP8-37干预组大鼠视网膜中caspase-3活性的吸光度值为11.3±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3,P<0.01).结论 CGRP8-37干预后视网膜应激性损伤加重,提示内源性CGRP对应激反应引起的视网膜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亚琴;杨继红;郭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否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为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依据.目的 检测翼状胬肉中HPV和HSV的表达.方法 收集68例翼状胬肉切除术的翼状胬肉组织和同时期行其他手术(玻璃体切割及斜视手术)并排除结膜疾病的正常结膜组织68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标本中HPVDNA和HSV DNA的表达.结果 荧光real-time PCR检测表明,68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12例HPV为阳性表达,15例HSV阳性表达,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7.6%和22.06%.在68例正常结膜组织中有1例HSV阳性和6例HPV阳性,PCR阳性率分别为1.47%和8.82%,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1,P<0.05; HSV:χ2=4.561,P<0.05).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均阳性者为5例(7.35%),而在正常结膜组织中未发现HPV和HSV均阳性者.结论 翼状胬肉中有HPV和HSV的存在,病毒DNA的检测为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鲁铭;高媛;熊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对视皮质可塑性的研究目前已有40余年,但至今尚未发现能有效治疗弱视的药物.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视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弱视的可能机制.方法 2周龄SD大鼠30只眼睑缝合4周建立右眼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分别以生理盐水、20 mg/kg左旋多巴溶液、80mg/kg左旋多巴溶液灌胃,每日1次.造模4周及给药4周后分别行闪光VEP(F-VEP)检测,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并取大脑视皮质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TUNEL.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皮质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3个组大鼠形觉剥夺模型眼较未剥夺眼P1波隐含时明显延长(P<0.05),20mg/kg和80mg/kg左旋多巴组剥夺眼给药后较给药前P1波隐含时明显缩短(P<0.05);3个组间剥夺眼给药前后P1波隐含时及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未剥夺眼对侧视皮质V1区神经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正常,剥夺眼对侧视皮质神经细胞数量在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并出现类凋亡表现.20 mg/kg左旋多巴组大鼠视皮质神经细胞数量及形态有轻度改变.TUNEL法示未剥夺眼对侧视皮质呈绿色荧光的阳性神经细胞数为(2.20±1.23)个,生理盐水组、20 mg/kg左旋多巴组、80 mg/kg左旋多巴组剥夺眼相应区域阳性神经细胞数量分别为(53.7±9.36)、(27.20±5.96)、(10.70±3.23)个,提示80 mg/kg左旋多巴组剥夺眼阳性神经细胞数量减少(P>0.05).给药后各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质V1区阳性神经细胞数量与F-VEP的P1波隐含时差值呈负相关(r=-0.815,P=0.000).结论左旋多巴可改善形觉剥夺弱视眼的视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和视觉传导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视皮质神经细胞的类凋亡参与视觉系统的发育和重塑过程.
作者:吴小影;罗瑜琳;刘德林;刘双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面对视觉环境的不断变化,为获得稳定而有效的信息,动物的视觉系统均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色觉系统面临光谱环境的变化,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长期单色光照射下,视锥细胞密度和视蛋白的表达是否出现相应的变化目前仍不明确.目的 研究长时间单色光照射后豚鼠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和视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30只出生3 d的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绿光照射组、紫光照射组和白色混合光照射组,分别暴露于530 nm的绿光、400 nm的紫光及白色混合光照射环境下饲养8周后,制作视网膜铺片,按照对不同波长敏感的光敏视锥细胞在视网膜的分布特点将视网膜分为背侧、腹侧和混合部,分别行免疫细胞化学单标和双标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不同光敏视锥细胞的密度变化,应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观察不同波长光照射后豚鼠视蛋白mRNA的变化,Westernblot法对视蛋白的变化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视网膜背侧单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3组绿敏视锥细胞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28,P<0.01),与白色混合光照射组相比,绿光照射组绿敏视锥细胞密度明显增多(q=389.68,P<0.01),紫光照射组明显减少(q=67.11,P<0.01).视网膜腹侧单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3组紫敏视锥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4,P>0.05);视网膜混合区双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与白色混合光照射组比较,绿光照射组共表达视锥细胞密度明显增多(q=157.55,P<0.01),紫光照射组共表达视锥细胞密度明显减少(q:254.85,P<0.01).与白色混合光照射组相比,绿光照射组绿敏视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多(q=4.71,P<0.05;q=184.45,P<0.01);紫光照射组长波长敏感视蛋白(L视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q=346.66,P<0.01;q=5.87,P<0.05);各组之间短波长敏感视蛋白(S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27,P>0.05;F=1.24,P>0.05).结论长时间单色光照射下,豚鼠视网膜视锥细胞及其视蛋白的表达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可能是视锥细胞选择有利的空间视敏度而对单色光照射环境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说明色觉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绿敏视锥细胞密度的升高可能是与过渡区共表达视锥细胞的分化有关.
作者:胡敏;刘永松;刘睿;江春光;褚仁远;袁援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HIF-1)与机体缺氧的生理反应有关,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人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但二者在胚胎期缺氧环境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仍有待研究.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a和VEGF在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 30只清洁级SD孕鼠剖腹取出胚胎10、12、14、16、20 d鼠,每组取5只孕鼠,每只孕鼠随机选取2只胎鼠进行观察.摘除胎鼠一侧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不同胎龄大鼠及成年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a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在大鼠视网膜胚胎早期(10~12 d)即可检测到HIF0-α和VEGF蛋白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强度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56.70,P<0.01;F=60.78,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a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胎龄的增加HIF-1α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6,P=0.00).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大鼠胚胎早期(10~12 d)即可检测到HIF-1a mRNA和VEGF mRNA在视网膜中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68.84,P<0.01;F=96.49,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随着胎龄的增加均呈先高后低的动态变化趋势,提示HIF-1a/VEGF通路参与大鼠视网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作者:袁春燕;孟旭霞;辛莉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因诸多影响因素较难复制,使不同因子(如药物)对视网膜光损伤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受到影响.目的 改良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程度分级模型.方法 选用8~10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根据强光暴露时间的不同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1、2、3 h组,每组6只大鼠.为获得眼球的全视野光辐照,采用环形光照箱将LED灯集中分布在光照箱的上下和光照箱四周共8个方向,保证大鼠在光照箱内做单向环形活动时其右眼接受约50001x的光照.实验中每只动物单独接受光辐照,以避免动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光辐照后5 d进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记录,并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视网膜外核层(ONL)的厚度变化.结果 5000 1x强光暴露1、2、3 h后暗适应条件下的ERG视杆细胞反应、标准光大混合光反应的b波幅值分别下降了26.2%、52.5%、70.7%和24.4%、39.3%、58.1%,Ops波、视锥细胞反应、20 Hz闪烁光反应也均有明显下降,不同光照时间组间各波平均振幅值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F=71.690,P=0.000;混合光反应:F=56.250,P=0.000;Ops:F=23.610,P=0.000;视锥:F=27.130,P=0.000;20 Hz:F=27.030,P=0.000);不同光照时间组间各波平均隐含时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F=1.370,P=0.282;混合光反应:a波:F=0.800,P=0.508;b波:F=11.840,P=0.000;视锥:F=2.080,P=0.136).振幅下降及隐含时延长的程度均与光暴露时间有关.视网膜的光损伤以视网膜颢上区域明显.光辐照1、2、3 h后该区域ON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分别减少了11.3%、25.6%、72.5%,各组的平均ONL厚度随光照时间的延长逐渐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270,P=0.000).结论 光强度为5000 1x连续光辐照后可以造成大鼠视网膜损伤,光辐照1、2、3 h后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3级,主要损伤部位在大鼠视网膜颞上区域.研究提出了一种视网膜光损伤程度标准的建议.
作者:田亮;夏峰;张磊;郭群;耿佳;陈辉;张作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多为个案报告.建立理想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对研究其自然病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已有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改良,并探讨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视网膜组织和视功能的损害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的Zauberman结扎涡静脉法结扎15只成年家兔的巩膜涡静脉,同时用耳缘静脉快速滴注生理盐水法迅速升高眼压,然后经角膜缘切口快速降低眼压,制备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4周行B型超声检查脉络膜出血情况和视网膜脱离情况,同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上述各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的成功率为100%,其病程与l临床自然转归相符.B型超声检查确定了脉络膜出血的形态、部位和性质,显示出血和视网膜脱离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好转.眼球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Bruch膜和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破裂,大量红细胞进入脉络膜上腔和玻璃体内,术后1周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以细胞变性、水肿和坏死为主,术后4周以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等修复性改变为主.结论 采用改良的Zauberman结扎涡静脉配合静脉快速滴注生理盐水法建立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模型的成功率高.高眼压持续后的眼压骤降是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可造成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细胞的严重破坏.
作者:贾桂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高眼压及缺血缺氧可使眼内谷氨酸的浓度增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造成兴奋性损伤,诱导其凋亡.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谷氨酸兴奋性损伤的防护研究,但目前尚未见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中药复方进行相关研究的报道.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汤方剂对急性高眼压模型大鼠视网膜谷氨酸转运体L-谷氨酸/L-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单纯加压组(20只)、活血化瘀汤治疗组(20只),后2组随机取一侧眼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活血化瘀汤治疗组于造模后即刻给予活血化瘀汤灌胃治疗,分别于给药后1、3、7、14 d各时间点随机处死5只大鼠,单纯加压组分别在相同时间点随机处死5只大鼠,并获取其视网膜组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3组大鼠视网膜中GLAST的表达变化,并对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行透射电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急性高眼压损伤后3 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变薄,14 d时视网膜变得更薄,内层较显著,RGCs数量减少.透射电镜下,急性高眼压损伤后1 d可见RGCs细胞器变性、肿胀,14 d时出现部分细胞凋亡.Real-time.PCR结果显示,单纯加压组及活血化瘀汤治疗组视网膜中GLAST mRNA的表达量在造模后1 d快速上调,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时单纯加压组大鼠视网膜中GLAST mRNA表达量下降,与活血化瘀汤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及14 d时单纯加压组与活血化瘀汤治疗组大鼠视网膜中GLAST mRNA的表达量均恢复至正常水平,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汤方剂有可能通过增强GLAST的表达减轻急性高眼压对大鼠视网膜的损伤.
作者:商卫卫;王大博;房姣;张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发生机制,而褪黑素是迄今已知高效的抗氧化物质之一,目前国内就褪黑素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机制研究尚不多见.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褪黑素对早期高血糖诱导的视网膜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6周龄SD大鼠48只尾静脉注射质量分数2%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和褪黑素治疗组;尾静脉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的大鼠2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褪黑素10 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于4、6、8周时采用MMT比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匀浆中MDA、还原型GSH的含量,并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视网膜GFAP的表达量.结果 造模后4、6、8周时褪黑素治疗组视网膜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5);4周、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视网膜还原型GSH的质量分数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P<0.05);4、6、8周时褪黑素治疗组视网膜还原型GSH质量分数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5),4周、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6、8周时褪黑素治疗组视网膜GFAP的表达量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1);4周、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高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褪黑素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DA的含量,增加GSH水平,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GFAP的过度表达,进而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视网膜损伤.
作者:周伟;刘学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眼科常见的病理过程,可引起永久性的视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目的 探讨替普瑞酮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单纯模型组20只和替普瑞酮治疗组20只.单纯模型组及替普瑞酮治疗组造模前分别给予大鼠生理盐水和替普瑞酮灌胃,1周后采用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分别于再灌注后6、24、48、72 h制备视网膜铺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1~6 h单纯模型组大鼠角膜及视网膜出现水肿,24 h视网膜水肿加重,72 h视网膜水肿减轻、结构较紊乱.替普瑞酮治疗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水肿较单纯模型组轻,缺血-再灌注后72 h大鼠视网膜结构损害较单纯模型组减轻.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未见HSPT0及caspase.3呈阳性表达.单纯模型组大鼠在再灌注后6 h可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中HSP70呈阳性表达,再灌注后24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替普瑞酮治疗组各时间点HSP70在大鼠RGCs中的表达较单纯模型组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6 h可见单纯模型组大鼠RGCs中caspase-3表达,24 h时caspase-3的表达量达高峰,48 h后开始下降,72 h仅有少量表达,而各时间点替普瑞酮治疗组视网膜中caspase-3的表达较单纯模型组大鼠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替普瑞酮可通过上调视网膜中HSP70的表达和下调caspase-3的表达对RGCs起保护作用.
作者:董毅;李静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研究表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缺损是青光眼早期损害的重要表现,如何准确地定量检测RNFL的厚度变化是青光眼早期诊断及监测青光眼病情进展的关键步骤之一.目的 对傅立叶OCT、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仪(HRT-Ⅲ)测量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以及视盘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对二者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收集可疑开角型青光眼(SOAG)患者26例4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29例48眼以及正常对照组27例48眼.应用傅立叶OCT、HRT-Ⅲ、Humphrey750-ⅰ型全自动视野计对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盘沿容积,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等参数测定和视野检查,对不同受检者测得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分别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做相关分析,评价不同参数对于青光眼RNFL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傅立叶OCT和HTR-Ⅲ检测对正常对照组检查结果均证实RNFL从厚到薄依次为视盘下方、上方、颞侧、鼻侧象限,SOAG组和POAG组RNFL厚度变薄的顺序依次为视盘下方、上方、颞侧、鼻侧象限,各部位厚度改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AG组和POAG组患者盘沿面积、杯盘面积比、视杯面积、盘沿容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组患者的检测表明,傅立叶OCT与HTR-Ⅲ检测视盘上方象限、下方象限的测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0.362、r=0.441、r=0.395,P<0.05);2种检查方法所测得3个组视杯容积、视杯面积、盘沿容积、杯盘面积比呈正相关(P<0.05).在POAG组中,傅立叶OCT测得视盘参数中的盘沿面积、盘沿容积、视杯容积、杯盘面积比与视野的平均缺损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4、0.286、0.340、0.371(P<0.05);HRT-Ⅲ测得视盘参数中的盘沿面积、盘沿容积、杯盘面积比与视野的平均缺损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9、0.859、0.422(P<0.05).结论傅立叶OCT和HRT-Ⅲ检测的视盘参数结果接近,且均与视野的平均缺损值有较好的相关性;所检测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和视盘上方象限、下方象限的RNFL厚度的改变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雅丽;董仰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主流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视网膜的复位率逐渐提高,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目的 分析RRD伴黄斑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 对116例116眼行巩膜扣带术的RRD伴黄斑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年龄、病程的长短、术前视力及视网膜裂孔情况、视网膜裂孔的位置与数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隆起度、手术过程中是否放液、玻璃体腔是否注气等分别分组后进行x2检验,并将确定的统计量与术后视力进行Logistic多冈索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术前视力、病程、屈光度等多种因素与术后视力预后的关联情况.结果 x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术前视力、病程长短对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视力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预后有线性相关关系(r=0.400,P=0.000),术前视力≥0.05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至0.4的可能性是术前视力<0.05患者的3倍(OR=2.992).本组患者病程≤7 d、术前视力>0.05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视力预后较好.结论 RRD伴黄斑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冈索为术前视力和病程,提示RRD伴黄斑脱离时应在7 d内早期手术,晚不宜超过10 d,以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亭;陈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难治性青光眼之一,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疗效较差.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是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其疗效一直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目的 探讨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分别施行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和单纯减压阀植入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2组纳入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因基本匹配,其中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组44例44眼,单纯减压阀植入术组43例43眼.患者随访24个月.手术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术后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内.结果 随访期内,2组术后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内,术后1周2组患者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34,P=0.60),术后3、12、24个月2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4、t=5.00、t=7.81,P<0.01).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组术后1周时的手术成功率为97.73%.术后3个月为93.18%,术后12个月为90.24%,术后24个月为82.05%.单纯减压阀植入术组术后1周手术成功率为95.35%,术后3个月为71.43%,术后12个月为65.00%,术后24个月为60.53%.术后3、12、24个月2组间手术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6、χ2=7.47、χ2=4.37,P<0.05).2组间术后前房出血、低眼压、引流管内口阻塞、脉络膜脱离、引流阀脱出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χ2=0.44、χ2=0.18、χ2=0.37、χ2=0.00,P>0.05).结论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能较安全、有效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特别是在中远期疗效上优于单纯减压阀植入术.
作者:聂庆珠;刘致力;沙倩;高殿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近年来,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的手术过程中,角膜上皮瓣保留与否及其对术后角膜上皮的愈合时间、视力恢复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目的 系统评价去除和保留上皮瓣对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有关比较去上皮瓣Epi-LASIK和留上皮瓣Epi-LASIK临床疗效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内容包括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疼痛程度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采用RevMan 4.2.2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以加权均数差(WMD)(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数资料则用优势比(OR)(95%CI).对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按照Jadad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共有8篇文献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251例患者502眼(等效球镜范围O-一10 D)纳入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中按Jadad量表评分2篇评为3分,其他6篇评为1~2分,文献质量等级较低.分析显示去上皮瓣组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较留上皮瓣组Epi-LASIK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32,95%CI:-1.82~-0.82,P<0.01).术后第1天,2组疼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17,95%CI:-0.55~0.20,P=0.37),而术后第3天和第5天,去上皮瓣组疼痛情况较留上皮瓣组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MD=-0.99,95%CI:-1.71~-0.28,P<0.01)、(WMD=-0.94,95%CI:-1.35~-0.54,P<0.01).术后1、3、6个月,2组haze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62,95%CI:0.34~1.12,P=0.11)、(OR=0.70,95%CI:0.31~1.55,P=0.38)、(OR=1.14,95%CI:0.58~2.26,P=0.71).结论去上皮瓣Epi-LASIK与留上皮瓣Epi-LASIK相比,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更短,眼部疼痛程度更轻,而角膜haze情况二者基本相同.
作者:冯一帆;陈世豪;杨新军;王勤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眼球突出可由颅脑相关疾病引起,处置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目的 分析颅脑相关疾病引起眼球突出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脑相关疾病引起眼球突出的住院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55.26%),女17例(44.74%);年龄16-71岁,平均37.21岁;右眼14例(36.84%),左眼21例(55.26%),双眼3例(7.89%).结果 38例患者按病因可分为4类:良性肿瘤25例(65.79%),恶性肿瘤2例(5.26%),颈动脉海绵窦瘘10例(26.32%),脑膜脑膨出1例(2.63%).眼球突出度18~35 mm,平均22.17 mm.脑膜瘤患者可伴有长期头疼(65.22%)、恶心或呕吐(21.74%)、视力下降(17.39%)、眼压升高、视野缺损等表现.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搏动性突眼,听诊器可在耳际、眼眶上部听诊到心脏收缩期血流轰隆声;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其中8例(80%)患者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严重者结膜突出于睑裂外;8例(80%)患者伴有视物模糊、复视;6例(60%)患者伴有头疼.结论颅脑相关疾病患者可伴有眼球突出等眼部异常表现,分析其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为颅脑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有益的线索.
作者:宋宏鲁;杜军辉;王雨生;胡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视网膜电图(ERG)的明视负向反应(PhNR)是在明适应条件下用亮光刺激时在正向b波后记录到的一负向电位.灵长类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证实,PhNR的产生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突有关,而研究啮齿类动物发现,PhNR起源于无长突细胞的电活动.就灵长类动物PhNR记录条件的改进、不同记录条件下其波形特点、啮齿类动物PhNR的记录条件及特点,以及局部视网膜PhNR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传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实能获得较好的视力,然而传统疗法行角膜球面切削会将一般的扁平角膜变成更扁圆的轮廓,并导致球面像差.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引起球面像差的增加,并影响夜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等视觉质量.波前优化旨在用基于总体均数的调整措施保留眼球先前的视觉像差,并优化角膜的非球面性,从而建立一个基于理想模型的个体化调整措施.波前引导测量眼球像差并行个体化切削治疗可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就波前优化和波前引导疗法对于球面像差的矫正效果进行综述.
作者:刘永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IOL)是一种新的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视觉质量包括视力、对比敏感度(CS)、波前像差及角膜的非球面参数(Q值)等.传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 )由于切削改变角膜的非球面性导致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可植人性接触镜(ICL)植人术具有矫治范围大和矫治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在视觉质量的评价方面也优于LASIK.进一步提出对高度近视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旨在寻求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而获得佳的视觉质量.
作者:杜改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会引起斜视、弱视等发育期双眼视觉间题,甚至视网膜病理性改变,造成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川.研究发现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结构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无报道.
作者:钱学翰;宁玉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角膜内皮移植术(EK)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的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术式.然而EK也有其相关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和处理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EK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植片脱位,尤其在晶状体虹膜隔异常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角膜内皮损伤是此术式的另一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原发性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虽然发生率低于穿透角膜移植术,但EK术后若发生排斥反应,其临床表现则有别于其他角膜移植手术.全面了解EK的相关并发症对于认识和了解这种全新的术式十分重要.
作者:洪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背景 研究发现角膜营养不良与位于染色体5q31区域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GFBI)的突变有关,目前发现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的TGFBI基因突变位点为R124H.目的 检测中国遗传性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并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其TGFBI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本家系先证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共调查连续4代27名成员,收集遗传性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患者8例和表型正常成员2名的外周血3 ml提取DNA,合成TGFBI第4、11、12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对PCR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分析并与正常GenBank中的TGFBI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该家系中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的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8例患者的TGFBI基因第4外显子均显示CGC>CAC(R124H)突变杂合子,家系中的2名表型正常成员无此基因位点突变.8名家系成员存在第11外显子的472密码子CTC>CTT的杂合性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9名家系成员存在第12外显子的540密码子TTT>TTC的杂合性同义SNP,且SNP与疾病表现型无关.结论该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家系存在TGFBI基因突变,为R124H杂合突变类型.
作者:侯志强;王薇;张晶;许永根;周臻;韩晶;黄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病理性瞳孔散大是影响视功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开展的瞳孔缝合术通过机械性缩小瞳孔来改善视觉质量,但有关虹膜内缝线长期存留的病理学变化及术眼和对侧眼远期的安全性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选用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瞳孔括约肌损伤和缝合修复的实验研究,观察术后兔眼远期的临床及病理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少远;党光福;马宝峰;边广庆;段练;曲虹;高阳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