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可进行活体组织的测量.目前SD-OCT对人眼活体组织测量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对实验动物眼的活体测量结果少有研究. 目的 应用SD-OCT活体观察正常C57BL/6小鼠的眼前节结构及色素兔的角膜、视盘及视网膜形态结构. 方法 利用轴向分辨率为5μm、扫描速度为26 000次/s的SD-OCT对4只健康SPF级C57BL/6小鼠8只眼扩瞳前后进行眼前节形态学检查;利用SD-OCT对6只健康SPF级色素兔12只眼进行角膜及视盘、视网膜形态学检查.结果 SD-OCT进行眼前节扫描,清晰可见C57 BL/6小鼠角膜、虹膜及瞳孔区对应的晶状体结构,而且扩瞳前后晶状体结构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角膜SD-OCT扫描断层图与相应的切片图结构相对应,扩瞳前平均中央角膜厚度(CCT)为(96±9)μm,平均前房深度(ACD)为(460±8) μm,平均角膜水平直径(WTW)为(2.86±0.41) mm;扩瞳后CCT为(96±8) μm,ACD为(356±20)μm,WTW为(2.87±0.62)mm,C57BL/6小鼠扩瞳前后CCT、WTW测量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78,P=0.647;t=-0.737,P=0.485);扩瞳后ACD较扩瞳前明显变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2,P<0.001).色素兔的SD-OCT眼前节检查均可见明显的角膜及视网膜分层,结构分别与相应的组织学切片相对应,扩瞳后角膜薄点均值为(370±10) μm,视网膜厚度均值为(175±4)μm,水平扫描后手动测量数据视盘深度均值为(1.35±0.51) mm,宽度均值为(4.52±0.82) mm. 结论 SD-OCT作为一种非接触、非侵入性检查,可清晰呈现C57 BL/6小鼠眼前节结构及色素兔相应的角膜和视网膜结构,测量指标可用于实验研究过程中相应组织结构的活体观察.
作者:王晓刚;王帅;杜珊珊;吴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环孢素A(CsA)是治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药物,但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对提高药物利用度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CsA缓释微球结膜下给药、前房给药及CsA滴眼液局部点眼途径抑制兔眼穿透角膜移植术(PKP)后的排斥反应.方法 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白兔60只60只眼作为受体,健康清洁级青紫蓝兔30只60只眼作为供体.将受体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结膜下给药组、结膜下对照组、前房给药组、前房对照组和CsA滴眼液组,每组10只实验兔.所有实验兔行PKP.术毕结膜下给药组和前房给药组兔眼以相应的给药途径注射12 g/L CsA缓释微球悬液0.1ml,结膜下对照组和前房对照组采取相应的给药途径注射空白微球悬液0.1ml,CsA滴眼液组每日应用质量分数1%(10 g/L) CsA滴眼液点眼,空白对照组PKP术后不给予CsA药物.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定期观察各组术眼角膜植片的透明度、水肿情况、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等,并计算术眼的排斥反应指数(RI).分别于术前,术后3d,术后l、2、3周和术后1、2、3个月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获取各组植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各组兔眼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兔眼眼压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9.210,P=0.000);同一时间点各组兔眼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254,P=0.938).空白对照组、结膜下对照组及前房对照组于术后2~3周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植片混浊和新生血管,术后4周时植片混浊加重,RI分别为8.60±1.52、8.60±0.55和8.80±0.84;结膜下给药组、前房给药组及CsA滴眼液组于术后3周时出现角膜新生血管,但未发现植片混浊,RI分别为4.40±0.89、3.20±0.84和3.00±0.71,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膜下对照组和前房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房给药组兔眼术后前房有轻度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至术后3个月时消失.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空白对照组、结膜下对照组、前房对照组术眼角膜植片均明显增厚,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长入;而结膜下给药组、前房给药组和CsA滴眼液组植片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新生血管减少. 结论 CsA缓释微球经不同途径给药均可抑制兔眼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其中经前房给药途径的整体疗效较经结膜下给药途径更佳.
作者:陈梦;洪晶;曲洪强;张培;孙艺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相关受体,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起致炎作用.研究发现,视神经损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引起视网膜损伤,因此视神经损伤后TLR4的表达及其效应值得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TLR4的表达情况. 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SPF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取大鼠右眼用视神经钳夹法制备视神经损伤模型,左眼不予处理为对照组.分别于视神经损伤后3d和7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LR4的表达;分别采用逆转录PCR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LR4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情况.结果 视网膜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TLR4在大鼠视网膜中呈绿色荧光,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造模眼视网膜中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左眼均明显增强,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内层.RT-PCR法检测表明,模型眼视网膜损伤后3d和7d视网膜中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2±0.06和3.92±0.12,对照眼TL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7±0.12和3.44±0.17,大鼠模型眼TLR4 mRNA表达的灰度值较对照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2.888,P<0.001;t7d=-4.669,P=0.010).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模型眼视网膜损伤3d和7d视网膜中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05和1.49±0.03,对照眼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09和1.38±0.07,模型眼视网膜中TLR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1.324,P<0.001;t7d=-5.638,P=0.005).TUNEL染色显示,模型眼RGCs凋亡数较对照眼增多. 结论 TLR4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内层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TLR4通路可能参与RGCs的损伤.
作者:王璐;苏绍波;柳夏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研究表明,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可导致角膜上皮细胞(CEC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分泌和活性改变.黏着斑激酶(FAK)对MMPs的表达、释放和激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角膜上皮感染HSV-1后FAK的表达变化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HSV-1感染对体外培养的人CECsMMP-2和FAK表达的影响. 方法 以HSV-1(F株)感染体外培养的人CECs,应用逆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于感染后2、20、40 h检测人CECs MMP-2、FAK及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的表达情况. 结果 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细胞的MMP-2 mRNA、FAK mRNA较非感染细胞(即加入无病毒无血清培养液的阴性对照组)的表达明显增强,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MMP-2 mRNA:F时间=0.968,P=0.436;F组别=47.649,P=0.000;F交互作用=0.757,P=0.536.FAK mRNA:F时间 =0.658,P=0.631;F组别 =35.182,P=0.000;F交互作用=1.386,P=0.137).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2h时p-FAK、FAK、MMP-2在感染细胞与非感染细胞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0 h、40 h感染细胞的蛋白表达较非感染细胞均明显增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MMP-2、FAK、p-FAK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结论 在HSV-1感染早期,FAK的激活可刺激MMPs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角膜溃疡及坏死性病变的形成.
作者:曹婷;邢怡桥;杨燕宁;梅海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角膜上皮损伤可导致角膜溃疡和基质混浊,甚至出现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以往采用的药物治疗仅能缓解刺激症状,而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较弱,因此寻求能有效调控角膜上皮细胞生长,从而有效治疗角膜上皮损伤的药物至关重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50只清洁级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其中2只兔制作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后即刻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眼前节照相后处死;48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衍生物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质量分数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每组12只.在直径7 mm环钻内滴入体积分数20%乙醇,置于角膜中央区60 s,然后用角膜刮匙刮去角膜上皮,制作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术后各组兔眼分别点用相应药物,每天4次,分别于术后12、24、36、48、72 h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于12、24、36、48 h采用抽签法各处死2只实验兔,72 h时各处死4只实验兔,制备角膜组织标本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兔眼在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量各组兔眼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愈合面积.结果 各组兔眼用药后均未发现任何眼部刺激症状.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造模后即刻全层角膜上皮缺损,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角膜上皮缺损区皆逐渐变小,可见周边角膜上皮向中央缺损区移行,细胞层数逐渐增加,细胞排列极向逐渐趋于规则.重组人EGF衍生物组、生理盐水组、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5.00、13.81、18.05、18.86 mm2/d.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术后12、24、36、48 h,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重组人EGF衍生物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造模12、24、36 h,重组人EGF衍生物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57、0.126).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39、0.025、0.008),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仅在术后12h、24 h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42).术后各时间点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间角膜损伤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8、0.259、0.108、0.062).术后72 h,生理盐水组角膜损伤面积为(0.51±0.42)mm2,而其他3个组角膜上皮均完全修复.角膜上皮修复曲线表明,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修复的相对面积均优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和生理盐水组. 结论 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优于EGF.
作者:罗鑫;葛红岩;薛大喜;肖楠;齐东华;田霈;刘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有多种因素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与AMD的发病密切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辅酶Q10是一种强抗氧化剂,探讨其对人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对于AMD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辅酶Q10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培养基培养)、不同浓度(0.01、1、100 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和单纯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处理组,其中各浓度辅酶Q10预处理组以辅酶Q10预处理后暴露于TBHP,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RPE细胞的形态;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RPE细胞活性的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BARS法检测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用DCFH-DA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PE细胞中促凋亡基因Fas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单纯TBHP处理组RPE细胞贴壁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而0.01、1、100 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贴壁细胞数较单纯TBHP处理组增加,高浓度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形态的改善和细胞存活的数目更接近正常对照组.与单纯TBHP处理组比较,1μmol/L、100 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RPE细胞吸光度(A450)值明显增高(0.52±0.10 vs.0.25 ±0.03、0.59±0.06 vs.0.25±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02);RPE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72.1±6.6)%vs.(91.7±2.3)%、(69.0±4.4)% vs.(91.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04);0.01、1、100 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的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依次降低,与单纯TBHP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30、0.015),与单纯TBHP组相比,0.01、1、100 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逐渐下降,1μmol/L、100t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明显低于单纯TBHP处理组(5.25±0.90 vs.11.39±2.30、7.91 ±0.80 vs.11.39±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07);与单纯TBHP处理组相比,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中Fas 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 μmol/L、100 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中Fas 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08);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中Fas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0). 结论 辅酶Q10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张丽娟;曲进锋;白玉婧;孙摇遥;于文贞;黄旅珍;黎晓新;赵明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是血管发生的主要环节.新近的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B6(HspB6)可促进多种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分泌,导致病理状态下新生血管的发生,研究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株进行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应用逆转录PCR(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spB6 mRNA及其蛋白在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将基质胶铺于96孔板中,凝固后加入细胞悬液,细胞密度为2×104个/孔,将不同质量浓度(100 μg/L、500 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分别加入培养孔,未加入HspB6中和性抗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0μg/L HspB6中和性抗体组),每组设3个复孔.细胞孵育12h后,采用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各组完整管腔形成的数量,以评价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96孔板培养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 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孵育24 h,然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的增生值.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HspB6中和性抗体作用24 h后各组穿过小室膜的“贴壁”细胞数目,以评估人脉络膜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情况.收集HspB6中和性抗体干预后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HspB6中和性抗体作用后各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 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可表达HspB6分子.0、100、500 μg/L HspB6中和性抗体组管腔形成数目分别为(67.25±5.75)、(60.39±6.41)和(39.76±10.73)个/视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0,P=0.012),其中500 μg/L HspB6中和性抗体组管腔形成数目明显少于0 μg/L HspB6中和性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着HspB6中和性抗体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细胞增生和迁移的抑制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质量浓度=7.485,P=0.002;F时间=16.684,P=0.001).Transwell小室法检测显示,0、50、100、500 μg/L HspB6中和性抗体组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14.0±2.5)、(11.1±0.8)、(6.6±0.1)、(6.7±0.2)个,其中100 μg/L、500 μg/L HspB6中和性抗体干预24 h后细胞迁移数目较0μg/L HspB6中和性抗体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发现,HspB6中和性抗体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为(22.73±2.53)%,对照组为(13.3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7,P=0.008). 结论 HspB6中和性抗体对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以及促进细胞的凋亡等途径发挥效应.
作者:陈惠康;张济明;李龙标;钱益勇;刘高勤;罗宝根;费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蛋白激酶B(Akt)与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从而参与多种细胞功能活动的调控,包括细胞的增生、迁移和代谢等,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可催化Akt活性并启动各种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PI3K抑制剂能够抑制Akt活性,但是否影响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LECs中Akt活化的影响. 方法 对人LECs系HLEC-B3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然后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24 h后在培养板中加入LY294002,终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 μmol/L,继续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抑制率.在同一批接种于6孔板内无菌盖玻片上的传代细胞中加入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为诱导组,用20 μmol/L LY294002预培养1h后再加入10 μg/L TGF-β2进行共培养为TGF-β2与LY294005共培养组,以未加入TGF-β2和LY294002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中磷酸化Akt(p-Akt)的荧光表达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Akt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LY294002浓度的增加,HLEC-B3的吸光度(A)值逐渐减小,即LY294002对HLEC-B3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不同浓度LY294002组间HLEC-B3的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72,P=0.00);随着检测时间点的延长,HLEC-B3的A值逐渐增大,不同检测时间点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37.54,P=0.00).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细胞仅有微量的p-Akt红色荧光,诱导组p-Akt表达明显增多,并向细胞膜聚集,细胞轮廓清晰,而TGF-β2与LY294005共培养组细胞中p-Akt表达的红色荧光明显减弱,细胞形态不清.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诱导组和TGF-β2与LY294005共培养组细胞中p-Akt的表达量分别为0.91 ±0.08、1.48±0.13和0.95±0.19,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4,P=0.00).结论 LY294002能够拮抗TGF-β2诱导的Akt磷酸化激活过程,有望成为新的有效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
作者:郭瑞;郭海科;孟倩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致盲率极高,发病初期易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常规的临床诊断方法费时较长,特异性差,极易错过治疗的“时间窗”.常规PCR法检测简单、特异、有效,但由于病变标本取材量少,不易提取组织DNA,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非提取组织DNA的直接PCR法扩增棘阿米巴虫株18S rRNA保守序列在棘阿米巴角膜炎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 方法 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暨青岛眼科医院诊治的10例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的病变角膜中分离10株棘阿米巴虫株,经鉴定均为T4基因型虫株.用直接PCR法分别扩增棘阿米巴原虫、白念珠菌、绿脓杆菌、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以及正常人角膜上皮细胞以确定该方法的特异性.将棘阿米巴原虫稀释至不同的浓度以确定直接PCR法的敏感性.采用SPF级6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构建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于感染后第1、3、5、7、10、15天获取角膜组织,分别进行直接PCR、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KOH封片镜检和原虫培养鉴定,比较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 直接PCR法仅能扩增棘阿米巴DNA,其他病原体DNA均未扩增出;在每个获取的棘阿米巴角膜炎样本中少可检测到10个棘阿米巴原虫.在棘阿米巴角膜炎小鼠模型中,直接PCR法在感染后第1、3、5、7、10、15天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0% 、90.0% 、80.0% 、70.0% 、70.0%和50.0%,总阳性率为73.3%,高于原虫培养法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KOH封片镜检的总阳性率为56.7%,real-time PCR法检测的总阳性率为61.7%,均略低于直接PCR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172).结论 直接PCR法操作简单,在上述4种方法中对棘阿米巴原虫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能够快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尤其对于待检标本少而无法提取DNA的患者可首选.
作者:袁青;宋子成;孙士营;赵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EDTA是常用的眼用制剂添加成分,是一种重要的钙离子螯合剂,其对药物的角膜促渗作用可能为实现跨角膜上皮胶原交联提供便利,目前国内外关于EDTA对核黄素在角膜促渗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去上皮、不去上皮以及使用促渗剂EDTA对核黄素在角膜基质渗透方面的影响,探讨EDTA在跨角膜上皮胶原交联中的可行性.方法 清洁级健康无眼疾新西兰大白兔15只30只眼,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去上皮组、EDTA组(不去上皮,点质量分数0.5% EDTA-Na21h)和不去上皮组,每组5只实验兔.给予相应处理后,各组兔眼分别点质量分数0.1%核黄素+质量分数20%右旋糖酐作用30 min,随后去除EDTA组、不去上皮组角膜上皮,钻取各分组兔眼直径8.5mm的角膜中央组织,制备角膜组织匀浆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对各组组织匀浆上清液进行核黄素定量检测. 结果 0.1%核黄素+20%右旋糖酐点眼30 min后,去上皮组、EDTA组、不去上皮组角膜基质中核黄素含量分别为(23.54±1.61)、(2.04±0.25)、(1.44±0.06) μg/g组织,不同方式处理后角膜组织中核黄素含量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2.839,P=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80、7.484、43.408,P<0.05).除去上皮组角膜基质内核黄素含量超过理论值15 μg/g组织以外,其余两组均未达到此理论值. 结论 交联术前去角膜上皮能充分提高核黄素在角膜基质内的弥散,促渗剂EDTA虽能有效促进核黄素在角膜的渗透,但尚不能取代去角膜上皮对促进核黄素角膜渗透方面的作用.
作者:伍腾飞;彭秀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泪膜不稳定伴随眼表温度升高及泪液蒸发增强均是眼表气泡产生和干眼发病的相关因素,但眼表气泡与干眼发病的关系尚缺少相关研究.眼表气泡在相对密闭的穹隆部结膜囊内存留时间长,在下穹隆结膜囊检查更方便. 目的 探讨眼下穹隆结膜囊气泡与干眼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年1-5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有多种眼表刺激症状且双眼下穹隆结膜囊有气泡者(气泡组)和双眼下穹隆结膜囊无气泡者(无气泡组)各32例64眼,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下穹隆部气泡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检查,干眼的诊断参照刘祖国等的标准.两组患者BUT、SⅠt检查结果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干眼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气泡组64眼中干眼发生率为75.00%,BUT<5 s且S Ⅰ t<5 mm/5 min的发生率为46.88%,仅BUT<5s的发生率为53.13%,仅S Ⅰ t<5 mm/5 min的发生率为57.81%;无气泡组64眼中干眼的发生率为31.25%,BUT<5s且S Ⅰ t<5 mm/5 min的发生率为18.75%,仅BUT<5s的发生率为21.88%,仅S Ⅰ t<5 mm/5 min的发生率为20.3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诊断为干眼的68眼中,气泡组48眼,占70.59% (48/68);无气泡组20眼,占29.41% (20/6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60,P<0.01);气泡组与无气泡组患者BUT<5s的发生率、S Ⅰ t<5 mm/5 min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5;x2=1.06,P=0.30).2个组间患者BUT检测值及SⅠt检测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P=0.65;t=0.80,P=0.43).结论 干眼与眼下穹隆结膜囊气泡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张贻转;郑亦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青光眼早期视野结果存在很大的可变性,实践中不得不反复测试以确定准确的视野缺损情况.基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与视野结构-功能对应关系的评价方法较传统诊断方法可能更为高效和客观. 目的 评价RNFL与视野的结构-功能对应关系在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07年1-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确诊的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4例64眼为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组,纳入同期正常志愿者50人5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2个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均匹配.所有受检者进行偏振激光扫描仪联合个体化角膜补偿技术(GDxVCC)、标准自动视野(SAP)、短波视野计(SWAP)检查,将3种检查的不同标准归纳为总体诊断标准:即传统的诊断指标[GDxVCC为神经纤维指数(NFI),视野为青光眼半视野检测(GHT)]及局部诊断标准(GDxVCC及视野的模式偏差地图中异常缺损“点”的量化指标),评价两种标准下3种检查的独立诊断以及运用RNFL与视野的对应关系图、局部诊断标准下三者联合应用对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采用总体诊断标准,GDxVCC、SWAP、SAP对早期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0%、63%、61%,特异性分别为84%、80%、78%.采用局部诊断标准,GDxVCC、SWAP、SAP对早期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8%、86%、78%,特异性分别为54%、40%、50%;而采用该标准、运用RNFL与视野的对应关系图、三者联合诊断的特异性提高至90%,敏感性为86%,阳性似然比为8.59,阴性似然比为0.16. 结论 RNFL与视野的分布对应图可提供早期青光眼患者青光眼半视野簇与RNFL分布的结构-功能对应联系,提供有价值的个体化诊断信息,GDxVCC、SWAP、SAP的联合应用有助于甄别单次检查造成的假阳性率,提高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效能.
作者:张青;夏晓波;王平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制瓣过程中损伤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神经纤维,关于术后角膜神经纤维再生修复和角膜基质细胞随时间的动态改变研究尚少见.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短期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神经的形态学变化. 方法 术眼术前均行常规眼部检查和手术区域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对屈光不正患者30例60眼应用飞秒激光系统和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基质的修复情况,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手术区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神经修复的动态变化. 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所有术眼角膜组织修复良好,均未发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或瓣皱褶.术后1周,42眼(占70%)在角膜瓣界面处发现角膜基质细胞呈轻度激活状态,随时间延长,激活的基质细胞逐渐减少,但至术后3个月时仍有7眼(占12%)可观察到基质细胞呈轻度激活状态.术后1周,7眼(占12%)观察到短(<50μm)而弯曲、独立的上皮下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48眼(占80%)可见弯曲的丝状神经纤维;术后3个月,55眼(占92%)可见弯曲的上皮下神经纤维,其中27眼(占45%)的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200μm,并见类串珠状结构,但形态上仍与术前的上皮下神经纤维丛有一定的差异.术后1周有46眼(占77%)“界面”处可见丝状或不连续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49眼(占82%)“界面”处可见长神经纤维或神经纤维干终端及周边存在细丝状神经;术后3个月,57眼(占95%)“界面”处可见长神经纤维或丝状神经纤维.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可引起角膜基质细胞的激活,角膜神经纤维在形态学上的修复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接近术前形态,但在术后3个月时上皮下神经纤维在形态学上仍与术前有差异.
作者:韩时超;李艳;崔传波;郝发香;申红静;肖俊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β-D-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葡聚糖含量的检测能否用于角膜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尚不清楚.目的 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角膜溃疡直径≤5 mm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0例60眼为患病组,同期健康无眼疾的成年志愿者30人30眼为正常对照组.患病组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9 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 d和停药后7d、14 d收集患眼泪液50μl,进行(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检测,同时结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对(1,3)-β-D-葡聚糖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对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低于20 ng/L、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菌丝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随访2个月. 结果 治疗前,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为(Log) (6.37 ±0.48)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og)的(2.00±0.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1).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病情在治疗7 d后开始好转,表现为溃疡边界逐渐清晰,病灶面积缩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显示菌丝密度比治疗前降低等.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变化呈时间依赖性.治疗后7、14、28 d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Log)分别为(5.19±0.42)、(4.16±0.33)、(2.99±0.42) ng/L,停药后7d、14 d分别为(2.91±0.39) ng/L、(2.80 ±0.40) 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37±0.4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8 d至随访结束,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保持稳定的低质量浓度,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作为一种定量检测方法,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监测.
作者:刘珂凤;梁涛;何宏;王婷;喻文倩;王沛涛;李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目前主要采取手术行翼状胬肉切除治疗,然而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有研究提出术后局部应用环孢素A(CsA)能有效降低其术后复发概率,但尚缺乏循证医学评价的证据. 目的 为CsA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临床疗效的评价寻求循证依据. 方法 采用检索策略并选择关联检索词对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10月已发表有关比较翼状胬肉术后是否使用CsA滴眼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Cohort)进行检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中纳入的关联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复发率、Schirmer试验Ⅰ(SⅠ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纳入的各研究无异质性(P≥0.1,异质性检验Ⅰ2<50%),对计数指标的相对危险度(RR)和计量指标的加权均数差(WMD)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指标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6篇,包括RCT 4篇和Cohort研究2篇,1篇RCT的Jadad量表评分为5分,另3篇均为2分;2篇Cohort研究的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分为6~7分,共纳入309例366眼.6篇文献发表时间为2008-2012年.Meta分析显示,CsA组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0.39;95% CI:0.24~ 0.64,P=0.0002;RR=0.24;95% CI:0.13 ~0.44,P<0.00001).CsA组术眼术后SⅠt较术前的提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47,95%CI:1.59~3.35,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与合并结果吻合.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使用CsA滴眼剂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潘建兵;冯一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背景 丝状角膜炎患者临床症状较重,易复发,病因复杂,治疗十分棘手.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对丝状物构成方面的研究较少,结果不一. 目的 应用影像学检查结合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测丝状角膜炎患者丝状物的组成结构,分析角膜丝状物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山东省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丝状角膜炎患者82例88眼,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等临床资料,并根据病因进行分类.采用高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角膜丝状物附着处的角膜结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SCM)检查角膜丝状物的组成结构,然后取丝状物铺片行Giemsa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分析丝状物的成分.结果 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发生丝状角膜炎者40例;白内障手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等术后发生者18例;眼部功能失调,如干眼、神经营养不良性角膜病者14例;急性结膜炎患者10例.HD-OCT显示丝状物病变可累及前弹力层.LSCM检查显示,丝状物由上皮细胞、炎性细胞、黏液、高反光螺旋状条索形核心构成,核心中含有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及纤维状组织.Giemsa染色结果显示,角膜丝状物含有角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和黏液,丝状物中央有螺旋状深蓝染的条状核心,核心中含有炎性细胞、上皮细胞、纤维状细胞.Masson三色染色表明,条状核心呈红色纤维组织,周围黏液为蓝色.结论 角膜炎丝状物的主要成分有条状核心、炎性细胞、上皮细胞和黏液,病变较深,可达前弹力层.
作者:王婷;刘军彩;王姝婷;鹿秀海;史伟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缺少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近几年的研究发现,TAO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目前与TAO遗传易感性有关的特异基因,如细胞因子(CK)相关基因、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基因(UGDP)、重组人甲状旁腺素基因(PTHLH)、人β防御素-2基因(HBD-2)、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基因-4(CTLA4)、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簇CD86和CD103基因、心隐钙素-2基因(CASQ-2)、Toll样受体-9基因(TLR-9)、氧化物酶体增生因子活化受体-γ2基因(PPAR-γ2)、透明质酸合成酶基因(HAS)和透明质酸酶基因(HYAL),归纳出各类基因与TAO的对应关联,以便更系统、全面地了解TAO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萃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导致眼新生血管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Bevacizumab (avastin)是一种人源化全长单克隆IgG抗体,可阻止VEGF-A与其受体在血管内皮表面结合,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目前抗VEGF药物被广泛用于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bevacizumab的安全性较好,成本较低,在世界范围内应用较多.就bevacizumab的通透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及其离体研究等方面的实验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巴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炎症是眼表的常见疾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眼表炎症的疗效确切,但局部长期及大量应用此类药物易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痛等作用,局部应用可预防和治疗眼部多种原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比糖皮质激素更安全,因此近年来在眼表炎症的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虽然NSAIDs抗炎作用强,不良反应少,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需根据病情正确选择使用,在一些炎症性眼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与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应用,以加强疗效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明昌;张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多剂量滴眼液如果主药本身不具有充分的抗菌活性就应添加适宜的防腐剂,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因微生物污染对眼造成的危害,但长期应用含防腐剂(主要是苯扎氯铵)的滴眼液对眼表的损伤已从体内外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控制滴眼液的微生物污染并减轻滴眼液中防腐剂对眼表的损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既有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和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责任,又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性研究,从而使广大眼病患者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者:陈祖基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