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160
  • 国内刊号:11-5989/R
  • 影响因子:0.61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3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3年7期文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体外诱导和微环境研究

    背景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眼科方面已成功诱导分化为角膜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视网膜神经样细胞等,但诱导成为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微环境的研究尚少. 目的 研究骨髓MSCs(B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可能性及其所需的微环境. 方法 分别将第2代BMSCs细胞株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株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取第4代人BMSCs细胞株及第3代RPE细胞株用于实验.将BMSCs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的BMSCs与含有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及2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骨髓干细胞培养基(MSCM)及RPE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共培养进行BMSCs的诱导分化,而对照组的BMSCs仅用MSCM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RPE细胞诱导BMSCs3、5、7d时细胞中视紫红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以鉴定分化细胞的表型.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RPE细胞诱导BMSCs 5 d、7d时细胞中视紫红质和恢复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培养的BMSCs形态均一,呈纺锤形或梭形,RPE细胞形态均一,呈多边形或六边形,细胞内充满色素颗粒,生长良好.诱导后的部分BMSCs呈神经样细胞形态,细胞变圆,突起增长,突起末端可见一级、二级分支,相互间连接呈网状.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表明,诱导组细胞诱导后第3、5、7天细胞中可见视紫红质的表达,表达率分别为(5.83±0.29)%、(20.36±0.32)%和(29.80±2.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1±0.35)%、(2.56±0.24)%和(2.32±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 d =41.510,ts d=107.290,t7 d=30.036,P<0.01).RT-PCR法检测显示,诱导后5d、7d诱导组细胞中视紫红质和恢复蛋白mRNA表达的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紫红质mRNA:ts d=103.506,t7 d=122.584,P<0.01;恢复蛋白mRNA:t5 d=106.674,t7 d=189.992,P<0.01). 结论 采用含bFGF、EGF及BDNF的条件培养基与RPE细胞培养液体外共培养后BMSCs能够诱导分化成光感受器样细胞.

    作者:洪玉;徐国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秋水仙碱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的眼眶成纤维细胞(OFs)在眼部的增生性和炎症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寻求抑制OFs增生的药物对TAO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但其对TAO患者OFs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较少. 目的 研究秋水仙碱对体外培养的OFs增生的影响. 方法 将3例TAO患者行开眶减压术中获取的球后结缔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培养和鉴定,取3~8代的传代细胞进行体外实验.分别将1×10-5、1×10-7、1×10-6、1×10-5、1×10-4 mol/L秋水仙碱加入含质量分数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孵育OFs 24、48和72 h,用无秋水仙碱的RPMI 1640培养基孵育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各组细胞450 nm处的吸光度(A450)值,评估OFs的生长情况和各浓度组秋水仙碱对OFs的抑制率.此外,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1×10-6、1×10-5、1×10-4 mol/L秋水仙碱作用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应用MCYCLE软件进行分析,用百分率记录亚二倍体细胞数据及细胞周期各时期数据,检测各浓度药物组及无药物培养基组OFs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OFs中的表达,以评价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对OFs分泌TGF-β功能的影响.结果 培养和传代的OFs呈梭形,波形蛋白免疫化学染色为阳性反应.1×10-4、1×10-5、1 ×10-6、1×10-7、1×10-8mol/L秋水仙碱作用24、48和72 h,随着秋水仙碱浓度的增加,OFs的增生值(A450)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浓度=62.004,P<0.05);此外,随着秋水仙碱作用时间的增加,A450值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59.582,P<0.05);随着秋水仙碱浓度的增加,其对OFs生长的抑制率逐渐升高.对照组、1×10-6、1×10-5、1×10-4 mol/L秋水仙碱组OFs凋亡率分别为(1.73±0.15)%、(21.04±4.56)%、(31.84±6.21)%和(35.32±5.56)%,4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905,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秋水仙碱浓度的增加,G2+M期细胞百分数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43,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在融合状态前的OFs可以分泌TGF-β,阳性率为(97.60±2.09)%,而1×10-4 mol/L秋水仙碱作用后OFs密度明显减低,部分OFs阳性率为(44.43±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30,P<0.05). 结论 秋水仙碱可能通过减少OFs分泌TGF-β抑制TAO患者OFs的增生并诱导OFs的凋亡,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燕;许蓓;许雪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虹膜睫状体血管通透性变化

    背景 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存在高危排斥反应条件的患者.以往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角膜缘和角膜新生血管(CNV)方面,但目前发现,这些因素并不能解释所有角膜植片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虹膜睫状体组织内存在免疫细胞,但其与角膜植片排斥反应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虹膜睫状体的血管变化情况. 方法 将8周龄清洁级BALB/c小鼠70只分为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6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角膜移植组以C57BL/6小鼠角膜作为供体,BALB/c小鼠作为受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每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角膜植片混浊情况,并按Hegde的标准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5d、10 d和发生排斥时选取各组小鼠,处死后收集虹膜睫状体标本,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虹膜睫状体中跨膜蛋白occludin、胞质附着蛋白-1(ZO-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趋化因子受体(CCR5、CCR7)及其mRNA在各组小鼠虹膜睫状体组织中的表达,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虹膜睫状体组织铺片中上述各因子阳性细胞的数量(个/视野)以及RT-PCR中目的基因的吸光度(A)值. 结果 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7±3)d,术后5d角膜植片评分平均为0.6,术后10d平均评分为0.5,术后18d平均评分为3.3.正常小鼠虹膜睫状体组织中可见大量ZO-1蛋白表达,排斥反应时可见ZO-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正常小鼠虹膜睫状体组织中未见MMP-9的表达,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时可见大量MMP-9的表达,呈红色荧光.虹膜睫状体组织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时MHCⅡ+细胞数量较正常小鼠明显增加,分别为(4021.83±495.18)和(1559.67±350.29)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正常小鼠相比,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时ZO-1 mRNA、occludin mRNA表达均降低,A值分别为36.74±3.13 vs.110.11±11.88及57.54±3.41 vs.59.90±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P-9 mRNA、CCR5 mRNA、CCR7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A值分别为20.29±1.19 vs.2.77±0.85、35.43±2.56 vs.9.11±0.29、60.83±0.87 vs.0.89±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时虹膜睫状体中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同时伴有大量抗原递呈细胞的聚集.

    作者:刘明娜;庄宪丽;高华;李素霞;史伟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大鼠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眼部炎症和病理特征分析

    背景 目前用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实验研究动物模型多为单次发作性葡萄膜炎,与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患者反复发作导致的眼部严重组织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的自然病程并不完全相符.建立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模型对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建立大鼠复发性EAU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眼部炎症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眼部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方法 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177-1191多肽片段(IRBP1177-1191,R16)注射于9只SPF级Lewis大鼠皮下进行免疫,10d后分离淋巴结及脾脏T细胞,体外R16刺激下培养2d.将24只SPF级Lewi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造模后1、2、3个月组,每组6只.将制备的T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射法注入模型组大鼠体内,建立复发性EAU模型.注射后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依据Caspi炎症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1、2、3个月处死动物后制备视网膜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视网膜厚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7A在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计算阳性表达的评分.结果 R16特异性T细胞注射后第4天大鼠前房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炎症评分为2分,第6天前房重度混浊,评为3分;至第10天大鼠眼前节恢复正常,但造模后2个月内炎症复发4~5次,且大鼠一侧眼发病而对侧眼可正常,与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自然病程极为相似.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造模后1、2、3个月组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造模后1、2、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外核层及内核层逐渐变薄,4个组间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46、288.40、4.43,均P=0.00);正常组及造模后1、2、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分别为(231.27±15.36)、(225.36±17.79)、(132.18± 9.39)和(67.45±11.90)个,显示造模后随着时间的延长,RGCs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94,P=0.00).正常组及造模后1、2、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中IL-17表达评分分别为(0.64±0.17)、(1.92±0.19)、(1.17±0.23)和(0.83±0.23)分,显示造模后大鼠视网膜中IL-17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0,P=0.00). 结论 利用R16特异性T细胞可成功诱导大鼠的复发性EAU模型,Th17可能参与疾病的整个过程.

    作者:郑慧;张晓敏;粘红;张灵君;刘勋;Hui Shao;李筱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炎性因子表达的动态观察

    背景 C57BL/6 (B6)小鼠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常用的小鼠种系,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辅助性T(Th)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但各种Th细胞在EAU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目的 研究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不同天数后EAU小鼠脾脏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种炎性因子在EAU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IRBP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在小鼠的尾根部及躯干部均匀注射5个点以免疫B6小鼠44只,免疫后每周3次用间接检眼镜观察小鼠的EAU发病情况,并参照Thurau的评分标准进行炎症评分.于注射后第30天摘取20只模型小鼠眼球,于瞳孔视神经平面制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第2、5、10、15、20、25、30天取模型小鼠脾脏,提取RNA,逆转录扩增并行凝胶电泳,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和IL-10等因子的mRNA含量,同时收集相同时间点小鼠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上述因子的质量浓度. 结果 IRBP及CFA乳化液免疫B6小鼠后第12天可见轻度葡萄膜炎症,炎症评分为0.5分,炎症反应在免疫后第13~ 15天重,评分为1.0分,至第30天炎症明显减轻,评分为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后第30天模型鼠眼部反应与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吻合,病理评分为0.5.模型鼠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注射后第5天,小鼠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达到峰值,为(51.85±2.42) ng/L,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降低.到第15天时降到低,为(4.01 ±0.06)ng/L,但在第25天时再次升高至(25.00±0.94) ng/L,之后逐渐下降,第30天时,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为(6.01±0.21)ng/L,与免疫前的(0.98±0.05) 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小鼠免疫前血清中IFN-γ的质量浓度为(1.02±0.09) ng/L,在注射后第5天达到(50.54±0.48)ng/L,于注射后第10天达到峰值,为(73.21±0.12) ng/L,然后逐渐降低.到第30天时,血清中IFN-γ的质量浓度为(5.15±0.18) ng/L,与免疫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0).注射后模型鼠血清中TNF-α质量浓度升高迅速,免疫后第2天质量浓度较免疫前明显升高,第5天达到峰值,质量浓度为(134.25±0.59) ng/L,但至第15天降到低.注射后第20天再次升高,达到(60.54±0.62)ng/L,之后又逐渐下降,第30天时和免疫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IL-10在免疫后第5天可以被检测到,并且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到第15天时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降低,第30天与免疫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脾脏中IL-10、IL-17、TNF-α、IFN-γ 4种炎性因子mRNA表达变化趋势和血清中的变化一致. 结论 在B6小鼠的EAU中,Th1、Th2、Th17相关炎性因子IFN-γ、TNF-α、IL-10及IL-17具有特征性变化规律,IFN-γ可能与EAU的急性期病理过程相关;IL-17、TNF-α可能与葡萄膜炎的慢性化、复发性有关;IL-10可缓解EAU的病理过程.

    作者:王影;李洋;毕宏生;滕达;李姣;崔彦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7和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

    背景 CD4+效应T细胞(Th1/Th2)的平衡模式以往常用于解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机制.近年来发现,除Th1和Th2细胞亚群外,Th17细胞亚群也参与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却鲜有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及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清洁级BALB/c小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和损伤对照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采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并层间注入1×106 CFU/ml真菌菌液5μl法建立小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模型,损伤对照组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后层间注入等体积(5μl)的PBS液.采用质量分数10% KOH湿片法检查菌丝,部分用接种法进行真菌培养并鉴定菌种,另一部分进行细菌培养以排除细菌污染.于造模后第1、3、5、7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炎症的变化特点,参照Wu和Hu的方法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处死小鼠并获取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IL-17mRNA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ELISA法检测IL-17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第1、3、5、7天角膜的炎症评分分别为(3.2±0.8)、(6.6±1.1)、(9.4±1.1)、(6.8±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86,P=0.010),其中第3天和第7天角膜炎症评分明显高于第1天,但低于第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与角膜炎症评分变化趋势一致.造模后第3、5、7天,IL-17 mRNA在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角膜的表达分别为4.12±0.73、20.72±1.81、14.16±1.88,高于损伤对照组的0.35±0.17、0.28±0.09、0.22±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内比较第5天时表达量高于第1、3、7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IL-17蛋白在造模后第1、3、5、7天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各时间点RORγt 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IL-17 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P<0.01). 结论 IL-17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局部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上调,其表达量变化的趋势与其炎症反应程度相关,推测Th17在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曾宗圣;韩晓丽;胡建章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核质双向转运受体蛋白importin13在角膜缘肿瘤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

    背景 正常干细胞相关标志物的发现为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寻找特异性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提供了新的思路,importin13(IPO13)是新发现的IPO β家族的成员,是该家族中惟一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质双向转运功能的蛋白,其在眼部及角膜缘肿瘤组织中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甚少. 目的 研究细胞核及细胞质双向转运受体蛋白IPO13在人角膜缘肿瘤中的表达,并与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p63的表达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人角膜缘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 收集正常人供体眼球角膜缘处的结膜及角膜缘组织、角膜结膜乳头状瘤(CCP)和角膜结膜上皮内上皮癌(CCIN)组织标本各6例,采用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相应组织中IPO13、p63的表达量(A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SNK-q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IPO13主要表达于人正常眼球结膜、角膜缘上皮基底细胞的细胞核内,表达于CCP、CCIN组织上皮基底细胞和基底上层细胞的细胞核内,呈棕褐色颗粒.IPO13蛋白在正常角膜结膜、CCP、CCIN组织中的表达量(A值)分别为1687±1014、3546±1375和7635±2854,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P<0.05),其中CCP、CCIN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角膜结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02、5.13,P<0.05);CCIN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CP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45,P<0.05).p63在正常人眼球结膜、角膜缘、CCP组织上皮基底细胞和基底上层细胞的细胞核内及CCIN组织上皮全层的细胞核内均有表达.p63在正常角膜结膜组织中、CCP、CCIN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2110±1229、3966±2129和6650±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7,P<0.05),其中CCP、CCIN标本中阳性表达的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角膜结膜标本(q=4.33、5.01,P<0.05),CCIN标本中阳性表达的A值明显高于CCP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83,P<0.05). 结论 IPO13在角膜缘上皮增生性病变中的低分化细胞中作为标志物较p63更具特异性.与正常角膜结膜组织相比,IPO13与p63在CCP、CCIN组织中的表达逐步上调,可能在角膜结膜增生性病变中起到正性调控作用.IPO13与p63在良性与恶性角膜缘上皮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明显,提示IPO13与p63可能在角膜缘上皮增生性病变的异常增生与分化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赵丽蓓;王华;王平宝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长期佩带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背景 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临床上对其不良反应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其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甚少. 目的 检测长期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与未配戴者的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对比,了解长期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人眼角膜上皮细胞增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行去瓣式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的患者40例80眼,其中包括长期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5年)的近视患者20例40眼(戴镜组)及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近视患者20例40眼(未戴镜组),在去瓣式Epi-LASIK术中收集患者的角膜上皮瓣,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并分析两组间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比例的差异. 结果 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图显示,戴镜组患者角膜上皮annexin V高染、碘化丙啶(PI)低染的早期凋亡细胞群多于未戴镜组,而annexinV、PI均低染的角膜上皮活细胞群少于未戴镜组,annexin V、PI均高染的坏死细胞或晚期凋亡细胞多于未戴镜组.戴镜组角膜上皮细胞早期凋亡比例为(11.23±5.31)%,未戴镜组为(7.3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4,P=0.008).结论 长期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造成角膜上皮细胞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增多,进一步证明角膜上皮长期处于损伤、增生修复、愈合到再损伤的过程,可能导致眼表结构及功能的紊乱.

    作者:贾旭;李志敏;谷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国人正常视盘结构参数分布特征研究

    背景 正常成人视盘的盘沿宽度符合下方(I)≥上方(S)≥鼻侧(N)≥颞侧(T)的ISNT原则,通过对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视盘结构参数的分析可以了解ISNT原则是否适用于其他视盘结构参数. 目的 探讨中国健康成人视盘结构参数在不同象限中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参加广州双生子研究的家长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自动验光仪和HRT-Ⅲ检查,受试者右眼的测量数据纳入研究,对不同性别间各参数测量值的差异、视盘不同象限间测量指标的差异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象限的HRT测量值,用Bonferroni法进一步进行多重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1672人1672眼,其中男759人,女913人;平均年龄(41.8±5.3)岁.检测结果显示,视盘下方与上方的视盘面积(DA)、鼻侧与颞侧的DA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上方与鼻侧的盘沿面积(RA)以及视盘下方、上方和鼻侧的盘沿容积(R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RT视盘结构参数,如视杯面积(CA)、杯盘面积比(C/DAR)、视杯容积(CV)、平均视杯深度(MCD)、大视杯深度(MxCD)、轮廓线高度变化(HVC)、视杯形态测量(CSM)、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横断面积(RNFLcsa)在不同象限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只有DA和RA的局部差异符合ISNT的原则.男性的DA、CA、C/DAR、CV、MCD、MxCD测量值较大,而RV、HVC mRNFLT和RNFLcsa测量值低于女性受试者,但这些差异均<0.1,平均差异大的指标是DA和CA,均为0.07 mm2. 结论 中国健康成人眼HRT视盘结构参数在不同象限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多数结构参数在视盘上方、下方测量值大于鼻侧、颞侧,仅有DA和RA的局部差异符合ISNT原则.多数结构参数在性别之间有很小的差异,但不影响对整体人群视盘结构的评价.

    作者:刘斌;何明光;黄圣松;殷秋霞;丁小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眼底自发荧光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

    背景 眼底自发荧光(FAF)能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状态,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诊断,而其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中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 观察和对比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FAF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眼科诊断为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患者18例27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根据眼部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病程2个月内)组和慢性迁延期(病程2个月以上)组,均进行FFA、ICGA及FAF检查,对各期患者的FAF表现与FFA、ICGA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FFA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渗漏改变及视网膜的斑驳状透见荧光改变,部分患者伴有视盘着染或荧光素渗漏,急性期患者可见黄斑区渗出的低荧光,慢性迁延期患者可出现囊样水肿的高荧光.患者的ICGA显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弥漫性点片状低荧光,造影晚期更明显.患者的FAF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弥漫性荧光增强,尤以急性期患者更为明显,可见斑驳状荧光,局部有点片状FAF减弱;慢性迁延期患者FAF缺失更明显;伴有视盘水肿及黄斑水肿的患者表现为相应区域的低荧光. 结论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以眼底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炎表现为主,ICGA显示出广泛的RPE及脉络膜受累,而FAF表现提示急性期患者有RPE代谢的障碍,慢性迁延期患者为RPE萎缩或缺失.FAF是反映RPE形态变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龙永华;王卫峻;宫媛媛;孙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干眼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和泪液中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22的变化

    背景 辅助T细胞17(Th17)是一种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动物研究显示,Th17细胞及其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干眼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证实.目的 检测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和IL-22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干眼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相关关系. 方法 收集在无锡第二医院眼科确诊的Sj(o)gren综合征(SS)、非Sj(o)gren综合征(NSS)患者各20例,并纳入同期医院内职工和学生健康志愿者20人为正常对照组,3个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比均匹配.所有患者行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收集所有受检者外周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受检者PBMC培养上清液及泪液中IL-17、IL-22的质量浓度并进行比较,并与干眼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NSS组、SS组及正常对照组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依次降低,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BUT值依次延长,SⅠt值依次增大,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降低,3个组间上述指标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症状评分:H=40.81,P<0.01;BUT:H=40.15,P<0.01;S Ⅰ t:H=50.07,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H=40.52,P<0.01).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分别为(964.92±124.83)、(718.85±115.89)、(341.95±85.08) ng/L;泪液中IL-17质量浓度分别为(440.69±126.09)、(364.33±126.85)、(61.16±11.60) ng/L,SS组、NSS组患者PBMCs中和泪液中IL-17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2.95,P<0.01;F=75.27,P<0.01).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22质量浓度分别为(98.77±11.27)、(79.65±11.01)、(32.78±9.34) ng/L,泪液中分别为(22.22±8.96)、(14.92±4.35)、(10.47±2.67) ng/L,表明SS组、NSS组患者PBMCs中和泪液中IL-22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6.27,P<0.01;F=19.87,P<0.01).干眼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及泪液中IL-17、IL-22水平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Ⅰt有明显关联,但与干眼症状量表评分、BUT均无相关性.结论 干眼患者PBMCs及泪液中IL-17、IL-22的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进一步提示Th17在干眼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谈旭华;孙松;朱婷婷;任天丽;武志峰;王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微小RNA-146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RNA)是一类新的非编码小RNA,它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导致靶向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天然存在的重要基因调控分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RNA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miRNA-146即为其中研究较多的一个.甲状腺相关眼病(TAO)己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难以做到根治.就miRNA-146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TAO的研究领域进行综述.

    作者:杨文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是共刺激分子CD28超家族的一员,大量表达于活化后的T细胞表面,与相应配体(ICOSL)结合后产生共刺激信号,促进活化后的T细胞增生、分化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均表明,ICOS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IU)和Behcet病的发病和转归过程中,ICOS/ICOSL共刺激通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的效应因子影响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进一步研究ICOS/ICOSL共刺激通路在AIU中的作用机制对于寻找新的AIU治疗途径有重要意义.就ICOS的基本概念、ICOS/ICOSL共刺激通路与效应细胞的关系及其在AIU治疗中的展望进行综述.

    作者:杨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视网膜变性Pde6b基因突变小鼠治疗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于基础研究的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包括系列视杆细胞变性小鼠(rd),如rd1小鼠、rd10小鼠和nmf137小鼠,这些模型鼠均为磷酸二酯酶β亚基(Pde6b,PDEβ)基因突变的小鼠模型,因其发病机制与人类具有某些同源性,因而已大量应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中.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就3种模型鼠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神经营养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方法、疗效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韩娟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新型C型凝集素受体mincle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mincle是一种新发现的非经典型C型凝集素受体,主要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可以在某些真菌、结核分枝杆菌、坏死细胞的刺激下与相关配体结合,激活核因子-κB(NF-κB)途径,引起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在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目前,mincle受体在一些免疫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关于其在眼科炎性感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甚少,深入研究mincle受体与眼科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可以为相关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就mincle受体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与炎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在眼科疾病研究中的展望进行综述.

    作者:陈文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睫毛刺入致结膜囊肿一例

    患者,男,29岁,2012年3月30日晨起感右眼疼痛,半天后右眼红肿,眼疼症状加重,到当地诊所就诊,给予头孢类滴眼液点眼治疗1周(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有所减轻,但颞侧球结膜隆起呈囊泡状.患者4月11日至当地县医院就诊,给予抗生素类滴眼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眼红症状消退,但囊泡未消退.

    作者:仝春梅;王超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儿童全白内障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

    在儿童全白内障手术中,由于儿童晶状体前囊膜弹性大,连续环形撕囊操作困难,尤其是先天性全白内障患儿晶状体皮质乳化,撕囊时大量皮质溢出会影响术野,造成前囊膜撕除不完全及组织粘连等.本文报道应用超声乳化仪前段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前囊膜环形切除的结果.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作者:祁爱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577nm微脉冲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微脉冲激光是一种阈下光凝技术,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避免损伤视网膜神经层,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大限度地保护视功能,对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等黄斑部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采用577 nm微脉冲纯黄激光眼底光凝治疗CSC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修方伟;匡淑玲;刘兆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重视开展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诊断工作

    近年来,综合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不容忽视的是,部分RB患者在首次治疗后仍可复发,并且RB患者的亲属也有患病的风险,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助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目前发达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学者将基因诊断用于指导RB群体的治疗和生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Rbl基因突变整体检出率仍然偏低.多年的研究显示,RB的基因诊断工作是极其复杂的领域;真正实现为RB患者及其家庭给予全面、准确的遗传指导仍然任重道远.在中国,基因诊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应重视RB的基因诊断工作,加快中国此项工作的推广和普及.

    作者:陈长征;郁想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国大陆地区在SCI期刊上发表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统计

    背景 近年来中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逐渐增多,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目的 系统检索并统计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截止2012年11月1日在SCI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眼科疾病的RCT论文.方法 在Pubmed检索平台,以Ophthalmology、Eye及其所有下位主题词、文献类型限定为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国家限定为China进行检索.对于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分析.结果 中国大陆地区自1989年以来共发表68篇眼科疾病方面的RCT论文,其中2005年后数量迅速增长,2006年7篇,2009年11篇,2011年15篇.68篇RCT论文集中在白内障、眼视光、青光眼、角膜结膜病、眼免疫/药理和眼底病等领域,共发表在35种SCI期刊上,覆盖了大多数的SCI眼科期刊,如Ophthalmology和IOVS等,以及少量其他专业期刊,其中发表论文多的期刊为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8篇).68篇RCT论文来自中国26家单位,主要为广州、北京、上海、温州和杭州等地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 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在SCI期刊上所发表的眼科疾病相关的RCT论文数量持续增多,主要集中在白内障、眼视光和青光眼等领域,RCT论文的总体数量仍较少,且存在地区间分布不均衡.

    作者:李仕明;康梦田;王宁利;詹思延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调节机制新概念:基于超焦距-微变焦的人眼光学系统

    本文基于摄影镜头的超焦距概念,提出正视眼存在远超焦距、近超焦距和调节超焦距.笔者研究发现,当正视性老视眼的调节力完全丧失后,其远的模糊点(近点距离)都未超出1.5m,更没有退至无限远;正视眼经扩瞳麻痹睫状肌后的景深域只是改变了前景深(视近模糊),其后景深没有改变(视远清晰),这些事实还有暗焦点现象均与超焦距的定义吻合,故得出人眼属于超焦距光学系统的结论.再从所有正视性老视眼一生高的视近配镜度极少超过+2.50 D的事实,可知其年轻时常用到的调节幅度即是这个矫正值,仅占人眼总屈光力的4%左右,这表明人眼属于微变焦光学系统.笔者提出人眼应属于一体化调节机制,即由视近测控机制、视近总控机制和视近调节机制三部分组成.本文侧重讨论基于超焦距的视近调节机制兼视远休息机制,并对Tscherning&Schachar的拉伸调节模式以及Helmholtz & Gullstrand的自弹调节模式提出质疑,指出能让晶状体产生快甚至大的形变力且能有效调控其形变量的只有推压调节模式.

    作者:罗富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浅谈《调节机制新概念:基于超焦距-微变焦的人眼光学系统》

    调节是指人眼在看清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屈光能力发生改变的现象.《调节机制新概念:基于超焦距-微变焦的人眼光学系统》一文引入了摄影镜头的超焦距概念,并基于超焦距的特点,提出人眼实际上存在3个超焦距,即远超焦距、近超焦距和调节超焦距.在调节活动中,睫状肌的收缩是推压悬韧带、悬韧带推压晶状体赤道部,还是使拉紧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突,这对于理解《调节机制新概念:基于超焦距-微变焦的人眼光学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从解剖结构上来讲,在调节活动中,睫状肌的收缩推压悬韧带、纤弱的悬韧带推压晶状体赤道部的可能性较小,而使拉紧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突的可能性更大.笔者认为,睫状肌的收缩在调节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的启动作用,因此当眼从视近转向视远时,睫状肌(收缩的环形肌)将会迅即恢复到松弛常态,晶状体受悬韧带的牵拉而恢复到原来的相对扁平状,并非被动性压迫,因为晶状体并不是调节活动的启动体,只不过是一个承载体而已.人眼的调节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在整个调节活动中,不仅有睫状肌的收缩、晶状体屈光能力的增加,也伴随着瞳孔的缩小和集合的发生,因此任何机械、单一的模式者很难解释人眼复杂的调节活动.

    作者:周跃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