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眶内植入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CHA)义眼台是矫正眼球内容物摘除术后眼窝凹陷的主要方法,但植入物的血管化程度低可造成植入物感染和暴露.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但其能否改善CHA植入物的血管化过程有待研究. 目的在体研究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对CHA义眼台纤维血管化的促进作用. 方法 将45只新西兰白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个组,所有实验兔均行左眼内容物摘除术,然后在各组兔术眼肌圆锥内分别植入无包裹CHA义眼台、胶原蛋白海绵包裹CHA义眼台和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包裹CHA义眼台.分别于术后2、4、6、8、12周经兔耳缘静脉注射99 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3 mCi,注射后3h观察双侧兔眼眶内核素扫描显影强度,评估植入物的血管化情况,并计算兔CHA义眼台植入眼与对侧非植入眼眶内平均放射性计数的比值(左眼/右眼).于术后12周摘取CHA义眼台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植入物中组织的包裹情况.结果 术后随着时间延长,眼部组织的炎症反应逐渐消失,未发现义眼台暴露.核素扫描图像显示,术后2周3个组兔术眼与对侧眼核素显影强度相似,术后4~6周,无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和胶原蛋白海绵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术眼核素显影强度逐渐高于对侧眼,术后8周术眼核素显影强,而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兔双眼间核素显影强度的差异则在术后6周大.术后2、4、6周,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双眼间眼眶内感兴趣区域(ROI)平均放射性计数值明显高于胶原蛋白海绵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和无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胶原蛋白海绵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明显高于无包裹CHA义眼台植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和12周,3个组间双眼间平均放射性计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植入物可见胶原纤维呈平行排列,新生血管生长至义眼台中心. 结论 bFGF(20μ g)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和胶原蛋白海绵均可促进CHA义眼台纤维血管化,但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的作用强于胶原蛋白海绵.
作者:刘静;杨新光;朱忠桥;张华;易敬林;廖洪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乙酰基亚硝基脲(ENU)诱导小鼠基因突变是研究基因功能及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的 研究ENU诱变获得的1只角膜混浊小鼠角膜组织形态变化,并对其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方法 选用8~10周龄的C57BL/6J (B6)雄鼠40只,腹腔内注射ENU.将注射后的雄鼠与同品系母鼠交配,在其后代小鼠中筛选眼部突变个体,并将突变个体与同品系小鼠配种以确定是否遗传.对ENU诱变获得1只角膜混浊小鼠的角膜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繁殖[(B6×D2) F1×B6] N2角膜混浊小鼠,用平均分布于小鼠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N2小鼠染色体进行扫描.采用优势对数计分法(LOD)判定突变基因与微卫星是否连锁. 结果 将角膜呈现混浊小鼠与B6背景小鼠配种,在其59只后代中出现19只类似表型的突变小鼠.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该例角膜混浊小鼠角膜基质增厚,出现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突变基因与微卫星间的连锁分析发现,26个N2样品中突变基因与位于小鼠2号染色体63.42 cM处的D2Mi307位点发生3例交换,LOD值为3.79,该突变基因位于小鼠第2号染色体. 结论 成功获得角膜混浊小鼠并将其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2号染色体,有望为人类角膜混浊疾病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小鼠模型.
作者:陈兵;糜婷;倪俊达;耿滕;薛整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哺乳动物视觉适应机制与其视皮质发育密切相关,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视皮质中,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多种基因参与视觉发育的调控.研究大鼠视皮质发育不同阶段视皮质中差异基因的表达对视觉发育的研究可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SD(Sprague-Dawley)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点视皮质中差异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方法 60只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为刚出生组(0d,20只)、睁眼前组(生后10d,15只)和视皮质发育关键期前组(生后20 d,15只)、视皮质发育完成后组(生后45 d,10只).所有大鼠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处死并取出新鲜大脑视皮质,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差异基因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验证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出的差异表达比率≥2.0的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对相邻鼠龄12个基因进行了36组时间点配对,即每个基因3组配对,分别为P45/P0、P20/P0、P10/P0,用基因芯片技术和RT-PCR法分析大鼠视皮质差异基因表达与鼠龄的关联性.结果 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基因芯片技术检出的差异表达比率≥2.0倍的基因包括Akap7、Asam、Casp3、Cxcr4、Egr1、Ennp2、Fabp7、Gpr88、Inpp5d、Rpa、Stk32c和Vamp1共12个基因,real-time PCR验证结果表明,26个探针的24个基因(其中有2对探针代表相同的基因)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20个探针表现为正向调控,6个探针为负向调控.Akap7、Asam、Casp3、Cxcr4、Egr1、Ennp2、Fabp7、Inpp5d、Rpsa和Vamp1基因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Gpr88和Stk32c基因在P45/P0中显示为相反的变化,在基因芯片中为正向调控,而在RT-PCR中为负向调控.RT-PCR检测结果表明,12个基因的36组不同时间点配对中34个配对表达出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同向的调控,一致率为94.44%.不同鼠龄大鼠视皮质表达的不同基因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发育、(金属)离子连接/运输、新陈代谢、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节等.结论 确定了SD大鼠鼠龄相关性视皮质发育的相关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杨柳;瞿远珍;李岱;吴开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研究表明,微小RNA-184(miR-184)可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在眼科研究领域,研究miR-184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对角膜炎性病变、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的 验证miR-184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体外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株,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基中不添加脂质体和RNA分子;空白转染组仅添加脂质体,但无RNA分子;阴性对照组添加hsa-miR-184和脂质体;miR-184转染组添加hsa-miR-184 miRNA mimic和脂质体.采用MTT法检测各组HUVECs的增生值;采用Transwell小室法观察各组HUVECs的迁移数;构建HUVECs的体外三维培养体系,用Matrigel胶体外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各组HUVECs的体外形成管腔的数目. 结果 Cy3标记siR-RiboTM脂质体转染后阳性HUVECs呈红色荧光,转染剂浓度>100 nmol/L时荧光强,阳性细胞数多,为优转染浓度.MiR-184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HUVECs中miR-184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 524.10±385.89和1.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4,P<0.01).MiR-184转染组转染后48 h细胞吸光度(A490)值为0.50±0.04,转染后24 h迁移过膜的细胞数为(55.40±5.86)个/视野,分别少于阴性对照组的0.62±0,04和83,40±5.59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39、7.730,均P<0.01).MiR-184转染组形成管腔样结构分支点数为(13.33±2.08)个/视野,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的(22.00±2.00)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11,P<0.05). 结论 MiR-184转染后能抑制体外培养的HUVECs的生长和迁移能力,减弱HUVECs基质胶上体外管腔的形成能力,可能参与或调控血管的新生.
作者:刘成刚;周善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导致视神经退行性变的线粒体遗传性疾病,主要与线粒体11778位点突变导致ND4蛋白合成异常有关,构建含正常ND4蛋白的载体是基因治疗的关键.由于ND4 DNA存在于线粒体,而转染的外源基因只能进入细胞核,不能作用于突变的线粒体DNA.探讨将ND4基因成功转染到线粒体是LHON的基因治疗的关键. 目的 验证人工合成的ND4基因所构建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转染细胞后产生的ND4蛋白能否进入线粒体.方法 常规体外培养转染腺病毒E1A基因的人肾上皮细胞系(293细胞),将细胞分为AAV-ND4转染组和单纯AAV转染组,分别将两种转染液加至各组的培养基中,分别于转染后12、24、36和48 h用Y03量子点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质中ND4的表达,细胞质中绿色荧光为ND4表达阳性. 结果 培养的293细胞生长良好,达到80%融合.荧光显微镜下显示,AAV-ND4基因转染组293细胞质中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而单纯AAV转染组仅可见线粒体蛋白红色荧光.结论 AAV-ND4基因转染细胞后产生的ND4蛋白能够进入线粒体,为LHON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硕;刘磊;裴晗;万幸;陆朵朵;胡维琨;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视神经蛋白(OPTN)基因是青光眼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的致病基因,在眼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多.我们先前的研究分离出与OPTN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确定其中之一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即神经视网膜亮氨酸(NRL)拉链,并证实OPTN和NRL两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 目的 确定与NRL相互作用所必需的OPTN蛋白结合区域. 方法 构建一系列带FLAG标签的OPTN部分片段缺失质粒,分别与带血凝素标记的NRL(HA-NRL)共转染HeLaS3细胞.用抗HA和抗FLAG标签抗体分别对细胞质和细胞核提取物进行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两蛋白质间的相互结合方式,以确定NRL与OPTN蛋白的结合区域.结果 在OPTN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缺失区域质粒转染细胞的细胞核组分中均检测出血凝素标记的NRL(HA-NRL)免疫共沉淀条带,但在第四缺失区域质粒中不产生此HA-NRL条带.从所有缺失质粒及全长OPTN质粒转染细胞的细胞质组分中均未观察到NRL条带.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OPTN和NRL在HeLaS3细胞核内的相互作用,并明确其蛋白结合区域.在共表达NRL和OPTN的HeLaS3细胞中,Flag-OPTN可与HA-NRL相互结合,且OPTN的尾端区域(423-577)是结合NRL所必需的.
作者:王春霞;董鸿铭;赵宇;阎启昌;张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研究证实,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4(ELOVL4)基因是Stargardt病的致病基因,且ELOVL4可能是C≥28的超长链脂肪酸的延伸酶,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targardt病Ⅲ型(STGD3)的发病可能与视网膜中C≥28的超长链脂肪酸的代谢有关.探讨ELOVL4在STGD3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超长链脂肪酸代谢的关系有望对STGD3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探讨ELOVL4基因在STGD3发病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腺病毒(Ad)转染重组病毒质粒36 h的人胚肾293细胞(HEK293)以纯化病毒,构建携带ELOVL4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入培养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将培养的PC12细胞分成PC12组、PC12+ Ad5-GFP组和PC12+ Ad5-ELOVL4组,根据分组情况分别将Ad-GFP和Ad-ELOVL4病毒质粒按1×104~2×104噬斑形成单位(pfu/ml)的滴度加入含质量分数2%胎牛血清(FBS)的细胞培养液转导24 h,采用实时定量PCR法(qRT-PCR)定量分析各组细胞中ELOVL4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LOVL4蛋白的表达.分别在各组培养基中加入花生四烯酸(AA或20:4n6)、二十碳五烯酸(EPA或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或22:6n3),孵育48 h后进行脂肪酸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各组细胞中超长链脂肪酸产物. 结果 PC12+Ad-ELOVL4组、PC 12+ Ad-GFP组和PC12组间细胞中ELOVL4 mRNA表达水平(ELOVL4 mRNA/RPL19 mRNA)分别为0.833±0.138、0.027±0.002、0.024±0.002,3个组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700,P=0.000),其中PC 12+ Ad5-ELOVL4组PC12细胞中ELOVL4 mRNA表达水平是PC12组和PC12+Ad5-GFP组的30 ~ 40倍;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证实,PC12+Ad5-ELOVL4组PC12细胞中ELOVL4蛋白呈阳性表达.GC-MS法检测发现PC 12+ Ad5-ELOVL4组PC12细胞中有C28-C38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其中均以C34和C36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量多.结论 ELOVL4蛋白酶可催化C28-C38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这个结论为STGD3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余曼;陈波;张瑞帆;吴峥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病.前期的研究发现蛋白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Akt/mTOR)通路的激活与AM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寻找特异性抑制mTOR通路的方法成为治疗AMD的突破点. 目的 建立稳定抑制mTOR基因表达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株,为探讨Akt/mTOR信号通路在AMD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提供细胞模型,观察mTOR基因沉默对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根据鼠源mTOR mRNA序列设计并构建3对小发夹RNA(shRNA)干扰序列,分别与质粒GIPZ-GFP+Puro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同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并扩大培养后得到稳定细胞株,分别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IH/3T3细胞中mTOR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筛选出干扰效果佳的shRNA序列. 结果 慢病毒感染NIH/3T3细胞3d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细胞的感染效率均达90%.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NIH/3T3细胞中mTOR mRNA和蛋白表达电泳条带清晰、单一;低感染复数(MOI)下,sh1组、sh2组和sh3组的NIH/3T3细胞敲低效率分别为31.3%、31.8%和45.3%,而在高MOI下,sh1、sh2和sh3的敲低效率分别为47.1%、56.5%和71.6%.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低或高MOI下sh1、sh2和sh3 NIH/3T3细胞中mTOR蛋白的表达灰度条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显示sh3为有效的干扰靶点. 结论 成功构建了mTOR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建立了稳定抑制mTOR基因表达的NIH/3T3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mTOR基因在AMD小鼠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细胞模型.
作者:孙潇;陈雪娟;赵晨;赵堪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瞬目和眼睑闭合功能障碍是面神经麻痹患者所共有的症状,其治疗方法包括上睑植入机械性装置,帮助眼睑闭合.一种新型的植入装置为金属弹簧,国内尚无关于金属弹簧植入治疗面神经麻痹性眼睑闭合不全的报道. 目的 评价眼睑金属弹簧植入术治疗面神经麻痹性眼睑闭合不全和暴露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设计,收集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因面神经麻痹性眼睑闭合不全行眼睑金属弹簧植入术的患者11例11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手术医师完成.金属弹簧由直径0.3 mm的镍合金丝制成,术中将弹簧下臂末端用涤纶布包裹并缝合于上睑睑板表面.手术前后均进行详细的外眼检查,对手术前后眼睑闭合不全的程度、上睑缘到瞳孔中心的距离(ULMD)、眼睑运动的幅度等进行比较.术后随访8~38个月,观察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术眼术后眼部酸痛不适症状逐渐消失,术眼睁眼、闭眼自然.术眼术前及术后ULMD值分别为(3.51±0.73)mm和(3.20±0.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0);术眼手术前后眼睑闭合不全程度分别为(5.94±1.57) mm和(1.06±0.9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0);术后患眼眼睑运动幅度为(5.89±0.70)mm,较术前的(0.11±0.33)mm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7,P=0.00).术后患眼的暴露性角膜病变均得到明显改善.本组术眼中除1例患者术眼因受外伤需要进行金属弹簧调整,其他术眼未发生金属弹簧暴露、金属疲劳、术区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眼睑内金属弹簧植入术治疗面神经麻痹性眼睑闭合不全的手术安全有效,术后上睑的提睑和闭合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张黎;Aaron Fay;邢枫;王丽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恶性婴儿型石骨症患者临床上非常少见,合并眼部症状的病例罕见.由于该病延误治疗时预后差,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而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的患儿治疗后眼部症状是否改善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的 分析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患者的发病特点、眼部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的患儿2例,对患儿进行全身临床检查和眼部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血液学检查、腹部B型超声检查、全身骨骼X线摄片、外眼检查、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和眼部CT检查.对患儿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并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进行性贫血,腹部B型超声检查提示肝脏、脾脏肿大,全身骨骼系统均有密度增高、增厚等特征性改变.治疗前1例女性患儿同时存在视神经管狭窄、视盘苍白、右侧面部肌肉麻痹和麻痹性内斜视;而另1例男性患儿存在视神经管狭窄和交替性外斜视,2例患儿均存在F-VEP P2波潜伏期延长和振幅下降.2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全身症状均明显改善,女性患儿F-VEP结果稍有改善,术后1年视神经管直径为1.9mm,随访至5年视神经管直径增宽到3.2mm,但斜视和视神经萎缩症状无改善;而男性患儿除视神经管增宽外,双眼共转性斜视症状消失.结论 斜视和眼部症状是恶性婴儿型石骨症重要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反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应该引起重视.恶性婴儿型石骨症的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全身症状和部分眼部症状,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曹文红;吴倩;于刚;崔燕辉;樊云葳;张诚玥;崔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βⅠ)基因是角膜营养不良常见的致病基因,但TGFβⅠ基因突变与患者表型的关系研究目前仍然很少. 目的 探讨一个中国汉族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ACD)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原因,分析TGFβⅠ基因突变与患者表型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一个中国汉族ACD家系共3代19名家系成员,对现存活的5例患者和13名表型正常成员进行研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等检查方法观察受检者角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收集所有受检者外周静脉血各2 ml,对TGFβⅠ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和DNA测序.结果 先证者诊断为ACD,该家系共6例患者,已去世1例,3代家系中每代均有患病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家系中3例女性患者角膜混浊病灶的形态呈面包屑样、条索样和点片状,而2例男性患者角膜混浊呈点状;女性患者角膜病变范围大于男性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的视力为0.4~0.9,男性患者视力均为1.0.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和眼前节OCT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别.所有患者TGFβⅠ基因中发现第4外显子的c.372G>A(p.R124H)杂合突变(碱基G>A),导致第124位的精氨酸变成组氨酸,并发现TGFβⅠ基因8号和12号外显子两个位点存在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c.981G>A,V327V和c.1626T>C,F542F),而家系中表型正常成员未发现此类改变.结论 TGFβⅠ基因的R124H突变为该ACD家系的致病突变,该家系中女性患者表型重于男性患者,未发现其与DNA测序结果相关.
作者:樊宁;刘璐;王芝;计虹;杨洁;黎明;蒋丽琼;刘旭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研究已证实,c.365A>T和c.658_66 0delAAG突变是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lC型(cblC病)散发患者MMACHC基因突变少见的类型,且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的家系报道. 目的 对患cblC病的中国一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遵循Helsinki宣言,所有检测方法均征得患儿父母的知情同意.收集一个2代4名成员的cblC病中国家系,包括患病兄妹和正常表型的父母.对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检查及眼底照相、眼压测量等.采集4名家系成员的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通过PCR检测和DNA直接测序法筛选该疾病相关MMACHC基因的序列改变.结果 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先证者及胞妹均为cblC病患儿,分别于10岁及1岁时确诊并给予相关治疗,其父母表型均正常.2例患儿眼前节未见异常,但先证者存在双侧眼球震颤,黄斑部萎缩斑明显大于其胞妹.DNA测序结果分析表明,2例患儿均存在MMACHC基因4号外显子缺失突变(c.658_660delAAG,p.K220delLys)和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365A>T,p.H122L)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表型正常的母亲存在第3外显子编码区365位A>T杂合突变,密码子由CAT变为CTT,表型正常的父亲在第4外显子编码区第658 _660位缺失AAG 3个碱基. 结论 该cblC病家系是由MMACHC基因的c.658_660delAAG和c.365A>T复合杂合突变导致,MMACHC基因在该病具有致病作用.
作者:欧阳明;刘璐;梁平;成洪波;王云;刘桂琴;刘旭阳;樊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白细胞介素-1(IL-1) α-889C/T、IL-1 β-511C/T、+3962C/T和IL-1Ra-2是IL-1基因的不同位点.IL-1基因的多态性与白塞病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已经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 对已发表的关于IL-1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之间关联性的文献进行二次分析,探讨IL-1基因多态性是否增加白塞病的易感性.方法 按照检索策略检索2013年5月3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关于IL-1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文献,检索途径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knowledg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发表语种限于英文和中文,研究设计包括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共9分)评价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分析IL-1 α-889TT基因型、IL-1β-3962C等位基因、IL-1β-511T表型基因和IL-1Ra-2等位基因与白塞病易感性间的关联性,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7篇研究中异质性低(I2<50%)的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评价各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异质性高(I2>50%)的指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价合并效应量.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0篇,经过阅读摘要和全文共纳入7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NOS量表评分均≥8分.7篇文献共包括白塞病患者499例和正常人708名,结果发现IL-1-3962C等位基因多态性增加白塞病的风险(OR=1.41,95% CI:1.06 ~ 1.88,P=0.02),IL-1 α-889TT表型基因的多态性降低白塞病的风险(OR=0.61,95%CI:0.40~0.92,P=0.02),而IL-1-51 1T等位基因(OR=0.84,95% CI:0.58 ~1.23,P=0.38)和IL-1 Ra-2等位基因(OR=1.25,95% CI:0.50 ~3.14,P=0.63)与白塞病之间均无明显关联. 结论 IL-1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易感性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要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作者:吴静;崔裕波;侯光辉;王超;张日佳;祁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背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青光眼的常见类型之一,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参与了POAG的发病过程,但MYOC基因的Ser341 Pro突变与POAG发病的关系报道很少. 目的 描述中国洛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从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角度进一步分析MYOC基因的Ser341 Pro位点突变与POAG发病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对中国洛阳地区一POAG家系的成员进行临床检查及5年的随访,在受试对象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该家系12名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各5 ml,提取基因组DNA.依照系谱分析确定该家系POAG的遗传方式,对MYOC基因及第3外显子及其内含子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并对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用Garnier-Osguthorpe-Robson(GOR)法对突变蛋白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用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Blast软件进行蛋白质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该POAG家系共5代29名成员,其中11人患病情况不详,3例确诊为POAG,1例诊为高眼压病,2例为基因携带者,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例患者中在MYOC基因第3外显子的1021位点发现一个碱基由T突变为C,第341位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脯氨酸(p.S341P),为杂合性基因突变,酶切分析显示,该错义突变使POAG患者丢失一个CviKI-1酶切位点,p.S341P二级结构出现一个错误折叠;同源性分析发现第341位氨基酸是保守的丝氨酸. 结论 在该POAG家系中发现了一个新的MYOC基因的Ser341 Pro突变,丰富了MYOC基因的突变谱,为青光眼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该突变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作者:王凤云;李杨;兰兰;李博;陆晓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壳聚糖(CS)是一种来源丰富、经济实用的天然阳离子多糖类聚合物,研究表明其具有无毒性、可降解性、可塑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可用于组织损伤的修复和作为生物载体支架等,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者将CS进行结构上的修饰,或者与不同物质进行混合,制备成各种适用的复合物或生物载体,为组织的重建、神经干细胞(NSCs)的培养和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三维空间构架.此外,由CS形成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物理性能更优良,生物学功能更多样,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更明显,因此预测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就CS的基本特性、生物学功能和神经组织工程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唐大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微囊化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是指通过转染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内,然后将该细胞微囊化并植入受体体内,从而达到既提高干细胞植入的组织相容性,且微囊内的功能细胞又可以长期存活并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同时又可避免机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目的的生物技术.该技术的发展使得异种组织细胞或基因工程细胞的移植成为可能.目前,微囊化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已用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为其他眼部慢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就微囊化技术的原理,尤其是近年来基因工程干细胞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微囊化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视网膜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前景.
作者:赵一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CYP4V2,常见的突变位点是c.802-8_810del17insGC(Exon7del)、c.992A>C(p.H331P)和c.1091-2A>G(Exon 9del),基因突变形式多样.CYP4V2基因属于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家族,编码蛋白CYP4V2,主要发挥脂肪酸的ω-氢基化作用.CYP4V2是眼部主要的发挥多不饱合脂肪酸催化作用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其内源性的底物是ω-3族多不饱合脂肪酸,在眼部主要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了解和研究CYP4 V2基因突变导致BCD的发病机制在该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就BCD的分子病因学、CYP4V2酶的生化特性和CYP4V2基因突变导致BC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瞿玲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严重的遗传性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可导致儿童先天性双眼盲.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及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的LCAⅡ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临床前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研究包括相关基因载体的玻璃体腔内注射和视网膜下腔注射,研究指标包括治疗后受试眼视功能的改变及治疗的安全性,后者包括受试动物的免疫反应、眼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眼部并发症及载体的生物学分布.基于这些临床前基础研究的结果,目前LCAⅡ基因治疗的初步临床试验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这些结果一方面为LCA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积累了经验.就LCAⅡ型临床前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吴艺君;郑钦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损伤后无法再生,严重影响视功能,因此近年来对其损伤后再生和治疗的研究备受关注.视神经损伤后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为主,是不可逆视觉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促进RGCs存活和再生的治疗手段有助于保留或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因此,如何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促进视神经再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通过改变关键性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在患者细胞中的表达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成功与否涉及基因载体的特性和功能、组织微环境和基因转染技术等.就视神经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了解目前基因治疗在视神经损伤方面的研究成果.
作者:姜晓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男,27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13年1月30日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就诊.既往史:患者于3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尿毒症和高血压病,现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并口服盐酸尼卡地平缓释胶囊80 mg,每日3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3.75 mg,每日2次,自诉血压控制稳定.患者否认肝炎、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输血史、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吸毒及冶游史,预防接种按国家规定进行.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74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心脏、肺脏、腹部及四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十二通道心电图检查、胸部正侧位片检查、头颅CT平扫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曾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因芯片和全外显子扫描技术的出现,使突变基因检测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越来越多的导致视网膜疾病的突变基因被确认.一些自然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促进了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此外,由于基因转染载体技术的进步,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2008年开始的Leber先天性黑矇(LCA2)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为更多的隐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应用基因替代疗法治疗MERTK基因突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ABCA4基因突变引起的青少年型黄斑变性、USH2A基因突变引起尤赛综合征、CHM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无脉络膜症以及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班变性等均已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基因治疗虽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早期基因诊断和早期基因治疗是获得长期稳定疗效的基本条件,而对中晚期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还需要改进和完善,基因替代治疗和抗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相结合的新疗法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作者:庞继景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