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OD)样受体(NLRs)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少见. 目的 研究NOD2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AFK)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72只成年清洁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正常对照组12只大鼠中选取6只仅刮取角膜上皮用于逆转录PCR(RT-PCR)实验,另6只大鼠制备角膜标本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共30只大鼠,仅刮除中央角膜上皮,AFK模型组大鼠共30只,刮除角膜上皮后接种烟曲霉菌标准株.分别于实验后4、8、16、24 h选取各组6只大鼠刮取角膜上皮,采用RT-PCR法检测角膜中NOD2mRNA的表达,其他6只于实验后24 h制备角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角膜中NOD2蛋白的表达,并将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后4、8、16、24 h分别摘除各组大鼠右眼眼球,制作角膜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角膜情况,均造模成功.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角膜仅有微量NOD2 mRNA的表达,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且在实验4、8、16、24 h,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09、-0.439、-0.534、-0.618,均P=0.000).大鼠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结构完整;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可见到少部分角膜上皮缺损、前弹力层皱褶及角膜轻度水肿,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AFK模型组大鼠可见角膜溃疡,角膜水肿增厚,浅基质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层仅有微弱NOD2蛋白的表达,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大鼠NOD2蛋白表达稍增强,AFK模型组大鼠NOD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3个组大鼠角膜中NOD2蛋白表达量(A值)分别为0.045±0.005、0.050±0.005和0.092±0.006,其中AFK模型组大鼠NOD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2,P=0.000). 结论 NOD2参与了大鼠AFK的早期病变过程,可能在角膜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免疫阶段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渠晓黎;赵桂秋;许正杰;高昂;王楠;刘莹;林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制作合适的青光眼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的动物模型并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变化,并掌握青光眼术后抗滤过泡瘢痕化治疗的时间窗和治疗靶点.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生存时间、形态学及组织学改变,了解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后滤过泡的形成及瘢痕化进程.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前房引流管植入法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分别于术后1、3、5、7、14、28 d处死大鼠,获得术眼结膜滤过泡组织,并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滤过泡的变化.参照Kronfeld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分型方法对滤过泡进行分型,标尺测量滤过泡的长度和宽度,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滤过泡面积的变化.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获取滤过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动态观察术后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所有术眼在术后第1天均形成不同程度隆起的滤过泡.滤过泡生存时间为7 ~17d,平均生存时间为(11.93±2.23)d;术后1~5d,滤过泡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7d降至77%,术后14 d降至20%,术后28 d功能性滤过泡全部消失.术后5d,均为功能性滤过泡,均为Ⅰ型;术后7d,23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13眼,Ⅱ型10眼;术后14d,4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2眼,Ⅱ型2眼.滤过泡面积由术后第1天的(7.50±1.08) mm2逐渐缩小为术后第14天的(1.83±0.35) mm2.术后不同时间点滤过泡面积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056,P=0.000),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3d滤过泡组织的病理改变以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等炎症改变为主,自术后第5天,滤过泡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加,随着时间延长,滤过泡组织以成纤维细胞、血管形成及胶原纤维形成等增生性表现为主.结论 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可成功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术后炎症、纤维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参与滤过泡的瘢痕化过程.
作者:明佩佩;王玲;王大博;潘晓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角膜盲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组织工程移植膜的构建将为角膜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而选择和培养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工程化角膜的基础. 目的 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角膜内皮细胞(CECs)并进行常规培养,观察并鉴定细胞体外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为实验研究和工程化角膜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 方法 3月龄新西兰白兔12只,摘除新鲜眼球,光学显微镜下将兔角膜带有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面完整分离,胰蛋白酶消化、纯化后得到CECs,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锥虫蓝染色法计算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CM-Dil染色法进行细胞标记传代;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抗体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表面结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质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结果 揭取带有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联合酶消化法可快速获得大量纯化的CECs,且快速贴壁生长并增生,体外培养5~7 d即融合形成单层,呈铺路石样排列,培养细胞的存活率为95%;CM-Dil染色显示培养的CECs呈现红色环状的荧光颗粒,标记率达90%以上,连续传代后仍显示红色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核圆,细胞质中NSE呈棕黄色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细胞间足突相互连接,细胞体积大而扁平;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间ZO-1呈绿色荧光. 结论 通过完整分离角膜后弹力层联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可体外培养、纯化和传代兔CECs,传2~3代的细胞具有CECs的生物学特性,有望为组织工程化角膜内皮移植膜的构建提供优质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祁冰;侯光辉;季青山;崔裕波;吴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恶性程度高,对放射线敏感,但临床上放射疗法方法各异,合理、有效的放射疗法方案就显得尤其重要. 目的 探讨X射线对DLBCL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全身DLBCL细胞系进行常规复苏和培养,将细胞悬液接种后分别暴露于2、4、6、8 Gy4种不同剂量的X射线下6、12、24、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未接受X射线照射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DLBCL细胞复苏后生长活跃,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传2~3代细胞生长状态稳定.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和照射时间的延长,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降低,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剂量 =45.58,P=0.00;F时间=43.11,P=0.00);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剂量=40.77,P=0.00;F时间=91.91,P=0.00);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剂量=87.36,P=0.00;F时间=37.31,P=0.00). 结论 X射线照射将DLBCL细胞阻滞在G2-M期并导致细胞凋亡,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作者:季红;郭振峰;孙丰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查的重要方法,不同的固定方法对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和检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制备视网膜切片时多采用前固定法,而国外多采用后固定法,国内缺少对不同的固定方法比较的研究. 目的 对4种不同固定方法制作的大鼠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进行比较,确定更简单、有效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切片制备方法. 方法 将4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时多聚甲醛组(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固定过夜,n=10)、短时多聚甲醛组(4%多聚甲醛固定2~3h,n=10)、甲醛-冰醋酸-乙醇(FAA)组(FAA混合固定液固定,n=10)和冷丙酮组(冷丙酮后固定,n=10).迅速摘除眼球后,将长时和短时多聚甲醛组分别置入4%多聚甲醛中,FAA组置入FFA混合固定液中固定相应时间,然后进行OCT包埋和切片,而冷丙酮组则先进行液氮速冻和OCT包埋,然后在冷丙酮中固定,切片.4个组大鼠眼杯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形态. 结果 在4种视网膜固定方法中,长时多聚甲醛组视网膜结构疏松,内核层(INL)和外核层(ONL)细胞堆积;短时多聚甲醛组大鼠视网膜层间排列较疏松,但INL和ONL细胞排列较长时多聚甲醛组规则;FAA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排列较紧密;冷丙酮组大鼠视网膜各层次结构清晰,组织完整,ONL、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CL)细胞排列规则,形态接近正常活体组织.结论 在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前固定法制备的视网膜切片对组织形态影响较大,直接液氮速冻法(后固定法)是一种简单、省时且不影响组织形态的方法.
作者:张倩;万新顺;李晓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诱导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基因在瘤细胞中过表达是全反式维甲酸(ATRA)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重要机制.我们先前的研究已证实,ATRA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增生、分化作用的机制与诱导Cx43过表达有关,但药物作用位点及其对在体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研究ATRA对RB细胞中Cx4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用无水乙醇将ATRA溶解并配制成浓度为1×10-2 mol/L的溶液,使用前再用细胞培养液配制成不同浓度ATRA液.用含体积分数10%热灭活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人RB细胞株HXO-RB44,将1×10-5、1×10-6和1×10-2mol/L的ATRA分别加至培养基中,分别于添加后2、4、6d采集细胞,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选取15只BALB/c裸鼠,将RB细胞悬液1μl(含5×105个细胞)进行裸鼠右眼前房注射,建立裸鼠眼前房RB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1只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1×10-5 mol/L ATRA组,阴性对照组和1×10-5 mol/L ATRA组裸鼠分别行0.5%无水乙醇的生理盐水或1×10-5 mol/L ATRA前房注射,每3天1次,共注射3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裸鼠肿瘤生长情况;实验结束时摘除实验眼,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随ATRA作用时间的延长,各组Cx43蛋白表达量(ACx43/AGAPDH)均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1.31,P=0.00;F分组=7.66,P=0.00);药物作用后2 d 1×10-5 mol/L ATRA组、作用后4 d 1×10-6 mol/L ATRA组、作用后6 d 1×10-7 mol/L ATRA组Cx43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4,P<0.01;t=2.33,P<0.05;t=3.12,P<0.01).逆转录PCR检测结果显示,随ATRA作用时间的延长,各组Cx43 mRNA表达量(ACx43mRNA/Aβ-actin)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0.90,P=0.00;F分组=6.86,P=0.00),药物作用后2 d 1×10-5 mol/L ATRA组、作用后4 d 1×10-6mol/L ATRA组和1×10-7mol/LATRA组Cx43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1;t=6.31,P<0.01;t=2.22,P<0.05).RB细胞悬液前房注射后6~9d,11眼成功建立裸鼠RB肿瘤模型,造模后20 d,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长满前房,眼球突出;而同时间点1×10-5 mol/L ATRA组肿瘤生长仅占前房的1/2.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细胞充满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而1×10-5 mol/L ATRA组裸鼠肿瘤主要在前房生长,后房及玻璃体腔内未见瘤细胞. 结论 ATRA在转录水平诱导RB细胞中Cx43表达的上调,从而抑制和限制裸鼠前房RB肿瘤的生长.
作者:李立;唐罗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反复发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多,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目的 观察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SPF级雌性Lewis大鼠27只,皮下注射200 μl含100 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177-1191多肽、100 μl完全弗氏佐剂(CFA)、100 μg结核菌素及100μl PBS的乳化液,在大鼠两足垫处、尾根部两侧及脊背正中均匀注射5个点建立EAU动物模型.将免疫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免疫后第7天开始点眼,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每日3次,连续用药7d.从免疫后第1天开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并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4天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并获取眼球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前房、虹膜和睫状体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脾脏、淋巴结分离的T细胞悬液中CD4+和CD8+细胞百分比、CD4+/CD8+值以及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9天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第11天炎症反应达高峰期,而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眼部炎症反应的发生较模型对照组晚,炎症反应轻,病程短.免疫后13d,3个组大鼠眼部炎症评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P=0.00).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的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2、10.11,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对照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模型对照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细胞、CD8+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8+值分别为(83.10±0.15)%、(18.60±0.09)%和4.50±0.02,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分别为(79.90±0.21)%、(19.20±0.15)%和4.20±0.04,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8.60±0.09)%、(23.44±0.09)%和3.40±0.01,3个组间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3.68、530.77、404.83,均P=0.00).模型对照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γ干扰素+(IFN-γ+),CD4+白细胞介素-17+(IL-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2.20±0.19)%和(55.10±0.09)%,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分别为(20.40±0.1 8)%和(25.20±0.3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0.40±0.23)%和(8.20±0.15)%,3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986.34、12 807.54,均P=0.00).结论 清开灵眼用凝胶点眼可减轻大鼠EAU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CD4+细胞的增生和分化,降低CD4+/CD8+值,并抑制Th1、Th17效应细胞的分化,减少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
作者:田庆梅;毕宏生;崔彦;解孝锋;宋继科;郭大东;赵圣亚;杜然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眼表结构与功能的正常与稳定是维持角膜透明及视功能的重要保证,在眼化学烧伤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对早期眼化学烧伤提出新的治疗理念、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可减少碱性物质对角膜及眼内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治疗角膜急性碱烧伤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探讨角膜碱烧伤早期DLK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采用12只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将浸有1 mol/L NaOH溶液30μl的直径6 mm无菌滤纸片置于中央角膜30 s,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模型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个组,飞秒激光辅助的DLK治疗组(治疗组)于角膜碱烧伤后24 h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的DLK将家兔角膜植片移植到新西兰白兔模型眼,模型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和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2、4周各组各处死2只实验兔,将获取的角膜组织进行常规固定和包埋,然后制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造模后可见烧伤区域角膜立刻变为瓷白色,结膜充血.术后4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治疗组兔眼角膜植片透明,而模型对照组兔眼角膜水肿,可见角巩膜缘结膜充血和少量新生血管.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对照组角膜基质层水肿,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纤维间可见大量空泡和少量新生血管,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仅见角膜植片轻度水肿、透明,组织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术后第1周治疗组兔角膜上皮细胞层中细胞间桥粒连接较多,细胞核完整;术后第4周角膜中央透明,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可见成纤维细胞;而模型对照组术后第4周可见角膜上皮表层扁平细胞的存在,部分上皮细胞脱落,形成角膜溃疡.结论 角膜碱烧伤早期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的DLK进行治疗可有效阻止局部的炎症反应,防止碱性物质向角膜深层组织渗透而损伤角膜内皮及眼内组织,缩短病程.
作者:李文静;胡裕坤;高晓唯;赵旭东;董晶;郭云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眼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眼眶发病率较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由于病例较少,且无相应细胞系建立,系统研究较为困难. 目的 比较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临床病理标本的病理学特点和患者预后的异同,探讨将全身DLBCL细胞系用于眼眶DLBCL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2004-2009年天津市眼科医院及天津市肿瘤医院DLBCL患者的组织病理标本18例,其中眼眶来源3例,全身来源15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并绘制生存曲线.对患者的病理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20、CD79α、CD45RO、CD10、BCL-6、mum-1、Ki-67、survivin的表达,比较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间上述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 眼眶DLBCL和全身DLBCL的病理检查结果均显示以中心母细胞型为主,符合DLBCL的诊断.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的组织标本CD20、CD79α、CD45 RO、Ki-67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7、0.442、1.000、1.000、0.442).根据CD10、BCL-6、mum-1对眼眶DLBCL和全身DLBCL两组病例进行免疫分型,结果显示3例眼眶DLBCL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其中2例标本BCL-6和mum-1均为阳性表达,CD10为阴性表达,另1例BCL-6、mum-1和CD10均为阴性表达;15例全身DLBCL中,GCB型者7例,CD10表达均为阳性,6例标本BCL-6表达阴性;非GCB型8例,其中3例标本对CD10和BCL-6均呈阴性表达,5例标本对BCL-6和mum-1均呈阳性表达,而对CD10呈阴性表达.眼眶DLBCL和全身DLBCL患者的生存曲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结论 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的病理特点、特异标志物表达特点和预后结果均无明显差别,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分期较接近,因此全身DLBCL细胞系可用于眼眶DLBCL的体外研究.
作者:李诗韵;孙丰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颅内血管畸形可因畸形血管破裂出血或本身占位性病变压迫视路而表现出不同的神经眼科改变,但因该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目前国内外仅有该病神经眼科表现的个案报道,尚缺乏系统临床研究.目的 了解颅内血管畸形患者的神经眼科表现. 方法 系统性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血管畸形患者的一般情况、首发症状、神经眼科症状及体征、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等. 结果 100例颅内血管畸形患者中出现神经眼科表现者20例,占20%.20例伴有神经眼科改变的患者中,仅1例以视物模糊为首发症状,其余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而就诊.主要的神经眼科表现为视野缺损,占50%;视力下降占45%;瞳孔异常占35%.其他表现包括视神经萎缩1例,占5%;视盘水肿1例,占5%;动眼神经麻痹1例,占5%.CT和MRI检查发现,有眼科症状的20例患者中脑动静脉畸形者12例,占60%,病灶分别位于枕叶4例、顶枕叶3例、颞叶3例、额叶1例和中脑1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7例,占35%,病灶分别位于顶叶、枕叶、扣带回、海绵窦、颞叶、顶颞叶和桥脑,各1例;小脑静脉瘤合并海绵状血管瘤1例,占5%.20例患者中14例伴颅内出血,占70%,出血部位分别位于蛛网膜下腔6例和脑出血8例.结论 颅内血管畸形患者可有不同的神经眼科表现,多由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应引起眼科医师重视.
作者:邓娟;杨婷婷;张秀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PEX)是一种以纤维状剥脱物广泛沉积于眼部及全身其他组织为特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加速白内障的进展,部分患者可继发青光眼.目前研究表明,PEX的发病与基底膜损伤、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遗传因素相关,但确切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就PEX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PEX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曹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 Rs)是配体依赖的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转录因子,目前已有PPARα、PPARβ/δ和PPARγ 3种亚型,其中PPARγ与纤维化疾病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PPARγ由激动剂激活后通过控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的增生、诱导细胞的凋亡和分化、抑制血管形成及抗氧化等不同机制发挥抗纤维化作用,有望成为眼部纤维化疾病治疗的一个新途径.从PPARs及其分布、PPARγ的结构与功能、PPARγ配体及激动剂、PPARγ的活化、PPARγ在眼组织的表达、PPARγ与眼部疾病几个方面就PPARγ及其激动剂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侯定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眼部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造成的眼部功能损害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靶点.进入抗VEGF治疗眼病的纪元以来,单靶点抗VEGF-A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两年来,以阿柏西普(aflibercept,VEGF Trap-Eye,Eylea)和康柏西普(conbercept,KH902)为代表的多靶点[包括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抗VEGF药物逐步进入临床.新一代多靶点抗VEGF药物可改善一些对单靶点抗VEGF药物治疗无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因为延长了两次用药之间的间隔又可达到同样的疗效,可减少多次眼内注射带来的相关风险.但是此类药物的新增靶点在维持血管和神经元正常功能方面可能起着作用.因此,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这类新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但仍需进一步评价这类新药潜在的不良反应.就眼科新一代抗VEGF药物,aflibercept和conbercept的基础研究、药代动力学、疗效、安全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雷春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组常见的眼部炎症性疾病,不明因素导致的自身免疫紊乱可对眼部组织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因此长期以来,对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从未停止.以往的研究认为,1型辅助性T细胞群(Th1)是诱发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关键因素,但近年来发现,Th17是诱导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病变的主要因素.由于每种Th细胞群都有其特定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调节Th1、Th2、Th17的表达及平衡决定着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研究Th1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病变中的作用是探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近年来Th1及Th17主要的相关细胞因子在葡萄膜炎的致病性、调节及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先证者(Ⅲ9),女,50岁,左眼视物模糊1年.既往患抑郁症5年,自幼双眼畏光、视力差,不伴眼胀、眼痛.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数指/眼前20 cm,矫正不提高.眼压右眼5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右眼角膜全白色混浊,可见新生血管,余窥不入(图1);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上方见全白色混浊晶状体,下方虹膜缺损,余窥不入(图2).双眼水平钟摆型震颤.眼轴:右眼28.98 mm,左眼26.42 mm.双眼B型超声检查:双眼玻璃体混浊,玻璃体后脱离.诊断:右眼角膜白斑;右眼青光眼;左眼先天性无虹膜;左眼白内障;左眼晶状体脱位;双眼眼球震颤.
作者:傅敏;杨庆松;栾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表观遗传学是传统遗传学的分支之一,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而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如miRNA等方式对基因表型进行调控并可进行遗传的科学.目前已发现,表观遗传学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在眼科学领域,表观遗传与各种眼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均有关联.由于传统遗传学导致的疾病不可逆,而表观遗传是可逆的过程,因此表观遗传与眼科疾病关系的研究正逐渐引起重视.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长、分化、衰老、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等均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晶状体疾病,如白内障可能与表观遗传学因素有密切关联,大力开展晶状体表观遗传学研究可能为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已将表观遗传学方法应用于晶状体生理和病理的研究,国内的眼科医学工作者应关注和跟踪这些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并积极参与其中.
作者:郭海科;黎清兰;孟倩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按照循证医学(EBM)的理念对医学临床研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能够为医疗决策提供重要证据,国际编辑组织提供的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是医学临床研究者正确撰写RCT报告的指南.目前中国临床研究人员对RCT的评价和使用方法了解的还不够. 目的 采用2010版CONSORT对中国大陆地区眼科研究者在SCI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眼科疾病的RCT报告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为RCT报告的正确撰写提供方法学介绍.方法 在PubMed平台检索中国大陆眼科研究者在SCI期刊上发表的眼科RCT研究文章,检索文献截止至2013年3月,由2位评阅者对检索的文献独立评分,统计所纳入文献对于CONSORT各项条目的符合率,根据CONSORT的发表和修订年份对文章进一步分层分析. 结果 共纳入60篇眼科研究相关的RCT文献,研究中的干预措施以手术类为主(34/60),共有44篇文献设立了2个研究组,样本量的中位数为76.0.纳入的文献中,仅有22%的文章(13/60)在文题中标注了RCT.绝大多数文章在摘要和背景部分进行了合理描述,仅4篇文章提出了试验的假设,占7%.在方法部分,仅12篇文章报告了如何计算样本量,有41篇报告了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仅6篇文章提到了中期分析和中止原则.2010版CONSORT声明发表后,中国大陆地区所发表的RCT报告对随机化的描述并未显著改善(RR=1.06,95% CI:0.62 ~ 1.82),对盲法进行描述的报告仅占42% (25/60). 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发表在SCI期刊上的RCT报告还存在较多问题.严格按照CONSORT声明设计并报告高质量的RCT有助于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眼科临床研究的现状,提高中国大陆地区眼科临床试验的质量,并为眼科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作者:康梦田;李仕明;杨潇远;王宁利;詹思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目前国际上临床医师应用循证医学(EBM)进行医疗决策已达成共识,但中国眼科医师对EBM的认知仍处于了解阶段,调查中国眼科医师对EBM的认知情况及其态度有助于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EBM应用指导. 目的 了解中国眼科医师对EBM的认知和临床实践情况及面临的主要困难,为临床更好地指导EBM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参加第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的全国各地233名眼科医师进行调查,问卷中包括受访者的一般资料、对EBM知识认知的方法和渠道、对EBM临床应用的态度、EBM的临床实践情况及其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对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及职称、所在医疗机构的等级、城市及医院性质进行分层,对不同知识层次的眼科医师间各种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收回调查问卷233份,应答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14份,有效率为91.8%.受访者中50.5%(104/206)的眼科医师在本科学习阶段开始了解EBM,49.1% (102/208)的眼科医师于近8年开始了解EBM.47.7%(101/211)的受访者认为临床实践应该以EBM为主,7.5%(16/211)的受访者表示不关心EBM,仅3.8% (8/211)的受访者认为EBM对指导临床实践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受访者中对EBM、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Cochrane图书馆及协作网、美国临床实践指南(PPPs)了解或比较了解者分别仅占69.1% (148/214)、35.0% (75/213)、21.5% (46/213)和57.4% (121/211).受访者中学历越高者,对上述4项的认知程度越高,不同受教育程度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0.000).在临床实践中,11.7%(25/211)的受访者会经常考虑应用EBM,学历越高,其在临床实践中考虑应用EBM的频率也越高,而在临床诊疗中碰到难题时,仅有17.8%(89/495,频次)的受访者会考虑查阅EBM研究结果,不同受教育程度者间应用EBM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06,P=0.037).影响EBM实践的前三位因素是工作忙,时间精力有限;难以正确合理评价EBM证据;以及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受访者所使用EBM证据类型中多的为医学数据库,占36.7%,使用中文、英文数据库多的分别为CNKI和PubMed,分别占33.5%和38.4%,从未检索过中文、英文数据库者分别占7.3%和17.2%. 结论 中国眼科医师对EBM的认知情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EBM的频率仍然不高.应从医学生培养的早期加强EBM的培训,并采取相应措施鼓励眼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EBM.
作者:孙芸芸;李仕明;康梦田;王宁利;詹思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背景 视神经炎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较快,分支较多且复杂,了解视神经炎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热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于相关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均十分重要. 目的 了解视神经炎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学科知识结构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方法 利用PubMed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录的视神经炎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高频主题词共现矩阵进行转换、降维和聚类分析,绘制战略坐标图,并根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可视化网络图谱.结果 共检出视神经炎相关文献2 191篇,发文量逐年增加.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和日本5个国家总发文量为1 615篇,占发文总数的73.71%.相关高频主题词共52个,成功建立视神经炎学科知识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了视神经炎的知识分布,并形成重点研究聚类,结果显示当前的热点主要集中在9个领域,其中免疫学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处于边缘的地位,视神经炎病因及诊断、病理学研究、病理生理学研究和视神经脊髓炎(NMO)专题研究是目前研究的核心领域,药物治疗、非中枢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遗传学研究相对薄弱,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结论 近年国际上对视神经炎的关注和发文量逐年增加,欧美国家的发文量占主导地位.国际视神经炎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9个领域,可能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伟;张秀兰;魏世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