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160
  • 国内刊号:11-5989/R
  • 影响因子:0.61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3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4年7期文献
  • 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

    背景 研究表明,核黄素联合紫外线A照射产生的交联效果能够提高角膜的抗酶解能力,并且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目前胶原交联用于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已得到证实,但能否用于治疗细菌性角膜炎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 评价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单独应用或联合药物治疗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40只成年家兔,右眼角膜基质内注射2×109个/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比浊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炎模型,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和药物+交联治疗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空白对照.于造模后24 h行实验眼角膜分泌物涂片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和药物+交联治疗组行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药物+交联治疗组用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7次,连续14 d.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天于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实验眼并进行炎症分级;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瞄(AS-OCT)检查,观察实验眼病变区角膜厚度变化;于治疗后14 d摘出实验眼分别行角膜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按照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AEEC)的指导方针进行.本研究方案得到AEEC批准. 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所有实验眼造模后24 h均形成角膜溃疡,各组角膜炎症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3,P>0.05);至治疗后14 d,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角膜病变程度1只眼为2级、9只眼为3级,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均为4级,4个组间不同病变分级眼数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10,P<0.001).AS-OCT显示,治疗后14 d,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病变区角膜厚度为(428.1±146.2)μm,明显厚于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4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0,P<0.001).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基质胶原纤维破坏程度轻,炎性细胞浸润少;角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亚细胞结构(即细胞器)接近正常的角膜基质细胞明显多于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结论 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术可用于兔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的治疗,角膜胶原交联术联合局部抗生素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局部药物疗法和单纯角膜胶原交联法.

    作者:原越;张少斌;刘玉强;刘秀花;王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的发病特点

    背景 Lewis大鼠是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的常用种系,对其发病特点,尤其是EAU大鼠眼部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 观察EAU大鼠的发病体征及其眼部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选取SPF级6~8周龄雌性Lewis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12只.模型组大鼠后肢足底、两侧腹壁和躯干上皮下各注射含有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和结核菌素(TB)的完全弗氏佐剂(CFA)乳化液,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注射后观察两组大鼠饮食、体温和活动情况,每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于免疫后12d获取大鼠眼组织标本,对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免疫后采食量为(190.00± 18.03)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85.33±28.0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5,P=0.012);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饮水量分别为(241.67±18.56)ml和(289.67±18.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1,P=0.033);模型组大鼠体温升高,精神倦怠.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免疫后6d出现虹膜充血、前房积脓和瞳孔膜闭,免疫后12d眼部炎症严重,炎症评分为(3.83±0.41)分,而对照组大鼠眼前节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组大鼠前房、虹膜、睫状体组织和玻璃体腔内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虹膜肌纤维粗细不均,睫状体上皮表面粗糙及RPE细胞绒毛疏松.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虹膜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睫状体上皮细胞膜褶皱蓬松及排列紊乱,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有髓样小体,RPE细胞中有线粒体空泡出现,而对照组大鼠虹膜、睫状体及视网膜的形态结构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用含IRBP(1177-1191)和TB的CFA乳化液诱导的EAU大鼠机体处于自身免疫炎症状态,其眼部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充分反映了EAU的炎症表现特征.

    作者:刘正峰;崔彦;李姣;滕达;唐凯;毕宏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以后葡萄膜炎为首发症状隐性梅毒的临床分析

    背景 葡萄膜炎是梅毒在眼部的常见表现,眼科医师对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认识尚显不足,临床上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 目的 探讨以后葡萄膜炎为首发症状的隐性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眼科参照杨培增的标准并结合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12例19眼以后葡萄膜炎为首发症状的隐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眼部临床特征,评估其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所有患者均以急性或慢性视力下降起病,就诊时均否认梅毒史.7例患者为双眼发病,5例患者单眼发病.结果 三面镜下所有患眼均可见玻璃体尘状及灰白色浮游细胞,视盘显著充血和肿胀者2眼,视盘轻度充血者10眼,后极部视网膜有黄白色病灶者7眼,病变区视网膜点状出血者1眼,眼底改变不明显但视网膜色泽变暗者3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10眼造影早期出现斑点状弱的背景荧光,18眼造影中期表现出视网膜血管管壁的荧光素渗漏及着染,造影晚期19眼均可见视盘荧光素着染或强荧光,6眼可见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素积存,11眼出现黄斑区视网膜血管扩张及渗漏.所有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患者确诊后即按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案进行驱梅治疗,包括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全身应用,病情严重者辅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治疗,17眼视力完全恢复,2眼病程较长者视力部分恢复,眼底病变消退.结论 对于病因不明的后葡萄膜炎患者要警惕梅毒所致的后葡萄膜炎,并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早期诊断和正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解正高;陈曦;朱俊;杜伟;陈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正常小鼠虹膜中抗原递呈细胞的表型特征、分布和形态学特点

    背景 以往对组织中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研究多采用体外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其结果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曾有研究者采用前房注射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对眼前节组织中的APCs进行研究,但易损伤角膜等组织.采用活体标记的方法探讨虹膜和睫状体中APCs的表型特征,对进一步阐明APCs在维持眼部免疫平衡状态中的作用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正常小鼠虹膜中APCs的表型特征、分布和形态学特点.方法 6~8周龄的SPF级雌性BALB/c小鼠51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7个组,在生物解剖显微镜下用玻璃微量注射针于角巩膜缘后0.5 mm处刺入玻璃体腔内注射2.0 μl AlexaFluor594或Alexa Fluor 488标记的卵清蛋白(OVA)、抗CD11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Ⅱ(MHC-Ⅱ)、F4/80、B7-1和B7-2单克隆抗体或其两两抗体的混合液,注射24 h后取小鼠虹膜组织,结合平片技术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虹膜中APCs的表型特征、分布及形态学特点,并用体外染色实验验证体内染色结果. 结果 正常小鼠虹膜中存在大量呈规则网络状分布的OVA+、F4/80+、CD11c+、MHC-Ⅱ+、B7-1+和B7-2+细胞,Alexa Fluor 594标记的阳性细胞呈红色荧光,Alexa Fluor 488标记的阳性细胞呈绿色荧光.双重染色实验结果可见,虹膜中约有90%的F4/80+细胞为OVA+,约有60%的F4/80+细胞和CD11c+细胞表达MHC-Ⅱ,约有35%的F4/80+细胞和CD11c+细胞同时表达B7-1和B7-2,70%以上的OVA+细胞为MHC-Ⅱ+.根据标记细胞的形态不同可分为树突状细胞(DC)和多形性细胞两大类.结论 活体玻璃体腔内注射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可以准确观察正常小鼠虹膜中的APCs.虹膜中APCs的表型特征、分布和形态学特点与眼免疫偏离和炎症密切相关.

    作者:孟倩丽;杨培增;郭海科;崔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鸵鸟去细胞异种角膜基质载体异位移植对BALB/c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背景 鸵鸟去细胞角膜基质具有与人角膜基质相似的天然结构,有望成为直接应用或构建生物角膜理想的载体材料之一. 目的 用鸵鸟角膜制备去细胞基质载体,研究其免疫原性,为产业化开发早日用于临床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收集新鲜鸵鸟和猪眼球各20个,采用低温冷冻联合酶消化及干燥剂脱水法制备鸵鸟及猪去细胞角膜基质载体,用Co60照射法进行消毒.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BALB/c小鼠45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猪去细胞角膜基质组和鸵鸟去细胞角膜基质组,伪手术组小鼠仅制作囊袋,不植入异种角膜基质片,其余两组分别取干燥脱水法制备的猪、鸵鸟去细胞角膜基质载体(复水后每片湿质量为10 mg)异位植入BALB/c小鼠背部皮下,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分别于术后7、14、28 d获取BALB/c小鼠外周血,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两种异种角膜基质对小鼠CD4+、CD8+、CD25+表型的动态影响.结果 猪、鸵鸟去细胞角膜基质载体小鼠植入处皮肤无红肿及渗出,伤口愈合良好.术后7、14和28 d,伪手术组、猪去细胞角膜基质组和鸵鸟去细胞角膜基质组外周血中CD4+细胞百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4,P=0.50;F=0.39,P=0.05;F=3.46,P=0.58);外周血中CD8+细胞百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5,P=0.21;F=1.14,P=0.35;F=0.78,P=0.48);外周血中CD25+细胞百分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F=0.52,P=0.61;F=3.53,P=0.62;F=2.42,P=0.13).结论 鸵鸟去细胞角膜基质载体的免疫原性低,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作者:刘先宁;吴洁;肖湘华;潘士印;银勇;朱秀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BMSCs与曲安奈德治疗兔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疗效比较

    背景 葡萄膜炎多由自身免疫反应所致,以往多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存在药物依赖和眼压升高的风险及其他不良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抗炎、抑制新生血管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且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但其在葡萄膜炎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BMSCs和曲安奈德(TA)对兔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5只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和胫骨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传代,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105、CD34和CD45的表达以鉴定细胞,取第3~4代细胞用于实验.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BMSCs干预组和TA干预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3个组用质量分数2%牛血清蛋白(BSA)静脉注射和玻璃体腔内注射法建立EAU模型.造模成功后24 h,模型对照组经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0.1 ml PBS; BMSCs干预组以同样方法注射0.1 ml BMSCs悬液,细胞密度为2×106个/ml;TA干预组注射0.1 ml(4 mg)TA.于眼部注射后15d每隔3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兔的眼前节表现,并参照Caspi的标准进行炎症评分;利用眼底彩色照相法及眼部B型超声检查法观察各组兔眼后节表现;于眼部注射后30 d处死实验兔,制备眼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参照Caspi的标准进行视网膜病理学评分;于眼部注射后每隔3天取各组兔的房水0.1ml及外周血3 ml,采用ELISA法检测兔血清及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结果 培养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梭形,CD105+细胞占96.8%,CD34+和CD45+细胞分别占2.1%和3.5%.正常对照组眼前节、眼后节检查及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异常.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MSCs干预组和TA干预组兔眼低炎症评分的眼数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25,P=0.01;X2=7.37,P=0.01).眼科B型超声检查可见,BMSCs干预组和TA干预组兔眼玻璃体中点状、团状高回声反射物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光学显微镜下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MSCs干预组和TA干预组兔视网膜结构损害明显减轻,低组织病理学评分眼数明显增加,而高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眼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76,P=0.00 ;x2=8.68,P=0.00);模型对照组血清及房水中TNF-α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s干预组和TA干预组兔眼血清及房水中TNF-α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干预组与TA干预组间兔眼前节炎症评分、视网膜病理学评分的眼数分布以及血清和房水中TNF-α质量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和TA玻璃体腔内注射均可减轻兔EAU的炎症反应,两种药物的疗效接近.

    作者:徐如霞;李静;葛向红;石红霞;孟宪娴;李海燕;杨鹏霞;贾亚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内毒素和百日咳毒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中的不同作用

    背景 研究表明,使用百日咳毒素(PTX)诱导的传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模型在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上与人类葡萄膜炎的发病环境有明显差异,且PTX本身可影响免疫应答.我们先前的研究已成功建立了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EAU模型,但PTX与LPS在EAU模型中的不同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比较在不同免疫阶段注射PTX和LPS对EAU诱导的不同影响,探讨LPS和PTX在葡萄膜视网膜炎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SPF级6~8周龄C57BL/6(H-2 b)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0 d-PTX-EAU组、7 d-PTX-EAU组、0 d-LPS-EAU组和7 d-LPS-EAU组,分别于人类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多肽片段1-20(IRBP 1-20)及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小鼠后即刻或第7天在小鼠足底注射10 g/L LPS 30 μl或腹腔内注射1.0 mg/L PTX 0.5 ml,分别建立PTX和LPS诱导的EAU模型.于免疫后第19天,耳廓皮内分别注射IRBP 1-20,48 h测量模型鼠耳廓厚度,比较两种模型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制备小鼠脾脏细胞匀浆,用3H脱氧胸苷(3H TdR)掺入法比较各组小鼠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增生反应;收集小鼠视网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的炎症表现并参照Caspi标准进行炎症评分,对不同模型组小鼠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0 d-PTX-EAU组和7 d-LPS-EAU组小鼠均出现典型的葡萄膜视网膜炎病理损害,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皱褶和脱离及视网膜全层结构排列紊乱,0 d-PTX-EAU组小鼠玻璃体炎和肉芽肿反应略重于7 d-LPS-EAU组;而7 d-PTX-EAU组小鼠仅见视网膜血管轻度扩张,0 d-LPS-EAU组小鼠可见少量视网膜血管扩张和个别区域的视网膜折叠.0 d-PTX-EAU组和7 d-LPS-EAU组小鼠的EAU评分明显高于7 d-PTX-EAU组和0 d-LPS-EA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 d-PTX-EAU组和7 d-PTX-EAU组小鼠耳廓厚度分别为(62.600±3.362) μm和(60.000±2.345) μm,均明显高于0 d-LPS-EAU组的(30.400±1.817) μm和7 d-LPS-EAU组小鼠的(32.800±1.643) μm,4个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59.751,P=0.000).0 d-PTX-EAU组和7 d-PTX-EAU组小鼠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克隆数显著增加,其3H TdR掺入值(cpm)分别为(16 150.000±799.218)/min和(16 120.000±729.383)/min,均明显高于0d-LPS-EAU组的(8 348.000±258.979)/min和7 d-LPS-EAU组的(8 540.000±81.548)/min,4个组间小鼠淋巴细胞增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16.978,P=0.000). 结论 免疫的同时注射PTX和免疫后第7天注射LPS均可诱导典型的EAU,LPS在EAU中的作用与PTX不同,主要作用于免疫的效应阶段,可能与血-眼屏障的破坏有关.

    作者:陈杰;孙卫民;宋斗;张超雄;王金泉;徐晓;陶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干眼患者眼表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背景 干眼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干眼是免疫介导的炎症过程,辅助性T细胞17(Th17)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在干眼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炎性因子的具体作用尚有待证实. 目的 分析干眼患者眼表组织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1-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Sjigren综合征(SS)患者20例(SS组)、非SS干眼患者20例(非SS干眼组)和正常志愿者20例(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50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在填写知情同意书后依次进入研究队列.所有患者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问卷进行主观症状评分,并进行干眼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采用PCR-Array法测定3个组患者眼表Th17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包括眼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6、IL-8、IL-22、IL-23 mRNA的表达,并分析结膜上皮细胞中IL-17A与OSDI、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SⅠt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 SS组、非SS干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受检者的OSDI评分分别为50.00(33.50,66.50)、45.00(35.50,55.00)和3.00(0.00,5.00),SⅠt值分别为2.50(1.00,4.00)、5.00(2.00,5.00)和15.50(10.00,18.50),BUT值分别为2.00(1.00,4.00)、4.00(3.00,5.00)和10.00 (10.00,12.00),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8.50 (6.00,12.00)、5.50(4.00,7.00)和0.00(0.00,0.00).3个组间受检者的OSDI评分、SⅠt、BUT及荧光素染色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4.11、28.13、93.66、92.25,P<0.01),其中SS组患者的OSDI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高于非SS干眼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72、88.43,P<0.01),而SⅠt、BUT值均低于非SS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5.91、87.46,P<0.01);非SS干眼组患者的OSDI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28、95.64,P<0.01),而SⅠt、BUT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3.42、98.36,P<0.01).SS组患者结膜上皮中IL-17A mRNA、IL-6 mRNA、IL-8 mRNA、IL-22 mRNA、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8±0.16、11.64±1.32、6.67±1.12、1.88±0.18、1.78±0.17,非SS干眼组分别为1.45±0.17、1.32±0.14、1.12±0.13、1.23±0.15、1.23±0.1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SS组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非SS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检者眼表IL-17AmRNA水平与BUT结果呈负相关(r=-0.56,P=0.00),而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4,P=0.01). 结论 干眼患者眼表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上调,尤其是SS干眼.受检者眼表IL-17A水平与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相关,提示免疫因素参与干眼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高彩凤;陈慧瑾;靳瑛;齐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是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也随之逐年增多,其治疗和转归不同于单纯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目前对于该病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分析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87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纳入的40例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多有血糖控制不良现象和外伤的诱因,其植物性外伤引起者占36.8%,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7.5%相比所占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5).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以61 ~70岁年龄段居多,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以51 ~60岁年龄段居多.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职业分布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和体力工人为主,分别占34.5%和26.4%,糖尿病病史平均为(13.0±4.9)年.实验室检查发现,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感染的真菌种类以镰刀菌属多,占60.0%,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各占20.0%,其中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全身病角膜炎患者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根据病灶感染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诊疗后,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组的治愈率为46.0%,低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P<0.05),而无效率为14.9%,明显高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P<0.05).结论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糖尿病可能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糖水平影响了该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病原菌类型及预后.

    作者:黄晓明;赵桂秋;林静;葛程;胡丽婷;姜楠;徐强;王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葡萄膜炎患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

    背景 葡萄膜炎的反复发作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受损的主要原因,预测诱发葡萄膜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葡萄膜炎患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葡萄膜炎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确诊的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资料和病变复发情况进行追踪随访,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复发率,绘制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患者的复发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葡萄膜炎患者825例,随访1 ~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149例患者复发,占18.1%;本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 ~38个月,1、2、3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3%、82.8%和80.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免疫抑制剂停药(x1)(β=0.940,Waldx2=12.018,P=0.001)、口服糖皮质激素停药(X2)(β=1.334,WaldX2=18.450,P<0.001)、感冒(X3)(β=0.642,Wald x2=11.988,P=0.001)、工作学习紧张(X4)(β=0.285,Wald x2=4.925,P=0.026)、烟酒过度(X5)(β=0.541,Wald x2 =4.718,P=0.030)是葡萄膜炎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葡萄膜炎患者复发风险函数模型为:h(t)=h0exp(2.559 X1+3.797 X2+1.901X3+1.331 X4+1.719 X5). 结论 葡萄膜炎患者复发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规范化用药、改变不良生活和工作习惯可避免葡萄膜炎复发,针对可控因素进行干预是预防葡萄膜炎复发的有效措施.

    作者:龚晋;王平;覃光海;杨庆国;赵婷;王琳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角膜测厚法对LASIK术后中央及旁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的影响及比较分析

    背景 准确的角膜厚度测量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设计及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对屈光欠矫及屈光回退的患者能否行二次激光加强手术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 目的 比较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和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中央和旁中央厚度测量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1年3-6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64例64眼(均纳入右眼),受检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4.75±2.38)D,平均水平角膜直径为(11.36±0.32)mm,采用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AS-OCT和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超声法)分别测量受检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同时采用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AS-OCT 3种非接触角膜厚度测量法测量距角膜中心3 mm区角膜上方(12:00)、下方(6:00)、鼻上方(2:00)和颞上方(10:00)的旁中央角膜厚度,比较不同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的差异,评价检测仪器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CCT测量结果显示,AS-OCT、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OrbsanⅡ的测量值分别为(467.12±31.10)、(466.67±30.99)、(441.84±33.65) μm和(422.51±44.09)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30,P=0.000);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值明显高于OrbsanⅡ和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940、6.720,均P=0.000);与OrbscanⅡ测量方法比较,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AS-OCT测量的CCT值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540、6.940,均P=0.000),而AS-OCT测量的CCT值明显高于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800,P=0.000).Bland-Ah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与AS-OCT测量值的大绝对差值为25.3 μm,二者的一致性好.旁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OrbsanⅡ测量的角膜厚度值大,其次为AS-OCT,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测得值小,3种测厚仪在12:00、2:00、10:00、6:00子午线测得的旁中央角膜厚度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20、22.950、67.890、18.850,P<0.01).结论 在分析LASIK术后眼角膜厚度测量值时应考虑到不同检测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Orbscan Ⅱ对CCT的测量值偏薄,而对旁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偏厚,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对CCT和旁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值均偏薄,而AS-OCT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值非常接近,两种仪器可相互替代使用.

    作者:彭海鹰;庞辰久;王应飞;王丽娅;郭海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8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葡萄膜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参与了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研究IL-8及其细胞因子网络的特点为明确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活动性检测指标和治疗提供了基础.从IL-8及其生理作用、IL-8在眼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IL-8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IL-8在各类型葡萄膜炎中的表现等方面对IL-8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小板反应蛋白在眼部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反应蛋白(TSP)由5个具有同源性的成员组成,其在全身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广泛,且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TSP在眼组织中的分布也较为广泛,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等,也可由小梁网细胞所分泌,从而发挥不同作用.作为细胞因子,TSP在眼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角膜疾病的修复、白内障的形成、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进展、眼部肿瘤的病理过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病理过程.对TSP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眼科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相关病变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就TSP在眼部的分布、眼部合成细胞及其在眼科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抗VEGF药物治疗葡萄膜炎并发黄斑囊样水肿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葡萄膜炎是累及眼后段的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对视功能的损害明显,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CME)、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多种并发症.在葡萄膜炎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炎性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研究已证实在并发CME的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腔内VEGF含量升高.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相关性CME及CNV对于大部分病例有效,且能改善患者的视力,但可能需多次反复注射.对于一些病程长,CME持续存在,或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球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式可能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仍需更多的临床观察与基础研究进一步证实.就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葡萄膜炎并发CME和CNV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姚蕾;宫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YP1B1基因突变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及原发性婴幼儿青光眼(PCG).目前认为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尤其是基因突变,在青光眼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1997年发现CYP1B1基因为PCG的致病基因以来,关于CYP1B1基因突变与青光眼发病关系的研究成为青光眼遗传和基因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许多学者认为CYP1B1基因也是POAG致病基因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近十余年来对CYP1 B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CYP1B1基因突变与POAG发病及进展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黄一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γδT细胞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γδT细胞占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1% ~ 10%,能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发挥细胞毒效应,能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非限制性方式直接识别并结合抗原,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增强效应T细胞的活性,进而促进自身免疫反应,具有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作用.研究认为,γδT细胞在葡萄膜炎发病中具有致病和保护的双向作用,其功能的复杂性及其对葡萄膜炎的调节作用日渐受到重视.目前,γδT细胞与αβT细胞、白细胞介素-17(IL-17)、调节性T细胞(Treg)、树突状细胞(DC)及Toll样受体(TLR)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影响和调节以及γδT细胞在葡萄膜炎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已有较多的研究,就γδT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对葡萄膜炎的相关免疫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唐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表现为眼眶蜂窝织炎伴发热的横纹肌肉瘤一例

    患儿,女,4岁1个月,右眼下睑肿胀1个月余伴脓性分泌物5d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家长诉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2d,未予特殊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后发现右眼下睑肿胀,色泽灰白,约“核桃”大小,患儿未诉眼痛,否认外伤史.于当地诊所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具体不详)治疗10d,右眼下睑肿胀无明显减轻.后至当地医院就诊,CT检查提示“右眼眶内占位病变”,行肿物穿刺术,提示有“脓性分泌物”,考虑为“眼眶蜂窝织炎”,给予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白海霞;李彬;高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Wegener肉芽肿眼部表现一例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眼红1年半,伴眼球突出8个月余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自述2011年7月发现右眼红,反复发作,不伴有眼痛、眼干及异常分泌物等,自行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后眼红好转,故未到医院诊治.自2012年2月发现右眼眼球渐进性突出,同时眼红加重,伴有异物感,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膜炎”,给予头孢曲松钠2.0 mg/d静脉滴注1周,眼红症状缓解.2012年3月自觉鼻腔干燥、结痂,鼻梁塌陷,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干燥性萎缩性鼻炎,给予薄荷樟脑雾化喷鼻,未见好转.2012年8月上述眼部症状复发,同法治疗后症状仍进行性加重.

    作者:崔忆辛;马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论基础免疫学研究新进展对眼科免疫学研究的启示

    免疫稳态是维持机体生理健康的机制之一,免疫反应是引起或参与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在免疫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包括天然免疫机制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s)、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的亚群研究,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观遗传学对免疫功能的调控以及现代免疫学研究的新技术等,大大推动了临床免疫学研究的进步.眼是一个具有特定免疫学特征的重要器官,眼科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涉及几大免疫学研究分支,如感染免疫、移植免疫、自身免疫、超敏反应等,因此基础免疫学的重大进展为研究眼科领域免疫学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信息.此外,眼科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十分活跃的领域,眼科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成果可促进基础免疫学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本文评述免疫学领域的新进展趋势,并探讨其对中国眼科免疫学发展的启示.

    作者:王宜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均匀设计法制备硝酸益康唑纳米粒滴眼液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发病率在中国呈上升趋势[1-2].硝酸益康唑(econazole nitrate,ECZ)是一种抗真菌药,其抗真菌谱适合中国真菌感染人群,对抑制镰刀菌和烟曲霉菌有良好效果,但几乎不溶于水,角膜通透性差,限制了该药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纳米粒作为药物的新型载体可以靶向给药并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具有缓释性、控释性及靶向性等优点[3].本文用均匀设计法制备ECZ纳米粒滴眼液,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山;张俊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