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研究表明,线粒体及氧化应激反应在蓝光导致的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损伤与照射时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目的 从供体眼球中分离和培养人RPE细胞,研究蓝光诱导的人RPE细胞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 从供体眼球中分离和培养RPE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0h组)、光照0.5、1、2、3、4、5、6、12和24 h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在暗环境中且不给予蓝光照射,光照组细胞给予辐射强度为(4.0±0.5) mW/cm2的蓝光照射,按分组分别照射相应时间.采用MTT法检测各组RPE细胞的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PE细胞中活性氧簇(ROS)的生成量以评价各组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PE细胞线粒体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及环氧合酶1(COX1) mRNA的相对表达量,评价RPE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为(100.00±20.00)%,光照1、2、3、4、5、6、12、24 h组人PRE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73±0.89)%、(94.67±2.56)%、(84.23±0.16)%、(78.57±3.09)%、(75.43±2.18)%、(66.13±1.42)%、(53.43±1.91)%和(47.97±1.36)%,各组细胞存活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270,P=0.000),其中光照3、4、5、6、12、24 h组细胞存活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光照6、12、24 h组RPE细胞空泡样变、线粒体肿胀、微绒毛减少甚至消失等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正常对照组、光照0.5、1、2、3、4、5、6h组人RPE细胞中ROS的相对量分别为(14.75±2.49)%、(19.04±1.02)%、(22.81±3.20)%、(28.75±2.15)%、(33.06±0.96)%、(40.64±2.11)%、(48.25±2.50)%和(60.44±2.68%),其中光照1、2、3、4、5、6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PE细胞中ROS的相对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光照后3h,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人RPE细胞中NAPDH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1 mRNA在光照2、3、4和5h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逐渐下降并接近正常值. 结论 蓝光照射3h即可引起RPE细胞中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光照5 ~6h细胞损伤更为明显.
作者:邹秀兰;俞永珍;徐哲;张楚;王观峰;邹玉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1(Hrd1,又名Syvn1)作为一种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RAD)途径中的核心蛋白,能够减少内质网应激. 目的 构建Hrd1高表达小鼠,为今后研究Hrd1在DR中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 方法 构建Hrd1系统表达重组质粒,酶切、测序后显微注射3 p1到685枚C57BL/6小鼠受精卵中,移植到代孕母鼠,得到Hrd1转基因小鼠.利用鼠尾PCR检测法鉴定F0代小鼠的基因型.得到Hrd1基因检测阳性鼠后,使其分别与野生型鼠杂交,得到F1代Hrd1转基因小鼠,取鼠尾组织,用PCR检测法再次鉴定F1代小鼠基因型. 结果 成功构建了Hrd1重组载体,重组质粒pRP.ExBi-EF1 a-Syvn1-IRES-eGFP的全序列测定结果显示,cDNA序列均正确.接受了Hrd1-pcDNA显微注射的685枚受精卵中成活598枚.将存活的受精卵移植到代孕母鼠后共产子鼠41只,获F0代子鼠8只,生理活动均良好.PCR电泳显示339 bp处阳性条带,该基因型可以传递到子代F1.结论 成功构建了Hrd1转基因小鼠.
作者:杨硕;刘磊;万幸;王文丰;王娟;贺恒;雷蕾;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视网膜新生血管常伴随微小RNA(mi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是miRNA表达谱分析的常用方法,但内参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可能呈现出差异性表达,如果以表达水平有显著波动的管家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可能会影响目的基因表达的结果评估,确定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前提. 目的 比较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眼球组织中常用的miRNA内参基因及其他几种内参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及稳定性,筛选在OIR模型和正常发育条件下均稳定表达的佳miRNA内参基因.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正常清洁级C57BL/6J P7、P12、P17、P37不同日龄小鼠及成年鼠(8周龄)各10只,小鼠在相应时间点颈椎脱臼法处死,收集眼球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用于评估核小分子RNAU6(RNU6)、5S核糖体RNA(5s rRNA)、核仁小分子RNA U68(U68)、核仁小分子RNA U70(U70)、核仁小分子RNA U49A(U49A)5种内参基因在正常发育的不同日龄(P7、P12、P17、P37及成年)小鼠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另选取P7幼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小鼠在正常氧环境下饲养,OIR组小鼠在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饲养10d.分别选取P17 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各5只,进行球后静脉荧光素视网膜血管造影,并制备视网膜铺片,另各取5只小鼠处死后制备视网膜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验证是否造模成功.然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5种内参基因在正常对照组和OIR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应用GeNorm程序对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不同日龄正常小鼠视网膜中,内参基因U68的表达水平变化大,其次为U49A、U70、RNU6、5s rRNA;内参基因U68、U49A、U70、RNU6在不同日龄小鼠视网膜中的相对表达量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0:F=7.005,P=0.000; U68:F=10.189,P=0.000;U49A:F=21.134,P=0.000;RNU6:F=4.968,P=0.004),而5s rRNA在不同日龄小鼠视网膜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9,P=0.107).P17 OIR组小鼠视网膜铺片显示,视网膜血管迂曲,可见视网膜无灌注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芽,而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均正常.在P17 OIR组小鼠内参基因U70表达水平变化大,其次为U49A、U68、5s rRNA;U70、U49A、U68、5s rRNA在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4,P=0.000;t=3.376,P=0.012;t=4.802,P=0.000;t=2.856,P=0.029),RNU6的相对表达量在2个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4,P=0.065).GeNorm程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日龄的正常小鼠眼球中所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度为5s rRNA/RNU6> U70> U49A> U68,佳内参基因组合为5s rRNA和RNU6;在P17OIR组小鼠眼球组织中所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度为5s rRNA/RNU6> U68> U49A> U70,佳内参基因组合亦为5s rRNA和RNU6.结论 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miRNA基因表达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处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在OIR模型中,综合考虑发育、缺氧等因素的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5s rRNA和RNU6组合作为小鼠眼球组织mi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
作者:薄其玉;周玉;李筱荣;张琰;王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研究表明,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GABA及GABA受体拮抗剂对近视发生的抑制作用已被证实,但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负透镜诱导性近视(LIM)豚鼠视网膜中GABA及其受体亚型表达的变化,探讨GABA及GABA受体拮抗剂抑制近视发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3周龄健康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眼,模型组右眼佩戴-10 D透镜4周以诱导近视模型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戴镜作为对照眼.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4周用A型超声法和带状光检影法测量各组豚鼠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于造模后4周断颈法处死豚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检测豚鼠视网膜中GABA含量的变化,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豚鼠视网膜中GABA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造模后4周,模型组实验眼、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屈光度分别为(-3.39±0.70)、(1.03±0.68)和(0.77±0.64)D,模型组实验眼近视屈光度较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82、-17.113,均P<0.05);模型组实验眼、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眼轴长度分别为(8.62±0.08)、(8.31±0.05)和(8.32±0.05) mm,模型组实验眼眼轴较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81、15.838,均P<0.05);豚鼠正常对照眼、模型组实验眼、模型组对照眼视网膜中GABA含量分别为(14.83±1.20)、(18.63±1.58)和(15.74±0.96) μmol/g,模型组实验眼视网膜中GAB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45、6.876,均P<0.05);模型组实验眼视网膜中GABAA受体、受体GABAC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1、-2.532,均P<0.05);模型组实验眼视网膜中GABAA受体、受体GABAC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5.645,均P<0.05),而3个组间GABAV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6,P>0.05). 结论 LIM豚鼠视网膜中GABA及GABAA受体mRNA、GABAC受体mRNA表达上调,而GABAB受体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
作者:沙芳;赵雯;徐超立;王玲;张小燕;吴建峰;毕爱玲;郭大东;毕宏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氧化应激在圆锥角膜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是介导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通路,但其在圆锥角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鲜见报道. 目的 研究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基质细胞中Nrf2-ARE信号通路活化的区别及Nrf2-ARE通路对角膜基质降解酶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圆锥角膜发病的具体机制.方法 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收集圆锥角膜患者术中的角膜组织样本和正常供体角膜样本,采用中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分离角膜基质细胞并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细胞,待细胞80%融合后在培养基中加入200 μmol/L H2O2处理1h以模拟氧化应激微环境.采用DCFH-DA荧光底物孵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核内Nrf2mRNA及其蛋白、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抗氧化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uPA受体(uPAR)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结果 正常培养条件下,圆锥角膜基质细胞中ROS荧光强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55,P<0.01),但在H2O2处理条件下,圆锥角膜基质细胞中ROS荧光强度明显强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且圆锥角膜基质细胞核内Nrf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的圆锥角膜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23,P<0.01).正常培养条件下,圆锥角膜基质细胞间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氧合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在H2O2培养条件下2种细胞间未见明显变化(NQO-1:t=2.209,P=0.092;HO-1:t=0.293,P=0.784;SOD2:t=0.749,P=0.495);圆锥角膜基质细胞uPA、uPAR表达量和MMP-2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164、15.458、4.818,均P<0.01). 结论 圆锥角膜基质细胞在Nrf2-ARE信号通路活化方面存在缺陷,且这种缺陷与其表达基质降解酶的水平密切相关,说明该通路异常可能是圆锥角膜发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边江;曲明俐;王瑶;杨玲玲;史伟云;周庆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兔是建立降眼压手术和药物治疗模型的常用动物,其眼压测量的准确性在数据分析和定量评价中至关重要,目前测量兔眼压精确的方法是前房插管测压法,但为有创测量法.Schi(o)tz眼压计、Perkins眼压计和Rebound眼压计测量均为无创测量法,使用更为简便,但关于这三者测量兔眼压的准确性研究较少. 目的 以前房插管测压法测量值(IMV)为基准作为实际眼压值,探讨Schi(o)tz眼压计、Perkins眼压计和Rebound眼压计测量兔眼压值的准确性,并结合兔眼球生理参数,对Schi(o)tz眼压计读数(STV)、Perkins眼压计读数(PTV)和Rebound眼压计读数(RTV)进行校正.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8只,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利用Lenstar900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CC)、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和巩膜厚度(ST).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玻璃体腔和前房穿刺,玻璃体腔置管连接平衡盐溶液(BSS)以建立眼压梯度,前房插管测压法测量实际眼压,同步同梯度获得STV、PTV和RTV;以IMV为基准,将STV、PTV与RTV结合兔眼球生理参数,获得其多元回归方程对眼压值进行校正. 结果 测得8只眼球的生理参数,CCT为(338.96±21.52)μm,CC为(51.68±1.66)D,AL为(14.63±0.19) mm,ACD为(2.22±0.04)mm,LT为(6.15±0.10)mm,ST为(339.80±47.41) μm.与IMV相比较,Schi(o)tz、Perkins和Rebound眼压计测量值的误差分别为(17.08±11.22)、(25.81±12.43)和(22.50±11.47)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4、14.39、13.59,均P<0.05).STV、PTV、RTV与IMV的95%一致性界限较大,随着实际眼压的升高,测量误差增大.IMV(实际眼压)与STV的回归方程为:实际眼压=141.015+1.570×STV+0.122×CCT-3.480×CC (R=0.92,P=0.00);与PTV回归方程为:实际眼压=-33.323+1.914×PTV+0.133×CCT(R=0.88,P=0.00);与RTV回归方程为:实际眼压=160.395+1.866× RTV+0.201×CCT+34.554×LT-2.649×CC+0.063×ST(R=0.95,P=0.00).结论 兔眼的生理参数与人眼有诸多差异,临床上常用的3种便携式眼压计测得的兔眼压值与实际眼压差异较大,需要结合兔眼球生理参数进行回归校正,以降低误差.
作者:李俊岭;吴建国;李筱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全球老年人中心视力不可逆丧失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的 探讨补体因子H(CFH)、补体因子B(CFB)、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易感基因2(ARMS2)/高温需求因子A1(HTRA1)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地区人群AM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的方法,收集宁夏地区无亲缘关系的AMD患者150例为AMD组,民族、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拟行白内障手术者(排除其他眼部疾患)14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检者外周血5~10 ml,并提取DNA.选取CFH、CFB、ARMS2和HTRA1基因上的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分别为位于CFH基因上的rs551397、rs800292、rs12124794、rs10737680、rs1410996,CFB基因上的rs641153,ARMS2基因上的rs10490924及HTRA1基因上的rs11200638,运用MassARRAY实验平台提供的MALDI-TOF分析软件对这些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x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并计算比值比(OR)值及95%可信区间(CI),同时对多重比较进行Bonferroni检验校正,P<0.006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运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各连锁不平衡区块以及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单体型. 结果 所有SNPs位点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AMD组与对照组间共有7个SNPs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只有rs10737680、rs1410996、rs10490924、rs11200638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AM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3,P<0.001,P<0.001(均OR=1.000)];而rs800292(P=0.006,OR=1.643,95%CI:1.155 ~2.336)及rs641153(P=0.002,OR=0.273,95% CI:0.120 ~0.620)2个位点仅在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通过Haploview软件分析单体型发现,rs551397和rs800292位于同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其单体型GC和AT经过50 000次的置换检验后,在AMD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0),而位于另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的rs12124794、rs10737680和rs1410996位点的单体型AAC、TCT、TCT频率在AMD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1、0.033).rs641153位点等位基因T为AMD的保护因素(P=0.002,OR=0.273,95%CI:0.120 ~0.620). 结论 CFH基因rs10737680及rs1410996位点、ARMS2基因rs10490924位点和HTRA1基因rs11200638位点的SNPs与宁夏地区人群AM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是AMD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武靓;庄文娟;李慧平;刘雅妮;哈少平;盛迅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确切,但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视功能损害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血管动力促进药物可缓解视网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DR患者PRP后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伤.复方樟柳碱属于此类药物,但其对DR患者视网膜光凝后的作用尚未完全证实.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对视网膜激光性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确诊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者62例110眼,术眼均行PRP.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复方樟柳碱组64眼和对照组46眼.复方樟柳碱组患者于视网膜光凝后24 h开始行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仅进行视网膜光凝,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视网膜光凝前1d及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检查患眼的视力,评价患眼视力改善率;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进行30°~ 60°环形视野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评价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视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 视网膜光凝后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视力改善者55眼,占85.94%,而对照组视力改善者11眼,占23.91%,2个组患眼的视力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25,P=0.000).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患眼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分别为(4.15±1.42)、(3.94±1.40)和(4.81±1.41)d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6±1.52)、(3.53±1.55)和(3.64±1.50)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1.44、1.15,均P<0.05).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F-ERG a波、b波振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PDR患眼行PRP后应用复方樟柳碱颞侧皮下注射可减轻激光视网膜光凝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害.
作者:张茉莉;田蓓;魏文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一种新的微创无瓣屈光矫治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预测性,但目前有关其术后视觉质量的研究尚少.了解SMILE术后散射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估其术后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比分析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矫治近视及近视散光后术眼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SMILE和FS-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8例127眼,其中SMILE组35例64眼,FS-LASIK组33例63眼,使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测量散射光计量值,比较2个组术眼术后不同时间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改变,并分析2种手术因素与术眼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关系.结果 FS-LASIK组术后1周、1个月时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1.03±0.19)D和(0.95±0.16)D,明显高于术前的(0.88±0.1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而SMILE组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8±0.16)、(0.95±0.14)和(0.94±0.16)D,与术前的(0.91±0.15)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个组间术眼散射光计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77,P=0.781).术后不同时间点FS-LASIK组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量均高于SMILE组(F分组=14.798,P<0.001),术后1周时2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个月、6个月SMILE组术眼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量与切削比均呈负相关(R2=0.123、0.145、0.098,均P<0.05).结论 SMILE手术前后术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不明显,而FS-LASIK术后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增加,尤以早期为显著.2种手术后的散射光计量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
作者:徐路路;王雁;刘洋辰;吴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干眼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目前干眼的早期诊断尚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干眼是研究的热点.新型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干眼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干眼的临床诊疗价值.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0-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拟行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88例88眼,其中男32例,女56例;年龄18 ~51岁.对患者进行干眼相关检查,包括传统的泪膜破裂时间(TBUT)检测、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试验Ⅰ(SⅠ t);用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对患眼进行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检测和结膜充血程度分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干眼相关指标与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结果间的关系. 结果 不同性别间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分析系统在88例受检者中检出正常者15例,可疑干眼44例,检出率为50.0%;检出干眼29例,检出率为33.0%,而采用《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标准检出正常者39例,干眼49例,干眼的检出率为55.7%.首次NITBUT (NITBUTf)所测的时间短于覆盖整个角膜的平均NITBUT(NITB UTa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但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s=0.62,P=0.00).干眼分级与NITBUTf及NITBUTav均呈显著负相关(rs=-0.60、-0.89,均P=0.00),与结膜充血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s=0.24,P=0.02).结膜充血程度分级与NITBUTav呈负相关(rs=-0.24,P=0.02),但与NITBUTf、TBUT、SⅠt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s=-0.13,P=0.22;rs=0.16,P=0.14;rs=-0.16;P=0.13;rs=-0.08;P=0.44).TBUT与NITBUTf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二者呈正相关性(rs=0.23,P=0.03);但TBUT与NITBUTav无明显相关(rs=0.18,P=0.09);S Ⅰ t结果与NITBUTf及NITBUTav均无明显相关性(rs =0.20,P=0.07;rs=0.05,P=0.66). 结论 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得的NITBUTav值对评估眼表情况意义更大,对球结膜充血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眼表健康与否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祁媛媛;赵少贞;黄悦;杨瑞波;王桂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角膜厚度测量对角膜屈光手术和眼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Optovue iVue OCT是测量角膜厚度的新型频域OCT,了解其测量角膜厚度的可重复性及其与目前常用的Pentacam、Visante OCT的一致性,有助于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目的 评价Optovue iVue OCT测量角膜厚度的可重复性,分析其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Visante OCT测量角膜厚度的一致性. 方法 选取45例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的右眼,分别用Optovue iVue OCT、Pentacam、Visante OCT对角膜薄点、中央点和距角膜中央1 mm的3:00、6:00、9:00、12:00位进行厚度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Optovue iVue OCT 3次测量的可重复性进行分析,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分析Optovue iVue OCT与Pentacam、Visante OCT的一致性;对Optovue iVue OCT所测8个象限的平均角膜厚度进行分析. 结果 Optovue iVue OCT在6个点的3次角膜厚度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6),角膜薄点、中央点、距角膜中央半径1 mm的3:00、6:00、9:00、12:00位ICC分别为99.92%、99.99%、99.96%、99.99%、99.99%和99.97%;Optovue iVue OCT、Visante OCT、Pentacam在6个点所测的角膜厚度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03、0.002、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Optovue iVue OCT所测6个点角膜厚度值比Pentacarm测量值平均低24.20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03、0.004、0.000),一致性检验差异较大.Optovue iVue OCT测量的角膜厚度与Visante OCT比较,除12:00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外,其余各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447、0.239、1.000、1.000),一致性较好.Pentacam所测角膜厚度值比Visante OCT测量值平均高14.01 μm,除中央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外,其余各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5、0.034、0.017、0.008),一致性较差.Optovue iVue OCT所测8个象限平均角膜厚度颞下象限薄者23例,占51.11%,上方和鼻上象限厚者各21例,分别占46.66%. 结论 Optovue iVue OCT测量角膜厚度重复性好,其测量值与Visante OCT一致性好,但与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一致性差异较大,互相替代使用时应慎重.Optovue iVue OCT所测各象限平均角膜厚度大多数颞下象限薄,鼻上、上方象限较厚.
作者:苏小连;吴文静;王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较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低,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的治疗效果已有报道,但结果不一.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眼均接受20G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重硅油填充术治疗.术中根据情况剥除黄斑前膜,必要时联合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治疗,晶状体混浊者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患者自由选择体位,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重硅油取出术,以重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为手术成功的标准.术眼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LogMAR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4.3±3.0)D,其中7眼为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占35%,7眼合并脉络膜脱离,占35%.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5% (19/20),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者占90% (18/20),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者占5% (1/20),1眼经二次手术后仍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术眼LogMAR视力由术前的2.77±0.81增加到术后的1.2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中未行白内障摘出术的术眼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术后2眼发生非一过性眼压升高.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术后对患者体位无特殊要求,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作者:佘海澄;段安丽;齐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但术中切口大小不统一,2 mm微切口SMILE对术眼术后屈光度及像差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2 mm微切口SMILE术后术眼屈光度和高阶像差(HOA)的变化,探讨术眼术前屈光度对术后HOA可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4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2 mm微切口SMILE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1例55眼,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和球镜及柱镜度,评价SMILE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应用WaveScan波阵面像差仪测量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HOA.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的各HOA,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术前球镜及柱镜度与术后各阶像差及总像差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有效性指数均为1.2,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2、1.2和1.5.术后3个时间点的等效球镜度(SE)均为0.00D.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有96.4%和97.8%的术眼达到预计矫治SE的±0.5 D以内,所有术眼均达到±1.0D以内.术后各时间点术眼垂直彗差(Z7)和球差(Z12)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t=9.668、10.607、9.772,均P<0.001;Z12:t=-6.227、-6.923、-7.441,均P<0.001),但术后3个时间点之间Z7和Z1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后各时间点3~6阶像差和总HOA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3个时间点间各阶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后各时间点S3、S4、HOA与术前球镜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术前柱镜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术眼Z7与术前球镜度呈负相关,与术前柱镜度呈正相关;Z12与术前球镜度呈正相关,而与术前柱镜度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2 mm微切口SMILE矫治近视及近视散光安全、有效,手术稳定性好,可预测性高,虽然术后Z7和Z12、各阶像差、总HOA均较术前增大,但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的HOA相对稳定,且与术前球镜及柱镜度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李晓晶;王雁;张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背景 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生与进展有部分与眼球后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眼缺血性疾病. 目的 评估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青光眼患者眼血流的影响. 方法 将21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视野平均偏差(MD)较大者作为治疗眼,并亚分为治疗眼组和对侧眼组,对照组取MD值较大者纳入研究.治疗组11例患者在原有抗青光眼治疗基础上,治疗眼加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14 d,间隔7d,治疗周期共35 d),对侧眼不予处理.对照组10例,原有治疗方案不变,不予注射.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在治疗周期前(基线)、治疗周期后1d(第1次复查)、治疗周期后35 d(第2次复查)分别行双眼球后血流、视盘结构、验光、视野及眼压检查.结果 治疗后第1次复查,治疗眼组睫状后短动脉(S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28).治疗后第1次复查,对侧眼组SPCA的PSV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治疗后第2次复查时,对侧眼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EDV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视盘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值测量结果显示,对照组第2次复查时测量值明显低于治疗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视盘6:00位的RNFL厚度检测发现,第1次及第2次复查时对照组RNFL厚度值明显低于治疗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29);视盘7:00位的RNFL厚度检测发现,第2次复查时治疗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结论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可使原发性青光眼患者SPCA的PSV和EDV相对增加.
作者:林裕舜;窦宏亮;李敬府;杨玉杰;王欣;黄萍;张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AM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补体系统异常激活的炎症学说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可能发病机制之一.补体因子Ⅰ(CFI)是补体系统中重要的抑制因子,抑制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可能降低AMD的发生率.近来有大量关于CFI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AMD发病相关性的研究,对CFI在AM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CFI-SNPs与AMD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王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眼肿瘤眼眶病是一类危害人类视功能,甚至生命的严重疾病.目前多数眼肿瘤眼眶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这给其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医学实验动物模型是利用动物体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实验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不仅有助于了解疾病本身的病因、病理机制,而且可以为其治疗提供研究平台.尽管眼肿瘤眼眶病较眼科其他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较少,但近年来有关眼肿瘤眼眶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就几种常见的眼肿瘤眼眶病相关动物模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动物模型、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视网膜母细胞瘤(RB)动物模型、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眼眶炎性假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金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儿,男,11岁,因出生后右眼内斜2014年2月11日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就诊.足月剖宫产,既往无特殊病史.全身体检发现右手大鱼际肌肉萎缩,肌力4级,弱于对侧(图1),脊柱向右侧弯.检查:右眼第一眼位时上睑遮盖角膜缘约3 mm,睑裂较左眼略小,向右侧水平方向注视时睑裂变大,高度约为7 mm,内转时睑裂高度约为4 mm并伴眼球后退(图2).代偿头位脸部向左偏斜.余双眼检查无异常,视力1.0.
作者:刘璐;杨洁;樊宁;甘润;路璐;欧阳明;刘旭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常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致盲率为10%[1].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2].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青光眼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眼压,但是,临床上发现许多青光眼患者即使眼压已降至正常,患者的神经损害仍在继续[3-4];另外,部分患者虽未见眼压升高,却也存在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因此,推测除了眼压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
作者:闫超;陆立新;谭家璿;接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视网膜变性疾病(RDD)虽然发病背景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无论是遗传因素还是年龄相关因素引起的RDD,终均导致视功能的严重损害甚至致盲,因此,RDD是发达国家难治性的致盲眼病,其共同表现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或丧失.目前临床上虽然采取很多措施以期望能够减缓其进展,但是光感受器细胞一旦丧失将无法再生,特别是目前严重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病变,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视觉假体作为能够代替变性或死亡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功能的一类人工器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在近20年的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一些代表性产品已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进入临床转化阶段,为RDD患者的视功能重建带来了新希望.中国目前也有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建议有志于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并进行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尤其是在该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方面作出贡献.
作者:李文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