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160
  • 国内刊号:11-5989/R
  • 影响因子:0.61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3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年1期文献
  • Ngn2基因转染对小鼠体外培养三维视杯结构视网膜神经元分化的调控作用

    目的 探讨Ngn2基因对小鼠体外培养三维视杯结构视网膜神经元分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在特定条件下体外培养获取视泡结构(OV),OV培养过程中通过慢病毒介导Ngn2基因多次转染OV,并在OV发育成熟后进行诱导,促进OV内细胞向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特异性分化.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作为对照,免疫荧光法检测OV内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分化情况,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定量检测OV内视网膜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Pax6、Islet1和Brn3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培养出小鼠iPSC来源的OV.慢病毒介导下经Ngn2基因诱导的OV组织内部神经细胞的分化数量增加.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定量检测结果显示,Ngn2转染组OV内视网膜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Pax6、Islet1和Brn3b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EGFP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gn2基因转染可有效提高OV内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分化数量,使体外培养的OV发育更为成熟,形成更为完善的视网膜细胞神经环路.

    作者:冷云霞;张蒙;吴敏;任国梁;高宗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缺血-再灌注损伤鼠模型中视网膜微循环的结构损伤

    目的 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鼠模型中视网膜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及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C57BL/6雄性小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IR组,每组45只,正常小鼠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RIR模型小鼠左眼为RIR组.采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建立鼠RIR模型.采用视网膜铺片血管染色、FITC造影、组织病理学检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从视网膜不同分级的血管结构、功能方面对微循环的结构损伤进行研究. 结果 RIR组大鼠视网膜动脉直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RIR组大鼠视网膜静脉直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RIR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为0.76±0.03,较正常对照组的0.97±0.01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IR组大鼠实验眼可见毛细血管闭塞、无灌注区等结构改变,并伴随血-视网膜屏障功能损伤.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破坏及基底膜增厚. 结论 RIR主要以毛细血管的损伤为主,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的屏障功能破坏、闭塞、无灌注区形成.

    作者:李娟娟;陈晨;张利伟;李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79例91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经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 GA)检查,其中治疗后仍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或复发的CSC者行FFA、OCT、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对16例20眼CSC确诊转归为PCV和PNV眼进行分析并行增强深度成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 结果 治疗的91眼CSC中9例11眼转换为PNV,FFA显示黄斑区多发性斑点状高荧光,ICGA显示黄斑区异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团状扩张,OCT显示RPE波浪状浅脱离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分层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团状新生血管位于RPE与Bruch膜之间.共有7例9眼转换为PCV,FFA显示浆液或浆液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及黄斑多灶性斑点高荧光,ICGA显示异常扩张脉络膜血管网(BVN)伴典型息肉样病灶,OCT示拇指状PED与双层征并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 en-face分层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VN与细小息肉样表现.PCV组和PNV组基线平均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282±0.220和0.413±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CSC组、PCV组和PNV组SFCT分别为(373.61±65.11)、(296.22±30.24)和(328.63±76.1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与PCV比较,PNV患者SFCT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结论 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具有脉络膜增厚特征CSC可转换为PNV,具有浆液性或出血性PED的PNV可转换为PCV.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CSC转换为PNV和PCV眼的诊断.

    作者:陈青山;赵霞;李志;程晓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视网膜敏感度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患眼及健眼视网膜敏感度(MS)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5-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IMH患者31例31眼,采用美国国家眼科学会视功能问卷(NEI VFQ-25)中文版评估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VR-QoL).采用MP-3微视野计检测患者的患眼及健眼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比较患眼与健眼间MS和BCVA的差异,评估BCVA、年龄、MS、黄斑裂孔小直径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的关系. 结果 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问卷总分(患眼:ρ=0.484,P=0.006;健眼:ρ=0.387,P=0.031)及近距离(患眼:ρ=-0.353,P=0.048;健眼:ρ=0.352,P=0.048)、远距离(患眼:ρ=0.496,P=0.004;健眼:ρ=0.415,P=0.015)亚项与双眼分别的视网膜敏感度相关,而与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直径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患眼视网膜敏感度与问卷总分相关性强.结论 视网膜敏感度可以更全面地反映IMH患者视网膜功能.单眼IMH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与其双眼视网膜敏感度有关,但IMH主要受患眼的影响.黄斑裂孔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近距离和远距离活动.

    作者:王曾仪;梁曦达;郁艳萍;王敬;刘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变化及影响因素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图得出M评分值,评估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采用EDTRS视力表测定患者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和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CST)、黄斑区平均厚度(CA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内核层(INL)厚度和外层视网膜[外核层(ONL)+外丛状层(OPL)]厚度,并观察外界膜、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的完整性,计算黄斑区容积(CV).结果 患眼平均M评分由术前的0.8(0.3,1.1)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0.5(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44).术后6个月平均M评分为0.6(0.2,0.8),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73,P=0.061;Z=-0.288,P=0.773).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水平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9,P=0.020;Z=-2.858,P=0.004).术后3个月、6个月垂直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BCVA为0.40(0.30,0.66),术后3个月为0.20(0.0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87,P<0.001),术后6个月BCVA为0.30(0.10,0.52),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5,P=0.025).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P=0.009;Z=-2.466,P=0.014);未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4,P=0.002),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4,P=0.001).术前M值与术前BCVA、CST、CFT均呈正相关(rs=0.384,P=0.016;rs=0.585,P<0.001;rs=0.601,P<0.001),与GCL、INL、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水平M值与术后6个月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322,P=0.045;rs=0.340,P=0.034;rs=0.336,P=0.036),与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垂直M值和平均M值与术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术后6个月平均M值与术前平均M值、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589,P<0.001;r=0.330,P=0.040;rs=0.404,P=0.011;rs=0.410,P=0.009),与术前BCVA、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M值是术后M值的预测因素(调整后R2=0.211,P=0.002).结论 黄斑前膜手术可以使多数患者的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术后残余视物变形程度与术前视物变形程度和CFT有关.

    作者:梁曦达;王怡;刘丽梅;高萌;郁艳萍;王曾仪;陈金秋;刘欣欣;刘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

    目的 分析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的临床特征. 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确诊为PAMM的11例11眼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眼科常规检查、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线成像(IR)、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野检查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对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年龄50 ~ 71岁,平均60岁.10例有系统性疾病史,其中高血压病者3例,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例,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狭窄者2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者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者2例,另外1例是胸部外伤.PAMM表现为眼前暗影伴轻度视力下降,病程在1周内.佳矫正视力(BCVA)为0.6~1.0,视野检查示中心、旁中心暗点或敏感度下降.mf-ERG检查示8眼黄斑中心区P1波振幅密度降低.彩色眼底照相示黄斑旁灰白色病灶者8眼,无明显病变者3眼.IR发现11眼黄斑旁弱反射.FFA检查均未见荧光素渗漏.SD-OCT示11眼均有黄斑旁内核层(INL)强反射带.OCTA检查示11眼病变区黄斑旁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DCP)密度稀疏.治疗后,3眼中心暗影变淡,11眼视力均未改善. 结论 PAMM多见于年龄大的男性,并伴有系统性疾病.PAMM病变位于黄斑旁视网膜中层,病变隐匿,形态和功能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确诊,但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王志立;陈晓;柳慧;李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疗进展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脉络膜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点的血管性病变.PCV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一个亚型,目前尚有争议.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的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具备无创、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其对血流的显影不受血管渗漏和视网膜出血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测量的病变图像,并能实现病变的定量检测和分层检测和分析.OCTA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助于对PCV这类血管性疾病的认识.PCV的治疗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时代,绝大多数PCV通过单纯抗VEGF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PCV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工视网膜的设计与技术挑战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疾病.近年来,RP的基因疗法、神经营养疗法、干细胞疗法等迅速发展,其中手术植入人工视网膜(又称视网膜假体)用于恢复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患者的视力,并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人工视网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研究和试验过程,目前根据植入位置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人工视网膜植入后,患者所获得的视觉经验与视力丧失之前完全不同.患者能否有效利用重新获得的人工视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后的康复训练过程.虽然人工视网膜在一定程度上为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带来了一定的希望,但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本文将从人工视网膜的发展历史、分类、术后康复及其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概述,期望为人工视网膜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陈碧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Müller细胞在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Müller细胞是哺乳动物视网膜上的主要神经胶质激活细胞,它穿过视网膜全层,在视网膜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几乎任何干扰视网膜内环境的因素都会激活Müller细胞,引起细胞的反应性增生,激活的Müller细胞参与视网膜损伤及修复过程.目前认为反应性神经胶质瘤的形成是视网膜损伤初期避免视网膜进一步损伤的保护机制,病理刺激之后促进视网膜修复,激活的Müller细胞还量通过释放神经营养因子保护视网膜功能,并具有分化潜能,促进视网膜再生.然而,Müller细胞的大持续增生会造成细胞功能障碍,损伤感光细胞和神经元,并形成神经胶质瘢痕,抑制视网膜重塑和受损视网膜组织的正常再生.因此,更好地理解Müller细胞在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于制定视网膜疾病的有效治疗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史雪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Bardet-Biedl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12岁.因双眼自幼视力下降伴夜盲及视野缩小于2013年10月29日至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患者现就读于特殊学校.体格检查:身材肥胖,面容呆滞(图1),智力低下,身高161 cm,体质量86 kg,体质量指数为33.2 kg/m2(正常值18.5 kg/m2~23.9 kg/m2).患者幼时接受双手双足矫正手术,手外侧可见手术切口瘢痕,手指足趾末端肥大(图2);9岁时因隐睾行手术治疗,阴茎大小形态正常.

    作者:陶天畅;王蕾;崇伟华;李根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问题与挑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是目前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方案.自该疗法用于临床以来,已有效地挽救或改善了许多患者的视力.然而,VEGF是一种机体代偿性生成的保护性生长因子,在对疾病进行抗VEGF的治疗过程中,VEGF的生理作用也会受到抑制,可能会导致一些相关的问题,如视网膜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系统性不良反应等,其中视网膜萎缩已成为相关眼部疾病治疗后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视网膜萎缩的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医师应当对其给予足够重视.如何进一步改进治疗策略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是今后抗VEGF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

    作者:陈有信;汤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笛针负压吸引辅助裂孔闭合技术对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目的 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笛针负压吸引辅助裂孔闭合技术治疗大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手术治疗的大IMH 23例25眼的临床资料,患眼IMH直径为408 ~ 939 μm,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剥除内界膜并采用笛针负压吸引辅助裂孔闭合.评估术眼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改变,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检查IMH闭合形态并测量手术前后视网膜外层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及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EZ)的缺损长度.结果 术后裂孔闭合者25眼,占100%,其中U型闭合16眼,V型闭合9眼.术眼术后1周BCVA为0.76±0.27,优于术前的1.05±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P=0.01).术眼术后ELM缺损长度平均为(623.32±328.66) μm,较术前的(1 050.00±380.39) μm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P=0.00).术眼术后EZ缺损长度平均为(818.28±247.33) μm,较术前的(1 147.28±354.41)μm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0).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辅助笛针负压吸引治疗大IMH疗效显著,可促进患眼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修复和视功能恢复.

    作者:刘广峰;马志中;马列;姜燕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剥除对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指不明原因的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内界膜剥除(ILMP)能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作用,从而提高裂孔闭合率,降低复发率,故成为黄斑裂孔手术的主流术式.但ILMP是否会造成视网膜损伤及术中所用染色剂对视网膜是否有毒性作用尚有争议,研究发现ILMP术后可引起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弓形水肿、晚期神经纤维层分离和视网膜各层厚度改变,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变薄,以及中心凹向视盘移位、黄斑中心无血管区缩小、视网膜敏感度降低及电生理改变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作者:何情依;解正高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内界膜瓣翻转术还是单纯内界膜剥除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手术治疗方法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的讨论热点,其经典手术是内界膜剥除术.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尝试内界膜瓣翻转术治疗IMH,但是多大的IMH才有必要施行内界膜瓣翻转术?与内界膜剥除术比较,内界膜瓣翻转术在手术过程、IMH解剖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是否更有优势?本研究组的临床研究及对文献资料分析认为,至少>550 μm的裂孔才适合于内界膜瓣翻转术,此外内界膜瓣翻转术在视网膜外层修复及视功能恢复方面是否更有优势以及术后修复的组织成分是否有利于功能的恢复等均缺少高等级研究证据.IMH治疗如何更好地选择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瓣翻转术值得讨论和商榷.

    作者:刘广峰;姜燕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神经眼科学新研究

    本文回顾了神经眼科学在临床试验、诊断性检测及新的疾病分型例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详尽总结了特发性颅内高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视神经胶质瘤等疾病的临床试验新成果.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基因治疗效果令人振奋,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产生重大的临床影响力.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神经眼科的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CT不仅可对视神经病变进行辅助诊断,用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交叉压迫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监测,而且对视交叉以后的视路病变的诊断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新研究也表明,借助于OCTA检查可发现,急性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MON)或视神经炎患者视盘血管密度是增加的,而严重视盘水肿和不同原因视盘萎缩的患者视盘血管密度则是降低的.眼科医生应该关注这些视神经疾病诊疗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张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创造向未来:湿性AMD治疗进展及展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中心视力进行性、不可逆性丧失的疾病,是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抗VEGF是该病一线治疗方法,但存在注射频率高、全身不良反应大、对药物应答延迟甚至不应答及耐药性产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有多种新型药物处于实验室、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阶段,如新型抗VEGF药物、新型给药方式或新型靶点药物等.眼科临床医生应该了解和关注各代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AMD的优缺点及其新药的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湿性AMD患者治疗和服务.

    作者:丁小燕;王志容;孙立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