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主管单位: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68/R
  • 国内刊号:11-5668/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95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9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2年4期文献
  • CPH1和EFG1基因在游离态及生物膜态白念珠菌的表达差异

    目的 检测游离态及不同时期生物膜态白念珠菌转录因子CPH1和EFG1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质控株ATCC90028和临床分离株14215于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后的生物膜形态.分别提取6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13860、13874、14127、14371、14215、14533和质控株ATCC90028游离态以及早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4h)、中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12h)、晚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生物膜态的总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CPH1和EFG1基因的表达.结果 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质控株ATCC90028多为单层的孢子细胞黏附;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14215形成菌丝态为主,具有三维结构的生物膜.相对于游离态,白念珠菌质控株ATCC90028在生物膜形成的早中晚期转录因子CPH1和EFG1表达均下调.临床分离株转录因子CPH1在游离态、生物膜形成的早中晚期时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游离态相比,临床分离株转录因子EF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生物膜形成早期及中期均上调[0.141(0.029 ~ 0.212)、0.252(0.103 ~ 0.943)比0.077(0.018 ~ 0.113),均P<0.05],在生物膜形成晚期则无明显改变(P>0.05),相对表达量为0.091(0.024 ~ 0.354).结论 转录因子EFG1在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阳隽;黄华兴;朱家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筛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突变

    目的 联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快速筛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采用MLPA、PCR-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KB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收集250名正常人外周血,PCR-DHPLC筛查验证突变位点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位点对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2名家系受累成员均携带LKB基因924G>C点的突变,这一突变位点在家系正常人和正常人群中都不存在.突变导致位于功能结构域的第308位编码氨基酸由色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变异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结论 c.924G>C位点的突变是一种病理性胚系突变,编码氨基酸的改变(Trp308Cys)是此家系的致病性因素.

    作者:张晓梅;朱明;张元颖;马国建;陈森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妊娠中期胎脑海马发育的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海马结构(HF)在妊娠中期的形态发育变化以及HF在形态和体积发育上是否存在非对称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终止妊娠的胎儿标本46例,胎龄为13 ~ 22周,其中男19例、女27例.使用7.0 T MRI对46例胎儿标本进行胎脑扫描,使用Amira 4.1软件进行HF的三维重建并计算其体积.结果 7.0 T MRI扫描图像显示HF形态非常清晰,妊娠中期胎儿HF形态发育是一个逐渐卷曲的过程.左右两侧HF体积随着孕龄的增加而增大(左侧:rs=0.866,右侧:rs=0.889,均P<0.01).左侧HF体积为0.211 312 cm3(0.016 293 ~ 0.276 762 cm3),右侧为0.217 693 cm3(0.018 362~0.308 548 cm3),两侧HF体积比较显示胎儿右侧HF体积比左侧大(P<0.05).结论 妊娠中期胎儿HF体积与孕龄呈正相关,左右两侧HF体积增长存在侧别差异.

    作者:刘焕亭;刘军;刘树伟;衡雪源;费昶;李晓东;张金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低氧对人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及印迹基因表达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氧对人胚胎干细胞(hESC)生物学特性维持及印迹基因表达状态的影响.方法 在低氧(5%O2)条件下持续培养FY-hES-7细胞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RT-PCR等方法对其胚胎干细胞特性进行鉴定.运用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Y-hES-7早期(第32代)和晚期(第52代)细胞的55个印迹基因表达状态.所有检测同时以常氧(21% O2)培养作为对照.结果 低氧条件下长期培养的FY-hES-7细胞具有和常氧条件下培养相似的生物学特性,阳性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SSEA-3、SSEA-4、TRA- 1-60、TRA-1-81及碱性磷酸酶(AKP),但细胞克隆形态较常氧培养下典型,且未分化状态保持时间较常氧条件下更长.低氧长期培养后FY-hES-7细胞的55个印迹基因中,有15个印迹基因(27.27%)表达发生了变化(上调8个,下调7个),而常氧培养后则有39个印迹基因表达水平有变化(70.91%)(上调21个,下调18个),氧浓度对印迹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氧更有利于hESC生物学特性的维持.长期培养能对hESC的印迹表达产生影响,但低氧培养条件下hESC的印迹稳定性要明显好于常氧培养.

    作者:郭丽媛;刘维强;何文智;孔舒;孙筱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分泌中期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目的 检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孕激素受体(P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及产前诊断科的22例URSA患者为研究组;2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人群分泌中期子宫内膜VEGF和PR的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VEGF和PR的mRNA和蛋白在两组表达率均为100%;VEGF蛋白表达于腔上皮和间质;PR蛋白表达于腺上皮和间质.研究组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16±0.10比0.34±0.22,0.014±0.004比0.018±0.005,均P<0.05);研究组P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52±0.99比4.38± 1.44,0.25±0.02比0.32±0.02,均P<0.05).结论 URSA患者分泌中期VEGF、PR的相对低表达可能是导致URSA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李玲;刘风华;石宇;吴菁;刘怡潼;农璎琦;易艳红;董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金雀异黄酮对不同基因型健康受试者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在体内对不同细胞色素酶P450(CYP3A)基因型健康受试者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基因分型筛选CY P3A5* 1/CYP3A5*1、CYP3A5* 1/CYP3A5*3及CYP3A5*3/CYP3A5*3基因型健康受试者各6例.临床试验按照两阶段交叉方案进行:第一阶段18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9例,受试者给予金雀异黄酮片或安慰剂口服处理14d,第15天所有受试者口服咪达唑仑.经过14d洗脱期后第二阶段交叉重复试验,分别于口服咪达唑仑后0、0.25、0.5、0.75、1、1.5、2、2.5、3、4、6、8、12、24、36 h时间点抽取血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经金雀异黄酮处理后,CY P3A5* 1/CYP3A5*1、CYP3A5* 1/CYP3A5*3基因型受试者咪达唑仑0~36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36)明显降低[(120.10±40.28)ng·h·ml-1比( 140.65±55.40)ng·h· ml-1,(110.50±38.14)ng·h·ml-1比( 138.56±30.26)ng·h ·ml-1,均P<0.05 ]; AUCo→∞亦显著降低[(172.49±56.32) ng·h·ml-1比(229.48±82.61)ng·h·ml-1,(185.96±74.21)ng·h·ml- 1比(286.43±35.62)ng·h·ml-1,均P<0.05];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显著缩短[(1.54±0.96)h比(4.01±2.68)h,(1.29±0.87)h比(3.59±1.99)h,均P<0.05],但对CYP3A5*3/CYP3A5*3基因型受试者咪达唑仑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结论 金雀异黄酮对CYP3A5* 1/C YP3A5*1、CYP3A5* 1/CYP3A5*3基因型健康受试者咪达唑仑的代谢具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肖昌琼;陈尧;周宏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 分析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情况,为术后患者伤口感染预防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根据本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伤口情况,留取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伤口分泌物并送微生物室进行检验,对其中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手术切口的分类有关,其中Ⅰ类切口的感染率低,而Ⅱ类和Ⅲ类切口的感染率高[ 5.9%( 14/237)比39.2%( 93/237)、54.8%(130/237),均P<0.05].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 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原因多样,应注意提高患者免疫力.感染时应根据感染病原菌进行抗生素的个性化治疗.

    作者:崔凤金;曾思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免疫杀伤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链式激活和诱导的免疫杀伤细胞(CAPRI细胞)治疗对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接受CAPRI细胞治疗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肿瘤组),同时选择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及CD4+、CD8+的百分率,计算CD4+/CD8+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肿瘤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3+、CD4+、CD8+、CD4+/CD8+[ (56.40±7.14)%、(30.69±8.01)%、(29.10±7.13)%、1.05 ±0.28]与健康对照组[(66.78±6.05)%、(41.35±5.71)%、(26.08±5.36)%、1.59±0.31]及治疗后13 d[ (59.35±6.31)%、(34.95±7.21)%、(27.95±6.03)%、1.25±0.22]和治疗后25d[(62.36±6.41)%、(37.03±7.62)%、( 25.04±4.53)%、1.46±0.48]比较,CD3+、CD4+、CD4+/CD8+均明显降低、CD8+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25d与治疗后13d比较,CD3+、CD4+、CD4+/CD8+均明显升高、CD8+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CAPRI细胞治疗肿瘤,能够纠正CD3+、CD4+、CD8+、CD4+/CD8+失衡状态,能够调节机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作者:阮月芹;韩晓通;王敏;李卫;韩兆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儿童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的变化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 17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儿,25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儿童的外周血IL-17 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IL-17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哮喘发作期患儿IL-17 mRNA表达显著升高,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和健康儿童[(10.20±3.32)%比(8.61±1.62)%和(3.84±1.36)%,均P<0.05];哮喘发作期患儿IL-17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和健康儿童(P<0.05).结论 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儿外周血出现IL-17表达明显上升,提示IL-17在过敏性哮喘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玥;张丽莉;陈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社区医疗机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 RPA)的社区感染情况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情况.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市多个社区医院收集分离出MRPA 54株.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 40S1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检测系统检测其对亚胺培南等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改良三维实验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MBL情况.结果 54株MRPA中有29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占53.7%( 29/54).三维试验显示有9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MBL,占31.0%( 9/29).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65.5%比36.0%;头孢噻肟:89.7%比44.0%;头孢曲松:100.0%比52.0%:氨曲南:72.4%比36.0%,氧氟沙星:70.0%比32.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8.6%比16.0%;阿米卡星:62.1%比32.0%,均P<0.05).结论 社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MRPA 产MBL的比率较高.

    作者:付玉梅;杨晓仪;梁惠芬;朱寿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管法”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狭窄和气管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在局麻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监视下应用“双管法”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急诊治疗气管良恶性狭窄和气管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间,在DSA监视和咽喉、气管局麻下,先经鼻或气管瘘口留置通气导管,予以2~4 L/min流量供氧,再经气管置入不同类型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的25个典型病例.结果 25例患者行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均成功,共置入一体式倒Y型支架2枚,“子弹头”覆膜支架1枚,管状覆膜支架5枚,管状裸支架20枚.所有患者术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气促评级由Ⅲ~Ⅳ级改善为0~Ⅰ级,氧饱和度(SPO2)由高流量吸氧时的(73.24±3.07)%提高至自然呼吸时的(92.55±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局麻和DSA下,采用“双管法”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魏宁;顾玉明;徐浩;祖茂衡;张庆桥;许伟;崔艳峰;刘洪涛;王文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移行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10.0和10.1~20.0μg/L时诊断前列腺癌的作用

    目的 探讨移行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TZPSAD)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0~10.0 μg/L 和 10.1~20.0 μg/L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9年8月在本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以PSA 4.0~20.0 μg/L且有经直肠B超测量前列腺移行带资料的1 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计算评估PSA和TZ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意义.分析PSA和TZ PSAD不同临界点在PSA 4.0~10.0 μg/L和10.1~20.0 μg/L范围内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力.结果 40例(21.2%)诊断为前列腺癌,PSA 4.0~10.0μ/L时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20.5%(16/78),PSA 10.1~20.0 μg/L时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21.6%(24/11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PSA4.0~10.0 μg/L时,PSA和TZPSAD预测前列腺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69和0.702;PSA10.1~20.0 μgL时,PSA和TZ PSAD预测前列腺癌AUC分别为0.463和0.730.TZPSAD 0.370和0.500 ng·ml-1·ml-1分别在PSA4.0~10.0和10.1~20.0 μg/L的诊断效力大,其敏感性分别为68.8%和70.8%,特异性分别为72.6%和70.1%,结论 TZPSAD在PSA 4.0~ 10.0和10.1~20.0μg/L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效力均明显优于PSA,可明显提高PSA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活检.

    作者:林文彬;汤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用药费用评价

    目的 通过计算比较全身麻醉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面罩无创通气与气管内插管间歇正压通气(IPPV)(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下的麻醉用药费用,探讨BiPAP通气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成年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3组,Ⅰ组(BiPAP无创通气组),术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Ⅱ组(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组),术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Ⅲ组(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组),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3组患者术中均应用舒芬太尼镇痛,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根据麻醉深度指数(NI)监测镇静深度,将NI控制在50~60(脑电图分级NTS为DI级).记录麻醉药消耗量、拔管时间以及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用药费用3组分别为Ⅰ组(360.5±90.7)元、Ⅱ组(502.4±81.2)元、Ⅲ组(441.0±99.3)元,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监测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PAP无创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全身麻醉下达到和气管内插管IPPV同样的通气效果,前者显著减少了麻醉的用药量,降低了麻醉用药费用.

    作者:余革;龚婷;赵子良;杨凤泉;温晓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后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一般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20)和加用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组(试验组,n=20),分别于术前1d、术后24 h、术后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绝对数值.结果 对照组、试验组两组组内比较患者术后24 h及术后72h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绝对计数均较术前1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 h及术后72 h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绝对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 CD3+CD4+淋巴细胞绝对值:试验组(511.85± 110.59)细胞/μl,对照组(390.25±128.05)细胞/μl,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减少,减轻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宁雪;吴文峰;李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肝移植受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评价肝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及探讨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SF 36、SDS、SA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5例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等待组)和202例接受肝移植术后2周以上患者(接受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除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外,SF-36量表其余5个维度得分、健康转变得分及生理、精神健康总分,接受组明显高于等待组(D<0.05);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手术治疗、主观支持、焦虑.结论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手术治疗与受者的生理健康呈正相关,主观支持与受者的精神健康呈正相关,焦虑呈负相关.

    作者:廖苑;豆秋江;叶海丹;曾丽珍;王东平;郝元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整合素连接激酶的研究进展

    整合素(integrin)是由α和β亚单位构成的跨膜糖蛋白,是细胞表面的主要黏附分子,在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之间提供了生理上的连接,介导了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甚至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了一系列细胞功能的调节,如胚胎发育、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细胞凋亡、细胞对机械力的应激等[1].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处于整合素的下游,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内信号蛋白,通过与多种胞外因子相互作用,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包括整合素、生长因子及Wnt信号传导通路等,进而发挥一系列生理病理功能.

    作者:王丙剑;徐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细菌纤维素的改性研究进展

    纤维素是地球上古老、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人类宝贵的天然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各类植物中,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但是,除植物纤维素外,1886年英国科学家Brown在木醋杆菌培养过程中发现木醋杆菌也能够合成纤维素,其化学组成与植物纤维相似,为与植物来源的纤维素相区别而将其命名为细菌纤维素( bacterial cellulose,BC).

    作者:赵日升;朱勇军;王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体外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变化特点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在体外环境中对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长期的标准化培养,并延长了培养时间,对细胞的表面标记、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凋亡率、核型及裸鼠成瘤性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体外培养下,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持续稳定.端粒酶分析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逐渐降低,细胞周期正常未出现异常凋亡或癌变.核型分析表明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核型无异常变化.裸鼠成瘤性实验表明细胞无成瘤性风险.结论 间充质于细胞在体外标准化培养至第15代,细胞分化能力相对减弱.25代以后生长缓慢细胞生物学特征.培养到第30代,表型及基因型无明显变化,未发生恶性转变.

    作者:陈各才;朱莉;岳爱环;阮中宝;王小斌;殷屹岗;任寅;杨向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皮肤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荟萃分析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组织工程皮肤(TES)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相关中英文数据库,包括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25个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数据,对味觉出汗综合征(GSS)等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直接缝合相比,应用TES可以使GSS客观发生率降低84%[ RR=0.16,95%CI(0.13 ~ 0.21),P<0.01]、GSS主观发生率降低86% [RR=0.14,95%C/(0.10 ~ 0.19),P<0.01];可以有效降低涎漏的发生[RR=0.23,95%CI(0.10 ~ 0.53),P<0.01],有效改善面部凹陷畸形[RR=0.42,95%CI(0.18~0.95),P=0.04];有降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和增加血清积液发生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使用TES可以有效预防腮腺切除术后GSS、面部凹陷畸形及涎漏的发生.

    作者:甲成;鲍玮玮;曾宪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