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主管单位: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68/R
  • 国内刊号:11-5668/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95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9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3年1期文献
  • 新型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设计与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板棒复合胸腰椎前路内固定装置(D-rod),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18具家猪脊柱(T12~L3)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rod组、Z-plate组和Ventrofix组,每组6具,测量3组标本的骨密度并进行比较.制作3组标本L1爆裂骨折模型,钛笼植入重建椎体并分别采用D-rod系统、Z-plate系统和Ventrofix系统内固定.对标本施加6.0 Nm纯力偶矩,依次测试3组标本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右轴向旋转6种状态下的相对角位移运动范围,比较其稳定性.结果 D-rod组、Z-plate组和Ventrofix组3组标本骨密度值分别为(1.265±0.073) g/cm2、(1.126±0.082) g/cm2、(l.4030.095) g/cm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状态下,D-rod组和Ventrofix组的稳定性优于Z-plate组(均P<0.05);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D-rod组与Z-plate组的稳定性优于Ventrofix组(均P<0.05).结论 自行设计的D-rod系统作为一个锁定系统,具有低切迹、易调整的优点,可为胸腰椎前路修复重建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作者:丁真奇;胡生庭;康两期;翟文亮;梁勃威;沙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清胰汤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清胰汤(QYD)对牛磺胆酸钠诱导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胰腺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组和QYD组,每组20只.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复制ANP模型,SO组注射生理盐水,QYD组3次灌胃治疗(0.75 ml/100 g).观测大鼠存活率、血清淀粉酶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HE染色观察胰腺、肺组织病理改变;Illumina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胰腺表达谱变化;荧光定量RT-PCR验证部分基因(热休克蛋白A8和热休克蛋白b1).结果 QYD组存活率较ANP组高(80%比65%,P=0.031),而血清淀粉酶、CRP明显下降[(5789±798)比(7256± 1221) U/L,P=0.001;(78.6±18.5)比(126.4±24.3) mg/L,P=0.012],Schmidt胰腺病理评分好转.与ANP组比较,QYD组筛选出57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92个,下调483个.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涉及到转录调节因子活性负调节、氧化还原酶类活性、酶抑制剂活性等.KEGG生物学通路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NOD受体样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定量RT-PCR(热休克蛋白A8和热休克蛋白b1 mRNA)验证了基因芯片结果.结论 QYD可有效治疗实验性ANP,其机制涉及到MAPK信号通路、NOD受体样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

    作者:朱国英;朱风尚;黄东平;沈晓莹;宋振云;郜恒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65例老年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A/C)的基础疾病、发病诱因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5例老年A/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C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病诱因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肾功能恢复患者和肾功能部分恢复患者合并为肾功能恢复组,肾功能未恢复患者与死亡患者合并为肾功能未恢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少尿持续时间、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高血清肌酐(Scr)水平.结果 糖尿病肾病是老年A/C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38.5%,25/65),药物因素(30.8%,20/65)和严重感染(27.7%,l8/65)是老年A/C患者的主要发病诱因.与肾功能恢复组比较,肾功能未恢复组患者少尿持续时间较长[(1 1.5±3.4)d比(4.2±1.8)d,P<0.05]、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23.6±3.1)g/L比(26.6± 4.5) g/L,P<0.05],而高Scr水平较高[(601.2± 142.7) μmol/L比(421.3±107.3) μmol/L,P<0.05].结论 老年A/C患者应对其基础疾病进行有效治疗,积极消除发痫诱因和控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沈文清;邢艳芳;梁敏灵;黄丽;钱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体外受精患者卵巢反应不良后续治疗方案的比较

    目的 研究体外受精首个治疗周期卵巢反应不良(POR)后,后续周期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本中心黄体中晚期长方案时出现卵巢反应不良患者174例,分析首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的临床资料;后续(第2周期)使用促排卵方案的80个周期分4组(长方案组、拮抗剂方案组、短方案组及微刺激方案组),比较4组的治疗结果,以及49例卵巢反应不良与16例未达到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学协会标准的后续治疗的卵巢反应情况.结果 首个周期,174例总妊娠率为26.1%,4个年龄段(≤30岁、31~35岁、36~40岁、≥41岁)妊娠率为21.1%(4/19)、37.9%(11/29)、32.1%(9/28)、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期,4组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窦卵泡数(AFC)、卵子总数、成熟卵子数、可利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以及移植胚胎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刺激组的促性腺素(Gn)用量以及使用Gn天数比其他3组明显减少(P<0.05).优质胚胎率、移植优质胚胎数、周期取消率、移植周期妊娠率与持续妊娠率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总优质胚胎率(14.9%、25.4%、32.0%、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早期流产,均为拮抗剂方案组.POR后此类病例再次POR发生率是36.9%.POR组再次POR的发生率为46.9%.偶发POR组,后续周期卵巢正常反应率达到93.8%.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轻、卵巢储备功能尚好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可选用长方案.高龄、卵巢储备功能较差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可选用微刺激方案或短方案.POR诊断标准有助于筛选偶发POR患者.

    作者:邓冰冰;王文军;李瑞岐;黄丽丽;张宁锋;区颂邦;欧阳能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甲型H1N1流感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d(IL-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甲型H1N1流感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从IL-1α基因启动子区域中选取4个SNP位点rs1800587、rs2856836、rs2856838、rs3783525,针对以上位点建立基于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TOF-MS)鉴定SNP的方法,对167例H1N1流感患者(H1N1组)和192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进行检测.确定各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分型;对比两组等位基因和各基因型的频率.结果 rs1800587、rs2856836、rs2856838位点具有T和C两种等位基因,包括TT、TC、CC 3种基因型.rs3783525具有A和T两种等位基因,包括AA、AT和TT3种基因型.H1N1组和对照组rs 1800587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9,P=0.000,OR=2.424,95%CI=1.472 ~ 3.993),rs2856836,rs2856838,rs3783525等位基因频率在H1N1组和对照组中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H1N1组rs1800587位点CC纯合子频率低于对照组[72.5%(121/167)比87.0%(167/192),P<0.05],杂合子(TC)频率高于对照组[25.1%(42/167)比12.5%(24/192),P<0.05],而两组TT纯合子频率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1N1组rs2856836位点杂合子(TC)频率高于对照组[25.7%(43/167)比17.2%(33/192),P<0.05],TT基因型与CC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rs2856838位点对照组TT纯合子频率低于H1N1组[4.2%(8/192)比10.8%(18/167),P<0.05],其余2种基因型TC与CC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1N1组rs3783525位点TTT纯合子频率高于对照组[21.0% (35/167)比13.0%(25/192),P<0.05],两组间的另两种基因型TC与CC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α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00587、rs2856836、rs2856838、rs3783525与甲型H1N1流感易感性相关.

    作者:杨辉;张国良;王永生;汪文斐;陈心春;吴爱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甲基化特异性PCR联合显微检测技术研究DNA甲基化及微核形成对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CDH1 、GSTP1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以及淋巴细胞微核对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32例HC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CDH1、GSTP1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甲基化检测.未经治疗前抽取HCC患者外周血进行体内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比较HCC自发微核率和健康人群对照组(n=50)的差异.结果 32例HCC组织中,CDH1、GSTP1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出率分别是43.8%(14/32)、68.8% (22/32)和43.8% (14/32),均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25%(8/32)、46.9%(15/32)、15.6%(5/32)].只有RASSF1A基因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8%比15.6%,P<0.05).81.3%(26/32)的HCC和65.6%(21/32)的癌旁组织中有1个或1个以上基因发生了甲基化.3个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型、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统计学关联.HCC组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比0.47‰,P<0.05);同时HCC患者自发微核率随着病理分化变差而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高中、中、中低分化HCC患者微核率分别为1.30‰、1.33‰和1.64%‰.结论 CDH1、GSTP1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和染色体不稳定存在于HCC的发生发展中.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可能与HCC发生早期密切相关.甲基化检测对于HCC高危人群筛选以及HCC早期辅助诊断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元颖;蒋谦;陈森清;顾荣民;张晓梅;朱明;马国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可降解支架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在模拟人体内环境下体外降解研究

    目的 对高相对分子质量(4×105~5×105)的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制成的可吸收线在模拟不同pH值的消化道内环境下进行体外降解行为的研究.方法 取样品分别浸于3种不同pH值(1.2、7.4和8.5)的磷酸缓冲液(PBS)中,并置于37℃恒温震荡器中,分别于浸泡2、4、6、8、10、12周时取出样品,观察大体形态及色泽变化后测量湿重、干重、扫描电镜检查、红外扫描及力学性能检测等.结果 聚对二氧环己酮在体外降解过程中质量损失与吸水率变化较大,第4周时失重率分别为pH=1.2组为55.91%,pH=7.4组为1.28%,pH=8.5组为2.03%,而吸水率分别为6.89%、2.44%与3.93%;未降解的PPDO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112.36 MPa)与断裂伸长率(74.83%).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强酸环境下PPDO已经丧失力学性能.第4周时,pH=7.4组拉伸强度降低至61.97 MPa,断裂伸长率为37.53%;而pH=8.5组拉伸强度为53.73 MPa,断裂伸长率为35.16%.第4周时,其力学强度也显著发生改变,但仍然>50%,第6周时力学性能变化急剧下降,材料的外部变化显著.傅里叶红外扫描结果提示降解中未见新的化学键团等出现.结论 高相对分子质量PPDO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的降解较酸性环境慢,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在强酸性环境下其降解加快,水解是PPDO的主要降解机制.提示在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等情况下,以PPDO材料制成的食管支架可能需要加抗反流装置,以减少酸性物质对支架的降解并且减少患者的不适症状.

    作者:丁宗励;施瑞华;王斌;朱宏;凌亭生;郝波;陈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基于高级精简指令系统处理器的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的评价

    目的 设计一种基于高级精简指令系统处理器(ARM)的无创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呼吸机,并评价其性能.方法 没计和构建CPAP呼吸机,以4例健康人为实验对象,德国德尔格RespiCare CV无创通气呼吸机作对照,验证新设计的呼吸机性能.对比两种呼吸机压力输出的稳定性、漏气补偿能力和对呼吸做功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CPAP呼吸机.实验设计的CPAP呼吸机压力输出在2 ~ 25 cm H2O(1 cm H2O=0.098 kPa)范围内可调,输出压力稍高于设定值.当CPAP水平分别没为4、8和12 cm H2O时,实际测定的健康人气道压力均值分别为(4.35±0.32)、(9.65±0.12)和(14.07±0.36)cm H2O,高于对照呼吸机实际测定的健康人气道压力[(4.27±0.08)、(8.04±0.02)和(12.07±0.36)cmH2O](均P<0.05).漏气实验显示设计的呼吸机CPAP水平下降了(2.41±0.03)cm H2O,高于对照呼吸机下降幅度(0.29±0.01)cm H2O(P<0.05).当CPAP水平分别为4、8和12 cm H2O时,实验设计的呼吸机对健康人呼吸做功分别为(5.93±0.39)、(6.81±0.51)和(9.05±0.40) cm H2O/L,也高于对照呼吸机对健康人呼吸做功[(4.41±0.77)、(2.16±0.12)和(4.80±0.31)cm H2O/L](均P<0.05).结论 基于ARM处理器的无创CPAP呼吸机压力输出高于设定值,在漏气补偿和减少呼吸做功方面略显不足,然而新设计呼吸机的性能基本达到了临床使用的要求.

    作者:刘华珠;王华;岑仲然;唐颖;谭晓莹;刘占国;卢毅荣;周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卵巢反应不良患者的流产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卵巢反应不良(POR)患者早期自然流产的情况,研究成功妊娠的POR患者卵巢反应不良与卵母细胞数量及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137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患者,其中58例发生POR,1313例卵巢反应正常(NOR),对比卵巢反应不良与正常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和各年龄组的流产率.结果 POR组年龄稍高于NOR组](33.2±3.5)岁比(31.5±3.8)岁,P<0.05],所需促性腺激素剂量较大,而取卵数、移植胚胎数和可用胚胎数较少(均P<0.05).两组的不孕年限、原发不孕比例、促排卵天数、受精率、种植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OR组的多胎妊娠率低于NOR组(15.5%比34.1%,P<0.05).POR组流产率为20.7%(12/58),NOR组流产率为12.6%(165/1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R组≤30岁、31~35岁、≥36岁组的流产率分别为13.3%、26.9%、17.6%,与NOR组同年龄组10.7%、13.8%、14.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成功妊娠的POR患者流产率较NOR患者无明显升高.成功妊娠的POR患者卵巢反应不良是卵母细胞数量的减少,并不是卵母细胞质量的下降.

    作者:龙晓林;吴乙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医疗设备采购评标中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模型的研究

    目的 在招标管理中实现医疗设备采购评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客观性.方法 针对目前医疗设备采购评标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理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 在采购应用和管理中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标指标体系和模糊评判分析模型.结论 通过实例的应用,体现了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模型在评标中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医院的招标采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吉利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48例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NSE资料,对比分析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NSE关系.结果 腺癌与鳞癌血清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1±5.19)比(10.77±4.46) μg/L,P=0.098].肺癌的分化程度与血清NSE浓度无相关(r=-0.214,P=0.065).深分叶征及瘤体直径≥3 cm肺癌的血清NSE浓度较无深分叶征或瘤体直径<3 cm高(P<0.05).肺癌有无胸膜凹陷征、毛刺征、支气管气相,增强值≥20 Hu与<20 Hu、钙化或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间血清NSE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Ki-67抗原阳性百分率与血清NSE浓度无相关(r=0.028,P=0.848).p53表达阴性与p53表达阳性的血清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7±5.84)比(11.09±4.52) μ.g/L,P=0.559].结论 肺癌的深分叶征、瘤体直径≥3 cm与血清NSE浓度有关联.肺癌的分化程度、Ki-67抗原及p53表达与血清NSE浓度之间无相关.

    作者:谭理连;周洁;李志铭;余林;江金带;李树欣;张婉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数字化摄影与双能X线吸收法在骨密度测定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数字化摄影技术(DR)用于骨密度测定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门诊健康体检成年女性194例,DR拍摄标准骨盆平片,利用DR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选取股骨颈3点,Ward三角1点,股骨大粗隆3点,测量像素密度后求平均值.按年龄分层,观察DR像素密度变化规律;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的相应部位骨密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层成年女性DR像素密度不同,DR像素密度和DXA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左右侧股骨颈DR像素密度和DXA骨密度呈正相关(r=0.353,0.371)(均P<0.01);左右侧Ward三角部位DR像素密度和DXA骨密度呈正相关(r=0.460,0.466)(均P<0.01);左右大粗隆部位DR像素密度和DXA骨密度呈正相关(r=0.484,0.433)(均P<0.01).结论 DR技术可用于髋部骨密度测定.

    作者:张伟;马晓晖;郭智萍;宋岩;赵建;李石玲;张泽坤;刘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骨-腱接点损伤与修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骨-腱接点又称为腱止点,它们在很多运动中容易遭受损伤,例如运动员人群中常见的网球肘、肩袖损伤、跳跃膝及跟腱炎等,统称为末端病.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骨-腱接点的损伤机制和修复愈合做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修复后的评价手段主要为组织学、生物力学和免疫组化.而影像学手段的评价近年来也开始倍受重视.

    作者:谭源满;梁治平;曾旭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热疗的新进展

    恶性肿瘤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全世界将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1].治疗恶性肿瘤传统的方法有于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切除恶性肿瘤组织只适用于早期癌肿范围局限,且身体状况能够耐受的患者.而且存在手术风险,有些部位也不易实施手术,复发率也较高,而且手术创口大,术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化疗即化学药物治疗,通常为静脉注射的全身性治疗,对杀灭肿瘤细胞并无特异性,它也会杀灭正常细胞引起一系列毒性性小良反应,强大的不良反应可能缩短患者的存活期,而且部分类型肿瘤对化疗不敏感,多次化疗后使肿瘤对化疗敏感性逐步下降,产生抗药性.化疗不能杀灭体内所有肿瘤细胞,如残存休眠期的肿瘤细胞在患者体内总会存在,这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2].放疗则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也均有杀伤作用,导致机体并发症较多,甚至引起部分功能丧失,还可影响实施治疗的医护人员,而且放疗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效果并不好.近30年,在临床上迅速发展并显出很好发展前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肿瘤热疗频繁出现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肿瘤热疗或称加温治癌、温热治癌、高温治癌等,它是用加热方法治疗肿瘤,即利用有关物理能量在组织中沉淀而产生热效应,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40~44°),并维持一段时问,引起肿瘤细胞生长受阻与死亡,又不会损伤正常组织[3].其大优点是无创或微创,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邓业瀚;钟惟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段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

    由于某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引起骨质缺如,破坏骨骼的完整性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它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修复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Schmitz等[1]基于动物实验提出临界骨缺损的概念,对大段骨缺损进行了初步定义.临界骨缺损的判断标准是依据长骨直径大小的倍数来决定的,当骨缺损长度大于或等于长骨直径1.5倍时称为临界骨缺损或大段骨缺损[2-3],即小于该值的骨缺损机体通过自身修复可以自行愈合,而大于该值的骨缺损则无法自行愈合,据此不少学者将此定义应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4-5].目前大段骨缺损修复的一些常用组织工程学力法各有利弊,如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组织工程骨、膜引导性骨再生等[6],本文就上述常用修复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海波;杨新明;张瑛;孟宪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人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 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干细胞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酶消化和机械方法相结合分离人子宫内膜细胞,两次滤网过滤分离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培养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表达情况.原代培养15 d后,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CD133、CD34、CD45、CD90、CD73及CD29表达.结果 基质细胞呈纤维样细胞形态,排列呈辐射状,免疫荧光显示其波形蛋白表达阳性;原代培养15 d后,细胞克隆形成率达(1.34±0.44)%.上皮细胞呈多角形或椭圆形,免疫荧光显示其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原代培养15d后,未发现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克隆形成的基质细胞CD29、CD90、CD73表达阳性,CD34、CD45、CD133表达阴性.结论 人体存在少量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和高度增生潜能的子宫内膜干细胞,这些干细胞也可能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张晓露;何援利;马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兔颈上神经节神经元的急性分离及其通道电流记录

    目的 探讨兔颈上神经节神经元分离及电生理研究的方法.方法 为了获得适用于膜片钳实验技术的单个颈上神经节神经细胞,应用酶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急性分离20~30 d幼兔的单个颈上神经节神经元.通过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以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的电压钳和电流钳分别对分离得到的颈上神经节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急性分离所得活性较好的颈上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具有圆形和顶树突特征,立体感强,光晕明显.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下可记录到全细胞电流、钠电流、钾电流及动作电位.结论 该方法可以得到形态和生理特性良好的单个颈上神经节神经元;该方法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研究,对深入探讨药物、物理因子等对神经节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程立君;李广平;李健;富华颖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