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主管单位: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68/R
  • 国内刊号:11-5668/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95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9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颈椎棘突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评价颈椎棘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择1名35岁男性健康志愿者全颈椎体的CT扫描图像,采用Mimics17、Geomagic Studio 2012、Hypermesh12及ABAQUS 6.12软件初步建立正常颈椎C0~T1段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基于已验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弱化网格单元强度的方法建立C7棘突骨折(累及椎板)模型,对正常及骨折模型分别施加屈伸、侧屈、旋转的生理载荷,比较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范围(ROM)及骨折断端节点位移,分析棘突骨折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 在C6~C7节段,骨折模型的前屈、侧弯及扭转活动度比正常模型减小,而后伸活动度略微增大.在C7~T1节段,除后伸活动外,其余活动度均比正常模型要大,且活动度变化范围较为显著,而其余节段与正常模型几乎一样.结论 累及椎板的颈椎棘突骨折潜在生物力学不稳定性,治疗应区别单纯颈椎棘突骨折,尽早诊断及正确处理.

    作者:沈彦;王朝阳;吴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机械力诱导氧化应激对人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机械力诱导氧化应激对人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10月于本院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例,术中取切除子宫的子宫旁韧带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采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系统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力学加载构建机械力加载模型.使培养板产生形变位移1 mm的加力大小定义为1 333 μstrain.加力大小分别为0 μstrain(0 mm)、1 333 μtstrain(1 mm)、5 333 μstrain(4 mm),加载频率为0.5 Hz,加载时间为4h.同时采用不同浓度H2O2孵育成纤维细胞构建氧化应激模型.H2O2浓度分别为0、0.2、0.4、0.8和1.6 mmol/L,孵育时间均为4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两种模型中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机械力模型中细胞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变化.结果 机械力加载模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显示,与对照组(0μstrain)比较,加载1 333 μstrain机械力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而加载5 333 μstrain机械力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均减少(均P<0.05).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对照组(0 μstrain)比较,加载1 333、5 333 μstrain机械力4h后,成纤维细胞内8-OHdG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后者更为显著.氧化应激模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0 mmol/LH2O2)比较,0.2 mmol/L H2O2孵育4h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均P<0.05);0.4 mmol/L H2O2孵育4h后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P<0.05),而Ⅲ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8、1.6 mmol/L H2O2孵育4h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氧化应激模型中,免疫印迹检测显示,与对照组(0mmol/L H2O2)比较,0.2 mmol/LH2O2孵育4h后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0.4 mmol/L H2O2孵育4h后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8、1.6mmol/L H2O2孵育4h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一定范围内的机械力和氧化应激均可抑制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机械力可能通过引起盆底支持组织发生氧化应激,导致细胞外基质重构,参与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发展.

    作者:汤剑明;洪莉;洪莎莎;刘成;闵洁;胡鸣;赵杨;杨青;李洋;张琦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负载IGF-1的聚多巴胺改性PLGA多孔微载体的制备及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聚多巴胺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及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后对材料性能和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乳化挥发法制备PLGA多孔微载体,使用聚多巴胺对微载体进行表面改性并负载IGF-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测试仪检测聚多巴胺改性前后PLGA多孔微载体的表面形貌结构、表面基团和亲水性,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采用BCA法检测改性前后材料的蛋白吸附能力.PLGA微载体(PLGA组)、聚多巴胺改性PLGA微载体(PD-PLGA组)和负载IGF-1的聚多巴胺改性PLGA微载体(PD-PLGA/IGF-1组)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法、DIPI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观察PLGA多孔微载体聚多巴胺改性和负载IGF-1后对MC3T3-E1细胞增殖、黏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PLGA微载体表面呈多孔结构,红外光谱分析证明聚多巴胺成功附着在PLGA微载体表面.聚多巴胺改性后PLGA微载体亲水性能得到很大改善,表面蛋白吸附能力显著提高(均P<0.05).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7d后,PD-PLGA组和PD-PLGA/IGF-1组的细胞增殖率和ALP活性均显著高于PLGA组(均P<0.05).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3d后,DIPI染色显示PD-PLGA组和PD-PLGA/IGF-1组的贴壁细胞数均高于PLGA组.结论 PLGA多孔L微载体经聚多巴胺表面改性后其生物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负载IGF-1后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

    作者:付川;朱佳琦;白皓天;胡琦;王宇;白云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经冠状动脉注射超声靶向微泡破坏促进犬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

    目的 探讨经冠脉注射超声靶向微泡破坏(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IC-UTMD)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7只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n=7,经冠脉注射生理盐水),冠脉注射组(IC组,n=10,经冠脉注射血管生成素Ang1质粒),IC-UTMD组(n=10,经冠脉注射Ang1质粒+UTMD)和IV-UTMD组(n=10,经静脉注射Ang1质粒+UTMD).心梗治疗前后均行常规超声和心肌灌注造影.12h后治疗组各取3只检测FITC荧光标记的Ang1在心肌组织中分布情况.1个月后心肌取材,Masson染色比较梗死心肌纤维化程度,Ⅷ因子和a-SMA定位新生血管,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ng1 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 12h后,绿色荧光在IC-UTMD组多(30.0%±3.5%),较IC组(15.2%±2.5%)和IV-UTMD组(20.9%±3.1%)明显增加(P<0.05);1个月后,IC-UTMD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较其他组缓慢,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改善;IC-UTMD组心肌灌注强度比和灌注速率较其他组增高(P<0.05);Masson染色胶原纤维在对照组多(60.0%±6.1%),IC-UTMD组(35.2%±5.0%)明显减少;Ⅷ因子和α-SMA提示IC-UTMD组新生血管较其他组增加(P<0.05);Ang1 mRNA和蛋白表达在IC-UTMD组较IC组和IV-UTMD组增多(P<0.05).结论 IC-UTMD能提高Ang1质粒在梗死周边含量,从而增强基因转染效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左室重构;与IV-UTMD相比,IC-UTMD是一种更有效的转染方式.

    作者:曹省;周青;陈金玲;崔晶晶;单迎光;胡波;郭瑞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重复性及优化b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对非小细胞肺癌病灶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优选佳b值,并观查不同b值扫描的可重复性.方法 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部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分别取500、700、900 s/mm2,每个b值均扫描2次,测量肺癌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分析各组DWI图像及ADC图像质量,对比不同b值对成像效果及ADC值的影响,研究DWI检查稳定性及可重复性.结果 随着b值由500 s/mm2升高至900 s/mm2,病灶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逐渐降低,分别为75.98±29.33、69.58±28.63,70.43±25.57、68.75±25.67,55.45±23.26、50.65±26.45,ADC值逐渐减小,但b值500 s/mm2与700 s/mm2之间图像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700 s/mm2时,2次DWI扫描病灶ADC均值分别为(1.23±0.27)×10-3mm2/s、(1.23±0.28) ×10-3mm2/s,相对于其他b值,ADC值较稳定,波动范围小,2次扫描ADC均值差异小,扫描重复性好.结论 b值为700 s/mm2时,肺癌DWI图像SNR、CNR较高,ADC值测量稳定性及可重复性较好,可为病变情况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作者:郭真真;刘德祥;陈汉威;梁锦发;何翠雯;姬智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腔镜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及传统广泛子宫切除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新乡市中心医院妇瘤一科6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及Ⅱ期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B组34例患者行经腹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及泌尿系彩超残余尿量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膀胱大容量、大尿流率及大尿流率时逼尿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传统手术组较保留盆腔神经组术后大膀胱容量增加,大尿流率及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术后膀胱充盈感及残余尿量测定,保留神经组优于传统术式.结论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对下尿路功能影响较小,与传统术式相比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作者:王文翔;高玉霞;段树锋;海静;杨静;马瑞霞;陈彩霞;董学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短期睡眠不足住院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达与特性分析

    目的 探讨短期睡眠不足住院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达与特性.方法 根据患者自我报告的睡眠状况将患者分为睡眠不足组和睡眠良好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达与特性.结果 与睡眠良好组相比,睡眠不足组红外热像表达异常,表现为额区呈不对称、不均匀分布的异常高热表达,且可在单侧或双侧眉头与发髻线之间出现单条或双条的线状红色异常高热线;眼部区域表现为内眦热区范围增大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异常高热表达,常累及上或/和下眼睑.两组额区及眼部区域特征性红外表达与特性分布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额区:x2=85.16,眼部区域:x2=56.51,均P<O.01),且睡眠不足住院患者额区及眼部异常红外表达均与性别无关(P>0.05).结论 自我报告睡眠不足患者的额区和眼部区域具有一定的红外热成像表达与分布特性.

    作者:虢慧芝;陈日垦;王静;邝爱玲;刘恒;邓秀芳;邓方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椎压缩骨折合并截瘫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椎压缩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胸椎压缩骨折合并截瘫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手术前后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5.2±5.7)min;术中出血量为(486.5±12.2)ml.术后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20个月,经X线等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骨性愈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54.15±2.58)%、(91.38±2.13)%、(90.64±2.69)%,Cobb角分别为(24.51±5.76)°、(6.76±2.65)°、(7.12±2.7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Cobb角均显著减小(均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Frankel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疗效评价显示优30例、良13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86.0%(43/50).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椎压缩骨折合并截瘫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作者:杨明;吴起宁;刘继军;郝定均;尹新华;刘仲凯;胡雄科;刘世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高危的复杂性阑尾炎患者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高危复杂性阑尾炎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1032例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的ASA评分标准筛选ASA评分3~4分的高危患者168例,以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98例,开腹组70例.对比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24 h镇痛药使用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的平均术前准备时间为(20,2±4.1) min,长于开腹组的(15.5±3.2)min(P<0.05),平均手术时间为(85.2±7.6)min,稍长于开腹组的(76.4±6.9)min(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24 h镇痛药使用率及住院时间则少于开腹组(P<0.05);术后心肺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切口感染及腹腔脓肿发生率腔镜组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均无残端瘘;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对高危的复杂性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是可行的,并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郑羽;曾长青;池良杰;黄良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WHO关于全球癌症状况的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4位,在肿瘤死亡原因中居第3位[1],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随着结直肠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共同作用、多个信号通路参与的结果.如果能从结直肠癌的癌前或早期阶段通过检测基因及其代谢物帮助临床早期诊断或者利用靶向治疗手段进行干预和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将从信号通路和相关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阐述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性等.

    作者:史艳春;王艳;荆结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脂肪因子chemerin的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是一个具有活跃代谢功能的内分泌器官,可以产生和分泌多种激素、细胞因子及生物活性蛋白,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脂联素等,其分泌的这些因子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参与脂肪细胞的分化、维持体内能量代谢平衡,影响糖脂代谢、细胞发育[1].随着新的脂肪因子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去定义脂肪因子的作用.

    作者:杜玲玉;王秀芬;李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环状RNA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由特殊剪切机制形成的,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主要包括外显子来源的和内含子来源的环形RNA.早在1993年,Cocquerelle等[1]在人体细胞中发现了一些由外显子构成的circRNA,但是在当时其被认为是由于外显子转录本错误剪接而形成的低丰度分子.近年来,随着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陆续在人、小鼠、线虫等生物中发现存在大量的circRNA,甚至多达RNA转录本的10%或以上,提示circRNA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2-4].研究表明,circRNA可参与细胞内RNA调控网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继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之后,又一种重要的非编码RNA,本文对近年来circRNA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邢同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脊髓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目前,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均认为,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只有经过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失败后,可选择手术治疗.至于有效的治疗类型和合适的保守治疗期限,目前并没有统一意见,且各种观点差异很大.近年来,在传统开放手术的基础上微创手术逐渐发展,其中以Hoogland等[1]提出的TESSY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的主要技术,克服了术中出血多、创伤大、并发症多、康复周期长等缺点,这对非手术治疗的优势提出了挑战.

    作者:熊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磁性分离法培养小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目的 建立磁性分离法培养小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成年C57BL/6J小鼠无菌条件下自右心室注入含铁粉的琼脂糖后,取肺组织并切碎,胶原酶消化,然后用磁铁通过磁力吸引分离含铁粉的肺动脉并进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80%以上进行传代.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 原代培养1d,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含铁的小血管碎片漂浮.培养3d后可见长梭形细胞从含铁小血管周围爬出.培养7~10d后可见细胞形态表现为长梭形、放射状,血管平滑肌细胞呈“峰-谷”状生长.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阳性、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蛋白smoothelin阳性.结论 磁性分离法可以成功获得小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尤其是远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作者:蒋蕊;曾超;杜永成;张爱珍;施熠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干扰素调节因子4在母胎界面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目的 研究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在母胎界面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以BALB/c雌雄鼠构建妊娠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孕14.5d的子宫胎盘组织中IRF4蛋白定位表达.同时,获取未孕及孕4.5、8.5、12.5、16.5 d的脾脏和子宫胎盘组织,以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IRF4和RORγt mRNA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将CBA/J雌鼠和DBA/2J雄鼠交配构建自然流产小鼠模型,以与BALB/c雄鼠交配的CBA/J雌鼠为正常妊娠对照,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两组小鼠母胎界面IRF4、RORγt和IL-17的表达差异.结果 IRF4主要表达于母胎界面的淋巴细胞;妊娠过程中,母胎界面的IRF4水平呈动态变化,孕4.5 d达到高峰(1.92±0.12),余妊娠期均明显低于未孕状态(孕8.5、12.5、16.5 d与未孕时的表达值分别为:0.25±0.03、0.03±0.01、0.10±0.005和1.00±0.04;P<0.05),且与RORγt的水平呈正相关(r2=0.6968,P<0.05);自然流产组IRF4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1.41±0.04)比(1.00±0.12),P<0.05],同时自然流产组RORγt和IL-17的mRNA水平也更高(RORγt:(2.01 ±0.03)比(1.00±0.14);IL-17:(2.69±0.20)比(1.00±0.09),均P<0.05).结论 IRF4可能通过RORγt作用于Th17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母胎免疫调控,影响妊娠结局.

    作者:刘倩;林羿;张珺;柳榴;杨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构建光遗传学方法调控纹状体神经元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光遗传学方法特异性调控纹状体神经元活性的方法.方法 通过氯化钙转染方法包装慢病毒,通过慢病毒介导光敏感蛋白在小鼠脑内表达,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确定光敏感蛋白的定位,采用在体电生理记录系统确定光遗传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免疫荧光显示慢病毒定位注射两周后能稳定将光敏感蛋白转入纹状体神经元内,不在其它细胞中表达,在体电生理显示激光能够显著的增加纹状体神经元的活性.结论 光遗传学方法能够有效的调节纹状体神经元的活性.

    作者:徐厚巍;贺小松;龙大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三种方法培养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的比较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方法培养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CSMC)的生长情况.方法 分离大鼠末端结肠,剥离浆膜层和黏膜层获得平滑肌组织层,将平滑肌组织层剪成小块,采用3种不同方法原代培养大鼠CSMC:(1)贴壁法:将组织块直接接种于培养瓶中.(2)酶解法①:使用0.1%Ⅱ型胶原酶和0.01%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消化组织块2次,然后接种于培养瓶中.(3)酶解法②:使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然后用0.1%Ⅱ型胶原酶和0.01%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消化2次,接种于培养瓶中.按上述3种方法进行大鼠CSMC的原代培养,待细胞长成致密单层后进行传代,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免疫荧光检测鉴定细胞类型.结果 贴壁法培养6d可以见细胞从组织块周围游出,但由于细胞数少无法进行传代;酶解法①培养36 h可见少量细胞贴壁,培养15~20 d可以进行传代;酶解法②培养36 h可见较多细胞贴壁生长,培养l0d可以进行传代.酶解法①和酶解法②培养的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无明显区别.免疫荧光检测显示,3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均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90%以上为CSMC.结论 3种培养方法均可得到急性分离的大鼠CSMC,在细胞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别,实验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作者:王璐;陈凤英;吴雄灏;王念;梁恒瑞;赵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150只新生(日龄1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rhepo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及联合组(rhepo+亚低温治疗),各30只,比较各组缺氧缺血(HI)后72 h缺血侧脑神经细胞凋亡数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同时对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6、12、24、48、72 h)脑组织Bax基因表达、NF-κB基因表达、心肌酶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测定.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模型组大鼠HI后72 h皮质区脑神经细胞凋亡数[(82.13±3.18)vs(92.00±3.46)]%、海马区脑神经细胞凋亡数[(82.78±4.15)vs(89.73±2.54)]%、AI[(4.60±0.92)vs(31.10±2.23)]%均显著增高,不同时间点脑组织Bax mRNA表达、NF-1κB mRNA表达、血清心肌酶CK水平、LDH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BD模型组比较,rhepo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及联合组皮质区脑神经细胞凋亡数、AI均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脑组织Bax mRNA表达、NF-κB mRNA表达、血清心肌酶CK、LDH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6h时血清心肌酶CK水平除外)联合组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rhepo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P<0.05).结论 rhepo、亚低温可能是通过抑制脑组织Bax、NF-κB基因表达达到保护脑神经组织的目的,同时能明显保护心肌组织,且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魏红娟;任尚申;邹春杰;邵惠敏;仇玉桃;王伟烈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