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主管单位: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68/R
  • 国内刊号:11-5668/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95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9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6年6期文献
  • 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物抑制因子-1基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物抑制因子-1(HAI-1)基因过表达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发生自噬性的现象,初步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重组质粒pcDNA3.1-HAI-1转染PC-3细胞,并设空载体为对照组.转染72 h后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以实时定量RT-PCR检测HAI-1、自噬标志物(LC3-B)基因表达的变化,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LC3-B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细胞免疫荧光测定仪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自噬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C3-B的表达明显增多(3.42±0.29,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前列腺癌PC-3细胞质内有大量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结论 HAI-1基因可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发生自噬.

    作者:李岩;郑景存;徐冀东;吕涛;朱晨辰;姜宁;王国增;胡传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川陈皮素对脂毒性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川陈皮素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模型的心肌重构的保护作用及其抗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8~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38只,随机分为普通饮食(NC)组9只、普通饮食+川陈皮素(NC+Nob)组9只、高脂饮食(WD)组10只、高脂饮食+川陈皮素(WD+Nob)组10只,饲养24周后取材,称取小鼠的体重、脏脂及附睾脂肪重量,血流动力学检测评估心功能,麦胚凝集素(WGA)染色计算细胞横截面积,天狼猩红(PSR)染色评估纤维化程度,Western印迹法检测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TGF-β1及其下游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体重、脂肪重量、体重比胫骨长及心重比胫骨长明显升高(均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舒张末容积减小、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舒张持续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期左室内压上升及下降大速率减小(P<0.05),WGA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P<0.05),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心肌细胞间质中纤维化水平提高(P<0.05),Western印迹发现致纤维化的TGF-β1通路激活.经川陈皮素治疗24周后,小鼠的体重、脏脂、附睾脂肪重量较高脂饮食组减轻,同时上述心功能指标改善,心肌细胞肥大减轻,间质纤维化水平下降,TGF-β1信号通路下调.结论 川陈皮素对高脂诱导的脂毒性心肌病具有改善心功能及抗纤维化作用,其抗纤维化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继而下调smad2、smad3的磷酸化水平实现的.

    作者:车妍;唐其柱;张宁;袁雨培;肖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微RNA-204通过调控埃兹蛋白表达影响宫颈癌Hela细胞的侵袭性

    目的 探讨微RNA-204(miR-204)对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Hela细胞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加入随机序列对照物,miR-204模拟物组和miR-204抑制物组分别加入miR-204模拟物(agomir-204)和miR-204抑制物(antagomir-204),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处理.72 h后收集细胞,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各组细胞miR-204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埃兹蛋白(EZR)表达.使用在线工具预测EZR基因3′非翻译区(3′UTR)序列中的miR-204靶向序列.将EZR基因上的miR-204靶向序列克隆到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上,载体分别与agomir-204(miR-204模拟物组)、antagomir-204(miR-204抑制物组)、随机序列对照物(阴性对照组)共转染Hela细胞,设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转染,检测各组细胞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比值.Transwell法检测miR-204对Hela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结果 荧光定量实时PCR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4模拟物组Hela细胞miR-204表达显著增加,而miR-204抑制物组miR-204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免疫印迹显示,随着miR-204表达增加EZR蛋白表达下调.预测软件发现EZR基因3′UTR序列上1个miR-204结合靶点,测序验证显示靶点序列已经正确克隆入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4模拟物组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比值显著下调,而miR-204抑制物组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比值显著上调(均P<0.05).Transwell法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4模拟物组穿膜细胞数显著减少,而miR-204抑制物组穿膜细胞数显著增加.结论 miR-204能够通过作用于EZR基因的靶点序列负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EZR蛋白表达,并抑制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范幸;周燕飞;祖月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微RNA-155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目的 探讨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微RNA-155(miR-155)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 选择健康C57BL/6J小鼠,首先进行小鼠基因组靶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明确miR-155序列及位点,然后设计并构建Cas9载体质粒(Cas9 RNA)及打靶载体单导向RNA(sgRNA),随后将体外转录的Cas9 RNA及sgRNA显微注射入小鼠的受精卵,并将受精卵体外培养.将培养合格的胚胎移植到代孕小鼠的输卵管中,待小鼠生育后得到F0代小鼠.通过对F0代小鼠基因型检测确定基因敲除情况,进而繁育并建立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结果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模型小鼠得到F0代小鼠18只,其中4号小鼠出现DNA单链碱基片段缺失,且基因型可以稳定传代.对其进行繁育后,得到F1代杂合子小鼠3只.杂合子小鼠交配繁育,得到F2代纯合子基因敲除小鼠,电泳及测序结果证实其缺失114 bp碱基序列,成功敲除miR-155基因.miR-155基因敲除小鼠在清洁级动物饲养环境中可以正常繁育.结论 CRISPR/Cas9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构建miR-155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作者:张冬;孙瑞成;崔永春;王佩合;张宝杰;张会东;张宏;刘晓鹏;罗晓康;唐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重症医学科(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257例,随机分为ASV组和SIMV组,分别采用ASV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30 min和4 h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机械通气4h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困难撤机比例、呼吸机报警次数、调节参数次数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3例患者完成此研究,包括ASV组112例和SIMV组111例.呼吸力学检测显示,与SIMV组比较,机械通气30 min后ASV组患者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升高[18.96±4.28)次/min比(23.71±4.14)次/min,(386.12±79.63)ml比(356.37±85.37)ml,均P<0.05].与SIMV组比较,机械通气4 h后ASV组患者气道峰压下降[(20.79±2.87)cmH2O比(24.18±3.22)cmH2O,P<0.05;1 cmH2O=0.098 kPa]、平均气道压下降[(8.41±2.63)cmH2O比(10.59±2.54)cmH2O,P<0.05]、动态顺应性增加[(46.26±19.35)ml/cmH2O比(40.51±21.05)ml/cmH2O,P<0.05]、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减低[(0.51±0.92)cmH2O比(2.21±1.17)cmH2O,P<0.05];而两组患者的分钟通气量及吸气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通气4 h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SV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报警次数、调节参数次数、困难撤机比例均显著低于SIMV组[(87.2±58.2)h比(100.5±54.9)h,(6.02±2.03)d比(8.83±2.69)d,(7.0±2.8)次比(18.0±6.3)次,(3.2±2.1)次比(8.6±6.7)次,11.6%(13/112)比24.3%(27/111),均P<0.05].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SIMV组显著减低[3.57%(4/112)比9.01%(10/111),P<0.05].结论 ASV模式相对于SIMV+PSV模式可以缩短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改善呼吸力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作者:凌涛;黄聃;孙大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抗结核药致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肝衰竭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服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潜伏期、抗结核方案、慢性HBV携带、HBV DNA、丙型肝炎、戊型肝炎、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饮酒史、人工肝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分型等因素对抗结核药致肝衰竭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964,95%CI:1.112~3.468)、慢性HBV携带(OR=1.922,95%CI:1.068~3.457)、戊型肝炎(OR=2.481,95%CI:1.198~5.139)、肝硬化(OR=9.327,95%CI:4.248~20.481)是服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OR=4.329,95%CI:1.636~11.456)、慢性HBV携带(OR=4.329,95%CI:1.636~11.456)是药物性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45岁、有慢性HBV携带、有戊型肝炎及存在肝硬化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后更容易进展为肝衰竭,且年龄≥45岁及慢性HBV携带者肝衰竭的预后可能较差.

    作者:陈建;张春兰;刘新华;雷燕;朱莹;张健珍;肖光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反馈用于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反馈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行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呼吸反馈组(n=20)和联合训练组(n=20).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呼吸反馈组进行呼吸反馈训练,联合训练组在呼吸反馈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EDP进行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气管套管拔管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30 d,联合训练组患者气管套管拔管率较呼吸反馈组显著增加[75%(15/20)比35%(7/20),P<0.05].治疗30 d,呼吸反馈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Borg呼吸困难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联合训练组患者Borg呼吸困难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优于呼吸反馈组(均P<0.05).结论 EDP联合呼吸反馈用于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能有效改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气管套管拔除.

    作者:王志威;黄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组织TGF、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3月于我院择期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2例CRSwNP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术前无药物干预,观察组术前1周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同时选择同期行鼻中隔偏离矫正术的30例患者作为正常组,术前无糖皮质激素干预,术中取三组鼻息肉或鼻甲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三组TGF-β1、HIF-1α、VEGF表达,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效果及术腔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正常组TGF-β1(0.121±0.011)、HIF-1α(0.154±0.012)、VEGF(0.154±0.012)表达均低于对照组[(0.261±0.051)、(0.236±0.032)、(0.211±0.042)]与观察组[(0.164±0.024)、(0.184±0.026)、(0.164±0.015)](均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05%vs 95.12%,P<0.05);术后观察组息肉[(0.98±0.12)分vs(0.36±0.11)分]、黏膜水肿[(0.67±0.15)分vs(0.25±0.21)分]、鼻漏[(0.84±0.11)分vs(0.21±0.16)分]、瘢痕[(0.71±0.26)分vs(0.15±0.11)分]、结痂[(0.98±0.11)分vs(0.31±0.12)分]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下调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TGF-β1、HIF-1α、VEGF表达,促进术腔恢复.

    作者:韩建军;任何贤;邓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胃癌手术前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手术前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动态变化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手术前后血清HGF水平差异;分析不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肝转移患者手术后血清HGF水平差异,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后血清HGF水平同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关系.结果 行根治性手术及姑息性手术的112例患者,术后血清HGF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2.05±1.18)μg/L vs(2.86±1.22)μg/L,P<0.05],行腹部探查手术的8例患者术后血清HGF水平则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TNM分期为 Ⅲ~Ⅳ期者血清HGF水平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者[(4.37±2.84)μg/L vs(2.48±1.46)μg/L,P<0.05],淋巴结转移者血清HGF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72±2.14)μg/L vs(2.18±1.15)μg/L,P<0.05],肝转移者血清HGF水平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5.33±3.41)μg/L vs(2.26±1.37)μg/L,P<0.05];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血清HGF水平同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r=0.503,0.599,0.601,P均=0.000).结论 血清HGF水平同胃癌患者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其预后情况的辅助指标,胃癌根治性手术及姑息性手术均能有效调节血清HGF水平,对患者预后有利.

    作者:陈旭艳;吴芳;于红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可视硬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可视硬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行清醒气管插管的患者10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观察组予以便携视频光导硬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行清醒气管插管,对照组予以喉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行清醒气管插管.记录插管前(T0)、置入喉镜或可视硬镜时(T1)、插管完成即刻(T2)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咽喉部暴露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52例患者中途退出2例,包括死亡1例、转院1例;对照组52例患者中途退出4例,包括死亡2例、转院2例.观察组插管成功率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插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2/50)比16.7%(8/48),χ2=4.288,P=0.038],且咽喉部暴露良好率高于对照组[100.0%(50/50)比91.7%(44/48),χ2=4.344,P=0.037].T1时点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呼吸频率(RR)与T0时点比较均显著升高,观察组HR、MAP、RR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5).T2时点两组患者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0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可视硬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徐斌彬;王志红;徐桂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患者180例,及同期非脓毒症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脓毒症组按入室时降钙素原(PCT)水平分为PCT<2.00 ng/ml组、2.00 ng/ml≤PCT<10 ng/ml组、PCT≥10 ng/ml组.对所有入选患者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同时记录入室第一天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及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比较不同PCT水平凝血功能变化、其与病死率关系、DIC的发病率.比较凝血指标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以是否发生DIC分组,比较两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评估AT-Ⅲ对于DIC诊断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PT、APTT、TT较非脓毒症组延长(P=0.028,P=0.031,P=0.042),PCT、DD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00),PLT、AT-Ⅲ水平较非脓毒症组降低(P=0.001,P=0.000).脓毒症患者中,PCT≥10 ng/ml组的患者DIC的发病率高(χ2=7.808,P=0.020),病死率高(χ2=-3.291,P=0.041),AT-Ⅲ、PLT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29,P=0.000).脓毒症患者AT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负相关(r=-0.813,r=-0.798),DD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正相关(r=0.801,r=0.758).AT-Ⅲ对DI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UCROC=0.737).结论 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在脓毒症中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反映脓毒症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媛媛;刘欧亚;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2013-2014年广州地区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常见病原体的感染状况.方法 于2013-2014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集5053例ARI患儿咽拭子标本各一份,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九种呼吸道病原体.结果 5053份标本,至少检出一种病毒阳性的为1602例(31.7%);感染前三位的病原为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鼻病毒(RHV),感染率分别为9.46%、7.05%、4.87%;其次为博卡病毒(HBOV)、甲型流感病毒(IVA)、副流感病毒(PIV)、肠道病毒(EV)、偏肺病毒(HMPV)及乙型流感病毒(IVB),感染率分别为4.20%、3.70%、1.72%、1.44%、1.29%及1.07%;男女性别比为:1.16:1,中位年龄1岁5个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感染均存在差异;单一感染、双重感染及三重感染率分别为90.70%、8.86%及0.44%,合胞病毒易发生混合感染,其中常见的感染组合为RSV+ADV;感染呈季节分布,不同季节感染率存在差异,其中春季高(39.21%)、秋季低(25.75%).病毒检测阳性患儿中发热、咽痛、咳嗽、呼吸困难、肺听诊异常分别占90.14%、41.20%、71.16%、29.46%、48.25%、42.45%.结论 ARI患儿中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前三位的病原体为RSV、ADV、HBOV,临床防控和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混合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模式,然而其与单一感染在疾病进展上无差异.

    作者:郭敏;陈翊;肖密丝;张盈盈;赵明奇;连广琬;朱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骨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是许多致死性疾病如心机梗死、脑卒中及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损伤通常发生于组织或器官中血供不足或停止时[1].仅在美国,缺血损伤每年威胁的人口数量就高达130万.长期缺血能使组织中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抑制线粒体对氧的利用,减少ATP生成且加速糖酵解.糖酵解加速的直接后果是使乳酸和其它胞内酸积累造成细胞酸中毒.缺血还会改变细胞膜电位,离子分布及细胞骨架结构.缺血后再灌注会损伤组织引起局部或者系统性炎症,恢复血液再灌注后,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的现象就称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2].IRI能造成广泛的微血管循环障碍并导致细胞屏障功能受损.当IRI后的炎症足够严重时,还能诱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由其造成的死亡率占ICU总死亡率的30%~40%.此外,在实体器官移植中,IRI与移植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移植物的长期功能及移植受者生存率直接相关.尽管IRI所造成损伤可以通过器官冷保存的方式减轻,但是却无法完全避免[3].

    作者:李宁;唐其柱;朱金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基于16S核糖体DNA研究中国南方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方法 提取标本宏基因组DNA,扩增V4可变区后采用细菌16S核糖体DNA(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36例健康志愿者及49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腺瘤、腺瘤旁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门、科、属、种水平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学标记.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结直肠腺瘤旁组的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分布相似(P>0.05);结直肠腺瘤组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P<0.05),菌群分布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毛螺旋菌属、Blautia属、粪球菌属、卵形拟杆菌种丰度显著下降(P<0.05),而变形菌门、盐单胞菌科和海藻希万氏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高通量测序证实结直肠腺瘤患者有独特的菌群多样性和特征,提示特征性变化的肠道菌群可能参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过程.

    作者:王文佳;何杰;周有连;冯志强;张龙;赖晓波;王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科学家确定肾癌治疗新靶点

    据科学网报道,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课题组、杨财广课题组合作,确定了肾癌治疗的1个新靶点SPOP.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确定的首个肾癌药物靶标,也是中国科学家从基础研究发现到药物靶标确定合作研究的成功典范.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癌症细胞》杂志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青蒿素或可治疗糖尿病

    据科技日报报道,由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制的青蒿素药物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抗疟药物之一,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2月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这一药物或许还可以拯救数亿糖尿病患者.来自奥地利科学院CeMM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利用一种特别设计的、全自动化的分析方法检测了大量已批准药物对人工培养胰岛α细胞的作用,结果惊喜地发现青蒿素能够让产生胰高血糖素的α细胞变身为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研究揭示抗疟剂显现治疗前列腺癌潜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易正芳及同事近日的一项新研究报告称,抗疟化合物可抑制小鼠前列腺癌和肿瘤转移.相关成果12月14日凌晨发表于《自然-通讯》.前列腺癌的生长依赖雄性激素及其受体.临床试验表明,可阻断雄激素受体的药物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策略.但前列腺癌可能对这些药物表现出抵抗性,因为雄激素受体有替代表达形式,而目前的药物无法抑制它们.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食肉细菌或能对抗超级病菌

    一种自然存在的食肉性细菌能与免疫系统合作清除斑马鱼体内多重耐药菌志贺氏杆菌.研究人员近日将相关成果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期刊.这是噬菌蛭弧菌首次成功被用于抗菌治疗,标志着人们向战胜耐药菌或超级细菌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光照疗法或可分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沉积物

    一项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表明,每天1小时的光照治疗可分解小鼠大脑中类似于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会出现的沉积物.虽然这离在人类身上发挥作用还有很长一段路,但由于它看上去是一种安全的疗法,因此或许能很快进入人类试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纳米人工红细胞载氧治癌获进展

    据科学网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带头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在纳米人工红细胞高效治疗癌症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医疗材料》上.蔡林涛等构建了一种具有优良的携氧功能和能量智能响应的新型纳米人工红细胞,通过氧气干预线粒体的代谢获得高效的抑癌效果.该仿生的纳米体系具有红细胞类似的携氧和释氧功能,能够将氧气高效地输送至癌细胞内部直接干预线粒体代谢,显著提高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和活性氧的含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