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882
  • 国内刊号:1007-8096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82
  • 全年订价:30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临床医学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年1期文献
  • 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组织学形态显示,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胞质较宽,嗜酸性颗粒状或透明空泡状,肿瘤内薄壁窦状血管较为丰富.免疫组化:瘤细胞特征性α-inhibin、calretinin、CK-pan和CD99(+).特殊染色显示苏丹Ⅲ(+),PAS(-).结论 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是一种极少见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瘤的确诊.

    作者:卫惠杰;刘定荣;吴彤;刘凤;罗敏;傅春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乳腺粒细胞肉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均因偶然发现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组织学显示,瘤组织由较一致的原始细胞组成,弥散浸润,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短梭形及不规则形等,部分胞质呈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核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MPO和CD43(+),而CD3、CD20、CD30、CK、EMA和E-cad均(-).随访2例,1例病情稳定,1例死亡,另外1例失访.结论 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罕见,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等鉴别.

    作者:郭庆;王彩霞;陆珍凤;马恒辉;石群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穿刺活检前列腺癌72例病理形态学观察及Gleason分级

    目的 观察经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系统的Gleason分级.方法 收集经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的前列腺癌72例,复习HE组织切片,并依据2005年国际泌尿病理学协会(ISUP)修订的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系统进行分级.结果 72例前列腺癌中53例的主要及次要成分为3级结构(73.6%),59例主要及次要成分为4级结构(81.9%),12例主要及次要成分为5级结构(16.7%).结论 本组前列腺癌Gleason 4级结构与3级结构常常混合存在,而且4级结构相比3级结构更为常见.修订后的Gleason分级系统有助于对前列腺癌进行规范分级,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准确反映肿瘤的预后差异.

    作者:王云帆;缪琦;王淑芳;饶晓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例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并随访.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因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就诊.肿瘤均位于胰体近胰尾部,大径分别为3 cm和2.6cm;切面呈蜂窝状,囊内含清亮液体或灰红色液体.镜下见瘤组织由多个小囊腔构成,似疏松的海绵状、蜂窝状,囊腔直径0.1 ~0.5 cm;囊壁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胞质较透明;细胞核大小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CK7、CK20和CA19-9(+),CgA、Syn和CEA(-).结论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为胰腺罕见的肿瘤,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依据其特有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本病预后很好,恶性变的风险很小.治疗上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彻底切除可以根治.

    作者:李建华;刘光;周静;李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转移扩散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SP法检测93例IDC、25例乳腺导管内癌(DCIS)和17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DC中,P-选择素、CD44v6和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7%、82.79%和79.56%,P-选择素和CD44v6在IDC的阳性表达率高于DCIS和正常乳腺组织,nm23在IDC的阳性表达率低于DCIS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P-选择素、CD44v6和nm23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P-选择素和CD44v6高表达、nm23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选择素和CD44v6与IDC临床分期有关(P<0.05),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414,P<0.05).结论 P-选择素、CD44v6与nm23蛋白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恶性转化及转移扩散过程.

    作者:黄秀英;李凤玲;唐福兴;张颖;张素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本组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8个月~42岁,平均年龄29岁.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皮肤或皮下结节性肿块.肿瘤位于腹壁2例,前额、胸壁、腹股沟区和臀部各1例.肿瘤直径为1.5 ~4.5 cm,平均直径2.9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实到胶样.镜下肿瘤间质黏液变性>50%,背景血管明显.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或模糊的结节状,席纹状结构不明显;瘤细胞温和,梭形或星芒状,胞质淡染,胞界不清.所有病例均可见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特征性的脂肪蜂窝状生长构型.6例中4例见经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成分,1例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图像,1例部分区域为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组化示6例均至少局灶CD34(+),S-100和SMA均(-).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2例局部复发,未见转移.结论 黏液型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形态学亚型之一,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经典型相同,认识这种亚型的组织学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谢军;侯乍琼;张智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成人型外阴孤立性肥大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成人型外阴孤立性肥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报道1例成人型外阴孤立性肥大细胞瘤,回顾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进一步确认诊断,探讨其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女性,23岁.发现外阴肿物长达18年.CT提示阴蒂海绵体异常增大;MRI示外阴部肿物表现为与周边肌肉信号相似,界清.核医学MIBG显像显示外阴部放射性增强,提示异位嗜铬细胞瘤;奥曲肽显像示生长抑素受体(-);核医学血池显像示外阴部肿物处未见示踪剂(99mTcRBC)异常摄取.巨检:单一灰白色结节,切面质地细腻,无包膜.镜检:相对一致的肿瘤细胞在真皮层纤细的纤维间隔间呈结节状生长,围绕血管和神经,瘤细胞胞质丰富,呈红色、颗粒状,胞核圆形、染色质致密,核分裂象罕见,肿瘤局部可见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117、CD68,CD43和LCA弥漫强(+),α-AT和calretinin部分(+),Ki-67< 1%,瘤细胞胞质甲苯胺蓝染色呈深紫红色.术后随诊98个月,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成人型孤立性肥大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肥大细胞良性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关键在于认识肥大细胞,结合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染色可以确诊.

    作者:鲁涛;罗玉凤;王德田;钟定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恶性脑膜瘤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7例恶性脑膜瘤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0 ~ 78岁,平均年龄55.9岁.患者因抽搐、头痛、肌力减退、视力丧失等就诊.肿瘤位于大脑镰旁、额颞部、前颅凹及鞍上斜坡等.头颅MRI示病变不均匀异常信号及等信号影,增强扫描后病变出现明显强化.其中横纹肌样脑膜瘤2例,镜下见中等偏大、偏位核及胞质红染的横纹肌样细胞;乳头状脑膜瘤1例,镜下见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及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结构;间变型脑膜瘤4例,镜下见排列密集、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多见的癌样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MA和vimentin(+),CD34、GFAP和CK均(-);其中3例PR(+),Ki-67阳性指数为14%~57%.结论 恶性脑膜瘤(WHOⅢ级)较为少见,可分为横纹肌样、乳头状、间变型3个组织学亚型,具有高复发和高侵袭性生长特点,需与黑色素瘤、非典型畸胎样瘤/横纹肌样瘤、胶质细胞来源肿瘤、转移癌等鉴别.

    作者:方园;王鲁平;张玉萍;刘志钦;皋岚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胎婴儿成红细胞增多症4例尸检分析

    目的 观察成红细胞增多症胎婴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对4例成红细胞增多症胎婴儿的临床表现、外形、内脏结构以及胎盘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例成红细胞增多症均伴有胎儿水肿和腹腔积液,胎婴儿肝、脾、肺或肾中可见有核红细胞,胎盘绒毛肿大和水肿,胎盘血管中可见幼稚红细胞.结论 胎婴儿成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脏器血管内可见大小不一、幼稚不成熟的有核红细胞,其发生与母婴血型不合有密切关系.

    作者:葛素梅;邢宝玲;强贤;何晶;唐正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乳腺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乳腺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GAP)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58岁女性乳腺GA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左乳腺肿物,位于皮下、深达乳腺组织,边界不规则,直径2 cm,结节状;非坏死、干酪样肉芽肿病变;内见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属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类型,没有星状体;局灶脂肪坏死,有泡沫细胞及吞噬细胞浸润;小血管呈袖套状,管壁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主要为T淋巴细胞.脂肪坏死内残存厚壁血管,SMA染色血管壁不完整,乳腺导管和小叶未受累及.结论 GAP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临床表现及影学检查酷似癌,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诊断,同时要与乳腺其他自身免疫和特殊感染性疾病及癌引起的肉芽肿性炎区别,以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祁晓莉;王春艳;张轶华;杜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3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并复习同期国内报道的23例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年龄21~82岁,平均59岁.血清PSA水平20例正常,6例升高.病理学检查21例为单纯性,5例为混合性.12例进行了内分泌治疗,10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确诊时12例伴周围组织或脏器侵犯,8例有淋巴、血管侵犯,9例有远隔脏器的转移.长随访时间为17个月,截至随访时16例死亡,8例生存,2例失访;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23.2%.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化疗与否与患者生存时间关系密切(P<0.05),而血清PSA水平、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局部侵犯、淋巴血管侵犯及远隔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单纯性患者血清PSA往往不升高;手术与否、是否混合有腺泡腺癌成分以及临床分期均与预后无关;化疗是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唯一预后相关因素,对于术前穿刺病理提示为该病的患者,将化疗作为一线治疗可能会提高疗效.

    作者:温爽;郭爱桃;刘爱军;韦立新;王丽宏;侯震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甲状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甲状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和AB-PAS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60岁.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大体呈结节状,似有完整包膜,切面五彩状,可见黏液及钙化.组织学见肿瘤由充满胶质或稀薄黏液的滤泡结构和实性片状区域构成,未见明确乳头结构,但可见泡状核、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引人注目的是实性区域部分细胞胞质透明.免疫组化显示TTF-1、Tg、galectin-3和CK19(+),HBME-1、降钙素、CD10、RCC和vimentin(-).特殊染色:AB-PAS(+).结论 甲状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罕见亚型,组织形态学易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混淆,免疫组化及PAS染色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作者:位嘉;王燕;赵丽华;石柏;林竞;皋岚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成人胎儿型横纹肌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胎儿型横纹肌瘤(FR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成人右肩部的FRM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束带状、短梭形及卵圆形的肿瘤细胞交错分布,胞质丰富呈嗜伊红色,无细胞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象及坏死,有的瘤细胞可见横纹结构,瘤细胞间质局部呈黏液样.免疫组化:肿瘤细胞actin(HHF-35)、desmin、α-sarcomeric和vimentin均弥漫强(+),α-SMA散在(+),Ki-67增殖指数<5%;MyoD1、EMA、CD163和S-100均(-).结论 FR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横纹肌肿瘤,发生于成年男性者更为罕见.组织学上该肿瘤主要与高分化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相鉴别,后者往往具有显著的细胞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象.通常对FRM完整手术切除不会出现复发及转移.

    作者:杨文圣;邵巍;刘丹;戚沛霖;季天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心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分析心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发生于心的肿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组织特征.结果 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立方、柱状,核深染,大小不一,有异型.瘤细胞形成微囊、乳头状结构,可见SD小体、透明小体及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显示CK、PLAP、AFP和AAT(+),PAS亦(+).结论 心原发性卵黄囊瘤非常罕见,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何霞;季军;令文萍;陈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肾上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71岁.体检发现右肾上腺占位.查体:未扪及浅表肿大淋巴结.血压166/88 mmHg.血生化检查:Ca0.98 mmol/L(正常值1.15~1.35 mmol/L),血糖16.4 mmol/L(正常值3.9~6.1 mmol/L),醛固酮33.5 pg/ml(正常值73~ 239 pg/ml).胸部X线片示肺气肿改变.腹部B超示右肾上腺区探及低回声实性肿块,大小5.9cm×3 cm.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肾上腺上极前内侧,靠近腔静脉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大小6 cm×3 cm×2 cm,完整切除右侧肾上腺.病理检查巨检:灰黄色组织一块,大小8 cm×6 cm×3.5 cm,其上见灰白色结节1个,大小5 cm ×3 cm ×2.5 cm,有部分包膜;切面灰白色,质中,结节旁见正常肾上腺组织.

    作者:王亚丽;唐雪峰;许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伴发肝内胆管癌1例

    患者男性,42岁.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3年,间断上腹部疼痛5月余.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正常,睡眠可,尿色黄,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体温36.2℃,血压150/110 mmHg.心肺等未及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墨菲氏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腹部超声示肝硬化,肝左内叶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腹部CT示多发性肝癌,肝硬化.术中见肝左内叶及右前叶2个肿块,送病理检查.

    作者:刘汉忠;李振丰;舒清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胸腺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72岁.因多尿,多饮,消瘦16年,双下肢浮肿半月,以2型糖尿病人院.查体发现前上纵隔肿瘤后转入外科.MR示前中纵隔软组织肿块,大小4.3 cm ×3.2 cm,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欠清晰,与纵隔内血管壁及心包界限不清.左侧胸腔积液.术中见肿块位于前纵隔,质硬,6 cm×5 cm ×3 cm大小,与心包、主动脉弓粘连.病理检查 巨检:不规则组织多块,总计5.5cm×5 cm×2.5 cm大小,灰白、灰黄色;囊性变组织,内含血块样物,质韧.镜检:肿瘤大部分出血、坏死,边缘残存瘤细胞呈巢片状排列,癌巢间可见硬化的纤维间隔(图1),并可见残存的胸腺淋巴组织(图2);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境界清楚,排列较紧密,瘤细胞胞质淡染,因富含脂质多为透明状,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中央,可有轻度异型性,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间质可有出血.

    作者:解丽梅;刘亚敏;苗琴;史成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报道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是一种以淋巴结病变、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本病临床相对较少见,易与恶性淋巴瘤、肺结核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淋巴结肿大等疾病混淆.现报道1例我院近期收治的HNL,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儿女性,10岁.因双侧颈部红肿、疼痛半月余伴发热15天入院.查体:体温38.6 ℃,脉搏95次/min,呼吸23次/min,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温度正常,压痛明显,未触及明显波动感,无明显粘连.实验室检查:WBC 3.51×109/L,N 63.6%;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抗体均(-);咽拭子培养见少量甲型溶血型链球菌.B超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体积稍大,肝、胆、胰、腹腔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腮腺、颌下未见明显占位病变.初步诊断:颈部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廖林虹;雷英;曾繁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眼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2例报道

    眼内黑色素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黑色素性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细胞色素瘤,好发于视盘,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等部位罕见[1,2].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例1女性,44岁.左眼视力下降1年余.专科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手动/眼前,双眼眼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下方虹膜后粘连,晶体皮质完全混浊,眼底看不清;右眼虹膜纹理清楚、色素正常,眼底无异常.彩超检查示左侧晶状体近鼻侧后下方囊实性占位病变,大小1.08 cm×0.45 cm,边界清楚,晶状体及玻璃体内见不规则絮状回声;右眼未见异常回声.MR1示左眼肿物与睫状体关系密切,部分突入玻璃体内,与巩膜界限欠清,T1W1呈高信号,T2W1及脂肪抑制呈低信号(图1);右眼无异常.

    作者:何心堂;李艳菊;郑智勇;谢飞来;曲利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冰醋酸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中的不同作用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标本来自武钢总医院2010-2011年间临床手术切除和门诊活检组织,包括各种肿瘤组织以及胆囊、阑尾、甲状腺、胃肠镜活检组织等.1.2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厚3 ~4 μm.镜下比较未经冰醋酸酸化处理的苏木精和伊红染液与已经酸化处理的染液的不同染色效果.1.3试剂Harris苏木精:苏木精2.5g,纯乙醇25 ml,蒸溜水500 ml,钾明矾50 g,氧化汞1.25 g,冰醋酸20 ml;伊红染液:伊红20 g,蒸馏水500 ml,冰醋酸5ml[1].

    作者:郑明军;马华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我国病理技术学的发展

    病理技术学实际上是将医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的多学科技术融合发展后与传统病理技术相结合,或者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病理学,从而产生了病理技术学,是一个集传统病理技术和现代病理技术大成的学科.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展,可以预见病理技术学也将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伯沄;王文勇;闫庆国;黄高昇;张远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试述免疫组化中抗原热修复的注意事项

    自从抗原热修复(heat induced epitope retrieval,HIER)技术的文章于1991年发表后[1],HIER方法迅速应用于常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其被誉为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的革命性突破[2].HIER有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两种途径,直接加热如高温高压、高温煮沸、微波等;间接加热如水浴等.修复液主要有柠檬酸(pH6.0)、EDTA(pH9.0)、EGTA(pH9.0)等[3].虽然HIER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实验室,但是在使用时却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操作规程,导致同一组织切片在不同实验室所获得的染色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认为在应用HIER方法时需重点注意以下事项.

    作者:周洪辉;杨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环保试剂及超声组织处理仪在乳腺癌粗针穿刺中的应用

    常规乙醇一二甲苯制片法加上免疫组化染色往往需要1周时间,本文采用GS组织处理套液,利用超声组织处理仪处理粗针穿刺乳腺标本,不仅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且不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效果,其方法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10-2012-04间送检的乳腺粗针穿刺标本167例.GS组织样本制备套液及GS病理切片染色套液由哈尔滨格林标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钧镒JYCL-2型超声处理仪由山东鼎成医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Boond-max型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由德国徕卡公司提供.免疫组化一抗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检测系统为德国徕卡公司提供的Boond-max专利的Compact polymer(紧凑型聚合物)检测技术.

    作者:赵洁;付海洋;王成勤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