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882
  • 国内刊号:1007-8096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82
  • 全年订价:30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临床医学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年6期文献
  • GS无醛固定液与甲醛固定液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GS无醛固定液与传统甲醛固定液对不同类型组织的固定效果及抗原性的保存能力.方法 临床送检的活体组织标本115例,正常乳腺组织10例、乳腺癌50例、结肠癌20例、肺癌10例、卵巢癌10例、淋巴瘤10例及前列腺癌5例.同一组织,各取2块,分成2组,一组采用GS无醛固定液处理组织;另一组用传统甲醛固定组织,然后对2组所制切片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固定法所制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效果基本相同,阳性结果定位清晰、准确.结论 GS无醛固定液对组织的形态及组织内的抗原成分保存良好,它可以替代传统甲醛作为病理科常规组织固定液使用.

    作者:田玉旺;朱红艳;李红霞;朱培双;邢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乳腺癌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趋化因子12 (CXCL12)及其特异性受体4(CXC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XCL12、CXCR4在84例乳腺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XCL12、CXCR 4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水平(71.4%,65.5%)较正常乳腺组织高(22.6%,20.2%)(P<0.05);淋巴结转移组CXCL12、CXCR 4表达水平84.8%(39/46)、78.3% (36/4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5.3%(21/38)、50.0%(19/38) (P <0.05);CXCR 4与CXCL1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649,P<0.05).CXCL12、CXCR 4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 CXCL12、CXCR 4高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选择性阻断CXCL12、CXCR 4的作用对控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作者:刘凤磊;赵凤辉;王金穗;蔡玮;郭应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RUNX3基因多态性及免疫组化表达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及蛋白表达在锯齿状病变发生与癌变途径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法研究50例锯齿状腺瘤(SA)中RUNX3(rs2236851,C/T)的多态性,其中包括传统锯齿状腺瘤(TSA)40例,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10例以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并从SA中抽取30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用IPP(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的半定量分析,分析基因型与RUNX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SA试验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18.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基因型SA患者的RUNX3平均吸光度(0.27 ±0.16)较CC基因型患者的平均吸光度(0.28±0.18)明显降低(P<0.05).结论 RUNX3基因(rs2236851)位点可能与SA密切相关.

    作者:王琳;王鲁平;葛畅;许春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累及肾和淋巴结的IgG4相关性疾病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累及肾和淋巴结的IgG4相关性疾病病理活检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liVision法),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患者肾穿刺活检见肾间质中大量浆细胞浸润,主要为IgG阳性细胞,其中IgG4阳性细胞(>10个/HPF);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并节段双轨形成.腋下淋巴结活检显示,淋巴滤泡散在分布,部分滤泡呈萎缩状态,滤泡间区明显扩大,其内可见大量浆细胞增生,并掺杂较多小淋巴细胞及少量免疫母细胞.免疫组化示IgG阳性增生的浆细胞>50个/HPF.结论 IgG4相关性疾病是IgG4阳性细胞广泛浸润的慢性系统性疾病,累及肾时可出现小管间质性肾炎,多数会累及淋巴结.对激素治疗反映较好,停药后可复发.

    作者:何同梅;曲利娟;谢飞来;郑智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肝原发性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分析肝原发性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肝原发性癌肉瘤进行影像学、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上皮性肿瘤细胞和间叶性肿瘤细胞混合构成,包括不同分化程度的肝细胞癌和肉瘤成分.免疫组化瘤细胞EMA、CKpan、CK7、S-100、vimentin、Glypican-3、CD34、CD10、SMA、CD57和CD99均(+),灶性过渡区域瘤细胞EMA和vimentin(+),Ki-67增殖指数20%.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肺转移.结论 肝原发性癌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肿瘤,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物.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为主,但预后很差.

    作者:杨志慧;李桂梅;曹晓卉;殷正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肠浆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小肠浆母细胞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小肠浆母细胞淋巴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55岁.手术切除小肠不规则结节状肿物.镜下见浆细胞样分化的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小肠肠壁,并累及周围多个器官,瘤细胞胞质丰富,胞核偏位,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CD79a、CD138和CD10弥漫(+),CD38和EMA局灶(+),Ki-67阳性指数80%.κ轻链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术后肿瘤复发1个半月死亡.结论 小肠PBL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来源、高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差,生存期短.本例PBL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EB病毒检测阴性,因此其发生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放射治疗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作者:王宏伟;赵敏;陆云龙;金贻铎;丁会珍;陆江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伴有脑膜瘤结构特征的小肠恶性间质瘤

    目的 探讨发生在小肠、具有旋涡状结构的恶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及电镜特点.方法 对1例具有脑膜瘤样特征的GIST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研究,行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及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结果 镜检示瘤细胞似“脑膜瘤”样排列,细胞质丰富,核梭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117(+);PCR产物直接测序显示c-kit基因外显子均无突变;电镜示瘤细胞间可见桥粒连接.结论 GIST形态学上具有“脑膜瘤”样结构特征,免疫组化具有经典GIST的特征,电镜检测有助于确定诊断.

    作者:吴玲玲;何燕;时栅栅;吴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眼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结合文献对4例眼眶SF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4例眼眶SFT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6岁(37 ~ 57岁);左眼2例,右眼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及视力下降.光镜下SFT主要由梭形和类圆形细胞组成,呈无结构性生长,部分排列成束状、车辐状、席纹状等结构,间质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沉积,密集细胞区和稀疏细胞区交替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和vimentin均(+),2例bcl-2和CD99(+).随访1例3年后再次复发,1例远处转移并死亡.结论 眼眶SF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多少不等胶原纤维特征的间叶性肿瘤,对其确诊必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眼眶其他软组织肿瘤相鉴别.SFT的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料,肿瘤的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不相关.肿瘤完整切除是预后良好的因素,对所有的SFT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黄彩虹;丁永玲;丁志燕;刘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例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3岁和56岁.肿物大径分别为4.4 cm和4 cm.2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片状排列,局部略呈车辐状、束状、旋涡状,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vimentin、CD21和CD23均(+),CK(-);例1 EMA(+),CD35(-),EB病毒(+);例2 CD35(+),EMA(-),EBV(-).例1放弃治疗,随访2个月,目前带瘤生存;例2接受了肿物扩大切除,术后25个月复发,拒绝再次手术,目前带瘤生存32个月.结论 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非常罕见,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及EB病毒检测.

    作者:周全;韩一丁;毛美玲;昌红;高颖;刘红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120ctn、Kaiso及MTA2基因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p120连接蛋白(p120ctn)、Kaiso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2(MTA2)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与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7例胸腺瘤、3例胸腺癌和18例正常胸腺组织中p120ctn、Kaiso和MTA2的表达.结果 正常胸腺上皮细胞中p120ctn为细胞膜(+),Kaiso和MTA2为(-).胸腺瘤细胞中出现p120ctn胞膜弱(+)和胞质异位(+),阳性率为76.6%(105/137);在胸腺瘤细胞胞质中,Kaiso阳性率为69.3% (95/137);MTA2主要表达于胸腺瘤细胞核,阳性率为70.8%(97/137).胸腺瘤细胞中,p120ctn异位胞质表达、Kaiso胞质表达及MTA2核表达阳性率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Kappa=0.559,P<0.001;Kappa =0.512,P<0.001;Kappa=0.652,P<0.001)和相关性(r=0.733,P<0.001;r=0.652,P<0.001; r=0.708,P均<0.001),并与组织学分型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高危(B2、B3型)胸腺瘤组的p120ctn、Kaiso和MTA2阳性率均高于低危(A、AB和B1型)胸腺瘤组(P<0.001),Masaoka Ⅲ/Ⅳ期胸腺瘤组均高于I/Ⅱ期胸腺瘤组(P <0.001).结论 p120ctn和Kaiso同时胞质(+)及MTA2胞核(+)增强与胸腺瘤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临床分期呈正相关,3种基因表达的定位和强度可反映出胸腺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李莉;谢成耀;王妍;王恩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胃恶性血管球瘤1例

    患者女性,52岁.上腹部不适1月余.外院胃镜检查示胃窦部隆起性病变伴溃疡出血,余未见异常.临床诊断:胃窦溃疡病变.于本院手术治疗.病理检查 巨检:胃大部切除标本,大弯13 cm,小弯8cm,胃窦小弯侧见一溃疡直径1 cm,溃疡下方见一肿块大小2cm×1.5 cm,切面灰白色,质中,界清.

    作者:姚秀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阑尾类癌2例

    例1女性,42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查体:右下腹有压痛,以麦氏点为重,伴反跳痛、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11.2×1012/L,中性粒细胞92.6%.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术中见腹腔内大量淡黄色脓液,阑尾充血肿大,被覆脓苔,长约6cm,行阑尾单纯切除术.半个月后行部分右半结肠及回肠切除术.例2男性,29岁.因突发脐及周围持续性腹痛2h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8.6×1012/L,中性粒细胞70%.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术中见阑尾充血、水肿,表面无脓苔,无坏疽及穿孔,行阑尾单纯切除术.

    作者:李晓敏;于哲;郝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臀部富含色素性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1例

    患者男性,40岁.发现右臀部包块半年入院.2年前行右臀部肿块切除术,当地医院病理诊断:纤维肉瘤.体检:右臀部触及一质硬包块,压痛,边界欠清楚,活动度差,表面无溃疡、波动感,腹股沟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盆腔CT示右侧臀大肌肿胀并肿块,肌间隙模糊,累及皮下脂肪层,未侵及皮肤.行肿瘤切除+臀大肌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包块约10cm×7 cm,呈分叶、结节状,位于臀大肌和臀中肌间隙,与臀大肌黏连、浸润并沿肌间隙向四周延伸,界限较清楚,邻近皮肤、黏膜未发现色素沉着.术后随访24个月,未见腹股沟淋巴结、肝、肺、骨转移.

    作者:孙敏;黄东;李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尸检2例报道

    胎儿心脏横纹肌瘤(FCR)多发生于<1岁的胎婴儿,十分少见.本文报道2例胎儿尸体解剖时发现的FCR,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变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等.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例1,胎龄36 +1周.其母33岁,孕2产1,孕期定期产检,无放射线、毒物及药物接触史.家族史不详.孕34周时超声检查显示四腔心结构清楚,左心室后壁可见直径1.8cm分叶状中等略强回声,向前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窄处宽约0.3 cm;

    作者:王爱春;孙笑非;汪颖南;卢利娟;孙云飞;顾依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胃颗粒细胞瘤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神经鞘瘤1例报道

    颗粒细胞瘤(GCT)是一种由胞质呈嗜伊红的圆形或多边形的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体的多个部位.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消化道且与鳞状细胞癌和神经鞘瘤伴发的颗粒细胞瘤,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3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入院.上消化道钡餐示食管下段4.5 cm处有不规则充盈缺损,壁僵硬,蠕动消失.内窥镜32~36 cm处见环腔2/3周的隆起溃疡样病变,表面结节感,质脆、易出血,病变致管腔狭窄.活检病理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遂行食管癌切除术,术中见胃底前壁浆膜面有一质韧结节.送快速冷冻病理.

    作者:江晨;杨彦华;于建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的病理诊断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是目前尚未被广泛认识的由单克隆浆细胞或淋巴浆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沉积病.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由淀粉样蛋白沉积所致的器官肿大和功能障碍.病理学特点:淀粉样蛋白沉积物HE染色呈无定形、有裂纹的嗜伊红物质;刚果红染色(+),偏振光下呈特征性苹果绿双折射;免疫组化染色淀粉样P成分(+),为λ或κ轻链限制性;电镜下可见随机排列的原纤维结构;沉积物周围浆细胞增多并可能表达与淀粉样沉积物一致的轻链限制性.血清和尿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认识和掌握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对早期发现此病并对早期诊断浆细胞或淋巴浆细胞肿瘤十分重要.

    作者:孟宇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DX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锯齿状癌变通路被认为是仅次于传统“腺瘤一癌”成瘤途径的第二条重要癌变通路.目前迫切需要更多分子水平的指标成为发现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早期癌前病变的依据,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可以检测到CDX2基因甲基化,因此,正确认识CDX2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关系对早期预防和诊断、治疗结直肠癌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春伟;王鲁平;葛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微小RNA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croRNA)是一类长度为18 ~24个核苷酸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不仅参与个体发育、细胞凋亡、增殖、分化;还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研究发现,miRNA的表达失调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也很密切.

    作者:李敏;张建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的应用及体会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免疫组化双染)实验结果对比直观,所带来的诊断信息量远比传统单染高,尤其对于标本量少的病理组织更具有显著优势,给病理医师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免疫组化双染因为步骤多、耗时长、干扰因素多,所以长期以来只在一些研究实验中被应用而没有用于辅助病理诊断工作中.随着免疫组化检测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快捷型非生物素免疫组化检测放大系统的应用[1],免疫组化双染的实验步骤和时间也大大缩短,可以应用于病理科的日常工作中.现笔者就工作时对免疫组化双染的工作经验,对染色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条件选择进行介绍.

    作者:林婷;陈惠玲;李萍;杨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制组织芯片测试GS试剂对组织抗原的保存效果

    我们自制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对乳腺疾病组织中vimentin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检测,用来测试GS试剂对组织抗原的保存情况,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1年7月至12月资料齐全的乳腺疾病存档蜡块80例,其中乳腺纤维瘤20例,乳腺癌60例;患者术前未进行放疗或化疗.所选取的蜡块当时均是经GS无醛固定液固定、GS系列脱水透明套液试剂制作而成.主要仪器和试剂 Leica染封一体机,Leica-Band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GS系列试剂(哈尔滨格林标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vimentin(即用型)和Maxvision试剂盒均购置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Leica机用Bond Polymer Refine Detection染色试剂盒.

    作者:孙廷谊;谢红建;孔令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如何做好基层医院病理科医师

    病理诊断是各种疾病诊断手段中直接、客观、可靠的诊断,被誉为诊断中的金指标,在医疗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临床医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病理科所签发的报告也具有法律责任.病理科诊断水平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诊断水平,病理医师的正确诊断,会直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制定和选择,并能促进临床医师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如何做好基层医院的病理医师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内容.

    作者:李艳;景洪彪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