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CD)基因重排检测分析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组织学形态典型的36例CD和不典型疑为CD的11例,进行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及结果分析.结果 36例CD病理组织学分型:透明血管型(HV)29例,浆细胞型(PC)4例及混合型(mixed/HV-PC)3例.根据临床病变累及部位分型:局限型(LCD) 19例,多中心型(MCD) 17例.11例可疑CD中LCD 3例,MCD 6例,未分型2例.基因重排分析结果:28例DNA质量≥300 bp,其中19例CD中1例IgH发生克隆性重排,9例可疑CD中3例IgH发生克隆性重排,1例IgH和TCRG均发生克隆性重排,另有1例TCRB和TCRG均发生克隆性重排.19例DNA质量<300bp的病例均为胚系构型.28例有效检测病例中24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其中4例克隆性重排者和19例胚系构型者随访均生存,1例胚系构型者随访至28个月时死亡.结论 基因重排分析对CD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Ig和/或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提示单克隆性增生具有恶性转化趋势和潜能,对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琳;应建明;薛丽燕;邹霜梅;山灵;邱田;吕宁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24在卵巢癌实体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01-06-2007-04间卵巢癌手术切除标本53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结合病例随访结果分析CD24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①53例卵巢癌病例中,42例(79.2%)CD24(+),其中24例以细胞膜阳性为主,18例以胞质阳性为主;②胞质CD24阳性者与FIGO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Log-rank生存分析法显示,胞质CD24阳性者无瘤生存率及复发时间低于胞膜阳性者(P<0.05).结论 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2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率较高,可为寻找潜在治疗靶标提供新思路;CD24不同的表达模式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爱春;王昀;顾依群;陈薇;刘爱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和CD147的表达与胃肠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GISTs组织中MMP-14和CD147的表达,分析MMP-14和CD147与各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GISTs组织中MMP-14和CD147的阳性率分别为94.2%和97.1%,MMP-14阳性表达程度与GISTs的危险度、CD147表达及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P<0.05);CD147阳性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 MMP-14阳性表达与GISTs危险度关系密切,可作为GISTs危险度的潜在评价指标.
作者:潘献柱;吴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探讨其组织来源、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4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织病理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4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20~ 64岁,平均年龄50.2岁;黏液瘤均位于左心房.除1例没有临床症状外其余均有胸闷、心悸、气促.镜下大量黏液样基质中可见散在或灶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细胞呈星芒状、梭形、圆形或卵圆形,核深染,局部可见多核瘤细胞.免疫组化:14例vimentin均(+),SMA灶性(+),Ki-67(-);6例calretinin灶性(+).结论 左心房黏液瘤可能起源于原始多潜能间叶细胞,可向平滑肌分化;但部分细胞calretinin(+).组织病理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该瘤复发率较低,预后较好.
作者:何霞;季军;令文萍;陈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皮肤神经鞘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皮肤神经鞘黏液瘤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5例皮肤神经鞘黏液瘤患儿,发病年龄2个月~13岁,平均年龄4.4岁.肉眼观察肿瘤无包膜,切面灰褐、灰黑色,质中等,部分呈黏液状.镜下瘤细胞呈明显分叶状排列,小叶间有纤维性间隔,小叶内有大量黏液,瘤细胞呈星状或梭形,罕见细胞异型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PGP9.5、NSE、CD34和vimentin均(+),calponin、HMB45和Melan-A部分(+),而S-100(-).组织化学:阿尔辛蓝(pH1.0)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含有硫酸黏液,阿尔辛蓝(pH2.5)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含有酸性黏多糖;Masson三色染色显示肿瘤内含Ⅳ型胶原基底膜样物质.术后随访提示预后较好,无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以病理学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特殊染色有助于明确皮肤神经鞘黏液瘤的诊断.
作者:曹娟;文飞球;徐金永;李红;王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发生在胸腔的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3例发生在胸腔的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形态、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进行观察,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癌组织由两种不同细胞成分构成,一种构成腺样、筛状结构,癌细胞呈柱状或印戒样,核染色质深;另一种构成实性巢团状、菊形团样结构,癌细胞呈小的卵圆形,胞质少,淡红染,核染色质细,肿瘤间质内血窦丰富.3例肿瘤细胞Syn和CK8/18(+),1例CgA(+),另1例CEA和CD56(+);但TTF-1均(-).电镜下部分瘤细胞有少量神经分泌颗粒.结论 胸腔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肿瘤双重特点的肿瘤,诊断依靠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检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尚不确定.
作者:孙珠蕾;张蕾蕾;于起春;余波;何燕;陆珍凤;吴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发生来源.方法 复习1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0岁.CT示左侧卵巢巨大、多房、囊实性包块,界限清楚.巨检:肿瘤18.5 cm×17 cm ×7 cm大小,表面光滑,局部破溃,破口处有黏稠的黏液样物流出,切面多房囊实性,囊性部分含黏液样物质,其中一个房内充满皮脂毛发样物;实性部分灰白色,黏滑感.镜检:肠型黏液性上皮细胞呈复层,瘤细胞核大,核分裂象易见,局部腺体共壁或呈筛孔状,间质内未见浸润;其中1个囊腔内衬鳞状上皮,可见毛囊、皮脂腺、汗腺等成分,并可见胃肠型上皮.免疫组化:黏液性上皮CK 7和CK20(+).结论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少见,发生上皮内癌变者更为罕见.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可能起源于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胃肠型上皮成分.
作者:刘磊玉;周赤;荪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性淋巴瘤(PM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PMB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PMBL中男性2例,女性1例.其中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纵隔肿块,其中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另1例表现为胸骨肿块.光镜下可见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伴不同程度的硬化性纤维性间质背景,瘤细胞被硬化的胶原纤维束分割;瘤细胞中等偏大,胞质丰富透亮,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可见少量呈分叶状异型核的大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和CD79a均(+),CD3和CD5均(-).其中2例CD30(+),1例CD23(+);Ki-67阳性指数>70%.结论 PMB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形态学表现多种多样,光镜下易误诊,诊断需依靠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相关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陈敏;刘勇;路名芝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瘤病(M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1例MA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及组织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3岁.因发作性癫(痫)1年余人院.MRI示右顶叶皮质内约2.6cm×2cm大小团片状短T2、长T1及等T1异常信号.镜检示脑膜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增生,并围绕在皮质内的小血管周围,伴有钙化和砂砾体形成,病灶内可见残存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CD34(+);残留的胶质细胞GFAP和Olig-2(+).结论 MA为脑皮质良性病变,预后良好.形态学上MA需与侵袭性脑膜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鉴别.
作者:葛畅;王鲁平;许春伟;刘志钦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例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4岁.肿块发生部位分别在肩胛区、臀部及前臂.临床表现均为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伴压痛.MRI示肌肉筋膜层出现软组织肿块,界限欠清,沿筋膜层向肌内生长.镜下均可见纤维组织瘢痕样增生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肌间散在一些神经节细胞样或横纹肌样大细胞,胞质丰富,呈嗜碱性,并可见少量横纹肌组织因受到压迫而萎缩.免疫组化示vimentin、calponin和SMA均(+).3例随访8个月~2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增生性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肌筋膜的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此种特殊性纤维母细胞可因外伤或其他诱因而迅速增生.对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若MRI上发现肿块位于肌筋膜层时,应考虑增生性筋膜炎的可能.
作者:李霞;朱正龙;刘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生物学行为特点.方法 观察5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文献,探讨其生物学行为特征.免疫组化采用SP法.检测用抗体包括vimentin、actin、a-SMA、MSA、CD117、CD34、CK、Syn、CgA、LCA、desmin、CD99、S-100、EMA和Ki-67.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2岁(34 ~ 65岁).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肿物直径为0.8 ~5 cm(平均为2.4 cm).巨检:肿物界清、无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实.镜检:肿瘤组织呈结节分叶状,被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薄壁的血管或血窦周围排列,呈血管外皮瘤样或实性巢团状,瘤细胞核圆形,可见核仁,未见核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0~3个/50 HPF),未见病理核分裂象.1例瘤体直径5 cm者瘤细胞较密集,有局灶异型,核分裂象(1个/50 HPF),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肿瘤.免疫组化:vimentin、actin、a-SMA和MSA均(+),余CD117、CD34、CK、Syn、CgA、LCA、desmin、CD99、S-100和EMA均(-),Ki-67阳性率<2%.5例均行胃肿块切除.随访8个月至5年,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胃血管球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与软组织血管球瘤比较,具有自身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的特征.
作者:武彤彤;吴春莲;杨清绪;蔡方;张发仁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698例参加宫颈癌筛查的适龄女性采用宫颈刷取材,宫颈液基细胞学制片2张,一张用硫堇-Feulgen染色后,采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对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另一张行巴氏染色做常规细胞学检查.任一个结果为阳性均建议行阴道镜或阴道镜指导下取活检,以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二种方法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随访到活检结果者221例,其中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测出198例阳性,常规细胞学检测出78例阳性,活检发现CIN2以上病变100例,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相对敏感性为96%,相对特异性99.6%,常规细胞学检测相对敏感性为40%,相对特异性为99.8%,虽然阳性预测值略高于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技术,但是有25例漏诊.结论 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技术较常规细胞学敏感性高,特异性也较好,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方法之一.
作者:田玉旺;刘光;周建;高亮;朱晨雁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患儿女性,1个月.出生时发现上颌牙切牙区牙槽包块,表面淡红色,带蒂,大小0.6 cm ×0.5 cm ×0.3 cm,质中.出生1个月后,行外科手术带蒂完整切除.病理检查巨检:灰白、淡红色肿物1个,0.6 cm ×0.5cm×0.3 cm大小,境界清楚,带蒂,切面灰白色、质中.镜检:肿物被覆有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其下平滑肌纤维增生(图1),排列呈编织状或束状,细胞温和,未见核分裂象;其间散在少许神经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分界不清(图2).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呈vimentin、SMA(图3)和desmin(图4)(+),S-100、NSE和PGP 9.5散在(+).
作者:黎关仁;徐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患者男性,24岁.发现右颞部肿块3年,渐进性增大.病变部位从无疼痛感,有间歇性痒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8×109/L,嗜酸性粒细胞0.36×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稍有增高(7.5%).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界限不清.病理检查巨检:灰白、灰红色碎组织一堆,大小2.7cm×1.5 cm ×0.8 cm,切面灰白、灰红色,质稍韧.镜检:病变呈多结节状,弥漫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图1),淋巴滤泡中可见嗜酸性物质沉着,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图2),未见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结节间区间质纤维化(图3).
作者:庞俊伟;陈东;闫攀攀;马春花;王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患者女性,43岁.突发腹痛伴发热6h人院.腹部立位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诊断:消化道穿孔.剖腹探查术见小肠局部扩张,近回盲瓣有一穿孔,大小2cm×l.5cm,穿孔周围质脆,触之易出血,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既往偶有腹痛,无慢性腹泻和对谷物过敏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病理检查巨检:近回盲瓣处见9 cm ×3 cm ×2 cm大小的隆起型肿块,伴穿孔;切面灰白色,质地脆硬,鱼肉状.镜检:肠上皮完全被肿瘤细胞破坏,瘤细胞弥漫生长,侵犯小肠全层.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异型性不明显,中等大小,核圆形或卵圆形深染,核分裂象较少见,少量淡染胞质,常位于胞核一侧(图1).
作者:张永胜;何林明;徐龙江;崔红霞;赵海峰;冯一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室管膜下瘤是神经系统少见的生长缓慢的非侵袭性良性肿瘤.50% ~ 60%肿瘤好发于第四脑室,30%~40%为侧脑室,少见部位为第三脑室、导水管区和透明隔,在脊髓的室管膜下瘤好发于颈髓和颈胸段髓内或罕见于髓外[1].发生于脑实质者罕见.现报道1例脑实质及1例侧脑室室管膜下瘤,探讨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孙屏;张熔熔;唐威;万佳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肾穿刺冷冻切片荧光染色是明确肾脏疾病病理检查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荧光染色可以判断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以及沉积的形态、部位和强度等.如果固定剂选择不适宜,就会导致组织破坏、结构不清晰,对随后的免疫荧光染色产生很大影响,假阳性率高,定位不准确,易造成误诊[1].为此,我科近2年来,对938例肾穿组织冷冻切片选择了不同固定剂固定,并进行了免疫荧光染色的观察,寻求一种佳的固定剂.
作者:朱小兰;张威;骆新兰;武鸿美;姚军;刘雪峰;豆文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随着细胞病理学技术的发展,新柏氏TCT制片技术广泛应用于宫颈-阴道脱落细胞学领域,在非妇科领域也得到了发展,TCT制片克服了传统方法所难以避免的问题,优势十分显著[1-3].手工滴片目前多用于宫颈细胞学DNA定量分析的制片,也可用于非妇科细胞学诊断.我们对本院600例非妇科标本同时进行传统涂片、TCT制片及手工滴片,比较3种方法的制片效果和细胞形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作者:赵宇阳;李春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电镜制作技术是肾穿刺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而包埋剂的配制则是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DMP30的剂量对配制包埋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组织来源及处理: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以及外院送检的肾活检标本85例,肌肉组织5例.所有组织切片均为0.1 cm×0.1 cm×0.1 cm大小,置入4℃ 3%戊二醛固定液中前固定8~12h,充分漂洗干净置入1%锇酸后固定1.5h,蒸馏水洗3次.
作者:姚军;骆新兰;朱小兰;武鸿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以血浆IgG4水平升高、病变组织中IgG4(+)浆细胞的绝对值(通常>50个/HPF)和IgG4(+)/IgG(+)浆细胞比值(截断值>40%)共同升高及炎性纤维硬化性改变为特点的特殊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的病名及概念演变、IK4相关硬化性疾病与结外Rosai-Dorfman病的关系及诊断标准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作者:吕晶;刘红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合格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能正确反映抗原在相应特定组织细胞的特定位置中的表达情况.优化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如组织固定、抗原修复和抗体种类等,确实可以提高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并不能支持染色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抗体和相关试剂的有效性,因而需要在每次实验时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来确保染色结果的真实性,以检测是否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中对照的设置包括试剂对照和组织对照.
作者:张富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PAS作为一种特殊染色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糖原、中性黏多糖、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基质、真菌孢子或菌丝等物质,广泛应用于人体和实验动物组织的诊断和研究,甚至有时可以替代HE染色.对癌、低分化腺癌、肾小球肾炎、真菌感染等的临床病理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本染色效果不太稳定,往往着色很浅或不显色.本室经过200例实验,对影响其染色效果的因素加以总结分析,并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染色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并和大家商榷.
作者:郭效忠;刘春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肺Wegener肉芽肿病(WG)/肺肉芽肿病伴多血管炎(GPA)是常累及肺的系统性血管炎的一种,主要组织学改变是肺实质的坏死、血管炎症和肉芽肿形成,同时伴有各种其他组织学改变,如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机化性肺炎、肺泡出血等.本文结合工作中的病例,系统介绍Wegener肉芽肿病临床病理改变,以期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水平和诊断能力.
作者:孟凡青;孙琦;张德平;蔡后荣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