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882
  • 国内刊号:1007-8096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82
  • 全年订价:30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临床医学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年8期文献
  • 阴道良性混合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阴道良性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阴道良性混合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女性,40岁.因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症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发现阴道壁接近处女膜缘处有一直径2 cm肿物,遂行剥除.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呈腺样及小团巢状分布,局部呈黏液乳头状,部分区域细胞呈梭形,核大小较一致,偶见核分裂;肿瘤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界限.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bcl-2、CD99、ER、PR、CD10、CK7和AE1/AE3(+),CK8/18弥漫(+);鳞状上皮34βE12和CK5/6(+),SMA灶状(+);Ki-67增殖指数为3%,p63、GFAP、CK20、CgA、Her-2、S-100和CA125均(-).病理诊断为阴道良性混合瘤.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阴道良性混合瘤是由间叶性成分和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构成的混合性良性肿瘤,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

    作者:许春伟;李静;王鲁平;葛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总结1例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并行免疫组化和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患儿女性,7岁.2年内面部、四肢及躯干部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疱破后结痂,遗留痘疮样瘢痕,伴长期间断发热.皮肤活检:表皮内见多房水疱,水疱内、真皮层及皮下脂肪组织可见中等大小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部分围绕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呈小叶状分布,伴血管中心性浸润和坏死.肿瘤细胞间穿插分布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CD45 RO、CD8、TIA-1、穿孔素、粒酶B和LMP-1(+),而CD56(-);原位杂交EBER(+).结论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是好发于儿童的罕见皮肤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皮疹特点、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综合分析.

    作者:王蔚;陈晓东;杨慧兰;彭大云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PM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以及院外会诊PMA手术病例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0.3岁.3例中2例表现为头痛,其中l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另1例有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2例肿瘤位于鞍区,1例位于小脑.影像学示2例鞍区肿瘤为实性肿瘤,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另1例小脑肿瘤为囊实性病变伴有环形强化.结果 镜下病变区肿瘤由双极性梭形细胞组成,间质疏松、内含黏液,部分区域内瘤细胞围绕血管分布,形成血管中心性生长模式;其中2例病变区未见Rosenthal纤维及嗜酸性颗粒小体.1例肿瘤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典型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结构;另一部分为梭形肿瘤细胞呈星网状散在分布于黏液背景中,部分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1例小脑肿瘤于手术切除后3个月复发,余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 PMA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特征与PA不全相同,也称为PA不典型型,手术后常易复发.早期出现脑脊液播散等侵袭性生物行为,属WHOⅡ级肿瘤.

    作者:桂秋萍;佟怀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比较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化(IHC)检测乳腺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并探讨HER-2基因扩增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FISH法检测HER-2基因状态的112例乳腺癌,与IHC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并对HER-2基因扩增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激素受体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2例浸润性乳腺癌中,HER-2基因扩增57例,其中IHC检测HER-2(3+)者27例,(2+)者29例,(1+)者1例,分别占IHC病例总数的96.4% (27/28)、48.3% (29/60)和5.3% (1/19).HER-2基因扩增与雌/孕激素受体呈负相关,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差异不显著.结论 对于IHC检测HER-2(3+)、(+或0)的病例可选择性做FISH进行确认,对于HER-2(2+)病例应常规进行FISH检测,以便更加准确和客观地对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价.

    作者:蔺会云;许春伟;李红霞;张立英;皋岚湘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胸椎具有肉瘤样特征的朗格汉斯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具有肉瘤样特征的朗格汉斯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以及预后等.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分析1例具有肉瘤样特征的胸椎朗格汉斯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患者女性,16岁.影像学检查示T12椎体溶骨性病变伴脊柱侧弯.镜下见病变组织具有肉瘤样特征:由大量圆形或卵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呈巢状或片状分布,可见中央性坏死;局部区域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多形性明显,细胞质深染,部分细胞核染色质呈粗块状,部分细胞可见纵行核沟,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部分肿瘤细胞CDla(+),langerin和CD68局部(+),S-100灶性区域(+),部分细胞CD56和CD4也(+);CK、CD3、CD20、MPO和TdT等均(-).肿瘤病灶外科刮出后未经其他辅助治疗.随访21个月,病变未见复发或进展.结论 并非所有具有肉瘤样特征的朗格汉斯细胞源性肿瘤都是高度恶性肿瘤,很可能存在一种低级别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作者:樊祥山;孟凡青;章宜芬;牡丹;吴鸿雁;姜少军;余波;陈洁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卵巢囊性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卵巢囊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l例卵巢囊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大体及镜下组织病理学表现,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30岁.右侧单房性卵巢囊肿,18.5 cm×l6.5 emx2cm大小,囊壁厚薄不均;镜下囊内壁由多层颗粒细胞构成,部分囊壁可见散布实性成片的颗粒细胞;瘤细胞胞质稀少,核圆形、卵圆形,部分细胞有核沟.免疫组化:颗粒细胞α-inhibin、CD99和vimentin呈(+).结论 卵巢囊性颗粒细胞瘤较少见,正确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特征为发现单纯一致的颗粒细胞、可见核沟及找到Call-exner小体或微滤泡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作者:汪颖南;顾依群;王爱春;张晓波;谢俊玲;卢利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肝假性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肝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与预后特征.方法 对4例肝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免疫球蛋白重链克隆重排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4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38~66岁,中位年龄52岁.2例有慢性肝炎病史(慢性活动性B型和C型肝炎各1例).肿瘤直径1 ~2.5 cm,平均1.75 cm.组织学上,肿瘤由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可见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上皮样组织细胞和无特征性的淋巴上皮病变,淋巴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可沿肿瘤周、肝门管区浸润.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为多克隆性.术后随访所有病例未见恶性转化.结论 肝假性淋巴瘤为罕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重排在肝假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宋全明;刘韦伟;潘丽;王守梅;陈颖;何妙侠;王洋;朱明华;张树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IHC二抗放大检测系统质控片的制备及评价

    目的 本研究分别采用不同表面修饰方法处理的玻璃载玻片为基质,以一抗为对象制备二抗放大检测系统质控片.方法 将小鼠IgG作为探针固定在玻片上,采用二抗放大检测系统对不同质控片的吸附结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戊二醛预处理的载玻片和硅烷化预处理的载玻片对蛋白吸附较好,反应活性高.结论 通过不同二抗放大检测系统的比较表明,MaxVisionTM和EliVisionTM Super放大检测系统的检测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EliVisionTM Super放大检测系统的显示灰度值与检测对象浓度的对数值线性化程度高.

    作者:林齐心;王小亚;黄以鹏;郑美云;孟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HER-2基因原位杂交方法学探讨

    目的 尝试用新型自动化原位杂交仪(HS400Pro)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步骤.方法 可有效降低实验所需探针浓度、提高杂交效率.对5例已知HER-2阳性的乳腺癌存档蜡块,采用动态杂交技术行2种不同DNA探针标记(DIG和FITC),分别用手工和HS400Pro全自动杂交检测系统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探针用专利杂交液按1∶40稀释后,采用新型自动化原位杂交仪37℃杂交12 h与手工37℃杂交18h结果一致.说明该仪器可以基本替代手工开展ISH.结论 自动化原位杂交仪的使用是实现ISH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好方法.但要继续扩大检测样本量,找出HS400Pro的佳杂交条件.

    作者:倪灿荣;郑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眼睑皮脂腺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眼睑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20例眼睑皮脂腺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治疗与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肿瘤由嗜碱性的皮脂腺生发细胞和分化的皮脂腺细胞组成,并形成不规则的小叶状结构.免疫组化:PCK、CK8/18、EMA和AR(+).结论 眼睑皮脂腺癌临床少见,需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相鉴别.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皮脂腺癌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作者:詹娜;汤永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骨和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骨和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复习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包括活检误诊的2例)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男女各3例;年龄21~ 74岁,平均38.8岁.其中3例为骨原发,2例为软组织原发,1例位于后纵隔及椎管内难以确定骨还是软组织原发.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局部肿块及压迫症状.影像学可见溶骨性破坏或软组织肿块伴斑点状钙化.组织学表现呈双向分化的特点,由未分化小细胞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软骨以不同比例构成,可见逐渐成熟的现象.免疫组化:小细胞CD99(6/6)、vimentin(5/6)和NSE(3/6)(+);软骨S-100(6/6)(+);小细胞间质及软骨基质呈不同程度collagenⅡ(6/6)(+).结论 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活检标本容易误诊,须结合组织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免疫组化表型与其他肿瘤相鉴别.collagenⅡ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有用标记.

    作者:杨莹;边莉;潘国庆;何金松;付红梅;王应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混合型原发性肝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2002-2012年间本院收治的12例混合型肝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7岁(平均53.9岁).10例伴有病毒性肝炎,8例合并肝硬化和脉管侵犯.肿瘤组织内可见不同比例的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存在于同一肿块内或不同部位,肝细胞性肝癌样区域可呈小梁状结构、假腺样型、腺泡型和实性型结构,癌细胞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核圆形,核仁易见;移行区癌细胞体积较小呈卵圆形,核深染而胞质较少,排列呈梁状、实性巢团或束状,间质纤维化明显.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癌细胞胞质淡染或伊红染,有/无黏液分泌,排列成大小不等的腺管或实性条索状结构,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结论 混合型肝癌是一种同时包含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病理组织特征的少见肝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要结合患者病史、血清AFP、CA19-9水平和影像学资料,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

    作者:李桂梅;梅佳;杨志慧;潘书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胃血管球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8例手术切除的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8例患者中男女各为4例,半数有右上腹痛症状.肿瘤均位于胃窦黏膜下,大直径1.5~3.5 cm,界限清楚.光镜下表现为大小一致、边界清楚的小圆形肿瘤,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细腻.7例无细胞异型,未见核分裂;1例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2个/50 HPF.该例经半年随访未见复发.8例肿瘤细胞vimentin和SMA(+),其中1例Dog-1呈弱(+),2例CD34呈局灶(+);AEl/AE3、NSE、chromogranin A、CD56、synaptophysin和CD117均呈(-).结论 胃血管球瘤是胃少见肿瘤,应注意与胃肠间质肿瘤、胃类癌、胃副节瘤和胃血管外皮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胃血管球瘤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或高风险胃血管球瘤的评估需要综合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性和有/无病理性核分裂等多项指标.

    作者:程羽青;吴丽莉;金晓龙;许海敏;袁菲;鲍永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卵巢环状小管性索肿瘤1例

    患者女性,36岁.月经不规律1年余,近5个月闭经.B超示右侧附件区10.5 cm×7.8 cm大小囊性组织,内见偏强回声.行右附件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卵圆形肿瘤1个,大小11 cm×10 cm×7 cm,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开时包膜易与肿瘤实质脱离;肿瘤切面淡黄色,质略硬、稍脆.表面附输卵管1条,长4 cm,直径1.5 cm.镜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肿瘤实质内大量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环管状结构,许多呈复杂性环管结构,即肿瘤细胞围绕多个粉染玻璃样基底膜样物质的小体排列为复杂的花环样结构;少数环管结构简单,小管中央仅有一个玻璃样小体,也有一些环管中央没有玻璃样小体或不明显,一些为没有中央管腔的实心结.

    作者:杨志敏;孟轶婷;张晓明;董颖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卵巢甲状腺肿伴乳头状癌1例报道

    卵巢甲状腺肿是一种单胚层高度特殊化的畸形瘤,在临床病理检查中并不少见,但卵巢甲状腺肿伴乳头状癌则很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4岁.月经经期延长3个月.彩超提示右侧附件包块.患者无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颈部未触及甲状腺肿大.1.2 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所用抗体包括TG、CK19、galectin-3、CA125、CDll7、Oct3/4和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作者:丁莉;邹先进;蔡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银染与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对比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B细胞淋巴瘤重要的危险因子[1].组织学诊断已成为Hp检测中的金标准[2].组织切片染色法较多,目前以W-S银染色效果佳,细菌清晰易辨,但费时且需一定技术.我们通过嗜银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检测胃黏膜中Hp的感染状态,观察Hp的形态变异及分布特点,以探讨球状Hp的检测方法.

    作者:沙莉;朱东兵;沈小建;环静;王海云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不同组织DNA提取的比较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病理学不仅能辅助诊断,而且在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DNA提取是分子病理诊断和相关科研中的关键步骤.提取高质量的DNA除了需要操作者的经验、高质量的试剂盒以外,组织的来源也很重要.对于病理科常用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来讲,往往不同组织来源的DNA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是制约后续分子病理检测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比检测了不同组织来源DNA的浓度和质量,并加以总结分析.

    作者:时姗姗;王建东;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影响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几点因素分析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繁多,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染色的终结果,所以保证染色的质量应贯穿于免疫组化染色的各个环节.现就我们科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与同行一起探讨几点关于保证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因素.1 染色前处理1.1 组织处理 组织固定要及时和充分,固定的基本作用是能更好的保持细胞和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防止组织自溶,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终止或抑制外源性和内源性酶活性.更重要的是大限度地保存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抗原性,防止抗原弥散.在组织固定液首选10%中性甲醛,固定时间在8~24h,固定液量>10倍组织块体积.

    作者:李晓锋;张冠军;王鸿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环保试剂与传统试剂冷冻制片效果的比较

    在日常手术快速病理工作中,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环保试剂替代传统试剂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GS试剂与传统试剂染色效果和诊断价值进行比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取自协和医院手术快速冷冻标本,每种标本各制做2套切片.GS冷冻病理切片染色套液(哈尔滨格林标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丙酮、乙醇、二甲苯均为国产分析纯;徕卡CM3050冷冻切片机和徕卡OCT包埋剂.

    作者:薛晓伟;王德田;李星奇;钟定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涎腺成涎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成涎细胞瘤为一种发生于腮腺或颌下腺的具有潜在侵袭性的肿瘤,通常出生时即已存在,肿瘤重现了原始涎腺的始基结构.成涎细胞瘤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虽然具有一定的特点,但肿瘤在组织学形态方面与多种其他肿瘤有重叠,诊断往往较为困难,而且预后很难预测,因此,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的病理学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着重对成涎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等作一探讨.

    作者:穆红;盖俊芳;吕翔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