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例此类病例,对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年龄为19 ~ 34岁,其中5例未生育,3例有生育史,4例血清泌乳素升高.因抑郁/焦虑或精神分裂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 17年.大体检查乳腺肿块直径2 ~ 12 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切面见小脓腔或小囊腔,直径0.1 ~0.5 cm,腔内有灰白或淡黄色分泌物;镜下观察8例均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典型表现.结论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可能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准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和减少复发,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程涓;丁华野;杜琳;杜玉堂;戴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胰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8例原发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WHO(2010)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标准进行形态评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38例中18例为女性,20例为男性;平均年龄49.9±14.9岁.其中功能型肿瘤17例,表现为相应的激素分泌症状;无功能型21例,多无临床症状或表现为急性胰腺炎.肿瘤大直径0.5~17 cm,平均3.6±3.1 cm.肿瘤主要由小圆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成团巢状、缎带状、腺样、实性;间质为丰富的薄壁血管,大多数情况下间质促纤维反应明显.免疫组化示CgA和Syn多呈弥漫(+),广谱CK和E-cadherin(+),vimentin、CD10和β-catenin(核)等标记则多为(-).组织学分级:19例为G1,10例为G2,9例G3(NEC).随访时间4~71个月;死亡5例,其中G3(NEC)4例,G21例.结论 胰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少见,应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及腺泡细胞癌等其他少见胰腺原发性肿瘤相鉴别.较高级别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相对较差.准确详尽的病理评估对指导治疗和提示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锋;朱翔;李怡婧;陈小曼;陶明;石雪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脊索样脑膜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12 ~54岁,中位年龄27岁;位于幕上6例,幕下9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部分患者出现面部麻木、嗜睡、视力下降等症状.影像学检查与典型脑膜瘤相似.MRI显示肿瘤结节状,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均未发现骨质破坏.病理大体观察肿瘤呈结节样,直径2 ~8 cm,切面均呈灰白色,实性、质较软.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小梁状或索状,间质为富含嗜碱性黏液的脊索样区,局部可见典型的上皮型脑膜瘤结构;脑膜上皮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缺乏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均(+),部分EMA(12/15)、D2-40 (6/13)、S-100 (5/15)和CK(2/15)(+);GFAP和brachyury(-).15例中10例获得随访,均存活,其中1例复发.结论 脊索样脑膜瘤为起源于脑膜上皮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临床需与脊索瘤和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等鉴别.
作者:陈勇;周军;吴晋蓉;余波;马恒辉;陆珍凤;周晓军;石群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讨论乳腺原发性高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分析1例46岁女性乳腺原发性高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并文献复习.结果 右乳肿物位于外上象限,直径3 cm,质硬,无触痛,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大体见肿物类圆形,切面灰黄色、分叶状,未见明显包膜,质脆;镜下脂肪母细胞多见,胞质可见单个或多个脂肪空泡,细胞核可见空泡压迹,见残存乳腺导管及小叶.免疫组化示S-100、MDM2、Ki-67和vimentin均(+),NF、ALK、SMA和desmin均(-).结论 乳腺原发性高分化脂肪肉瘤相当少见,临床与良性病变易混淆;细针穿刺时会误诊为良性;影像学与脂肪瘤难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特别要注意与一些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以免误诊.手术方式与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任平;宋春青;杜睿;刘红波;霍艳丽;祁晓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分析6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史、影像学、组织学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中5例主诉为腹部胀痛不适,2例肝轻度肿大、有触痛.腹部彩超、CT均提示多发性肝占位.4例提示肝细胞癌或转移性癌;2例提示肝囊肿.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菊形团样,瘤细胞形态多为单一性,血窦丰富.免疫组化示Syn、CgA、CD56、ckpan和villin(+),AFP、HepPar1、glypican-3、TTF1、CDX2、CK20和CK7均(-),Ki-67增殖指数为2%~15%.2例手术切除肿瘤,4例行介入栓塞化疗并单纯化疗.随访6例患者,1例死亡,5例状况良好.结论 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进展相对缓慢、罕见的恶性肿瘤,腹痛、腹胀是其共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常提示为多发性占位,确诊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记.手术完整切除加术后辅助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特征、诊疗时机和治疗方法.
作者:杨志慧;李桂梅;曹晓卉;梅佳;殷正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婴儿骶尾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婴儿骶尾部恶性肿瘤进行常规镜检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例婴儿骶尾部恶性肿瘤中4例女婴,1例男婴;患儿发病年龄从出生至4个月不等.肿瘤均原发于骶尾部,包括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胚胎性癌1例,未成熟性畸胎瘤2例,卵黄囊瘤1例,除4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有AFP的显著增高外,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结论 骶尾部恶性肿瘤相对少见,多发生在新生儿、婴儿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放、化疗,但预后较差.
作者:宫国良;陈静宁;张元鑫;周昭杰;刘晓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化疗前后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方法 总结与分析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大体特点、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结果 16例肝母细胞瘤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右上腹疼痛和腹部不适;血清肿瘤标记物AFP升高.肿瘤累及肝右叶11例,肝左叶3例,肝左右叶均累及2例.肿瘤大径平均值为13.1 cm(范围4.5 ~ 18 cm).镜下上皮型肝母细胞瘤10例,混合性上皮和间叶型4例,还有2例因经过化疗不便进行分型.免疫组化染色各抗体阳性例数与总例数比例分别为AFP 10/12、Hepa-1 3/8、GPC-3 3/3 、CK8/18 2/2、CK19 2/2和CD56 3/4.结论 肝母细胞瘤多发生于<5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多表现为腹部包块,血清AFP阳性.肿瘤多累及肝右叶,常为单发界限清楚的肿瘤,镜下为完全上皮型或混合性上皮和间叶型.化疗后的肿瘤组织形态可发生变化,免疫表型无特异性.
作者:安云霞;韦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黏液型软骨肉瘤(PIM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1例发生于右侧桥小脑角的黏液型软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患者39岁,女性.以右侧面部抽搐伴耳鸣1年余为主要症状.MR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镜下可见黏液背景下,有纤维间隔分隔的多结节结构,间质血管稀少;瘤细胞相互连接成条索状或簇状;瘤细胞有中等量嗜酸性的细颗粒状至空泡状胞质,细胞核圆形至椭圆形,核分裂活性低.免疫组化示S-100和vimentin(+),Ki-67阳性指数为2%,而CK、p53、EMA、CEA、GFAP、CK7、CD10、CD117和nestin均为(-).结论 颅内原发性黏液型软骨肉瘤罕见,需与副节瘤、脊索瘤以及转移性腺癌等进行鉴别,其确诊需结合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曾英;方三高;李艳青;马强;罗清雅;肖华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肿瘤组织进行大体、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和进行随访.结果 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1~74岁,平均53.5岁.肿瘤直径为2.4~14.5cm,平均6.29 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呈实性片状、梁状和腺泡状分布.免疫组化示EMA和Ksp-cadherin全部(+),13例CD117(+),12例CK7(+),3例胞质CD10(+);vimentin均为(-),Ki-67阳性计数<3%.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 ~53个月,均存活.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临床少见、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瘤体较大,预后较好.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电镜及遗传学改变,为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敏媛;张丽华;杨树东;梁加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原发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甲状腺原发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5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多汗等症状,双侧甲状腺进行性、弥漫性肿大.术中见病变境界欠清晰,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触之易出血.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甲状腺组织并累及周围横纹肌,可见核沟,背景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Langerin、CD1α和S-100强(+).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 甲状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非常罕见,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的证据,临床易与低分化癌混淆.
作者:刘冲;宋国新;张智弘;范钦和;李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例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的临床资料、大体形态、组织学表现、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结果,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孕周分别为11周、14周和35周.3例大体检查均显示为两个分离的组织,一个为正常胎盘,一个为葡萄胎.正常胎盘绒毛发育良好,葡萄胎绒毛水肿.免疫组化示两部分的绒毛对p57,p53,Ki-67呈不同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显示葡萄胎绒毛的细胞滋养细胞为二倍体.结论 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病例较为罕见,正确诊断对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免疫组化p57和荧光原位杂交对诊断有帮助.
作者:汪颖南;沈丹华;刘芳芳;陈云新;顾依群;钟萍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检测Pontin在结肠癌组织、腺瘤组织和切缘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结肠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对预后的判断意义.方法 收集86例结肠腺癌(腺癌组)、60例结肠腺瘤(腺瘤组)和60例结肠癌旁正常组织(切缘黏膜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中Po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 Pontin在腺癌组、腺瘤组、切缘黏膜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6.3%、31.7%和15%,Pontin表达的阳性率依次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肠腺癌组中Pontin的高表达与分化差、有淋巴结转移、Ⅲ+Ⅳ期、肿瘤直径>3 cm、浸润深度达浆膜及以外Ki-67高表达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炎细胞浸润、部位无关(P>0.05).Pontin高表达患者的预后差(P<0.01).结论 Pontin的高表达可能促进结肠癌的进展,检测Ponti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结肠癌预后.
作者:张谷月;张志勇;崔永兴;闫继东;吴晨鹏;冯俊伟;陈颖;沈福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女性,37岁.右足跟因鞋子摩擦破溃出血1月余,愈合后皮下出现一个暗紫色的斑块状新生物,遂来我院门诊就诊,给予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小块带皮肤组织,0.5 cm ×0.5 cm×0.4 cm大小;切面暗红色.镜检:病变位于真皮的网状层内,由增生的不规则形毛细血管型血管结节组成(图1),结节周边可见扩张成新月形的血管腔,结节呈炮弹头样向腔内突起(图2),结节内毛细血管管腔原始、不明显,主要由增生的短梭形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细胞组成(图3).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细胞CD34(+)(图4),血管周细胞SMA(+)(图5).
作者:袁修学;夏小丽;龚立刚;袁静萍;曾盼;杨月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男性,67岁.体检发现甲状腺肿块半年.查体:甲状腺未及明显肿大,左侧质地不均,可及大小2 cm×2.3 cm结节,边界欠清,质韧,无明显压痛,随吞咽活动.彩超示甲状腺增大,内有多发非均质性结节,考虑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ECT示左侧甲状腺肿大,整体吸锝功能正常,甲状腺下部有温结节.患者2009年左侧肾透明细胞癌手术切除.行甲状腺肿块切除术,切除肿块送检.病理检查 镜下见甲状腺滤泡增生,滤泡间有增生的结缔组织穿插,滤泡间杂有中等大小细胞,细胞胞质空亮,细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细胞散在或小巢状分布(图1).术中冷冻诊断:左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常规免疫组化:Tg、TTF-1、calcitonin、CK7和PTH(-),PAX-8、CD10(图2)、EMA、vimentin和CK18(+);CD34标记提示毛细血管增生,Ki-67阳性指数为10%.
作者:石玉香;袁静萍;罗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女性,33岁.3年前在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子宫肌瘤挖除术.病理诊断:子宫肌瘤.近期,患者体检时B超发现子宫肌瘤,且CT检查发现双肺有结节,行肺穿刺后病理诊断:梭形细胞肿瘤,无异型.我院盆腔彩超示多发性子宫肌瘤,双侧宫颈后方低回声包块.CT示子宫体弥漫分布大小不等肿瘤,考虑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双肺转移瘤.行子宫+左附件+右输卵管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内外有多个肿物,有的肿物长条状在血管内走行,膀胱周围也有肿物,血供丰富.
作者:乔颜春;崔涛;孙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女性,57岁.绝经12年,阴道流血18天,无腹部疼痛及发热症状.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宫体略增大.B超示子宫体积增大,内膜增厚粗糙.临床怀疑子宫内膜癌,行刮宫检查.病理检查 巨检:送检灰红色碎组织一堆,大小1 cm×0.6 cm ×0.3 cm.镜检:子宫内膜表面部分见柱状上皮被覆,大部分宫内膜正常结构消失,内见大量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聚集,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血管丰富;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细颗粒状或毛玻璃样,细胞内可见吞噬的细胞碎片及含铁血黄素颗粒,局部见渗出物(图1,2).免疫组化:组织细胞CD68(+)(图3),内膜间质细胞散在CD10(+).
作者:刘曙光;朱海丽;徐小艳;丁彦青;申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细胞性蓝痣(cellular blue nevus,CBN)是一种后天性真皮或皮下色素性肿瘤,细胞丰富,常呈膨胀性生长.CBN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有报道典型良性的CBN引流区域淋巴结被膜上可见痣细胞团,而在淋巴结实质中极其罕见痣细胞团,瘤细胞在淋巴结中的这种定位仍被认为属于良性而非恶性生物学行为[1-3].本文报道1例CBN伴淋巴结累及,并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论述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陈虹;王行富;翁景萱;张声;陈余朋;王密;陈月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TB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右大腿处有一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10余年.肿块可活动,直径约2.5 cm,质地中等.术中见肿块位于皮下,界限清楚.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盖俊芳;穆红;刘云云;吕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发病率约为1/5 000[1].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术中病理诊断是确定肠管切除范围的金标准.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强调病变肠段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同时伴神经纤维增生,两者缺一不可;而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尽管可出现病变肠段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减少、甚至缺如,但并不伴有神经纤维增生[2].这就对组织切面的要求特别高.然而临床送检常为活检标本,组织特别小,所以在制片时相对于其他的组织要求有所不同.本文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标本石蜡及冷冻切片制作进行探讨.
作者:虞文伟;祝明洁;管文斌;孙佳明;王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针对宫颈癌筛查的宫颈刮片及液基超薄细胞(TCT)来说,巴氏染色法无疑是大多数实验室首选的方法.但因其步骤繁杂,染色过程中乙醇用量很大,故国内外许多实验室对此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进,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介绍一种以10%食用白醋替代95%乙醇对橘黄和EA50染色后的玻片进行漂洗的方法.
作者:吴建设;马秋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高质量的冷冻切片是确保术中冷冻病理诊断的正确性、可靠性的前提,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冷冻病理诊断的风险,而高质量的脑组织切片更需要技术人员规范化的操作.现将我们在脑组织冷冻切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制作优质的冷冻切片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术中脑组织新鲜标本20例.95%乙醇酒精固定液,OCT包埋剂(Leica公司),其他试剂均按病理科常规工作配制.使用.Leica CM 3050S冷冻切片机(Leica公司).
作者:虞文伟;周佳莹;朱莉;王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本文对鼻腔鼻窦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小细胞癌、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及NK/T细胞淋巴瘤等)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征及细胞遗传学改变进行了归纳,重点讨论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提示作用.
作者:刘红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或第二位.随着个体化诊疗方案的提出,要求病理工作者能够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临床标本做出准确而快速的诊断.由于部分乳腺癌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难以取得活检组织,故无法做出病理分型而影响治疗.薄层液基细胞技术早用于女性宫颈癌筛查,但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诊断,如淋巴穿刺液、腹腔穿刺液、支气管针吸细胞等.本文采用已确诊的乳腺癌患者乳腺穿刺组织制备液基细胞薄片,行Ki-67和cerbB-2免疫组化检测,对比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检测,探讨液基细胞薄片免疫组化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崔锦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对疾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常规检查方法是将胸腹水进行离心后涂片再染色镜检,由于该方法存在涂片后细胞重叠、结构不太清晰、阳性检出率不高等缺点[1],因而现在常使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切片方法来提高胸腹水细胞学的阳性率.沉渣包埋常用甲醛做固定液,而甲醛为有毒、有害试剂,所以我们改用GS环保试剂来固定胸腹水沉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1-07-2013-12间送检的胸腹水标本共196例,其中胸水136例,腹水60例.
作者:孙廷谊;李真;谢红建;孔令非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