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人体心肌肥大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2例人(左右心室肌各16例)肥大心肌组织及cAMP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时心肌细胞中TGF-β1的表达变化。结果:人体肥大心肌组织及培养心肌细胞肥大时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提示TGF-β1可能以自然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刺激人体心肌肥大的发生。
作者:罗惠兰;杜敏英;王艳红;郑红;何作云;冯兵;喻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胎儿甲襞血管的发生和形成,为认识生理性血管形成和病理性血管形成提供依据。方法: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胎儿(5~9月胎龄)甲襞皮肤血管的超微结构。结果:5~9月龄胎儿甲襞皮肤血管的超微结构呈现出由新生幼稚到初步成熟的过程。每一例胎儿的标本都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管。再由毛细血管分化为细静脉、细动脉。5~9月龄胎儿甲襞皮肤中原始的血管前体,只是在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之间出现隙、溪、池,进而形成一个没有内皮细胞围绕的腔隙,称之为“毛细血管前腔隙”。进而形成不成熟的毛细血管。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在超微结构上仍残有毛细血管前腔隙的一些结构。结论:胎儿微血管的超微结构有以下特点:(1)管壁细胞结构很不发达;(2)内皮细胞发育不同步,初微丝占据很大空间,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出现较早;(3)平滑肌纤维出现很晚,发育不良。在细动脉、小动脉、小静脉的管壁,很少出现典型的平滑肌细胞的结构。
作者:田牛;刘凤英;朱光明;张曙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肝脏手术的预后,因而寻找一种能减轻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方法。方法:肝门阻断45 min,通过对大鼠在活体显微镜下不同时间点肝血窦血流速度及血管管径变化的观察及肝组织的病理切片检查,观察普鲁卡因对大鼠肝脏血管支配神经的控制。结果:肝门结扎前用2%普鲁卡因封闭,白细胞的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血流速度得到改善。结论:普鲁卡因对控制改善肝缺血/再灌流损伤起积极作用。
作者:李晓立;黄志强;刘育英;董薪;郭秀花;梁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黄腐酸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给予0.5%黄腐酸钠30mg/kg皮下注射,1次/日,共6个月。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视网膜组织的形态改变,同时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活性及循环血中粒细胞表面抗原CD11a、CD11b。结果:(1)黄腐酸钠治疗组视网膜组织光镜下及超微结构变化较病变组大鼠有明显改善,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增厚明显减轻(P<0.01)。(2)治疗组t-PA、PAI-1活性的改变较病变组得以纠正(P<0.01)而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基底膜厚度与血浆t-PA活性呈显著负相关。(3)治疗组CD11a、CD11b的表达受到抑制(P<0.05)。结论:黄腐酸钠对DR的进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可能与维持血浆t-PA、PAI-1平衡而改善纤溶活性,减少白细胞粘附有关。
作者:袁明霞;袁申元;杨光燃;刘元涛;朱良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从微循环角度探讨硝酸甘油对老龄心脏疾患大鼠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的影响。方法: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心肌缺血模型,观察老龄心肌缺血大鼠手术后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有心脏疾患的大鼠手术后1 h开始血压明显下降,微循环中第三级动、静脉的血流速度、血液流量和毛细血管开放数明显减少。而硝酸甘油治疗组的微循环参数无明显改变。结论:由老龄心肌缺血大鼠的实验提示,老年有心脏疾患的病人在中、大型腹部手术后,可能会带来机体微循环的严重紊乱,给予硝酸甘油可起到明显的防治作用。
作者:黄绪亮;金春华;赵克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与一般急性感染性炎症不同,主要因炎症细胞浸润、释放介质,导致支气管高反应性,平滑肌收缩。为了探讨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特征,我们对哮喘稳定期门诊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哮喘组:34例均为哮喘稳定期门诊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21~69岁,平均47.1±15.5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哮喘诊断标准[1]。均服用茶碱类、β2受体兴奋剂及吸人必可酮等治疗。无高脂血症及高血糖,肝肾功能正常。近4周内无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罗显荣;王琳;叶小群;伍伟玲;张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探讨颈椎病与微循环的关系,我科对100例颈椎病进行了甲襞微循环检查,并对50例健康人甲襞微循环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对比。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观察对象:颈椎病组,本组100例,为我院门诊、住院病人,其中男64人、女36人。年龄35岁至75岁,本组病例均符合临床骨科学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病程在2至10年。对照组50人,为我院门诊健康查体者。男38人、女12人,平均年龄50岁。
作者:田雅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验证蛇毒类抗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我院自1992年以来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观察其用药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病例均我院住院患者,共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50~79岁,平均64.5岁,诊断标准依据WHO/ICH1979年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其中稳定型心绞痛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变异性心绞痛1例。
作者:邹远萍;郑万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管神经性头痛因其病因未明而成为临床上难治的顽症一,为了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我们对286例该症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并结合观察的结果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疗,现将初步的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68例患者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其中男97例、女171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2.8岁,病程为一个月至25年不等,为偏头痛或全头痛,根据微循环改变的不同进行分型:随机组(尚未分型,包括以下4种类型)55例,分型组共213例,其中痉挛型54例、扩瘀型53例、渗出型52例、混合型54例。
作者:蓝翠琳;周水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研究已证实,近视性屈光不正、视疲劳、弱视患者与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有关[1],但通过改善微循环,究竟能否使这几种疾病获得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又如何?一直是人们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用活血灵药物对近视性屈光不正、视疲劳和弱视等眼疾患者进行了治疗,同时观察了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吉志清;孙民德;蔺世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应用益气活血法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病进行了临床疗效及对甲襞微循环变化作了观察,并与西药巯甲丙脯酸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找出提高高血压病治疗效果的方法。
作者:程晓东;高大运;王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液流变学越来越被医学界重视,尤其对心脑血管疾患,血液流变检测对病程及预后观察有一定价值,因此,本文检测观察了长期大量饮酒对血液流变有关指标的影响,现报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长期大量饮酒组:系本院健康体检34例男性,五年以上饮酒史,长期饮用50度以上酒精饮料,剂量≥500ml/次,均系有关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年龄32~51岁。
作者:胡碧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高血压病病人血糖、胰岛素,以评价胰岛素敏感性。观测了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密度、输入枝口径及NO等生化,并做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病病人空腹胰岛素及血糖、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加,比例缩小(P<0.05~0.01),即胰岛素抵抗;毛细血管压升高(P<0.01);毛细血管密度、口径变小(P<0.05~0.01);NO降低、ET/NO升高(P<0.05);伴胰岛素抵抗者NO、PGI2降低,ET、TXB2、TXB2/PGI2、ET/NO显著升高(P<0.05~0.01)。且NO与毛细血管压呈负相关,与毛细血管密度、口径、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尤其是EDRF/NO功能减退致微动脉痉挛收缩、毛细血管闭塞减少有关。
作者:龙建军;赵爱婷;骆秉铨;郭秀玲;冯小平;刘洁;经先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进一步明确葛根素改善微循环作用是否与封闭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LFA-1(CD11a/CD18)结合位点有关。方法: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于葛根素治疗前后取外周血分离多形核粒细胞(PMN),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a、CD18表达阳性百分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外周血PNM超微结构变化,并与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葛根素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CD11a、CD18免疫阳性细胞数,抑制PMN代谢。结论:葛根素具有封闭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a、CD18结合位点,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抑制PMNs活性,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作者:邓娟;周华东;陈曼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40例慢乙肝患者均行肝活检,活检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同时常规检查肝脏功能。结果:40例慢乙肝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其中23例肝窦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WP小体。40例中vWF沿肝窦壁呈阳性表达的有25例,肝细胞内HBcAg阳性表达17例。vWF与HBcAg同时表达者肝功能均不正常。28例肝功异常者中有9例肝细胞内无HBcAg表达,但vWF为阳性表达。结论:慢乙肝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肝脏微循环障碍可协同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免疫损伤,从而影响肝脏功能;肝窦内皮细胞中WP小体的出现可能是导致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环节。
作者:郝菁华;任万华;石军;韩国庆;朱菊人;谢英渤;王书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高压氧(HBO)对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价值及机理。方法:对40例脑梗塞患者予以HBO加尼莫地平治疗(HBO组),40例脑梗塞患者予以尼莫地平加甘露醇治疗(药物组),于治疗前后检测红细胞变形指数(DI)、球结膜微循环(BCM)、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BO组治疗后BCM改善显著(P<0.01),DI明显增强(P<0.01),但TCD无明显变化(P>0.05)。药物组治疗后BCM、DI及TC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CM、TCD与HBO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DI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评价,HBO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O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方面并不优越于常规药物的疗效,它具有双重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影响,必须适当选择适应症,并应与扩血管药、钙离子拮抗剂联合使用以对抗其不利的影响,有利于缺血脑中风的治疗及康复。
作者:沈君;时敏秀;张丽;郭述苏;沈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器官微循环障碍是急性胰腺炎(AP)等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血管活性物质参与了这些疾病局部微循环的调节,激肽尤其是缓激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 缓激肽的代谢缓激肽是在激肽释放酶的作用下由激肽原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而血浆激肽释放酶是由激肽释放酶原转化而来,激肽释放酶原激活物促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化为血浆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的活性可受到3,4-二氯异香豆素(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和Pefabloc PK(选择性血浆激肽释放酶抑制剂)的影响,它们可通过抑制缓激肽的产生,从而抑制缓激肽的血管效应[1]。
作者:陈友岱;周总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CNS)无步内皮细胞的淋巴管,但却存在着淋巴引流
作者:陈玉社;公丕欣;夏作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血液流变性改变及意义。方法:对3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光量子疗法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19项指标进行综合观测。结果:发现肺心病患者呈血液高粘滞血症。采用紫外线照射和充氧自血回输治疗后,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明显(P<0.01~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可能与光量子疗法可使红细胞聚集性降低、纤维蛋白原溶解度提高及血饱和度增加有关。
作者:张周良;刘树林;彭长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体外观察不同浓度当归孵育对正常人红细胞聚集性、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献血者静脉血,按组分别用自身血浆或高分子右旋糖酐溶液调节红细胞压积至40%,加入或不加当归后,用红细胞聚集测定仪检测红细胞聚集性。结果:(1)当归可使正常红细胞聚集速度减慢,而对解聚性能无显著影响。(2)高分子右旋糖酐可明显增加红细胞聚集速度,当归孵育能降低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以20 mg/ml的浓度为佳。结论:当归可以显著减慢正常红细胞的聚集速度,抑制高分子右旋糖酐桥联所致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作者:魏蕾;欧阳静萍;王雄;Stoltz JF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肠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糖尿肠病组(DE)、糖尿病组(DM)、健康人组(NS)进行了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的检测。结果:糖尿病肠病组的以上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高,且全血粘度与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肠病患者存在高粘血症并有高血小板聚集及微血管病变,因而采用抗凝活血化瘀治疗,对糖尿病肠病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向连斌;张浩;张显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对实验性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连续7天灌胃给药后,采用Bom氏比浊法测量其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芪丹通脉片明显降低二磷酸腺甘(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P<0.05~0.01),对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有降低趋势。结论:芪丹通脉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作者:马世平;王宗仁;龙铟;行利;李军昌;夏天;陈学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偏头痛血瘀证病人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及新正天丸治疗后的影响。方法:对照观察36例偏头痛血瘀证病人发作期、治疗后和28例正常人甲襞微循环,检测28例偏头痛病人球结膜微循环,并与26例正常人相比较,重点观察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血管袢周围状态等多项指标,并以加权积分法计算其积分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作期存在明显的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主要表现在毛细血管管径缩小,管袢形态异常,袢周出血。经新正天丸治疗后,管袢清晰度增强,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性下降,加权积分法示治疗前后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有显著性改变(P<0.05~0.01)。结论: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偏头痛血瘀证的重要病理特征,新正天丸对其微循环障碍可能有改善作用
作者:朱成全;薛秀琼;陈宝田;谢炜;朱小虎;钟先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6项甲襞微循环临床观察指标在不同期高血压病时的意义。方法:应用多元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方差大旋转法提取因子,通过因子数、因子累积贡献率和收敛性等参数表示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因子与16项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及其主要改变的对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在高血压Ⅰ期,主要以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在高血压Ⅱ期,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贡献。在高血压Ⅲ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在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结论:通过因子分析,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作者:胡金麟;韩岳;田牛;贾瑞霞;王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循环血中红细胞凝聚物的含量,及其与血糖的关系。方法:利用福尔马林对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凝聚物固定与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进行比较,计算出红细胞凝聚系数K值,K值越低循环血中红细胞凝聚物含量越高。结果:Ⅱ型糖尿病循环血中红细胞凝聚物含量明显增高,其K值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红细胞凝聚物含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血糖<10.0 mmol/L的患者K值与血糖≥10.0 mmol/L的患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Ⅱ型糖尿病循环血中红细胞凝聚物含量的测定,有利于早期发现微循环障碍,对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范洪;侯英荣;郑小丽;石海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培养豚鼠肠系膜淋巴管平滑肌细胞。方法:肠鼠肠系膜淋巴管用胰蛋白酶消化二次,第一次消化15 min,除去肠系膜、淋巴管外膜等组织,第二次消化中膜的平滑肌,30~45 min后,吸出未消化的组织,获得平滑肌细胞。常规培养、传代。结果:培养细胞经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平滑肌的典型的形态和结构。结论:所培养细胞为平滑肌细胞,此法可应用于管径较小的淋巴管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
作者:王东关;刘执玉;毕玉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