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对机械性颈痛患者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机械性颈痛患者(观察组)和正常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各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2组颈椎后前向松动2级手法治疗,每组10次,选取C5为目标节段,并于治疗前后使用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测量2组的僵硬度,并对观察组分别于治疗前、后48h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观察组颈椎C5的僵硬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2组僵硬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DI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颈椎后前向松动手法降低了机械性颈痛患者的颈椎僵硬度,改善了颈椎的紧张程度.
作者:夏俊文;牟谷萼;李雪佳;陈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1],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四大特点[2].在我国,每年都会有600多万新增脑卒中患者[3],其中大约有2/3能存活下来,但却有1/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给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作者:赵晨钰;毕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认知平衡双重任务训练与常规平衡训练对提高动态平衡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健康青年人20名,随机分为2组各10例,观察组进行认知、平衡双重任务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功能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动态平衡测试仪评定其动态平衡能力,用连线测试评定其认知注意力.结果:训练2周后,在感觉统合测试(SOT)中观察组SOT综合得分及第5、6项测试得分均明显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P<0.05,0.01),训练前后观察组第1、2、3、4项得分及对照组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重心稳定极限测试中,观察组反应时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5),移动速度、端点行程距离、大偏移距离及方向控制能力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0.01),对照组在训练后移动速度、端点行程距离及大偏移距离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0.01),而在反应时和方向控制方面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可以提高青年人的动态平衡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任务平衡训练.
作者:庄霁雯;郑洁皎;陈秀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若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处理不当可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1],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有效的膀胱管理措施可减少上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电刺激疗法、磁刺激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疗法等[4].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刺激疗法是利用特定参数的电流,刺激组织器官或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通过对效应器的直接作用,或对神经通路活动的影响,改善储尿或排尿功能[5].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郎红娟;杜艳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功能及其家庭及社区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为采取应对措施,促进患者社会回归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某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于出院8周后进行自主参与问卷(IPA)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存在社会参与功能缺陷,多因素分析显示,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功能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自行出入家门、形象满意度、卒中类型、年龄、清除室内障碍物、社会支持(P<0.05).结论:应积极改善家庭及社区环境,增强社会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作者:万宏伟;王静;陈长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对脑外伤(TBI)康复期并发失眠患者给予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结合电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5例TBI康复期并发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8例与对照组97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电针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IP睡眠调控技术联合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BI康复期并发失眠患者采用TIP睡眠调控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减少负性情绪.
作者:余芳菲;余瑾;杨冬熔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增加下肢踏车训练(RT300踏车训练系统),观察组在踏车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Berg评定法(BB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宋达;施加加;裴海荣;王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PNF技术、Bobath技术、姿势控制训练等,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动作进行训练,每天50min.B组按照A组相同训练计划每天训练30min,加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训练20min,持续治疗30个工作日.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大步行速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大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B组下肢FMA、BBS评分、10m大步行速度的改善幅度较A组显著(均P<0.05).结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作者:荣积峰;王卫宁;吴毅;朱玉连;沈夏峰;彭广卫;丁小琴;杨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激光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扩管、脱水药物,行腰椎牵引、中低频电疗、按摩及超短波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激光针刀治疗.结果:治疗10d后,2组N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3.3%、50.0%,P<0.05).结论:激光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彭一华;王在年;田永飞;苏代祥;张颜开;陈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4例,均给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NG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经过8周治疗,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mNGF治疗较单用mNGF治疗可更显著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熊虎;陈慧芳;徐伟健;金方;曾金明;肖小红;陈强;赵小峰;程光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2月科室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119例,行洼田饮水试验Ⅳ级以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63.8±11.5)岁;病程(7.3±3.1)周.对照组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61.2±10.3)岁;病程(7.9±3.1)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按照吞咽困难的常规护理措施,如进食时给予半坐卧位,进食糊状食物,指导患者细嚼慢咽等技巧.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循证护理为支持,进行集束化护理策略:①成立吞咽困难管理小组.
作者:吴丽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及假刺激组各2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物理治疗,真刺激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1Hz),作用于非患侧大脑M1区上肢投射区.假刺激组给予假刺激,作用部位与真刺激组相同.于治疗开始前,治疗4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ULFMA)、Barthel指数(BI)、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上肢F波潜伏时及波幅.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真刺激组腕屈及肘屈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显著降低(均P<0.05),真刺激组ULFMA及BI评分较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显著提高(均P<0.05),假刺激组MAS、ULFMA及B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时,真刺激组MEP潜伏时较治疗前及假刺激组显著缩短,波幅提高(均P<0.05),假刺激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F波在所有受试者均被引出,出波率100%.2组患者F波潜伏时、波幅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了患侧大脑M1区上肢投射区的皮层兴奋性有关.
作者:孙玮;赵晨光;牟翔;刘卫;袁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康复精细化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取随意安排床位及常规的病床管理,观察组根据患者偏瘫个体化特点安排病房病床、病床配套设备、相应精细化处置方法等,并安排康复护士进行24h康复护理巡回.结果:干预1个月后,2组FM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及6个月后,2组FM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的屈肌协同能力评分在干预1、3及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伴协同运动和脱离协同运动评分在干预后6个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6个月后,2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ADL及部分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作者:钟毓贤;乔晋琳;丁宇;周维金;马英霞;马彬;刘倩;郭帅;刘金玉;成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股骨头坏死也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不同病因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中断或受损,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脂肪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坏死及凋亡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引起软骨下变性、坏死,造成股骨头塌陷,终导致髋关节破坏性改变[1].据统计,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既是一种临床常见性病,又属于临床难治性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心理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ANFH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有效的治疗ANFH受到广大医学者的关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作为临床治疗ANFH的一种方法,其有效性已被证实[2],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晰.本文就ANFH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高压氧治疗ANFH的疗效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琴;冯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康复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前后检测2组股四头肌徒手肌力测试(MMT),小腿三头肌Ashworth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起立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分.结果:治疗5次后,2组MMT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改良Ashworth及TGU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为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训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吴澄;朱玉连;刘强;陆蓉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于中文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的康复治疗对帕金森病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帕金森病合并吞咽困难患者7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行饮食干预,研究组根据MDADI总量表得分进行饮食干预.比较2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水平、吞咽困难分级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2组吞咽困难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中文版MDADI的饮食干预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合并吞咽困难的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
作者:何泽液;陈文远;吴小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八段锦结合平衡垫训练疗法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本项目随机抽取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跃进社区中心锻炼的老年人80例,分为八段锦组、平衡垫组、联合组(八段锦结合平衡垫训练)与空白组,每组20例.训练前及训练12周后,采用单腿闭眼、睁眼站立时间评定各组平衡能力及评估跌倒风险.结果:训练12周后,八段锦组、平衡垫组及联合组的单腿闭眼、睁眼站立时间均明显高于训练前(均P<0.05);联合组单腿闭眼及睁眼站立时间高于八段锦组、平衡垫组和空白组(均P<0.05),八段锦组和平衡垫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八段锦组与平衡垫组闭眼及睁眼时间均高于空白组(均P<0.05).结论:八段锦、平衡垫训练及两者联合训练均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联合训练更优于单独的八段锦、平衡垫训练.
作者:陈国平;裴飞;王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对小脑卒中患者静态平衡功能及稳定极限范围的影响.方法:小脑卒中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接受VR游戏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平衡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所有患者的身体压力中心移动面积和稳定极限进行测量.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摆动有效面积、摆动路径长度、平均摆动速度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均P<0.05);2组间比较,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平均摆动速度值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摆动有效面积、摆动路径长度值下降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后,2组治LOS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VR的平衡训练较常规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小脑卒中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和稳定极限范围.
作者:杨珺;彭涛;陈燕;盛扬;魏海棠;徐兆勇;黄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万方及PubMed数据库,查找关于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研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并进一步对治疗后认知训练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测验(LOTCA)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16个研究共128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结果显示,认知训练组的总有效率、MMSE、ADL及LOTC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损伤后认知障碍患者可一定程度上减轻认知障碍的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
作者:黄桂兰;许明;黎帅;张泓;谭洁;彭咏梅;邓多喜;蒋全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肩部强化训练结合中药熏蒸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部疼痛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治疗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及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治疗.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肩部疼痛及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以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UE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部强化训练结合中药熏蒸能更有效的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部疼痛,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同时可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张玉明;张秀芳;张明;高晓盟;张小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环境的早期干预对早产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并接受康复科干预的早产高危儿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50例.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比较2组出生后6个月、12个月的适应性、大运动发育商(DQ).结果:2组6个月龄时适应性和大运动DQ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龄时,2组适应性、大运动均较6个月龄时显著提高(均P<0.05),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NICU环境的早期干预可更好地促进早产脑损伤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
作者:邹林霞;林小苗;陈维华;杨立星;宋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脑卒中患者中2/3以上为65岁以上老年人[1],常遗留运动、感觉、言语、吞咽和认知等神经功能的损害,导致患者不同程度丧失独立生活及工作的能力.吞咽困难可以引起肺炎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是预测脑梗死后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文通过介绍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的流行病学、机制及诊治特点,为早期发现高风险吞咽困难患者提供临床依据,以期减少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改善预后,降低脑梗死患者死亡率.
作者:徐泽勤;王春梅;李建新;谷涌泉;王蓉;黄莹;张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据统计,脑卒中后有30%~60%的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表现为手部的运动功能障碍,致残率比较高.脑卒中后手部的活动障碍也成为阻碍患者整体康复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脑卒中后手部活动障碍的病因、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周游飞;王德强;李红卫;刘金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下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模式对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系统评估其效果.方法:上海市静安区2013~2015年纳入辅助器具适配组合的残障人士125例完成适配后,分别于辅助器具使用前、使用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Barthel指数(BI)、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健康调查简表(SF-36)、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适配后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P<0.01,0.05),并随着适配时间的延长,残障人士健康状况逐渐提高(P<0.01,0.05),尤以12个月后改善效果为明显.结论:社区干预下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模式可有效改善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
作者:许婷婷;俞岑妍;文丹;娄灵芝;卢翊;周公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配合家居环境改造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社区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进行社区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社区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家居环境的改造.分别在2组患者刚入组时,训练3个月后、6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对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训练3个月和6个月后,2组Bathel指数及IADL评分均逐渐提高(P<0.01,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配合家居环境改造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清华;吴玉霞;孔美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临床路径(CP)结合SOAP评估在康复专业临床带教中,对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积极作用.方法:将47名学生随机分为CP组24名和CP+SOAP组23名,分别进行为期1个月的带教.采用病例汇报评价表和理论考试进行终的测试.结果:学习1个月后,2组学生在主观资料收集方面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但CP+SOAP组学生客观资料的收集以及评估、计划和理论考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CP组(均P<0.05).结论:临床路径结合SOAP评估在康复专业临床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康复评估能力、康复技术水平以及整体综合实力的提高.
作者:周朝生;唐维桢;徐刚;许洁;程超;许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留学生招生规模在各高等院校中不断扩大,故教学中诸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等对临床医学专业(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MBBS)留学生来说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吉林大学MBBS留学生中开展《康复医学》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为基础,对MBBS留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康复医学全英文教学过程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今后MBBS留学生《康复医学》课程全英文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为MBBS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及参考.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急剧发展,年龄相关疾病谱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日益上升,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帮助病人重返工作岗位及恢复自理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康治臣;江俊杰;付金玲;段晓琴;王欢;张海娜;曲福玲;郭丽新;刘忠良;刘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技能多站式考试(OSCE)应用于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实践能力考核的效果.方法:2016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实践技能考试中采用OSCE,突出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对OSCE考试设计与组织、考试质量、考试效能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教师、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给予OSCE较好的评价.结论:OSCE考试适用于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实践技能考核.
作者:徐道明;韩兴广;张丽丽;刘静;王磊;王尊;孙振双;郭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