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改变流质性状联合吞咽治疗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饮水呛咳)患者的进食安全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脑卒中致饮水呛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1组采用改变流质性状(增稠流质)治疗,观察2组采用吞咽治疗,观察3组采用改变流质性状(增稠流质)+吞咽治疗,对照组不改变流质性状、不行吞咽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及4周(或治疗终点)时对各组患者行洼田饮水试验及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评估,并对比各组患者的治愈率、肺部感染率、留置胃管率及治愈患者的治疗周期.结果:洼田饮水试验及才藤氏吞咽障碍评估显示:治疗2周、4周后,观察3组后一时间节点治愈率较前一时间节点有显著增加(P<0.05),同时观察3组治愈率较对照组、观察1组及观察2组相同时间节点有显著增加(P<0.05);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4周后,3个观察组肺部感染及留置胃管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观察2组、观察3组痊愈率高于观察1组(P<0.05),观察2组与观察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3组治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较观察1组、观察2组治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改变流质性状、吞咽治疗、改变流质性状联合吞咽治疗对脑卒中致饮水呛咳患者安全进食流质食物均有一定帮助作用,但改变流质性状联合吞咽治疗对于早期改善患者饮水呛咳、减少误吸及肺部感染、保证患者安全进食流质食物有显著效果,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治疗周期.
作者:杨涓;聂启鸿;邵银进;许志雄;熊晓文;付小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自我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个人资料问卷对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调查;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康复护理;从患者依从性行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再次入院率等3个方面比较分析2组患者出院后自我康复效果.结果: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依从性行为总分(35.01±2.91)分;处于中等及低等水平.实施延续性护理5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各因子依从性行为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日常活动能力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干预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续性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自我康复的依从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患者再次入院率,有利于患者社区和家庭康复.
作者:叶頔;王亚东;胡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49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给予体外冲击波联合扶他林乳胶剂外用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扶他林乳胶剂外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膝关节的功能及疼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膝关节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扶他林乳胶剂外用治疗可显著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减轻膝关节疼痛症状.
作者:邢娟;胡树华;汤沉沉;程琼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应用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对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内固定手术的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术后3天,2组患者均采用物理因子治疗、CPM、运动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IK膝关节牵伸系统进行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术后4周和术后12周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AROM);于术后24周对2组患者用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X线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4及12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均P<0.05,0.01),且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均P<0.05).术后4及12周后,2组患者AROM均较治疗前呈明显增加趋势(均P<0.05);术后4周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观察组患者AROM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术后24周,观察组患者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2组患者X线检查均有骨痂通过骨折线,患肢无纵向扣击痛,不扶拐能行走3min,对比之前X线片骨折无变形,内固定无松动开裂,无骨不连发生.结论:对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应用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扩大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提高膝关节功能,且不增加骨不连风险.
作者:刘芳;沙蕉;偶鹰飞;顾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关节松动术是康复领域中恢复患者功能的重要技术之一 ,Mulligan动态松动术是现今国外流行的关节松动手法 ,近年来被国内的康复治疗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动态松动术讲求恢复关节正常解剖位置,缓解关节周围肌肉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紧张状态 ,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与刺激 ,用于恢复患者小关节紊乱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减缓疼痛,见效快 ,安全性高.
作者:陈磊;张兆波;王梦宇;陈梦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急性期重症脑梗死患者下肢肌肉容积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8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0例和肌电生物反馈组18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脑梗死疾病的规范化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与外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进行人体学下肢周径测量.结果:治疗7d后,2组患者大腿周径减少值肌电生物反馈组明显小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能有效防止骨骼肌容积减少.
作者:焦泽玉;李雯;闫凤;毕立杰;袁方;江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血友病是一种伴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出血性疾病 ,早于19世纪在欧洲被人们认识和了解.由于X染色体上基因缺陷导致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改变.血友病的遗传特点是男性发病,女性携带 ,女性发病罕见[1 ] .血友病还具有出生即有、反复出血、伴随终生等特点 ,其中关节出血为常见 ,关节反复出血可导致血友病性关节炎.
作者:徐丹;陶陶;张继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结合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结合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20d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诊,SF-MPQ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结合组更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结合组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对前斜角肌及周围相关肌进行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可以改善前斜角肌综合征引起的颈、肩、上肢的疼痛或麻木.
作者:刘宏光;王艳萍;王洪英;佐欣慧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接受家庭腰椎稳定性训练和肌内效贴治疗.在康复治疗前、后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腰痛障碍指数(OD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2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家庭腰椎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能有效地缓解腰痛,改善功能,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方征宇;夏楠;吴祖源;柯志钢;周治忠;黄晓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女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女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女性脑卒中患者4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自我感受负担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社会支持现状对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结果:女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13~46分,平均分为(34.05±6.24)分,处于中度负担水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疾病、绝经是自我感受负担的危险因素;而社会支持水平与自我感受负担呈负相关.结论:女性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较高,应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尤其关注绝经且伴随疾病较多的病人,增加其社会支持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建玮;郑丽丽;卢靖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运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中文版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中文版研究脑瘫儿童家长心理抑郁焦虑程度,并分析可能引起抑郁焦虑的因素,为改善家长心理健康指导方向,进而提高家庭康复和儿童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PHQ-9和GAD-7对2017年3~5月期间我院随机抽取的42名住院脑瘫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使用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脑瘫严重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户籍、出生排序、孩子年龄、孩子性别、康复时长、父亲文化水平、父亲工作、主要照顾者、母亲文化水平、母亲工作等12项因素对脑瘫儿童家长抑郁焦虑的影响.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0例,其中正常心理状况4例,36例有抑郁焦虑情绪;且抑郁和焦虑呈高度相关,12项因素对抑郁或焦虑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瘫严重程度、父亲文化水平对抑郁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济状况、父亲文化水平、主要照顾者对焦虑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瘫儿童家长普遍有抑郁焦虑,且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影响脑瘫儿童家长抑郁焦虑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瘫严重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父亲文化水平、主要照顾者为显著影响因素;脑瘫儿童家长接受一定的心理干预对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脑瘫儿童康复疗效有较大意义.
作者:项喜兵;莫昊风;何强勇;刘牡凤;陈小芳;冯重睿;李丽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健康人在步行过程中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表面肌电信号的重测信度.方法:采用VICON(NEXUS 1.8.5)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NORAXON无线表面肌电图测试13名健康人步行过程中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表面肌电信号的重测信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测量标准误(SEM)比较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对信度与绝对信度.结果:步行过程中步速、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表面肌电信号均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 0.78~0.96,运动学参数测量标准误SEM% 为4.18~15.6,动力学参数SEM% 为3.31~21.82,地面反作用力SEM% 为1.70~16.67,表面肌电信号SEM% 为8.00~11.11.结论: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图可用于评估步行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表面肌电信号,且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作者:王铁强;王晶;张旻;王学宗;赵咏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均给与常规药物治疗及偏瘫的常规运动治疗,同时针对感觉障碍进行感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经4周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感觉功能评分、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DCS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的本体感觉功能,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郭丽云;降凌燕;赵亚路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渐进式牵伸矫形器对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躯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3例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矫形器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矫形器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后穿戴渐进式牵伸矫形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肘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疼痛、握力、捏力、日常生活能力(MBI、FIM、家务能力)、手及上肢功能问卷(DASH)和生活质量(QOL-BRIEF).结果:治疗8周后,2组的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疼痛、握力、捏力、FIM、家务能力、DASH和QOL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MBI项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矫形器组的肘关节主动活动度范围、疼痛、DASH-ADL、QOL(生理和人际关系项)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MBI、FIM、家务能力、握力和捏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式牵伸矫形器和(或)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肘关节的功能障碍,提高ADL能力及QOL,但渐进式牵伸矫形器在增加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缓解疼痛、改善DASH-ADL功能和提高患者QOL(生理和人际关系)方面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黎景波;梁玲毓;丘开亿;何爱群;宋秋爽;王超;林岳卿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实施烧伤幼儿作业治疗对其主要照顾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烧伤幼儿的主要照顾者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个案60例,根据主要照顾者接受患儿作业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作业治疗组和晚期作业治疗组,每组各30例,另选取拒绝患儿作业治疗且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主要照顾者30例作为对照组.90例主要照顾者均邀请其于入院时、入院1个月、入院3个月时填写宗氏焦虑自评量表以及宗氏抑郁自评量表.患儿作业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压力治疗、支具治疗、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后对不同时间点的3组情绪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其主要照顾者SAS及SDS得分的阳性率较高.分组因素及时间因素对主要照顾者的SAS及SDS得分均存在主效应,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早期组减分量与晚期组、对照组的差异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儿烧伤后,主要照顾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比例极高,对患儿实施作业治疗能显著改善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且早期实施作业治疗的效果为明显.
作者:罗伦;张燕;李攀;王孝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4周的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gmCIMT组(14例)及常规治疗组(15例),2组均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在作业治疗科进行;gmCIMT组每天使用限制手板限制健侧5h,患肢训练3h(gmCIMT治疗1h和病房管理ADL活动2h);常规治疗组在不限制健侧的前提下患肢每天进行3h的训练(团体作业治疗1h和自我管理活动2h).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活动日志(motor activity log,MAL)评定患手使用频率(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FMA-UE、ARAT、FTHUE-HK、MAL-AOU、MAL-QOM、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gm-CIMT组患者除MBI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得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gm-CIMT和常规团体作业治疗都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gmCIMT可以更加有效改善偏瘫上肢的运动控制及日常使用频率与质量.
作者:何爱群;黎景波;聂天翠;应其兴;刘娜;王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及其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患者45名,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患者各15名.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另外给予EMGBFT治疗,C组另外给予低频rTMS联合EMGBFT治疗.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第8周随访时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表面肌电图(sEMG)、上肢Fugl-Meyer评定法(UF-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时,3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sEMG、UFMA和MBI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评估指标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随访时A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较第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患者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上肢功能.
作者:刘思豪;李哲;刘骞豪;李颖;郝道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急性期患手肿胀的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监护室脑卒中后急性期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气压组、电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4组患者早期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电刺激组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气压组进行气压治疗、对联合组进行气压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4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后进行手部水肿程度测量及掌指关节活动度(MMP)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周后,气压组及联合组较治疗前及常规组和电刺激组比较肿胀体积均明显下降(P<0.01),且联合组低于气压组(P<0.05),常规组及电刺激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气压组及联合组较常规组及电刺激组比较肿胀体积明显下降(P<0.01),且联合组低于气压组(P<0.05),常规组及电刺激组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体积明显下降(P<0.05).治疗1及2周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患手MMP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压组及联合组患手MMP均较治疗前及常规组和电刺激组明显提高(P<0.01),且联合组高于气压组(P<0.01).结论:气压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明显减轻脑卒中患手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且其消肿速度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优于单纯气压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作者:张翔;王卉;张瑜;张一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新Bobath技术介入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用新Bobath技术介入,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新Bobath技术介入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借鉴及推广.
作者:付水生;龙耀斌;肖靖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胡洁;朱琳;刘霖;张艳明;杜巨豹;刘秀贞;王伟;宋为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的能力 ,许多研究人员已探索利用这些细胞来治疗软骨缺损.本研究利用这些细胞开发出一种三维组织工程结构(TEC ) ,包含未分化的滑膜来源的间充质细胞以及其外围包绕着的由这些细胞合成的细胞外基质.受试者为5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患有单纯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患者.
作者:宋沙沙;岳寿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跟腱是人体强壮的肌腱 ,很容易发生完全断裂 ,这一情况在30~50岁的男性中更为常见.目前针对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和非手术修复两种 ,然而哪种为佳治疗方式尚未达成共识.这两种治疗方式通常可在术后6~12w 内使得跟腱长度延长.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认识这一现象.受试者为75例急性跟腱断裂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
作者:申文洁;岳寿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对于下肢功能受损的患者而言 ,上肢功能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上肢疼痛的发病率及疼痛性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使用大学医疗保健系统数据库搜索了17年内事故相关的截瘫患者的损伤程度等资料 ,并向其发送调查问卷了解其医疗状况、人口特征以及疼痛情况.
作者:申文洁;岳寿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