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浆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15例患者共204份标本,应用荧光Q-PCR方法对其干细胞移植术后外周血浆HCMV-DNA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血浆Q-PCR共检出8例患者共48份(23.52%)标本阳性;治疗有效者Q-PCR提示DNA拷贝迅速转阴,治疗耐药者Q-PCR提示DNA拷贝在停药后短期转阳或不转阴.结论:血浆Q-PCR是一种新的敏感、特异、快速的诊断方法,其HCMV-DNA的量化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另对HCMV活化状态评估及药物疗效监测、减少药物滥用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红宇;王钧;杨保青;孟庆祥;孙平;柳金;庞丽萍;郭乃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5例MAL骨髓标本分别进行光镜细胞形态学及相关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以确定其FAB类型,应用流式细胞仪做免疫分型检测一系列相关单抗,同时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PCR基因扩增方法检测TCRδ/IgH CDRⅢ2基因重排;运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兼顾二者的治疗方案.结果:MAL患者的临床表现与AML及ALL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形态学上MAL表现为AML的多为M2a、M1、M4,表现为ALL的多为ALL-L2;免疫分型显示MAL患者中以三系共表达者多见.另外,CD117、HLA-DR在MAL中呈高表达.提示MAL的白血病细胞可能起源于早期造血细胞;核型分析可见异常染色体出现,但无特异性;基因重排显示部分患者TCRδ/IgH CDRⅢ2为阳性;患者对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相对较短.结论:MAL具有独特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及预后.
作者:李艳春;张文;朱俊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同步观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断方面的重要性.方法:针对20例CLL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时观察其骨髓涂片和活检塑料包埋切片.结果:①骨髓活检切片增生度检出率为100%,骨髓涂片检出率为7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切片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百分率略高于涂片;③85%CLL患者伴有网状纤维增高,5%CLL患者有胶原纤维增高.结论:同步观察比常规涂片形态学观察的检出率、准确率均明显增高.
作者:赵晓兵;欧英贤;王存邦;陆井之;吕桂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CD33、CD45及MDR表达和抗原强度的变化,筛选特异的靶抗原,探讨抗体靶向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ML细胞CD33、CD45及MDR的表达和抗原强度的变化.结果:CD33、CD4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5%、90.6%,CD33抗原表达比CD45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33与MDR在白血病细胞上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D33特异性强,抗原性强,适合作靶抗原;MDR也是耐药白血病治疗的较好靶抗原.抗体靶向治疗将是AML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刘捷;张王刚;柏春梅;陈银霞;曹星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4例AL患者血浆VEGF含量,同时检测骨髓涂片有核细胞中原始及幼稚白细胞数.结果:①AL患者血浆VEGF含量[(64.76±34.86)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33.13±11.97) ng/L](P<0.01),且AL患者血浆VEGF升高与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白细胞百分数增加呈正相关(r=0.437,P<0.01);②初治组AL患者血浆VEGF含量[(76.01±40.18) ng/L]明显高于缓解组[(42.07±17.75) ng/L](P<0.01),难治/复发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78.21±31.77) ng/L]又明显上升,与缓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AL患者血浆VEGF含量升高与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有关;②AL患者血浆VEGF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宗明;谢兆霞;秦忆;谭达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造血微环境中一氧化氮(NO)与细胞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发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外周血NO水平,采用全自动五分类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AA组外周血中NO 、IL-2、Epo、TPO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GM-CS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NO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有负相关性(r=-0.423,P<0.05),NO与TPO有正相关性(r=0.638,P<0.01),NO与GM-CSF有正相关性(r=0.375,P<0.05); GM-CSF与外周血白细胞有正相关性(r=0.608,P<0.01).结论:AA患者外周血中NO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存在调控失衡现象.
作者:李小龙;陈晓东;王华国;王娅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s2O3联合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及足叶乙甙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肿瘤患者33例,治疗方法是用As2O3(0.1%溶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3~5 h,每天1次,共治疗30天;对复发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用As2O3联合柔红霉素45 mg·m-2·d-1×3天加阿糖胞苷100 mg/m2q12h×7天治疗;对进展期多发性骨髓瘤和ⅢB~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用As2O3联合米托蒽醌8~10 mg·m-2·d-1×3天加足叶乙甙60 mg·m-2·d-1×5天加Pred 1 mg/kg×7天加长春新碱2 mg×1天治疗.结果:33例患者中,19例获得完全缓解(CR),27例有效,CR率为57.8%,有效率为81.8%.结论:As2O3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海燕;张小红;孙桂珍;党正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复发与P16蛋白缺失和bcl-2 蛋白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IL-2R,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16蛋白、bcl-2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ALL中,P16蛋白缺失率、bcl-2 蛋白阳性率及sIL-2R表达,复发组显著高于初诊组(P<0.01),初诊组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CR组)(P<0.01);初诊和复发ALL患者P16蛋白缺失率、bcl-2 蛋白及sIL-2R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r=0.779,0.886,0.860)、外周血幼稚细胞比值(r=0.821,0.809,0.813)和肝脾肿大呈正相关(r=0.846,0.755,0.840)(P<0.01).结论:监测P16蛋白缺失、bcl-2 蛋白及sIL-2R表达水平可预测ALL的复发.
作者:柳金;张红宇;张永顶;周宇;李建新;吴登蜀;齐振华;曹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8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保守支持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AB分型确诊的30例80岁以上老年AML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可行性治疗方案. 结果:确诊时,13例(43.3%)ECOG PS评分>2分[1];10例(33.3%)有MDS病史;24例(80.0%)有并发症;9例(30.0%)LDH≥400 U/L;13例(43.3%)血清白蛋白≤32 g/L;预后不良核型11例(36.7%);CD34+、CD7+或CD14+者共12例(40.0%).12例(40.0%)仅接受支持治疗,18例(60.0%)给予支持治疗同时辅以小剂量化疗及GM/G-CSF治疗.中位数生存期(OS)为13周(2~60周),5例(16.7%)OS≥ 6个月,3例(10.0%)OS≥1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2分,血清白蛋白≤32 g/L,白细胞≥50×109/L和预后不良核型为OS的负面影响因素.结论:80岁以上AML患者有特殊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小剂量化疗,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李秋柏;张伟;邹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15岁.以乏力、尿黄、全身发黄3月余入院.患者3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四肢乏力,小便色黄如浓茶样,伴发热,高达38.5℃,咳嗽,咳白色黏痰,全身皮肤发黄.在当地医院检查网织红细胞0.285,骨髓穿刺提示为增生性贫血,Coomb试验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相关检查阴性,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给予泼尼松40 mg/d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并减量,减至20 mg/d时,血清总胆红素又升高,遂增至30 mg/d来我院复查.体检:体温37.3℃,脉搏80次/min,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牛新清;胡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58岁.因头晕、乏力5年,加重1个月,于2002年12月第2次收住院.5年前因头晕、乏力伴酱油色尿10余天到我科门诊就诊,体检:贫血貌,结膜苍白,巩膜轻度黄染,心、肺、腹均正常.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9×109/L,白细胞2.8×109/L,血小板54×109/L, 网织红细胞0.048.检查尿常规示尿胆原+.
作者:黄仲夏;戴红;陈世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84岁.2002年2月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IGG型).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分别于2002年3、4、5月采用MP方案4日疗法(美法仑2 mg,每天3次,4天总量24 mg)化疗,病情缓解.
作者:葛余浩;潘理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糖蛋白CA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是一种来自于体腔上皮的可微量存在于正常组织的蛋白,卵巢上皮性肿瘤亦表达和分泌该蛋白抗原.因此,血清CA125水平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卵巢上皮癌的肿瘤标志[1,2].
作者:钱思轩;李建勇;吴汉新;公益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由于造血干细胞突变而引起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以骨髓无效造血、三系细胞减少和形态异常为特征.近年来,随着对MDS认识的深入及诊断标准的完善,儿童患者有增多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MDS的治疗也进行了各种探索,但迄今为止,MDS的疗效仍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近为1例儿童MDS患者进行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南海;栾佐;杨平地;徐世侠;黄宁;黄友章;龚小军;屈素清;胡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增加铁的摄入和(或)补充铁剂.但临床实践中常因为铁剂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及小儿辅食添加困难而使贫血纠正不理想.近年来有些学者用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治疗或预防早产儿及其他类型的贫血,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2].本文应用rh-Epo治疗15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者,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惠英;刘耀惠;郭明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两者在临床、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上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为了提高诊治水平,我们将已确诊为RA 14例、MA 51例进行血常规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志红;吴登蜀;程英妮;谢俊明;谢兆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占急性白血病5%~10%,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多见[1],而骨髓增生低下不能耐受强烈化疗.我们自1998年2月~2002年12月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和高三尖杉酯碱(HHT)(简称HA)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同时使用治疗初治的低增生性AML患者1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赵金桂;吕徳辉;孙雨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CD35、CD58是广泛分布于红细胞膜上的免疫分子,由于红细胞数量众多,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倍受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红细胞不仅具有重要的免疫黏附功能,而且参与T、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其机制与红细胞膜分子CD35、CD58密切相关[1].
作者:代喜平;王运律;朱宇清;应平平;胡琦;吴正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例1 女,43岁.因乏力、腰背痛24个月,膝关节、胸椎及肋部疼痛4个月,于2000年6月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4个月无诱因出现乏力、腰背痛.体检:浅表淋巴结及肝脾不大,胸骨无压痛,胸、腰椎无明显压痛.多次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为(2.0~3.7)×109/L,分类中淋巴细胞稍高(0.41~0.54),无幼稚细胞;血红蛋白波动在96~118 g/L;血小板正常.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
作者:戴红;高文;冷芸;陈世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虽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标志性染色体,但也见于5%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30%的成人ALL以及2%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1].格列卫为针对Ph染色体的分子靶向药物.我院近采用格列卫治疗Ph+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峻;刘凌波;陈燕;宋善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期,我们采用HLA半相合非骨髓清除性HLA半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SCT)治疗难治性恶性血液病患者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英贤;白海;王存邦;潘耀柱;魏亚明;王晓靖;路继红;唐文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法的成熟,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但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的发生仍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使部分患者难以达到首次或再次完全缓解(CR).本文观察双次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血液病的耐受性及疗效,以探索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志梅;徐建民;王宝珍;王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999年9月~2003年5月门诊或住院的3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改变及临床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莹;王京华;李福德;金茜;苏雁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于1995年9月开始对13例相对正常骨髓(缺铁性贫血)进行激活骨髓(ABM)的基础研究,并对9例血液肿瘤患者采用了自体ABM回输,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莉;傅明伟;程洪波;张胜敏;罗敏智;欧阳敏;陈国安;袁丽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HLA匹配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供者来源的限制,约2/3的患者找不到匹配的同胞供者而不能进行HSCT;而采用其他来源如HLA匹配相关供者及无关供者进行HSCT的成功率较低,而且配型时间长,无关供者HSCT易并发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导致早期死亡、移植后生活质量下降和并发严重感染等.
作者:孙爱红;冯四洲;韩忠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培养扩增及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使用mGM-CSF加mIL-4培养诱导骨髓细胞分化,采用反复冻融法制备L7212白血病细胞的冻融抗原(TAA),在DC培养的第3天加入TAA,将TAA冲击致敏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获得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MTT法检测CTL对L7212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野生型L7212细胞再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MTT检测发现CTL对L7212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抑制作用,L7212抗原冲击致敏的DC能显著提高和延长野生型L7212细胞再攻击小鼠的生存率和存活期.结论:mGM-CSF和mIL-4配伍可有效地从小鼠骨髓细胞中诱导出大量的成熟的功能性DC,L7212白血病TAA冲击致敏的DC可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作者:姜义荣;陈学良;马道新;刘春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克隆和表达Bcr-abl融合基因融合位点周围的基因片段.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K562细胞株总RNA作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包含Bcr-abl(b3a2)融合位点周围的基因片段.将RT-PCR产物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进pGEX-6P-1载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下游,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以1.0 mmol/L IPTG诱导Bcr-abl融合基因片段的表达.结果:原核细胞融合表达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证实该融合蛋白为42000大小.用该表达产物免疫ICR小鼠,所制备的抗血清可与K562细胞特异性结合.结论:原核细胞表达的p42Bcr-abl融合蛋白具有p210Bcr-abl融合蛋白的特异抗原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姜扬文;季明春;钱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继1994年淋巴瘤的REAL分类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血液病病理学家及临床工作者便致力于确立一个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标准分类.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WHO分类正式公布[1].现对粒细胞恶性肿瘤的分类作一简要回顾,并着重介绍WHO分类.
作者:付斌;陈方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在广州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及其频率.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PCR-A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文献报道的TPMT基因中三种常见的基因突变(G238C、G460A和A719G)进行检测.结果: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只检测到A719G(TPMT/3C),其频率为0.7%(3/392);该突变基因在人群中以杂合子形式存在,基因型频率为1.5%(3/196),未发现突变型纯合子,亦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基因突变.结论:广州地区人群中TPMT等位基因的频率及分布与白人存在明显差异,与黑人及日本人较为接近,但频率更低.
作者:王汉平;毛平;谢健晋;朱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