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国际刊号:1004-2806
  • 国内刊号:42-1284/R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年2期文献
  • 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环孢素A(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1996年1月~2006年5月) 、EMBASE(1984年1月~2006年5月) 、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6年第2期) 、中国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实验资料数据库(2006年第2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1月~2006年5月),手工检索纳入试验的所有中文及外文文献及相关文献,并逐个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4.2.7 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513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①病死率:1个研究与左旋咪唑比较,发生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52, 95%CI(0.25, 1.05)],1个研究与ATG比较,发生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0.14, 95%CI(0.03, 0.61)];②总有效率:2个研究与左旋咪唑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2.24, 95%CI(1.55, 3.23)],3个研究与不使用CsA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1.70, 95%CI(1.35, 2.14)],2个研究与ATG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1.77, 95%CI(1.03, 3.03)];③不良反应:CsA较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少.结论: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CsA与不使用CsA或使用其他药物相比较,部分或全部降低AA患者的病死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要更多设计良好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哈力达·亚森;高丽霞;吴泰相;许风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基质细胞上连接蛋白43表达及功能改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在化疗前后基质细胞上连接蛋白43(connexin43, Cx43)表达及由其介导的细胞通讯功能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初发急性白血病及其化疗后完全缓解的骨髓基质细胞,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及计算机灰度检测观察二者之间Cx43表达的变化,采用细胞划痕染料传输技术比较二者之间通讯功能的差异.结果: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Cx43的表达增加,细胞间通讯功能较化疗前明显增强.结论:化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Cx43的表达及由其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功能较化疗前明显增强.

    作者:刘耀;张曦;李忠俊;司英健;高蕾;高力;孔佩艳;陈幸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18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毛细胞白血病(HC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H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51.5岁.腹胀是常见主诉.初诊时脾大17例,肝大5例,淋巴结肿大6例.白细胞数增高6例,减低7例,正常5例.TRAP阳性15例, 阴性3例.网状纤维增多3例,板层复合体(RLC)14例中存在1例, 细胞遗传学改变7例中存在2例.11例单用干扰素治疗, 8例有效,3例无效中2例行脾切除仍有效.干扰素联合脾切除3例有效.结论:HCL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易见, 网状纤维增多不多见, RLC少见, 部分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干扰素联合脾切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振兴;万长春;邱录贵;钱林生;徐茂强;杨仁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α链CD11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酶标ABC法检测25例初治AML患者和8例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a的表达,并追踪观察AML患者的疗效.结果:CD11a在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率(37.02±13.30)%,明显低于对照组(87.13±5.38)%(P<0.05).化疗后未缓解组AML患者发病时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a的表达率(47.09±10.55)较完全缓解组(29.11±9.36)%高(P<0.05).结论:CD11a在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达异常,可能与白血病细胞逃脱机体免疫监控及从造血微环境释出有关.检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a的表达水平对AML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利蓉;钟美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幼红细胞超微病理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AA)幼红细胞病理特点.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16例AA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结果:16例AA患者中,6例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0例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2例SAA和9例CAA幼红细胞形状不规则,见指状突起和切迹,部分细胞的细胞质空泡化.3例SAA和6例CAA的幼红细胞巨幼样改变明显,细胞核不规则.3例SAA和6例CAA幼红细胞核损伤显著,其中各2例有奶酪样核幼红细胞,共3例幼红细胞出现凋亡.3例CAA患者双核幼红细胞多见.5例SAA和5例CAA患者骨髓含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和噬血细胞.结论:AA骨髓幼红细胞核与细胞质存在不同形式损伤,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和吞噬活跃;红细胞自身发育障碍和单核吞噬激活损伤共同参与了AA病理过程.

    作者:赵轼轩;茹永新;竺晓凡;刘津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2005年天津地区血液系统疾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2005年天津地区血液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离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现状.方法:收集2005年1~12月天津地区住院血液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125株临床分离菌株中,革兰阳性菌46株(36.8%),革兰阴性菌55株(44.0%),真菌24株(19.2%).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81.8%(9/11)和71.4%(10/14),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血液科常见革兰阴性菌种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14株(11.2%),鲍曼不动杆菌12株(9.6%),肺炎克雷伯氏菌9株(7.2%),铜绿假单胞菌5株(4.0%),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3株(2.4%),区别于全院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的情况.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5.7%(5/14)和11.1%(1/9).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高.结论:本研究结果对血液系统疾病合并院内感染的经验性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邓琦;刘鹏江;杨文杰;李玉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非低温保存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报告

    目的:探讨非低温保存外周造血干细胞的活性,为临床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方便有效的保存方法.方法:常规方法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将采集好的干细胞加入肝素钠1250 U后,放置4℃冰箱保存48~72 h,预处理结束24 h后回输.结果:全部病例获造血重建,MNC、CD34+细胞回收率分别为95.7%、91.4%,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冰箱保存外周造血干细胞48~72 h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适用于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作者:陶晓明;张华;俸小平;李虎生;冯翠;陈国添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38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对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2001年12月~2005年12月期间经微生物学和临床资料证实的3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传统给药组即逐步加量组和改良给药组即起始足量组)接受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8例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患者中有3例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其余35例患者比较显示改良给药组达显效时间短于传统给药组,2组间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开始即给足够剂量的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达显效时间短于逐渐加药的给药方法,其不良反应及总体疗效与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林全德;魏旭东;房佰俊;李玉富;张莉;朱兴虎;汪萍;高全立;张丽娜;岳寒;杜建伟;刘艳艳;宋永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102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为了了解反映瘤负荷及近期疗效的指标,比较DS分期与SWOG分期反映体内瘤负荷的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资料.结果: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Scr)、骨骼损害积分、M蛋白量(轻链型及IgD、IgE型除外)、DS分期、SWOG分期与β2微球蛋白(β2-MG)呈正相关(均P<0.05);DS分期与SWOG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均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Hb)、血肌酐、白蛋白、β2-MG、骨骼损害积分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SWOG分期较DS分期简单易行,同样能较好地反映体内瘤负荷及预后;动态测定血肌酐、β2-MG、白蛋白对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罗绍凯;苏畅;王晓桃;李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实时定量PCR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和骨髓IgH基因重排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IgH基因重排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 以IgH基因为标志,对B-NHL患者治疗后采集的15例外周血及10例骨髓的IgH基因重排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5例外周血及10例骨髓均检测到IgH基因拷贝数,外周血和骨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外周血和骨髓中IgH基因重排定量分析,可以作为B-NHL鉴别诊断和随访微小残留病的辅助手段,并对判断疗效、预测复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外周血和骨髓IgH基因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姚锦;李惠民;王玉明;刘华;喻镁佳;李斌;何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枢神经系统粒细胞肉瘤1例

    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少见的由幼稚髓系细胞形成的髓外肿瘤,可发生于机体任何器官,但罕见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我院近收治1例中枢神经系统粒细胞肉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能刚;贾永前;朱焕玲;曾婷婷;常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以皮肤结节为主要表现的NK细胞白血病1例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是一种少见的白血病/淋巴瘤,1990 年由Lmamura 等首次提出[1].2001 年WHO 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其列入成熟(外周) T/ NK细胞肿瘤,成为一个独立的病种[2].近我们诊治以皮肤、黏膜为主要表现的NK细胞白血病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传升;徐文伟;王金慎;王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假性CD55CD59缺失1例

    患者,女,43岁.因发现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10 d于2005年12月2日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肺无干湿啰音,心脏检查无异常.腹平软,肝脏不大,脾肋下2 cm,质软,无触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7.7×109/L, RBC 2.06×1012/L, Hb 69 g/L, HCT 18.6%, Ret 9.29%, PLT 78×109/L.

    作者:王晓冬;徐利康;甘茂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肾损害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1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儿童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一位.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生,并浸润至其他组织和器官,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多以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痛就诊,以双肾受损症状就医的则较少见[1,2].现将我院收治以此为首发和复发表现的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薛恺;岑海燕;游建华;陈瑜;陈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1例

    患者,女,56岁.确诊多发性骨髓瘤4年余入院.患者于2001年2月无诱因出现左侧第2~4肋骨及胸骨交界区肿胀及轻微疼痛,活动及劳累后疼痛加重,伴乏力.外院取锁骨上淋巴结做活检,怀疑为结核,胸部CT及活检诊断为胸骨结核,予抗结核治疗无效.11月做骨结核手术,病理活检示:浆细胞淋巴瘤,骨髓检查示:浆细胞占43%,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A,行MP方案化疗3次,并交替使用干扰素,胸骨疼痛消失,但骨髓未缓解.

    作者:梁蓉;陈协群;白庆咸;张永清;任淑芳;朱华锋;王一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HLA相合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MDS转变的AML 1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胸移植(allo-HSCT)已经成治疗各种恶性血液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为1例儿童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转化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同胸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茜;白海;王存邦;王小靖;葸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方黄黛片及其与化疗序贯应用清除APL-PML/RARα融合基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黄黛片及其与化疗交替序贯应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复方黄黛片及其与化疗序贯治疗42例APL患者,并采用RT-PCR技术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①CR后1个月内融合基因转阴率达92.3%(12/13),12个月内达100%(34/34);②长期监测表明86%(31/36)的患者处于持续阴性状态.③治疗过程中融合基因转为阳性的患者加强治疗可再度转为阴性,处于持续的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状态.结论:复方黄黛片治疗APL有很高的分子学缓解率,联合化疗可使86%以上患者处于持续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状态.

    作者:成玉斌;黄世林;向阳;郭爱霞;张励;陈楠楠;孙锋;魏艾红;李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美罗华375 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1 d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循环周期;4~6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例.3例复发或难治患者,2例达CR,1例PR.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患者均可耐受.仅1例出现爆发性肝衰竭.结论:美罗华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药物,但其用药佳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仍待临床观察探讨.

    作者:程淑琴;谢伟成;谢碧霞;陈成坚;曹小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致多浆膜腔积液2例

    目的:通过2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的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对2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使其在今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结果:2例分别确诊为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金璐;张学进;杨玮;邓旻;赵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伴染色体核型由三体8向四体8演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报告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染色体核型由8号染色体三体型(三体8)向8号染色体四体型(四体8)演变的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MDS疾病进展过程中染色体核型演变及四体8异常克隆的认识.方法:针对此例患者进行了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在确诊MD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后35个月进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5,同时染色体核型由三体8向四体8演变;向AML转化后患者对化疗耐药,短期内死亡.结论:染色体核型演变与MDS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四体8克隆由三体8演变而来,四体8的出现与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有关,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作者:杨三强;赖悦云;校鹏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抗原提呈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同时存在2种同种异基因免疫反应-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作者:赵金河;谢彦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DC-CIK细胞治疗研究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or,CIK)是一类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能在体外被诱导并大量增殖,与以往报告的一些抗肿瘤效应细胞相比,CIK细胞杀瘤活性更强、杀瘤谱更广.

    作者:李菁媛;陈智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并探讨其体外诱导培养的条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置于鼠尾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中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标记物的表达.结果: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鼠尾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中培养后呈梭形,并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抗原CD34和KDR,和干/祖细胞抗原CD133.提示这些培养细胞既具有内皮细胞的表面标志和功能,又具有祖细胞特性.结论:成功从外周血中培养出EPCs.鼠尾胶原可取代EPCs培养中常用的纤维连接蛋白,是体外分离培养外周血EPCs的更节省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红祥;邵诗颖;李宾公;赵湜;唐晓琼;赵智刚;邹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亚砷酸联合沙立度胺及维甲酸治疗MDS-RAEB的近期疗效观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和部分患者终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性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 )是MDS的一种高危型,转为白血病率为11%~50%[1].

    作者:王伟;孙雨梅;乔晓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