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输注用血小板(Platelet,PLT)制品有2种,1种是机采血小板(Apheresis platelet,AP),另1种是从采集全血再分离出浓缩血小板(Whole-blood derived platelet, WBP),后者的制备方法又有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法和白膜(Buffy-coat,BC)法,美国多用PRP法,欧洲多用BC法,且多以4~6人份汇集(pooled)为1个治疗量,目前我国采用PRP法多于BC法,且多不汇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临床输注WBP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以美国为例,2001年输注的PLT 32.3%为WBP,至2011年只有8.9%,10年间PLT用量增加了8.5%,WBP制备量却下降了44.3%.我国AP供应量由2012年的97.41万上升至2014年的124.08万治疗量,2年间上升了27.38%,WBP却由56.30万下降至48.45万U,下降了16.20%.全国制备供应WBP的血站由2012年的134家(38.29%)降至2014年的114家(32.57%).<基金项目>青岛市中心血站科研计划项目(No: 2017-X202)
作者:李蓓;李继明;杜滨;王同显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我省采供血机构质控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始于2005年,至今已经12年了.随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更新改版,血液质量控制检查项目做了调整,我们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也随着做了调整,目前开展的项目有血细胞计数(RBC、WBC、PLT、Hb、HCT)检测、总蛋白检测、Ⅷ因子活性(FⅧ:C)检测、纤维蛋白原(Fbg)和亚甲蓝检测,上述项目检测结果都有陆续报道,今年我们新增了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项目.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是指检测血浆中的血红蛋白,通常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当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就释放到血浆中,采供血机构提供的所有红细胞制剂(去白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都需要进行此项目质控检测.特将此次室间质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泰瑞;陈新;周静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血小板运输时要求维持20℃~24℃恒温保存和不断振荡,而青海地处高原,具有海拔高低温缺氧,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等特点,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血小板长途运输时对运输设备就会要求更高,因为血小板温度过低时会发生聚集,一旦发生聚集,将无法还原,导致血小板失去活性,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荡,避免血小板损伤,给患者输注时达不到一定的效果,失去了输注的意义.所以普通的血液运输箱在青海高原地区尤其是长途运输时无法达到血小板运输的冷链要求.本文通过对格尔木市中心血站采用车载式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运输血小板2年的温度记录进行分析,说明车载式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在高原地区汽车长途运输血小板可以确保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旭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血液成分制备是采供血活动和服务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备过程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血液浪费,也会直接影响血液成分质量,从而引发临床输血安全事件.因此,血液成分制备流程中的风险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为了加强成分制备过程管理,我们对本单位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和存在的隐患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通过合理化建设成分制备流程,制定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大大减少或规避了差错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类孟买血型的鉴定.方法:用血型血清学、吸收放散试验检测ABH抗原及相应抗体,并进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以及血型基因分型终鉴定类孟买血型.结果:常规血型血清学未检出B、H抗原、吸收放散试验检出H抗原,利用新生儿红细胞和标准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反应结果的对比检出抗H或抗HI,Lewis血型为Le(a-b+),唾液中检出B、H血型物质从而鉴定该患者血型为Bmh,和该例患者血型基因分型结果一致.结论:规范疑难血型的鉴定是发现稀有血型和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条件.
作者:朱永亮;许进明;李莺;史丽莉;周小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01—2017-12上报到输血科的不良反应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回顾性分析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8 996例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135例(0.47%).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发生93例(68.89%),血浆输注发生35例(25.93%),血小板输注发生4例(2.96%),其他3例(2.22%)由洗涤红细胞和冷沉淀输注导致.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常见,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0.0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4.81%,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占1.48%,疑似输血不良反应占3.70%.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性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P<0.01).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由红细胞悬液输注导致的FNHTR和血浆输注导致的过敏反应组成,除了2例诊断为TACO的严重不良反应外,没有溶血性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根据不同血液成分或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有利于减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的培训,建立积极血液预警系统,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漏报,保障用血安全.
作者:裴德翠;文思思;胡海春;罗庆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应用6%羟乙基淀粉130/0.4行AHH,输注量为全身血容量的20%,同时静脉泵入硝普钠进行CH,速度为1 μg · kg-1 · min-1,控制平均动脉压(MAP)在65~75 mmHg.对照组不进行AHH和CH.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及尿量;观察2组患者术前、手术进行后1 h、术毕及术后12 h的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 d对2组患者进行MMSE评分和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测定.结果:①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术毕时MAP较术前降低(P<0.05),手术开始后1 h时CVP较术前及对照组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③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 d的MMSE评分明显降低(P< 0.05),术后3 d有所恢复.2组术后1 d和术后3 d的S-100β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HH联合CH可明显减少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
作者:解永强;赵顺来;李莉;龚亚娜;张艳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是一种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的早期抗原指标,本实验旨在探索孵育方式与显色时间对GM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武汉市第一医院137例住院患者的血清或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实验,按不同的孵育方式和显色时间分别将实验进行分组,计算不同组的阳性率,再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取待测样本与标准血清的吸收度的比值(I值)≥0.5为阳性,不同实验组的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孵育方式和显色时间对GM试验的结果有显著影响.
作者:何静;熊永芬;周强;李鹏程;王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调查育龄妇女贫血患病情况,分析与贫血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参加2014年度开滦职工健康体检的20~49岁育龄期妇女,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女性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120 g/L定义为贫血,轻度贫血110≤Hb<120 g/L,中度贫血80≤Hb<110 g/L,重度贫血Hb<80 g/L,计算总人群、不同年龄人群贫血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①终纳入研究的20~49岁育龄妇女7 307例,年龄(38.2±7.3)岁,检出贫血1 006例,贫血患病率为13.8%.不同年龄段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岁组为10.8%,30~39岁组为12.8%,40~49岁组为15.8%.不同类型贫血构成比:轻度贫血57.0%,中度贫血38.0%,重度贫血5.0%;各年龄段均以轻度贫血常见.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总人群与贫血相关的因素为年龄40~49岁、FBG≥6.5 mmol/L、TC、HDL、hs-CRP、收入 ≥5 001,OR值分别是0.564(95%CI:0.388~0.821)、2.959(95%CI: 1.054~8.308)、1.430(95%CI:1.241~1.648)、0.374(95%CI:0.255~0.547)、0.952(95%CI:0.918~0.988)、0.452 (95% CI: 0.220~0.928); 20~29岁组与贫血相关的因素为HDL、收入1 001~3 000元、收入≥5 000元,OR值分别是0.193 (95%CI: 0.078~0.482)、0.467(95%CI:0.231~0.945)、0.112(95%CI:0.026~0.420);30~39岁组与贫血相关的因素为BMI≥ 28.0、hs-CRP,OR值为3.201(95%CI:1.141~8.980)、0.898(95%CI:0.834~0.967);40~49岁组与贫血相关的因素为TC、HDL,OR值分别是1.582(95%CI:1.286~1.947)、0.387(95%CI:0.225~0.664). 结论:唐山地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情况已构成轻度公共健康问题,多种因素与贫血相关,需重点关注血糖异常、TC升高、肥胖对贫血的影响,预防和改善贫血状况.
作者:李君;侯金友;卢焱坤;张晓磊;张秀梅;邹红蕊;张慧;谢怡华;鲁弼嘉;张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建立石家庄地区已知HLA-I(A、B位点)、HPA基因型别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基因资料数据库,探讨石家庄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LA-I(A、B位点)和HPA-1~17系统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方法石家庄地区937例无血缘关系的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样本进行HLA-I类基因A、B位点、HPA-1~17系统基因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937例无血缘关系的血小板捐献者共检出HLA-A位点抗原特异性18种,其中等位基因频率较高(>0.05)的特异性依次有A2(0.374 1)、A11(0.166 5)、A24(0.160 7)、A30(0.074 9)、A33(0.065 1)、A1(0.058 2)、A3(0.054 9);检出HLA-B位点抗原特异性40种,频率大于0.05的有8个,依次为B13(0.140 6)、B46(0.077 7)、B61 (0.074 9)、B51 (0.074 9)、B62(0.068 0)、B35(0.059 9〉、B60(0.056 5)、B44(0.050 3),HLA-A-B单体型频率高的为A2-B13(0.045 9),其次为A2-B46(0.029 9);河北地区汉族人群HPA基因HPA-7~14、HPA-16、HPA-17均为aa纯合子,未检出b等位基因.HPA-1~6、15中杂合度高的为HPA-15,不配合率为37.45%;其次为HPA-3,不配合率为36.64%;然后为HPA-2,不配合率为6.84%;在HPA-1~6和15中,HPA-4的杂合度低,不配合率仅为0.22%.结论:初步建立了石家庄地区本地化HLA-A-B和HPA-1~17基因分型库,并进行了基因频率和单体型频率统计,该基因资料库可为患者提供HLA和HPA相容或相合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作者:苏蔓;李茵;赵倩;钱明明;赵佳;谢晶;王振雷;何路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2例幼儿血型B抗原减弱的原因,为今后婴幼儿血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性数据.方法:对2017年2例13个月龄患儿血型B抗原性减弱的样本进行血清学和Sanger双碱基DNA分子测序分析.结果:2例样本其中1例ABO血型基因型为ABO*B101,另1例为Bw型.结论:本次研究提示,幼儿血型抗原减弱可能是红细胞上血型抗原表达减弱导致,血型基因并未发生突变;也有可能是由于血型亚型造成,在儿童血型鉴定时尤其要重视.
作者:杨云乐;马玲;王晓卫;韩军;李亭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清学检测技术对新生儿溶血病(HDFN)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07-11-2017-02-10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及新生儿科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1 000例患儿样本,对其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以及抗体释放试验检测.结果:①母婴血型不合者615例,以病历出院诊断确诊HDFN患儿281例(45.7%).②615例母婴血型不合患者中,ABO、Rh系统HDFN发生率分别为50.57%(267/528)、16.09%(14/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BO血型系统母婴血型不合者528例,A、B型血发病率分别为62.2%及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确诊的281例HDFN患者中,血清学试验3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游离抗体试验)均为阳性结果占1.8%;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而其余为试验阳性结果占3.6%;游离抗体实验阴性而其余为试验阳性结果占7.1%;单独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结果占87.5%.⑤528例O型母亲血清中Ig-G抗A(B)效价≥64的有216例,确诊为HDFN为174例(80.6%);Ig-G抗A(B)<64的有312例,确诊为HDFN的有93例(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学检测技术对HDFN诊断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作者:庞建;孙楠;常婧妍;杨颖群;马婷;杨江存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O型孕妇IgG抗A(B)效价和新生儿溶血3项对ABO新生儿溶血病(HDN)的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6-12就诊于丹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260例母婴血型不合的O型孕妇,产婴后185例为非HDN组,75例诊断为HDN,作为HDN组.运用2-巯基乙醇检测孕妇末次IgG抗A(B)效价,运用微柱凝胶免疫法检测新生儿溶血3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DN组的IgG抗A(B)效价、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及新生儿血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游离试验、放散试验对HDN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求出曲线下面积AUC,通过约登指数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虽然IgG抗A(B)效价对HDN的发生不具有预测价值(P = 0.312),但通过趋势x2检验发现,随着IgG抗A(B)效价的升高, HDN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x2=31.63,P<0.05).结论: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对HDN具有诊断价值,IgG抗A(B)效价对HDN不具有预测价值,但IgG抗A(B)效价升高会导致HDN的发生概率增加.
作者:陶夏叶;邹丽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检验在细菌性肺炎感染和病毒性肺炎感染中初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诊断为肺炎的105例患者,其中细菌性肺炎感染组60例、病毒性肺炎感染组45例,同时选取相同年龄段的健康查体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2组患者及对照组空腹静脉血4 ml,应用免疫层析法进行PCT检测;应用胶体金法进行SAA检测,采用免疫增强透射比浊法行CRP检测,分别测定细菌性肺炎感染组、病毒性肺炎感染组及对照组的PCT、CRP和SAA浓度.结果: log(p/1-p) =-0.897 + 0.125×PCT+0.01×CRP,其中PCT的偏回归系数大,表明PCT对细菌性肺炎结果诊断效能大,log(p/1-p) = - 0.709 + 0.122×SAA+0.01×CRP,其中SAA的偏回归系数大SAA对病毒性肺炎结果诊断效能大.细菌性肺炎感染组PCT、CRP升高程度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病毒性肺炎感染组PCT、CRP升高程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CT、CRP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检验可协助临床对肺炎感染初期感染类型的鉴别诊断.
作者:崔海涛;秦洪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LA-G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和年龄的相关性,以期为研究PBMCs HLA-G的功能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分离健康成年人PBMCs并提取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健康成年人PBMCs HLA-G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健康女性PBMCs HLA-G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男性(男:0.049 2,女:0.083 7,P = 0.018 0),并且41~50岁年龄段女性HLA-G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31~40岁年龄段(31~40岁:0.039 3,41~50岁:0.1522,P = 0.001 0).结论:健康成年人PBMCs HLA-G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性别有关,且健康女性HLA-G 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有关.
作者:夏悦昕;周世航;张力;于卫建;邵林楠;刘铭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升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01—2017-11武汉协和医院确诊结直肠癌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疑似症状但排除结直肠癌患者176例作为对照组1,健康体检者199例作为对照组2.结果:结直肠癌患者RDW(14.58±2.30)%和MPV(10.75±1.10)f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 RDW(12.84±0.61)%和MPV(9.87±1.19)fl(P<0.01);对照组2 RDW(13.17±0.52)%和MPV(9.73±0.34)fl.且RDW和MPV在结直肠癌各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预测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诊断的佳截断值为13.2%,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6%和71.6%.MPV预测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诊断的佳截断值10.1 fl,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6.1%和65.9%.结论:结直肠癌患者RDW和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能够作为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指标,但其对于肿瘤分期则无显著意义.
作者:丁宁;王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DAPK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在白血病诊断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采取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对白血病细胞株和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中抑癌基因DAPK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模式进行分析;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验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模式对于白血病诊断的效能.结果:Jurkat、U937、HL-60 3种细胞株的甲基化水平和正常细胞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90.736,P<0.05;x2 =67.493,P<0.05;x2 =753.284,P<0.05),提示肿瘤细胞的甲基化水平远高于正常细胞,且HL-60细胞株中的DAPK基因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Jurkat和U937细胞株.ANLL用MSP甲基化检测时特异度、准确度和灵敏度分别为100%(61/61)、82.9%(87/105)和58.7%(27/46),未发现白血病病理分型和MSP诊断之间的关系.结论:抑癌基因DAPK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作为一种潜在肿瘤标志物,极大丰富了临床诊断白血病的方法,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阮红刚;赵铮;许腊梅;付潮鸿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载量与肝功能及白蛋白(ALB)等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病毒含量和肝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3例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C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液中HCV RNA病毒载量,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ST/ALT及ALB等指标.用豆形图展示HCVRNA病毒载量数据,分析HCVRNA载量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组HCV RNA载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 RNA载量与年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 HCV RNA载量与ALT、AST、AST/ALT及ALB均不相关(P>0.05).根据受试者HCV RNA载量数量级将其分为4组,ALT、AST、AST/ALT及ALB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CV患者血液中HCV RNA载量与ALT、AST、AST/ALT及ALB等指标不相关,HCV RNA病毒载量不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
作者:邵林楠;张树婷;段莹;肖南;于卫建;刘铭;周世航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对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肝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联合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检测在临床诊断治疗乙肝中的应用价值,寻求比现有常规检测更敏感、更准确的实验室乙肝检测方法.方法:将感染科461例标本分成5组进行比较分析:78例乙肝表面抗原(吸收度A值<1)阴性血清标本为A对照组;9例HBsAg弱阳性(吸收度A值为1~2)血清标本为B组;201例HBsAg阳性(吸收度A值>2)且HBV-DNA含量<5×102IU/ml的血清标本为C组;133例HBsAg阳性(吸收度A值>2)且HBV-DNA含量5×102~5×105IU/ml的血清标本为D组;40例HBsAg阳性(吸收度A值>2)且HBV-DNA含量>5×105IU/ml的血清标本为E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M,HBV-Lp和HBV-Pres1,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A组和B组未见Pre-S1和HBV-LP结果异常.C、D、E组中HBeAg的阳性率依次为0.99%,6.02%,77.50%;Pre-S1的阳性率依次为29.35%,42.86%,90.00%;HBV-LP的阳性率依次为38.31%,55.64%,95.00%,HBV-LP、HBeAg和Pre-S1的阳性率可能性均随着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0.05).C、D、E组中HBeAg、Pre-S1和HBV-LP的检出率分别为10.96%, 40.64%, 50.53%,HBV-L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和Pre-S1的检出率(P<0.05).通过对相同HBV-DNA含量组的HBV-LP、HBeAg和Pre-S1阳性率进行统计学t检验比较,可以看出HBV-L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和Pre S1的检出率(P<0.05).C、D、E组中HBV-LP的平均吸收度A值依次为2.53,5.35,13.93.HBV-DNA含量的增加伴随着有HBV-LP浓度的增加(P<0.05).结论:HBV-LP检测比HBeAg和Pre-S1检测敏感性强,被检出的可能性更大,漏检的可能性更小.HBV-LP检测与HBV-DNA检测呈正相关性,HBV-LP在HBsAg阳性而HBV-DNA检测阴性时有理想的检出率,可能会对乙型肝炎诊断治疗进行补充作用.
作者:何丽苇;陈会欣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大血块强度(MA)值在血小板减少孕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08—2017-12入住本院产科的血小板减少孕妇111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的孕妇24例.比较血小板计数与TEG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血小板计数孕妇在分娩方式、血小板输注例数和输注量上的差异;孕妇分娩前和(或)分娩时是否输注血小板的多因素分析;比较血小板计数和TEG参数MA值与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的相关性;分别比较TEG参数MA<50组与MA≥50组以及血小板减少组与血小板正常组孕妇在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血小板及红细胞输注量的差异;比较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孕妇在血小板计数和MA值上的差异.结果:血小板计数与TEG参数有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均采取剖宫产分娩且均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正常的孕妇均未输注血小板.MA值、血小板计数和分娩方式对孕妇是否输注血小板具有预测价值(P<0.05).血小板计数与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TEG参数MA与其有相关性(P<0.05).血小板减少组与血小板正常组孕妇在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及红细胞输注量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A<50的孕妇均高于MA≥50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在MA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参数MA值能预测血小板减少孕妇分娩前和(或)分娩时的血小板输注,能较好评估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及红细胞输注量,可用于血小板减少孕妇临床出血倾向评估及指导分娩方式选择.
作者:宋志群;谢娟;熊婷;陈春如;姚韵;周小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SD)对大鼠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20±1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笼饲养组(CN组)、大平台饲养组(TC组)、睡眠剥夺组(SD组)及睡眠剥夺恢复组(SR组),每组各8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连续剥夺5 d,颈内静脉采血,置于抗凝管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含量及血小板(PLT)计数;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止血参数,包括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CN组和TC组比较,SD组大鼠毛色暗淡,易激惹,体重减轻(P<0.05);WBC明显增加(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减少(P<0.05),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及TT值明显延长(P<0.05),FIB值明显降低(P<0.05).与SD组比较,SR组大鼠WBC明显下降(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增加(P<0.05),PLT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PTT、PT及TT值明显缩短(P<0.05), FIB值明显升高(P<0.05).SR组与CN组及TC组比较,体重明显减轻(P<0.05),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组与TC组比较,体重、WBC、RBC、Hb、 PLT、APTT、PT、TT及FIB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长时间SD可能导致大鼠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睡眠剥夺后可通过延长合适的睡眠时间来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
作者:张琼霞;夏中元;苏娃婷;赵博;王雅枫;张元;雷少青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45岁以上固定大量无偿献血者铁蛋白(FER)、血红蛋白(HGB)等检测情况,评估固定大量无偿献血对献血者铁代谢及血红蛋白等健康指标的影响,为无偿献血招募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2006—2016年青岛地区45~65岁固定大量无偿献血者,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指标:FER、HG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从某三级甲等医院查体中心随机抽取45~65岁未献过血志愿者作为对照,按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45~54岁男性大量献血者的FER显著低于未献血组(P<0.01),HCT低于未献血组(P<0.05),RBC、HGB、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55~65岁男性大量献血者FER低于同年龄未献血组(P<0.05), HGB、RBC、HCT、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45~50岁女性献血者的FER、RBC、HGB、HCT、MCV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51~65岁女性献血者的FER低于未献血组(P<0.05),HGB、MCV高于未献血组(P<0.05),RBC、HCT与未献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男性大量献血者FER与献血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HGB与献血量之间呈负相关,P<0.05,HCT与献血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RBC及MCV与献血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女性大量献血者FER、RBC、HGB、HCT、MCV与献血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⑥男性大量献血者,FER高于正常范围的例数与不献血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女性大量献血者,FER高于正常范围的例数与不献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5岁以上男性长期大量献血FER低于不献血人群,但未引起HGB、RBC、MCV的降低,FER的降低与献血量相关;FER高于正常比例少于不献血组.45~50岁女性大量献血者未见FER、RBC、HGB、HCT、MCV的降低,而51~65岁女性献血者的FER低于未献血组.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大量献血者应采取不同的招募措施和延伸服务.
作者:赵会霞;焦淑贤;杨忠思;吴玉清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