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国际刊号:1004-2806
  • 国内刊号:42-1284/R
  • 影响因子:0.25
  • 创刊:200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7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抗凝剂对检测抗-HIV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乙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和肝素锂抗凝剂对检测抗-HIV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丽珠抗-HIV和生物梅里埃抗-HIV 通信作者.2种不同厂家试剂检测100例符合献血条件的献血者的抗凝血浆标本(EDTA-K2抗凝血浆和肝素锂抗凝血浆各1份)和血清标本,通过酶标仪读出的OD数值进行结果分析.结果:EDTA-K2抗凝血浆组和肝素锂抗凝血浆组对检测抗-HIV ELISA结果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锂抗凝标本对抗-HIV ELISA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柯靖兰;赵志坚;郑意;梅序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ESAT-6/CFP-10融合蛋白诊断结核性感染和结核病的研究

    目的:探讨ESAT-6/CFP-10融合蛋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释放IFN-γ反应及其对结核性感染和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对照组(34例),密切接触组(19例)和结核病组(39例)3组对象,按其有无卡介苗(BCG)接种各分成两个2组共6小组:健康对照组BCG未接种者(15例)、健康对照组BCG接种者(19例)、密切接触组BCG未接种者(6例)、密切接触组BCG接种者(13例)、结核病组BCG未接种者(7例)和结核病组BCG接种者(32例).分离PBMC并分别与PPD和ESAT-6/CFP-10融合蛋白共同培养5 d,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观察6组对象IFN-γ释放反应.结果:PPD刺激后,健康对照组BCG未接种者与密切接触组BCG未接种者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BCG接种者之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AT-6/CFP-10融合蛋白刺激后,健康对照组、密切接触组、和结核病组3组总阳性率分别为0%,21.1%,87.2%, 阳性率明显增加.健康对照组BCG未接种者与密切接触组BCG未接种者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BCG接种者与密切接触组BCG接种者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SAT-6/CFP-10融合蛋白为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能够区分BCG接种和结核病,在结核性感染和结核病的诊断中有应用价值.

    作者:彭孝红;肖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输血后人类白细胞抗原与红细胞同种免疫关系初探

    目的:初步探讨反复多次输血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与红细胞(RBC)同种免疫的关系,为RBC同种抗体阳性患者制定科学合理输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RBC同种抗体检测采用常规方法;HLA Ⅰ、Ⅱ类抗原IgG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RBC不规则抗体阳性者HLA抗体阳性率为25.3(20/79), RBC同种抗体阴性者HLA抗体阳性率为10.8%(11/102),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1).结论:反复多次输血后RBC同种抗体阳性者更易产生HLA抗体.

    作者:王同显;马保凤;孙波;张鲁平;万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抑癌基因ASPP家族在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ASPP家族在不同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核细胞分离液分离正常人血液单核细胞,用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株jurkat、k-562、HL-60、成纤维细胞、HT-29、所得细胞用Tripure分离试剂提取总RNA.后用RT-PCR检测ASP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SPP1与ASPP2 mRNA在正常人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比肿瘤细胞株的表达水平高(P<0.05).iASPP的表达量除在HT-29细胞株中与正常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肿瘤细胞株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细胞的表达量(P<0.01).结论:抑癌基因ASPP家族的促p53细胞凋亡功能在正常细胞转变为恶性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云;刘泽军;刘彬;张小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受血者输血前不同人群梅毒抗体流行情况调查

    目的:检测受血者梅毒感染率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安全输血提供保障,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选择2005-2007年34 209例需输血及术前备血的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PA)已确诊.结果:梅毒抗体阳性率0.57%(196/34209),其中女性梅毒抗体阳性率0.48%(94/19527),男性梅毒抗体阳性率0.69%(102/14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阳性率分别为0.46%、0.51%、0.73%,采用2005年与2006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6年与2007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于20岁、20~50岁、5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阳性率构成比分别为2.04%、70.92%、27.04%.结论:受血者梅毒感染率逐年升高,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通过对受血者梅毒抗体检测,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的利益.

    作者:马现君;楚中华;李伟;李德鲁;高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准献血人群人类巨细胞病毒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检测和分析准献血人群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的感染现状,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依据,也有助于了解献血者的HCMV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检测HCMV-DNA.结果:1037例血液样本HCMV测定的阳性率为3.66 %(38/1037). 结论:对准献血人群进行HCMV测定,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依据,特别是对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孕妇及新生儿的安全输血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献血者的HCMV感染情况.

    作者:徐凤娟;徐瑞龙;袁青;叶宏辉;倪映华;金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温州地区62例HCV感染者的基因型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HCV的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RT巢式-PCR法,对62例HCV-IgG阳性者进行HCV-RNA的检测及基因分型.结果:62例研究者中,HCV基因型1b单阳性率为35.48%,基因型2a单阳性率为3.23%,1b和2a双阳性率为61.29%,1b总阳性率为96.77%,2a总阳性率为50%.结论:温州地区HCV的基因型以1b型占优势,并且基因型1b和2a混合感染率较高.

    作者:文金生;段志良;陈俊;林荣;方佩佩;孟锐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低剂量γ射线辐照离体全血对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剂量γ射线辐照人全血对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20份人全血,以剂量为1 Gy的γ射线进行辐照,吸收剂量率为17 Gy/min,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2 h取样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结果:离体全血在剂量为1 Gy γ射线照射后1 h,可见血清中SOD、GR、GSH-Px及CAT活性升高,且均与照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γ射线照射2 h后,除SOD活性与照射后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R、GSH-Px及CAT活性进一步升高,与照射后1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离体全血经1 Gyγ射线辐照后,血清中主要抗氧化酶活性增高,因此增强抗自由基防御反应.

    作者:夏爱军;张献清;穆士杰;易静;吴原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06例AL患者的26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①AL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3.35%;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2.32%; 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L发热组输注无效率高于未发热组(P<0.01);脾脏肿大与无肿大组无效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作者:董伟群;郭萍;佟力;李树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武汉地区支气管哮喘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分析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支气管哮喘儿童特异性过敏原分布及规律.方法:应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试剂盒(中国组合),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16例武汉地区支气管哮喘儿童进行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的血清学检测;并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52例)和儿童组(164例).对各组过敏原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16例患儿中吸入性过敏原呈阳性162例(75%).其中尘螨152例(70.3%)高,屋尘89例(41.2%)、真菌组合78例(36.1%)分列其后;儿童组对吸入性过敏原及3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的阳性率比婴幼儿组高(P<0.05).食入性过敏原呈阳性52例(24%),以虾蟹34例(15.7%)、海鱼26例(12%)、淡水鱼18例(8.3%)分居前3.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是哮喘发病重要因素,引起武汉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过敏原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并且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尘螨是重要的过敏原,食物性过敏原对哮喘的影响亦需重视.

    作者:武其文;蔡鹏程;陈治中;吴晓慧;孔玲玲;胡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库血白细胞过滤后复温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普通贫血患者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注白细胞过滤后复温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36例贫血患者(普通组)和98例休克患者(休克组)都分为库血未处理组(A组)、库血白细胞过滤组(B组)、库血白细胞过滤加复温组(C组),比较普通组和休克组分组输血情况.结果:在普通组和休克组中C组对减少输血过程中出现冷刺激反应优于A组和B组,在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输血时滤网及针头堵塞方面B组和C组优于A组.结论:C组在普通和休克组均无冷刺激反应出现,改善了周围循环状况,具有降低输血反应,提高输血效果的作用.

    作者:肖倩;黄旭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潮汕地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相关血常规的分析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 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 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 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献血者采后15 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 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 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 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 d.

    作者:李廷俊;江顺琴;沈文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动态分析

    目的:通过对采集后不同时段保存的新鲜血小板和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血小板的质量指标的动态分析,寻求血小板更适宜的冰冻保存时机,为偏型库存血小板的适时冰冻保存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Trima5.0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管路,采集20份2个治疗量血小板(5.0×1011~6.0×1011/个),每份分为2袋,分别于采集后6 h和72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并留样,1周后复苏留样,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P选择蛋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PH值和血块收缩试验.结果:常规保存条件下,72 h内各时段的血小板的计数、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血小板PH值和血块收缩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选择蛋白在采后6 h已明显升高(从10.12±3.75升高到42.5±18.6),采集后72 h升高90.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4在采集后不同时段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后6 h与72 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血小板的PH值、血小板计数、PF3A与各时段的新鲜血小板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黏附功能、血小板P选择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血块收缩试验和各时段的新鲜血小板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时段的冰冻血小板的各项质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rima 5.0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管路采集的血小板在常规保存72 h内其活力优于冰冻血小板,采集后72 h内制备的冰冻血小板,质量是可靠的.

    作者:陈镇奇;李廷俊;刘利明;詹鹏飞;陈蓉;陈雪丽;邹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质量管理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措施,只有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的输血目的,输血是治疗患者疾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风险,患者可能因输血感染各种疾病、发生输血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为了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风险,避免因输血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质量管理的建立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伟强;邬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EBBN系统在医院输血科的应用

    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飞速发展,输血科标准化管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我院输血科自2004 年9月开始使用<河北省临床输血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简称HEBBN系统(由河北唐山现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1-3],实现了医院和血站输血信息的自动传输和共享,实现了输血科内部血液出入库、质量管理的全面微机化管理.通过近3年的使用体会如下.

    作者:侯金友;李乐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冷凝集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2005年-2007年,冬春季气温低时,我们碰到门诊患者中个别老年人血常规检查时,EDTAK2抗凝血试管壁上有明显红细胞凝集现象,经实验证实为冷凝集素引起,且冷凝集素水平极高.我们对16例冷凝集素水平在1∶128~1∶32768范围的患者标本进行不同实验条件下凝集试验对比分析,发现标本和试剂制备条件不同,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h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调查

    Rh血型不合的孕妇具有发生十分严重的Rh新生儿溶血病(Rh-HDN)的潜在危险.本地区的患病率未见完整资料报道.产前检查和产后确诊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治疗、抢救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7年6月对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梁平;彭道波;赵晖;赖福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3年同期血液发放及过期报废情况统计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红细胞有A、B、O、AB 4个血型,目前常用的保存方法多只能保存35 d.如何保持每个血型佳库存量,使之既能满足临床需求,又能降低过期报废的血液数量,需要血站管理者对血液库存量做出合理计划.笔者对2005~2007年度本血站血液发放及过期报废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开展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招募几种关系的处理

    自1998年10月<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果断取消了有偿献血,全面推行了无偿献血制度.由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献血事业蓬勃发展,无偿献血由初的政府行为转变成了现在市民的自觉行动,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无偿献出的血液基本能够满足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

    作者:姚纯发;陈凯;张玉华;郝世勇;聂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

    患者,女,48岁.因月经增多伴经期延长4个月,于2007年2月11日入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入院时Hb 37g/L,2月11日输注O型Rh阳性悬浮红细胞400 ml,O型Rh阳性血浆200 ml,2月14日再次输注O型Rh阳性悬浮红细胞400 ml,O型Rh阳性血浆200 ml,2月15日复查Hb 61 g/L.2007年2月16日手术拟输注悬浮红细胞800 ml,与同型供血者的血相配(凝聚胺法)时发现主侧凝集,次侧不凝.

    作者:陈鲲;金锡;卫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抗-E及抗-c引起配血不合1例

    患者,女,64岁.患肝硬化(失代偿)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于2008年2月20日入院.2004年6月因上消化道出血,1个月内3次共输全血800ml;2008年2月,3次共输红细胞6个单位,以上均配血顺利,未见不良反应.2008年3月27日申请4个单位红细胞其中2个单位红细胞凝聚胺(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配血主侧不合,疑为患者体内有不规则抗体,抽血化验,检出lgG型抗-E、抗-c,后选用不含E、c抗原的红细胞输注,配血顺利,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郭洪晨;白艳玲;刘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IgG性质自身抗体导致疑难配血1例

    输血工作现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输血前的交叉配血试验则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的后一道非常重要的关卡.笔者在工作中检测出不规则IgG性质的抗自身抗体,干扰了正常配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萍;李秀梅;于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