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检测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 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集我院急性白血病患者72例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液10例,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法测定ABCG2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BCG 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明显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2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高于初治组,2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各组别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G2可能参与了急性白血病的耐药机制.
作者:王桂叶;张青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倡导制定个体化输血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我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与其年龄、性别、输血前血红蛋白浓度、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原发疾病的关系.结果:7 277例患者中,出现红细胞输注不佳有894例(12.3%);而在7 277例患者实行了11 264次输血治疗中发生1 387次红细胞输注不佳(12.3%).红细胞输注不佳与患者年龄、性别、输血前Hb浓度无关,与疾病、输血次数和既往输血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和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次数越多、既往输血总量越多,则发生红细胞输注不佳概率越高.结论:临床红细胞输注效果与患者体内免疫状况密切相关,应当对不同的输血患者,制定独立、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输血策略.
作者:沈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检测情况,确定低危人群,为保证血液安全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3-2007年泰安市无偿献血者,运用TP-ELISA法检测所有标本,使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 739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螺旋体阳性共142例,阳性率0.17%.阳性率在性别、学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职业、献血次数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生与军人、多次献血者、低年龄段人群为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献血选择对象,并努力提高梅毒抗体检测水平,从而保证血液质量.
作者:苏涛;王云;焦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用mPEG-SPA (20kD、2mmol/L)修饰红细胞悬液,对修饰前后的红细胞结构功能和保存期进行分析、研究,以验证是否符合临床用血的要求.方法:分别将4种血型的红细胞悬液,用mPEG-SPA修饰,将修饰前和修饰后红细胞标本按成分血储存要求储存,并分别在保存期的1、7、14、21、28、35 d检测红细胞的PH值、K+浓度、Na+浓度、渗透脆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TP含量、2,3-DPG含量、氧饱和度(P50)含量.结果:修饰对保存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含量无影响,修饰后红细胞悬液PH值、2,3-DPG含量在14 d内正常、ATP含量在21 d内正常,修饰后红细胞悬液的K+浓度保持低值达35 d,修饰后红细胞悬液的Na+浓度、红细胞携氧能力、红细胞渗透脆性28 d内正常,但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在保存过程中增高.结论:mPEG修饰红细胞的大部分结构、功能指标在一定的保存期内可维持正常,但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超较高,这为进一步研究mPEG修饰红细胞用于临床打下了基础.
作者:陈波;葛春红;林艳;陈玉;朱萍;仲人前;邓安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光学法计数在低值血小板检测中的研究应用.方法:200例低值血小板患者血标本,在血液分析仪上分别进行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同时进行镜检法计数.结果:以镜检法为参考方法,光学法的相关系数为0.994,电阻抗法的相关系数0.921.在小红细胞组、红细胞碎片组和大血小板组,电阻抗法和镜检法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和镜检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光学法计数可以满足低值血小板检测准确性的要求,值得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作者:李果;高兵;彭政;孙自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分群ABX MICROS60血液分析仪在儿科患儿血常规检查时中间型细胞(MO)镜检复查规则,以保证血细胞分析的正确性.方法:收集216例儿科门诊常规标本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同时进行外周血涂片人工镜检,将仪器分类的MO结果与人工镜检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种方法分类结果比较,MO<10%时,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良好的相关性;MO≥10%时,r值0.310 ,P<0.05,2种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差,同时该组标本人工镜检异常结果检出率11.3%.结论:当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分类MO为10%以上时,均应作瑞特染色人工镜检复查,以防止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病理性细胞漏检.
作者:张兴桥;刘晓宏;杨晓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21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非SIRS组47例、非感染性SIRS组34例、感染性SIRS组40例)的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和NE的体积(NE-V)、浆核比(NE-C)、胞浆颗粒特性(NE-S)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并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监测ICU的患者SIRS病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ICU的患者WBC、NE%、NE-V、NEV-SD、NEC-SD、NES-S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E-C、NE-S明显下降(P<0.01);SIRS组第2、4、6天的WBC与NE%和第4、6天的NEV-SD及第6天的NE-V均高于非SIRS组相应的时间点,而NE-S明显降低(P<0.01或P<0.05);SIRS组的患者在进入ICU的第2天与第4、6天NE-V、NE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性SIRS组的NEV-SD、NEC-SD、NES-SD、NE-S和感染性SIRS组除NE-C外的NE-VCS参数与非SIRS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以感染性SIRS组的WBC、NE-V、NE-S、NEV-SD、NEC-SD的变化显著;评价患者非SIRS与SIRS的病情,NE-VCS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WBC和NE%.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ICU的患者不同病情中可发生明显的变化,其变化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更加显著;NE-VCS参数对评价SIRS病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WBC和NE%.
作者:金艳慧;杨丽红;王明山;张卓;谢耀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血小板保存添加液成分中葡萄糖对4℃冷藏血小板体外活力的影响.方法:将单采浓缩血小板分别悬浮于含35%ACD血浆的含糖的或无糖的血小板冷藏保存添加液(PAS-R1和PAS-R2)中,4℃保存5 d,检测相关指标;另外,分别采用PAS-R1和PAS-R2 2种添加液保存血小板,先置22℃振荡4 h,然后置4℃冷藏,分别取样检测0,4,48 h和7 d血小板ATP水平和及0,1,2 d和3 d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差异.结果:与含糖添加液相比,保存于无糖添加液中的血小板葡萄糖的消耗和乳酸的生成显著下降(P<0.05),保存期末的pH略高;无糖添加液中的血小板GPⅠbα的表达显著高于含糖添加液(P<0.05);经37℃血浆孵育后检测,血小板低渗休克率(HSR)显著高于含糖添加液(P<0.05);在降温和冷藏过程中,2种添加液中血小板ATP水平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保存7 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冷藏过程中,添加液PAS-R1和PAS-R2保存的血小板对ADP诱导的聚集反应均逐步下降,新鲜冰冻血浆可部分恢复血小板聚集率;2者保存1,2,3 d的血小板对ADP诱导的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ACD血浆所携带的葡萄糖足以维持4℃冷藏血小板5 d所需的能量;额外的葡萄糖将导致乳酸生成增加;降低血小板冷藏添加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有利于维持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Ⅰbα的表达和保持血小板的代谢活力,可能有助于提高冷藏血小板的体内回收率和生存时间.
作者:张斌;谢如锋;范华骅;聂晓绚;张晰;钱开诚;QIAN Kaicheng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性激素各项检测指标与不同年龄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月经周期正常的健康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0岁以下年龄组和30岁及以上年龄组PCOS患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泌乳素(PRL)、雌二醇(E2) 、睾酮(TESTO)、孕酮(Prog)水平,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0岁以下年龄组和30岁及以上年龄组LH高于对照组(P<0.01),E2高于对照组(P<0.05),TESTO高于对照组(P<0.01).30岁以下PCOS患者组和30岁及以上PCOS患者组各检测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LH,E2高水平及TESTO增高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预示因子,高LH、高E2、高雄激素血症可能是引起PCOS发生的因素之一.
作者:李剑;杜帅先;胡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布及其血常规参数变异情况,探讨血常规参数在β-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依血红蛋白电泳、β-地贫基因分析和血清铁蛋白测定结果,将171例血常规结果分为β-地贫、缺铁贫和正常对照3个组.对3组血常规结果中的血红蛋白量(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PDW)5项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1例标本中有115例为β-地贫基因突变,共检出9种突变类型,其中以41-42M/N,654 M/N,17M/N,-28M/N 4种突变为主,占突变的92.17%.HGB结果对照组>β-地贫组>缺铁贫组;MCV与PDW在β-地贫和缺铁贫2个组间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者均低于对照组.MPV 在对照组高,缺铁贫组稍低,β-地贫组低;RDW缺铁贫组>β-地贫组>对照组.结论:HGB、MCV、MPV、RDW和PDW参数对β-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β-地中海贫血的联合筛查指标.
作者:李彬;彭常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时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现状.方法:采用整体分析方法,调查我院血液科102例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对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频度以及病原学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除了3例死于重症感染外,总体有效率91.2%.病原学检测88例, 培养出致病菌株25株(28.4%), 所用抗菌药物已覆盖敏感菌谱的有14例,覆盖率56%.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时,应及时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及进行细菌学检查.
作者:张青兰;刘延方;孙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全自动卡式微柱凝胶法血型系统用于检测ABO血型和Rh (D)血型的效果.方法:采用Grifols WADiana COMPACT全自动血型仪对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患者EDTA2K2 抗凝样本27869例检测ABO血型和Rh (D)血型并与手工试管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WADiana COMPACT全自动血型系统和试管法同时做 27 869份样本作对比试验,2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符合率为100%,无明显差别;共检测出Rh (D)阴性79例,阴性率为0.28 %,并成功检出弱D型1例.结论:全自动血型仪与手工完成鉴定结果一致,且降低了人为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仪器判读结果标准、直观,核对结果方便,实验结果能较长时间保存,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作者:赖科;杨丽媛;秦建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及血液成分的使用现状.方法:收集我院2000-2007年临床输血资料并进行统计.结果:我院临床用血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成分输血比例近几年来几乎为100%,外科手术平均每例用血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种血液成分使用构成比中,全血占2%,红细胞占24%,血浆占52%,血小板占9%,冷沉淀占13%.结论:临床输血日趋规范,但在成分输血中,要降低血浆应用比例,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合理、科学用血.
作者:陶翠华;涂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遇到疑难的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一般情况下,通过一系列血清学实验检查,是能够确定血型,也能通过筛选法配血得到相合的血液.但是近期,我们遇到1例疑难血型系统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病,在患儿红细胞上和母亲血清中抗体性质一时确定不下来的情况下要求输血的棘手问题,经过我们的认真分析和对症处理,使患儿母子均得到输血治疗的救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梅宁;周祥安;韩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经血液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有上升的趋势,使得各级医院临床上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具体引起输血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临床输血医学、检验医学等技术上的因素,又有医院输血管理、医疗服务、法律、社会伦理、心理、经济等方面因素.因此,只有认真分析造成输血医疗纠纷的原因,才能找出正确预防和化解输血医疗纠纷的对策.
作者:刘久波;范金波;周国均;侯应时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6年卫生部明确提出自9月30日起一律停止有偿机采血小板.为了保障临床用血小板,我站在加大机采成分血宣传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从全血中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工作.现就2006年11月-2008年7月机采和手工浓缩血小板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文革;杨珊珊;李军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3年,一场SARS让人们触目惊心,特别是2003年底,2004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北京等实验室相继发生的SARS冠状病毒泄漏,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事件[1],使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得到一定的重视;而2004年4月,台湾发生首例登革热实验室感染;同年5月,美国发生炭疽实验室感染和俄罗斯国家病毒学和生物工艺学研究中心的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感染又给人们敲响了一个警钟.
作者:张艳梅;张梅红;任红霞;王新梅;聂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艾滋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近年来,HIV感染在人群中呈增长趋势,其主要是通过性接触、吸毒、输血等传播方式.韶关市中心血站为保证临床输血安全预防艾滋病经血液传播,一直严格按照卫生部采供血有关条款规定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HIV抗体检测.现将韶关市中心血站自1999年-2007年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对献血者血液HIV抗体检测结果作如下分析和讨论.
作者:李永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无偿献血率从1998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07年的100%.笔者长期从事无偿献血者招募和血液采集工作,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病例时有发生,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因献血不良反应诱发歇斯底里(又名癔症)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栾玲峰;谢惠敏;张丽娜;张兰兰;杨海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本文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本血液中心O型献血者进行稀有血型筛选,约筛18100人中发现1例类孟买血型.该红细胞与筛选用抗-H反应为阴性,与强的抗-H反应为弱凝集.
作者:方春富;吐尔洪;周丽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自1971年Thomas等首次报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够使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以来,HSCT已成为恶性或难治性血液病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统计34个国家105个移植中心的移植结果,1年无病生存率达61%~70%,移植相关病死率30%~35%[1].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移植物被排斥、疾病复发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为了明确疗效,把握治疗时机,检测残余宿主细胞与供者细胞嵌合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这方面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蒋瑛;王椿;高彦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骨髓中除了存在造血干细胞外,还有一类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群体,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骨髓中的MSC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组织,如骨骼、软骨、肌肉、肌腱、脂肪和神经细胞等[1-7].
作者:赵智刚;邹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在真核细胞中,DNA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每一种组蛋白各二个分子,形成一个组蛋白八聚体,约147 bp的DNA分子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核心结构外面,形成了一个核小体.
作者:赵菲;张纯;陈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