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国际刊号:1004-2806
  • 国内刊号:42-1284/R
  • 影响因子:0.25
  • 创刊:200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7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PCR-SSP法用于Dombrock血型Doa/Dob的基因分型

    目的:了解Dombrock血型Doa和Dob基因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Dombrock血型进行Doa和Dob基因分型.结果:248例Dombrock血型Doa的基因频率为0.0867,Dob的基因频率为0.9133.结论:248例Dombroek血型Doa及Do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0867和0.9133.PCR-SSP技术可以较好的对Dombrock血型进行DO基因分型.

    作者:刘衍春;许剑锋;吴敏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Rh血型抗原鉴定实现临床输血个体化

    目的:应用Rh血型抗原鉴定.对Rh阴性患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的输血患者选择相合性输注.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检出的RhD阴性输血患者进行D抗原复检、抗体筛查,及对其他Rh血型抗原进行鉴定.结果:在79例RhD阴性的输血患者中抗体筛查阳性的共25例;抗-D抗体3例,抗-E 8例,抗-c 4例,抗-c、E 7例,抗-C 1例,抗-e 3例,对存在不规则抗体的患者均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其中,有7例患者采用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结论:应用抗体筛杏及Rh抗原鉴定的结果,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及对有抗c和抗e抗体的阴性患者在血源用难的情况下选择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保证了特殊血型的用血需求,既可以避免不规则抗体的产生,同时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宝燕;徐华;邢荷香;张建耕;张文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的自身抗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乙型肝炎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453例乙型肝炎、1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96例正常人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ANA阳性滴度、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阳性率以及肝炎相关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的阳性率.应用酶法检测患者的ALT和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①乙肝组ANA的阳性率为22.7%,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仅3例乙肝后肝硬化的滴度为1:320;ANA核型以均质型为主,仅5例为斑点型,显著低于AIH组(P<0.01).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阳性率分剐为5.2%、22.8%、24.2%和37.9%,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A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P<0.05或P<0.01),乙肝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乙肝炎组(P<0.05或P<0.01).②ANA阳性乙肝患者伴有dsDNA抗体,用Western-blot法检测dsDNA的阳性率为10.34%,显著高于ANA阴性的乙肝患者(P<0.05),乙肝组dsDNA的阳性率为2.42%与AI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乙型肝炎存在SMA和LKM,但仅有较低的阳性率分别为4.63%和3.31%,显著低于AIH组(P<0.01).④乙型肝炎ANA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5);乙肝组ALT、AST水平和HBV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IH组(P<0.01).结论:HBV感染不仅引起肝组织损害,还诱导产生多种以低滴度为主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HBV复制水平相关;其在探讨乙肝发生、发展机制和病因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刘燕婕;袁戎;胡丽华;揭盛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国人群ABO亚型中一个新的Ax等位基因的鉴定

    目的 Ax是一种罕见的ABO亚型,其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以一个Ax亚型家系和一个无关的Ax亚型献血者个体为对象,研究中国人群Ax亚型的分子基础.方法 ABO血清学定型、血浆N-乙酰-D-半乳糖胺基转移酶(A酶)活性测定、ABO基因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PCR扩增、基因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 DNA克隆和测序分析显示,家系先证者和无关献血者个体的ABO基因分别为A/O01和A/O02基因型,在第7外显子均存在426G>C杂合突变,导致N-乙酰-D-半乳糖胺基转移酶的氨基酸发生M142I改变.在120个正常样本中未检出此突变.结论 ABO基因426G>C突变导致的N-乙酰-D-半乳糖胺基转移酶第142位氨基酸置换改变了酶的保守区域,从而降低了酶的催化活性,导致Ax表现型.本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

    作者:蔡晓红;金沙;刘曦;王健莲;陆琼;沈伟;范亮峰;刘达庄;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阿司匹林抑制Molt-4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对存在有β-连环素异常表达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方法:MTT法观察阿司匹林对Molt-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阿司匹林对Molt-4细胞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析经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处理后的Molt-4细胞β-连环素及cyclinD1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olt-4细胞的增殖,72 h半数抑制浓度为1.58 mmol/L;随浓度增加,cyclinD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下调.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Wnt信号通路调节某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将Molt-4细胞阻滞于G0/G1期,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株Molt-4的增殖.

    作者:时杰;胡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多种自身抗体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CCP)抗体、抗角蛋白(AKA)抗体、抗核周因子(APF)和RA33抗体在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EOR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EORA(EORA组)、69例风湿性多肌痛(PMR)患者(PMR组)和47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检测,其中抗CCP抗体和RA33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AKA和A P F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 F)法检测.结果:①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在EORA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9%、95.8%)、(33.7%、91.4%)、(31.6%、89.4%)和(36.8%、86.7%),显著高于PMR组和对照组(P<0.01).②EORA组抗CCP抗体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KA、APF和RA33抗体(P<0.05).联合检测4种抗体,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使阳性率提高至98.9%.且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③69例PMR患者中有6例患者CCP抗体阳性,3例AKA阳性,且与CCP抗体相重叠,2例APF阳性,2例RA33阳性,1年后3例重叠阳性的PMR患者确诊为EORA.结论:PMR与EORA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特征,临床上有时难以鉴别,极少数病例,在早期不典型时易误诊,但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仍主要出现在EORA患者中,尤其抗CCP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种抗体联合检测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等,4种抗体联合检测对EOR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全;袁戎;刘燕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浆置换与血小板洗涤对ITP患者血小板及相关抗体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及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赵林园;张月华;阎玉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目的: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加以分析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8年12月21927例(其中男9 648例,女12 279例)需输血及术前备血患者,采用DiaMed IgG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03例(其中自身抗体6例,同种特异性抗体97例),阳性率0.47%,其中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34%,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1,P<0.05).12279例女性受血者中孕妇有2 42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95%;非孕妇9 85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P<0.01).结论:受血者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我院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本地区其他医院阳性率,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降低和避免临床输血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马现君;曹秀玲;楚中华;高海燕;李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ACP215与ACP115细胞洗涤机制备冰冻洗涤红细胞的比较

    目的:比较ACP215与ACP115细胞洗涤机制备冰冻洗涤红细胞的效果.方法:20袋400 mL全血以相同的加工条件进行甘油化并置-80℃保存,随机分成2组,按冰冻洗涤红细胞操作规程分别用ACP215与ACP115细胞洗涤机制备冰冻洗涤红细胞,用SPSS11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品均达到国家<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中的标准,临床输注后无不良效果.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ACP215制备冰冻洗涤红细胞效果优于ACP115.

    作者:杨丽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采集

    目的:对2种不同白细胞过滤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2种不同采集方法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单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CF-E组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明显低于994-EF组,而血小板产量和采集效率高于994-EF组.结论:在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进一步降低血小板成品中的残留白细胞量,并提高采集效率.

    作者:王明元;周群刚;李丽;褚艳婷;李维洁;朱伟瑾;沈湘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稀释剂Ⅲ在血液保养液细菌内毒素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稀释剂Ⅲ在血液保养液细菌内毒素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血液保养液先用稀释剂Ⅲ稀释11倍.再用细菌内毒索检查用水稀释2倍后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供试品干扰初筛试验和供试品干扰试验均无干扰.结论:在血液保养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时,可用稀释剂Ⅲ将供试品先稀释11倍,再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2倍,选用灵敏度为0.25EU/ml的鲎试剂按规定进行检查.

    作者:梁启忠;掌友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规则抗体影响血型鉴定的处理和分析

    目的:排除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分析IgG类及IgM类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提取正反定型不一致并且抗体筛选阳性的血型标本,用谱细胞鉴定抗体.放散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的标本,制备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反定性红细胞,重新准确鉴定血型.结果:用适当反定性细胞可以有效排除不规则抗体的干扰.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病例中,IgM类抗体占92.6%,IgG类占7.4%.结论:可以通过选择反定性细胞排除不规则抗体的干扰.高效价的IgG类不规则抗体同样可以引起血型正反不一致.

    作者:王蓝鸽;周金安;魏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临床输血是现代急救及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输血具有风险,输血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疾病传播,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是临床输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影响临床输血安全的因素、保障安全用血的对策探讨如下.

    作者:陈兆修;王晓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运用Internet实现血站与储血点间信息共享的实践与体会

    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安全输血已倍受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血站都实现了站内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从血源招募、献血者体检、血液采集、成分血制备、血液出库等采供血全过程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血液的安全性.按照卫生部要求,必须建立从采血到用血全过程微机化管理,实现整个血液链的可追溯,同时,有利于血站对临床合理用血的业务指导、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血液的统一调配等.我站已于2007年底与10家储血点医院血库实现了网络化的连接管理,现将网络连接管理的基本情况和运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艳春;杨青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无偿单采成分血献血者的护理模式探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我国的献血事业飞速发展.短短10年间,我国已全部实现了无偿献血.并且向着输血科学化、合理化、节约化的方向发展.献血者作为我国献血事业的主角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作者:赵冬梅;付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种皮肤消毒剂在献血人群中应用效果比较

    安尔碘皮肤消毒液是碘与增效剂、缓冲剂和干燥剂等合成的一种络合剂,具有缓慢释放碘分子而达到快速杀灭,持久有效的作用,目前国内已应用于临床皮肤穿刺消毒.为了解安尔碘能否应用于献血人群的皮肤消毒,笔者就安尔碘与当前采供血系统常规应用的碘酊消毒液在献血人群中皮肤消毒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形态学诊断探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异常的疾病,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MDS的诊断标准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许多新的MDS亚型不被诊断标准所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对MDS进行了修正,新增添了难治性血细胞减少有多系病态(refractory cytopenina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R(2MD)、5q-、MDS不能分类(MDS-U).组疾病进行了观察,以促进形态学的诊断和提高.

    作者:李彦会;朱芸;孙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无偿献血者用血费用返还途径及其相关对策分析

    我国自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湖北省于2000年6月1日颁布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其实施的核心是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保证临床用血及时安全,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健康.通过8年多的宣传发动和实施,我省无偿献血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偿献血率从2003年的76.81%上升到2006年的98.78%,全省无偿献血人次从2003年的29.6万上升到目前的60余万人次.

    作者:邓曦;柯秋高;刘渊;柯卫泽;王小平;张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湖北省临床实验室实施标准化考核情况分析

    临床检验水平关系到医疗质量,临床检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是目前我国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为加强湖北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标准,对81所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考核,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潘莉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治疗毒蛇咬伤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于1周前被毒蛇(种类不详)咬伤右小腿,当时既感疼痛不适,出血不止,无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肢体麻痹等症状,就诊当地县医院.给予清洗伤口换药和抗蛇毒血清治疗,右小腿肿痛有所减轻,伤口渗血一直不止.

    作者:陈依平;魏寿忠;周小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抗-Lea引起血型正反定型不符1例

    血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正确鉴定血型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Lewis抗体干扰血型鉴定临床上并不多见,笔者近期发现1例因抗-Lea引起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进明;周小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母婴Rh(c)抗原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产妇,汉族,28岁,孕3产2.2001年3月怀孕45 d后不慎流产.2002年5月妊娠38+4周在外省乡镇医院产下1男婴,2 d后出院.回家发现婴儿面部赤黄,呈进行性加重,吮奶量减少,1周后送省级医院,血液生化报告:血清胆红素429μmol/L,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疸,治疗后虽存活但智力低下.

    作者:曾丰;张铭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弃血小板单采术联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持续增多、功能异常为特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发病率为1/100万人 [1],本病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危害性很大,临床表现常有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脾肿大等.血小板过多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引起脑、心、肺栓塞和DIC,故应尽快降低血小板,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作者:方成江;王庆国;张正荣;李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