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国际刊号:1004-2806
  • 国内刊号:42-1284/R
  • 影响因子:0.25
  • 创刊:200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7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的特点.方法:对67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进行分析,根据白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将粒缺分为A、B、C、D 4类,并对骨髓象特点进行总结.结果: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中, A类36例(53.73%),B类16例(23.98%),C类8例(11.94%),D类7例(10.45%);骨髓象为成熟障碍型48例(71.64%)、再生障碍型19例(28.36%).结论:加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的监测,并注意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变化,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曾一芹;左江成;艾红;王群兴;何晓雯;徐来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83例临床输血反应的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发生的输血反应.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9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该期间共有41 545人次的住院患者输注了111 462 U的各种血液成分,主要是去白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观察到283例发生了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25%,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占98.59%;不同的血液成分中,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6%、0.42%和0.30%.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反应发生率高.

    作者:乐道利;张青;饶神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滤白手工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滤白手工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并就其与机采血小板进行比较,为临床如何选择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5-2008年临床血小板用量,了解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情况;通过对40例患者输用62次滤白手工血小板和67次机采血小板的比较,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计数血小板输注前后20~24 h的数,根据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及临床出血症状有无改善进行疗效判断.统计2007年全年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率.结果: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输注后的CCI和PP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滤白手工血小板的应用能大量节约血资源,值得临床推广,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在临床应用具同等价值.

    作者:朱跃辉;周立红;王小平;李莹;钟阳青;邵延芹;冯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细胞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8例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学改变及临床资料,部分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中,20例为原发灶,18例为转移灶;FNAC明确诊断者为32例,疑诊3例,误诊为淋巴结转移腺癌3例.FNAC表现以上皮样型多见,共29例,梭形细胞型8例,混合型1例;其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28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10例.结论:FNA易于诊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而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则容易误诊.详尽询问病史,掌握其镜下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作者:康劲松;刘利敏;李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指标分析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方法:试验组2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对照组20例急性缓解期患者,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DD、TAT、PAP 7项指标. 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中 D-D、TAT、PAP 3项血清指标定量检测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处于高凝状态 ,易并发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D-D、TAT、PAP 3项血清标记物对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有可能为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过程中抗凝剂的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雷秋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输血样本ALT活性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输血样本不同保存形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将输血样本以全血及血浆形式分别在22℃(仅全血)、4℃、-20℃(仅血浆)保存,在不同保存时间检测ALT活性.结果:以全血形式保存的输血样本随保存时间延长ALT活性逐步升高,并且22℃比4℃保存升高快;以血浆形式保存的输血样本随保存时间延长ALT活性逐步下降,并且-20℃比4℃下降慢.结论:认识全血、血浆样本ALT活性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血液检测的准确性,避免宝贵血液的无故报废,也说明长时间保存输血样本-20℃保存血浆(血清)为较好.

    作者:门守山;赵树华;杨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输血与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关系

    目的:探讨输血与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关系.方法:用卡式凝胶法对4 790例输血患者的备血样本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并进行输血史调查;阳性标本加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做比较.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总阳性率为0.71%,其中自身抗体6例,同种特异性抗体26例;3次以上输血组与3次以下输血组比较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凝胶法检出抗体阳性率与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蛋白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抗体产生与输血频率关系密切;输血前作不规则抗体检测和鉴定在保障临床手术或药物治疗及安全有效输血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选用卡式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其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 值得临床推广常规应用.

    作者:陆紫敏;祖亚钧;梁萍;纪黎明;孙向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乙二胺四乙酸盐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与获得性自身免疫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的发生与获得性自身免疫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数量,与手工计数法测得的血小板数量相比较;确定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化学治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的发生率较化疗前明显增高.结论: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与获得性自身免疫病相关联.

    作者:姚新洁;张长庚;严香菊;李平;王文治;甄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生儿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新生儿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探讨不规则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对521例新生儿溶血病待确诊患儿通过微柱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白试验、游离抗体测定、放散试验, 不规则抗筛选阳性标本进一步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同时进行不规则抗筛选阳性患儿母亲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结果:检测出抗-D 4例,抗-E 3例,抗-c 1,抗-M 1例.结论:应重视孕妇IgG类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根据不规则抗体的特性, 可为患儿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进行综合治疗和换血.

    作者:石祖亮;魏中南;涂同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鳞状细胞癌抗原试剂盒的应用及评价

    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瑞典康乃格公司生产的SCC试剂盒从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特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正常人和40例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SCC水平.结果:SCC试剂盒小生物检测限为0.625 μg/L,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3%和4.6%,回收率为97.3%.30例正常人血清中SCC水平为(0.83±0.49) μg/L,全部在正常范围内;40例宫颈癌患者,其中10例Ⅲ期患者血清SCC水平为(10.35±7.61) μg/L,阳性率为70%,30例Ⅳ期患者血清SCC水平为(16.07±6.8) μg/L,阳性率高达90%.经t检验健康组与宫颈癌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Ⅲ期组与宫颈期癌Ⅳ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鳞状细胞癌抗原试剂盒的灵敏度、重复性、准确性和特异性较好,它对宫颈癌的辅助诊断和临床疗效观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小芳;佟素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运用3种方法检测Rh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总结日常工作中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探讨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3种特殊配血方法在检测Rh抗体方面的差别. 方法:运用上述3种实验方法对不同效价的Rh抗体进行测定. 结果: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这3种方法均能检出血清中大部分不规则Rh抗体,但是3种方法存在差异.其中,凝聚胺法为经济方便,微柱凝胶法为敏感,而抗人球蛋白法为可靠.结论:在配血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检测有疑问的标本,尤其是对有妊娠史、近期输血史、短期内反复输血或以往输血有反应的患者,应采用多种方法检测,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仍是检出较弱抗体,排除非特异性凝集干扰的好方法.

    作者:韩梅宁;范乃权;韩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临床输血申请单规范情况调查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缺陷的程度、种类,了解临床医生执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情况,达到提高临床输血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送交输血科的临床输血申请单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依据,检查其填写质量.结果:通过对我院1年间临床输血申请单12 780份进行检查,合格申请单占82.2 %;不合格的占17.8 %,其中概念性错误的申请单占63.8 %;非概念性错误申请单占36.2%.结论:我院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能够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申请用血;但也有少数临床医生缺少临床输血知识的学习,未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及传染系列检查要求;有的临床医生未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

    作者:李伟;楚中华;李德鲁;马现军;高海燕;孔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型LRS技术对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采用一次性血液分离加新型去白系统LRS( LeukoReduction System去白系统)技术去除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质量和输注疗效.方法:对随机抽样的30例使用新型LRS技术采集的单采血小板进行检测,以了解LRS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产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等指标,并对输注疗效跟踪调查.结果:血小板含量(2.76±0.31)×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0.05±0.04)×106/袋;红细胞混入量(0.028±0.015)×109/袋;临床输注没有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结论:采用新型LRS去除白细胞技术,一次性血液分离采集血小板的同时去除白细胞效果显著,所采的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符合国家要求,显著降低白细胞混入量,有效预防了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作者:周群刚;王明元;李丽;李维洁;沈湘君;朱伟瑾;褚艳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与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我市2007-2008年238株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73.9%(176/238);革兰阳性球菌占21.4%(51/238);真菌占4.6%(11/238).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分离率高,占62.2%(148/238).药敏分析表明:尿路感染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仅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保持了100%的抗菌活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总检出率为41.3%(69/167).结论:尿路感染必须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治疗,才能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周清秀;谢明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台州市RhD阴性血液的临床供应

    目的:分析RhD阴性血液的临床供应,探讨RhD阴性献血者的血源管理.方法:2006-2008年RhD阴性血液的临床供应统计,并对RhD阴性献血者采取有效招募措施和对策前后的比较.结果:RhD阴性血液临床用量逐年递增,采取有效招募措施和对策后,RhD阴性献血者建档数增长40.24%,有效率增长22.04%,陶汰率下降-22.04%.结论:采取有效招募措施和对策后,已建立了一支稳定的RhD阴性志愿献血者队伍,合理解决了RhD阴性血液的临床需求,保障我市RhD阴性血液的临床安全用血.

    作者:林宝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5-氟尿嘧啶联合胰岛素、庆大霉素、rhEGF换药治疗转移癌性皮肤溃疡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5-氟尿嘧啶(5-FU)联合胰岛素、庆大霉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换药治疗转移癌性皮肤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转移癌性皮肤溃疡破溃面先以外科方式彻底清创,然后创面涂抹5-FU、胰岛素、喷洒rhEGF、庆大霉素湿纱布覆盖,每日2~3次,持续10~30 d.结果:观察16例患者,总有效率68.8%.结论:5-FU联合胰岛素、庆大霉素、rhEGF外用治疗转移癌性皮肤溃疡,短期效果较好,为临床皮肤转移癌皮肤破溃的短期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曾毅;何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心理与行为干预对减少治疗性单采不良反应的观察

    治疗性单采术是输血医学的一项新技术,它通过特殊设备对患者血液中的病理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去除(或置换),并补充适当溶液,以迅速去除或减少病理成分对患者的致病作用,极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恢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其疗效好而被临床广泛应用[1].随着治疗性单采工作的开展,笔者在单采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与行为干预,对预防和减少其不良反应、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提高患者单采治疗的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杨青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室内质控影响因素的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使用,但是由于该方法的影响因素较多,其室内质量控制一直是各试验室的难题.但为了确定评价实验室工作的可靠程度以及报告能否发出,室内质控是必须和必要的.我科室多年来一直重视室内质量控制,并经常参加全国和全军室间质控评价,用以验证我室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本文就我科室在建立ELISA室内质控过程中遇到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饶月丽;张伟强;邬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浆冷沉淀与磺胺嘧啶银联合治疗烫伤患者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用冷沉淀治疗烫伤及外科创面成功的病例报道.血浆冷沉淀中的主要成分是Ⅷ因子和纤维黏合蛋白.冷沉淀能在细胞表面形成坚固的网状结构,具有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愈合及肉芽再生和维持正常渗透压的作用,减少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纤维黏合蛋白有较强的抑制渗出作用,在创面形成一层较干燥的薄膜,可透过薄膜观察其组织的恢复情况.

    作者:黄耘祥;索妮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镜前使用胶体金法检测抗-HIV、抗-HCV、HBsAg的重要性

    为避免交叉感染,我院于2006年10月起,要求门诊做胃镜检查的患者,需使用胶体金法检测其抗-HIV、抗-HCV、HBsAg 3项.2006年10月-2008年12月31日共检查7 341例,检出抗-HIV阳性8例、抗-HCV 阳性12例、HBsAg 阳性524例,抗-HIV、抗HCV 2者同时阳性1例.阳性标本立即酶法复查,其中抗-HIV阳性4例(后经确认实验室确认),抗-HCV阳性 5例、HBsAg 阳性518例.4例抗-HIV阳性者,疾控中心流调显示:2例有输血史,2例为外籍妇女(1例就诊时已出现高热持久不退、腹泻6个月等ADIS临床症状).

    作者:黄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可行性实验研究

    近年来,随着血液成分的不断推广,成分血以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节约血源等优点[1],已成为采供血机构主要的血液产品,特别是单采血小板以所需供者少,输血风险小,血小板数量相对较多,纯度高等优点,临床用量逐年快速上升,但由于采集时间长,成本高,加之人们认识的局限,无偿机采献血员相对短缺,这就成为当前制约采供血平衡的突出问题.

    作者:纪燕;黄文杰;范恩勇;孙海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自1973年由美国学者Steinman和Cohn首先报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以来,国内外对DC进行大量的研究,自从Romani等建立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从人外周血大规模采集、培养、制备DC的方法后,人们又建立并完善了多种培养扩增DC的方法,使人们对DC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目前,DC在肿瘤免疫治疗、器官移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及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刘凤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RhD阴性无偿献血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在Rh血型系统中,D抗原的抗原性强,50%~70%的RhD阴性的个体,通过输血,可受D抗原阳性红细胞免疫而产生抗D,再次输入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于RhD阴性在汉族人群的比例只有0.3%左右[1],为缓解商丘地区RhD阴性用血的紧张情况.商丘市中心血站自2003年起探讨建立RhD阴性献血者档案库,至2008年一支相对稳定的RhD阴性献血者队伍已经建立起来,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梦秋;黄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冷自身抗体伴IgG抗-Jkb 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32岁.9月3日入我院,患者自诉10余天前出现发热伴有畏寒,体温高38.3℃,伴头晕,视物模糊,全身乏力,活动后明显,8 d前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住院检查血红蛋白为35 g/L, 并输入了3.5 U的红细胞悬液,输后无输血反应.

    作者:陈健红;叶汉深;池沛冬;张志发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