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国际刊号:1004-2806
  • 国内刊号:42-1284/R
  • 影响因子:0.25
  • 创刊:200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7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2011年5期文献
  • ICU护士关于安全输血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分析ICU护士对输血安全的认知情况和需求,为不同层次的护士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输血培训提供参考.方法:从11个方面自行设计输血安全护理方面的问卷,调查2家医院ICU护理单元共83名护士对安全输血的认知程度以及相关培训的需求.结果:2家医院ICU护士均对安全输血的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是在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输血知识上掌握程度不一,绝大部分护士对此方面的输血知识和法律个案有较强兴趣和培训需求.结论:对于不同层次的护士,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输血相关性培训和教育,内容更应该侧重实际应用和临床法律个案,以便进一步减少护理输血风险.

    作者:施欣蔚;沈健;王秀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自体输血对肠肿瘤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对肠肿瘤患者术中行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对患者围术期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肠肿瘤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 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术中或术后根据情况将患者自身血回输;(Ⅱ组)根据术中情况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 U.分别于术前、术后1、5d抽取静脉血,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术后1d,IgA、1gG、IgM 2组均减少,Ⅰ组术后5d各测定值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Ⅱ组术后5d仍然低下;IgM 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肠肿瘤患者免疫球蛋白影响较小,而异体输血对肠肿瘤患者免疫球蛋白影响明显.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韩昌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一3基因及其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构建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基因及其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对TIM-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Trizol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mRNA,利用两步法RT-PCR技术扩增TIM-3及其胞外(结构)域基因片段和人IgGl Fc基因片段.并将他们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PCR及测序进行鉴定.序列分析后将TIM-3胞外(结构)域基因片段亚克隆到已经克隆了人IgGl Fc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pcDAN3.1(+)上;并通过PCR及双酶切进行鉴定.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TIM-3基因的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结构域、功能.结果:成功从PBMC中提取并逆转录的cDNA扩增出TIM-3及其胞外(结构)域基因和人IgGl Fc基因;经PCR、酶切鉴定、测序分析表明它们与GenBank提供的序列信息完全相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IM-3蛋白为稳定亲水性蛋白,有1个跨膜螺旋结构,相对分子量是33.4KD,等电点pI为5.54.该蛋白含约32.56%的α-螺旋,8.27%的延伸链,49.17%的不规则卷曲,1段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TIM-3蛋白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细胞膜上.功能分析预测TIM-3蛋白具有受体和信号转导功能.结论:成功构建TIM-3基因及其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生物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解TIM-3基因的性质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奠定基础.

    作者:陈治中;王晓蓓;王琳;毛晓露;陈凤花;刘峰;胡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全血C-反应蛋白快速检测的应用

    目的:了解全血C-反应蛋白(CRP)快速分析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贫血组、正常血红蛋白组和高血红蛋白组患者全血与血清标本进行CRP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配对分析,观察2种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贫血组全血标本CRP浓度明显高于其血清标本CRP浓度(P<0.01);正常血红蛋白组全血标本CRP浓度低于其血清标本CRP浓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红蛋白组全血标本CRP浓度明显低于其血清标本CRP浓度(P<0.01).结论:采用全血标本测得CRP结果受血细胞比容影响,应予以校正.

    作者:甄萍;姚新洁;乔艳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IL-6和DKK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IL-6、DKK1的表达水平,阐明其在MM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链免疫和化学发光法对60例MM患者和50例对照者血清中IL-6、DKK1的表达量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IL-6、DKK1在对照者中表达低于MM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患者中IL-6、DKK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高低有关(P<0.01);IL-6和DKK1表达有正相关关系(rs=0.7381,P<0.01).结论:IL-6和DKK1的联合检测可作为MM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吐尔逊江·司拉木;徐丽;杜春辉;田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医院临床用血量管理指标构建

    目的:探索建立临床用血量管理指标,为进行用血评价和制订用血计划提供依据.方法:以全市11家综合性医院的业务总收入、住院人次数、住院手术人次数与用血量建立关系来进行测算,并以往年数据对后面进行预测.结果:2009年每百万业务收入用血量、每百住院人次用血量、每百住院手术人次用血量预测值分别为15.433 U、19.060 U和51.477 U;各医院业务总收入、住院人次数、住院手术人次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非常接近,而用血量实际值与预测值不同,反应出不同医院在临床用血管理上存在差异.结论:以业务总收入、住院人次数、住院手术人次数3项指标来测算用血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临床用血量建议指标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关亮;颜香云;林云明;卢智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ABO基因检测在预测胎儿血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利用ABO基因分型方法来预测胎儿血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O型孕妇25例,提取孕妇外周血血浆中胎儿游离DNA,PCR-SSP法检测SRY基因,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PCRRFLP)检测胎儿ABO血型基因型.结果:在25例样本中,23例实验成功,2份样本扩增失败,22例与胎儿出生后的血型一致,1例不一致.结论:应用基因检测方法来预测胎儿ABO血型,准确性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波;刘红冰;吕素梅;马红丽;兰炯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LT、PAIg、HBVDNA载量的检测及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LT与HBVDNA载量及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的相关性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为慢性乙型肝炎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60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脾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慢性肝炎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观察抗病毒药物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用ELISA方法检测PAIg,用全血细胞仪检测PLT.对所得的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药前各组循环血液中PL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病情的加重而减少,慢性肝炎轻、中、重患者血中检测到HBVDNA,且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P<0.05).而对照组未检测到HBVDNA,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用药后慢性肝炎轻、中、重患者各组中PLT值均回升,与用药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明显下降,其中慢性肝炎轻度患者HBVDNA消失.3组间PAIg值用药前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用药前后PLT与HBV DNA呈负相关(r为-0.817和-0.902,P<0.01),而与PAIg各值明显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无脾亢患者PLT与PAIg无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建议临床上可按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因素治疗血小板下降,未出现脾亢时以保肝、护肝、抗病毒为主,出现脾亢的患者血小板下降时主要针对脾亢进行治疗.

    作者:余涛;李从荣;朱晓宣;赵有芳;吴发明;李贝;张佳光;郑霞;邹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母儿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抗体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母儿血型不合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新生儿溶血病(HDN)发病率,与免疫性抗体种类、分布和出生天数的关系.方法:对740例高胆红素血症及母儿血型不合的新生儿血样进行HDN检测,分析HDN发病率及其与免疫性抗体种类、分布、IgG-A/B及出生天数的关系.结果:740例母儿血型不合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实验确诊为HDN者568例(76.76%),在2d内的试验确诊率为84.95%,其中属ABO系统占98.416%,Rh系统占1.584%,MNSs系统仅0.176%,其余血型系统尚未发现;ABO系统由IgG-A引起的HDN高于IgG-B(P<0.05).随着新生儿出生天数的延长,HDN确诊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我市母儿血型不合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2d内HDN的确诊率为84.95%,总体发病率为76.76%,HDN的发生主要在ABO系统,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临床需要确诊时需尽早送检血样.

    作者:何子毅;胡应明;张建强;刘赴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强生全自动血型配血仪与传统方法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与试管法在血型鉴定中的符合率,并与手工加样在操作时间和程序上进行比较.方法:将标本在全自动仪器上检测,用试管法复查血型以检测符合率;不同分组数量的标本,全自动、试管法、微柱凝胶手工加样同时计时,比较操作时间并计算操作程序.结果:全自动和试管法符合率100%,标本量在6~9 h检测时间短.结论:全自动血型仪与试管法的符合率为100%,并且程序操作更简单,错误率低.

    作者:闫文强;曹奎杰;周金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揭阳市RhD(-)稀有血型库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目的:建立揭阳市无偿献血者RhD(-)稀有血型检索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板法对揭阳市17542名无偿献血者RhD血型抗原进行初筛检测,对血型初筛RhD阴性标本再用3个不同批号的IgG抗-D抗体试剂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IAT)试验确认,初筛和确认试验均阴性者则为RhD阴性血型.同时检测RhD阴性者的ABO血型以及Rh血型的表现型.结果:所有献血者经筛选和确认共有66名RhD阴性血型,占0.38%,其中A型血多,表现型以ccdee为主.将献血者的资料和检测的结果输入计算机,建立揭阳地区RhD(-)稀有血型检索库.结论:RhD(-)稀有血型检索库的建立对需要输血的RhD(-)患者有重大作用,能够保证同型输血,对防止Rh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的急性溶血反应及Rh血型不合的妊娠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旭才;黄勉华;李洁娜;吴恩朋;王晓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骨髓一步双标本取材法在全血细胞减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髓一步双标本取材法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每1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同时行骨髓穿刺抽吸物涂片及骨髓活检塑胶包埋切片病理检查,分别记录2种方法骨髓增生程度及诊断结果.结果:骨髓活检在骨髓纤维化、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化疗疗效及骨髓增生程度判断上优于骨髓涂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可提供极有价值的形态学信息.结论:一步双标本取材法有助于提高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及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胡永军;金恂;开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有糖尿病组30例和无糖尿病组30例,并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静脉空腹血糖、HbAlc.结果:在ACI患者中糖尿病组的HbAlc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二者之间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HbAlc,与无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无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糖、高HbAlc会增加ACI神经系统损伤,因此HbAlc测定是早期鉴别ACI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可靠方法.可以对ACI并发糖尿病进行及时准确积极干预、治疗.HbAlc的测定在ACI的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是鉴别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一个敏感指标.

    作者:熊洁;韩为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冷沉淀在南宁市各级医院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南宁中心血站冷沉淀产品在南宁市各级医院的使用量情况.方法:应用血站成品库管理系统中临床用血出库明细,统计分析南宁市各级医院2005-2010年冷沉淀产品的临床使用量,分析相关特点及发展趋势.结果:冷沉淀临床使用总量由2005年的754 U,增加到2010年的14716 U,其使用主要集中在南宁市三级医院,其他医院用量相对较少.结论:未来冷沉淀使用数量仍将继续增多,血站在保障冷沉淀产品质量及服务的同时,应开展冷沉淀产品使用情况的深入调查,确保冷沉淀产品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降低输血风险.

    作者:陆祝选;钟春平;李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永州市临床用血统计分析

    目的:进一步掌握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情况,为血站及输血科更科学的制定血液库存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2008-2009年A、B、()、AB 4种血型悬浮红细胞用量及使用比例研究其用量变化.结果:永州市2008-2009年悬浮红细胞AB、B、A、O血型之间的用量比均是1:3:5:6;每年2月份用血较少;2年中悬浮红细胞总用量未出现大幅的变化.结论:近几年加大了对临床用血的指导和控制,建成了全市范围内的三级供血网络.各医疗机构可根据悬浮红细胞不同血型用量比科学的制定常规条件下不同血型悬浮红细胞的年、月、周用血计划.春节期间各医疗机构悬浮红细胞的库存量应按各种血型红细胞的用量比适当降低库存量.

    作者:杨金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初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不合格率与性别及季节分布特征和应对措施

    目的:分析2007年6月-2010年5月街头初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率与性别以及季节的变化关系,寻找其中原因及应对措施,对不同性别人群采取不同的ALT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从而减少血源浪费.方法:收集洛阳地区参与街头无偿献血初筛者(包括初筛合格以及单纯ALT不合格者)的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街头初筛ALT不合格率与性别及季节的关系.结果:男性ALT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女性,不论男女每年2、8、9月份都是ALT不合格的高发时段.结论:规范操作,加强生化仪的日常维护,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ALT不合格率,同时加强对献血者尤其是男性献血前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的宣传,将减少因ALT不合格而造成的血源浪费.

    作者:周静;朱丽莉;胡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成年男性肥胖相关指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肥胖相关指数中体质指数(BMI)和腹型肥胖指数腰围(WC)或腰臀比(WHR)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分别比较2种指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影响.方法:成年男性体检人群物理检测BMI、WC、血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化学发光仪检测受试者血脂、血糖、肌酐、胰岛素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结果:BMI≥25组和BMI<25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显示,2组间SBP、TG、HDL-ch、LDL-ch、FBG、UA、HOMA-IR、DBP、TC、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C≥90 cm和WC<90 cm 2组间比较,与BMI组基本相同;以BMI值为自变量,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OR)为1.32,代谢综合征(MS)的OR值为1.54;以WC值为自变量,发生高血压的OR为1.24,MS的OR值为1.36;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调整其他因素后,BMI和WC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男性肥胖相关指数BMI和WC(或WHR)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WC同BMI一样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指标.

    作者:杨楷;刘慧玲;马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检测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的意义.方法:取189例慢性肾病患者血清样本,分别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和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Cr和Urea在慢性肾病组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肾病患者中,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SCr和Urea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疾病程度越轻,差异越明显.结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灵敏度更高,好于SCr和Urea等指标,其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肾小球滤过率的损害程度,是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敏感指标.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现代医学和自然学科的发展,使得输血医学已成了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新兴的学科.输血科的功能具有临床输血管理、实验室诊断与管理、血液供应和血液治疗等多种功能.输血科建设,不只是单纯的局限于输血科学科本身建设、安全合理输血、规避输血医疗纠纷等原有旧的管理方式和学科建设模式,而是应该全方位的建立临床输血管理体系,建立既相对独立,同时又可以把它纳入整个临床医疗质量的大框架下来进行管理的模式[1].为此,对目前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探析如下.

    作者:王国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淄博市血液应急保障措施及效果

    2003年为支援北京抗击非典,淄博2d捐血11.4万ml.2005年为保障重大灾害时的临床用血安全,淄博市创建了《淄博市血液保障应急预案》.此预案在2008年的4.28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得到了检验,我站在日供血量超过平时4~5倍的情况下,各种血液成分供应充足,圆满完成临床急救任务.

    作者:张俊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对难定AB血型患者配血必须谨慎

    临床输血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难免会发生差错.据观察发现风险绝大多数发生在患者本身为AB血型或者与易误定为AB血型的疑难血型者.以下是本科室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作者:张明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三级供血网络的建立和思考

    临床输血管理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环节,供血网络的建设与规范,对临床输血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做好血液管理工作,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及时和有效,我市于2007年开始规划设置供血网络及开展血液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起到了规范、安全、高效的作用.

    作者:刘祖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临床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它被认为是补充血容量,保证手术成功以及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但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使患者受益的同时又对其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输血本身的治疗作用.以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多局限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而对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认识不够,或不够重视.本文就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郭雅春;林琼林;章霞;彭燕;郑全荣;徐晶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ABO基因分型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

    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由奥地利科学家Landsteiner发现[1],即为A、B、O 3型,在1902年由Des[2]发现了AB型.ABO是目前30个血型系统中为重要的一个血型系统,主要包括4种表型抗原,即:A、B、O、AB.

    作者:刘峰;胡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