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编码区2个位点(505A/G,1040C/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及病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67例T2DM患者(单纯糖尿病11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9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67例)和140例正常对照者的TAFI505A/G、1040C/T2位点的多态性.结果:505A/G多态性位点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40C/T位点,T2DM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15.6%对25.7%,P<0.05),其T/T纯合子型比例亦显著下降(P<0.05,95%OR 0.28,CI 0.11~0.70).但这种显著性差异只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表现出来,随着病情的进展,这种差异在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却表现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40C/T多态性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性基因在T2DM发病及早期病情进展中起到保护性作用,即TAFI1040C/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T2DM患病危险度存在关联.
作者:管廷武;王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质量的效果.方法:分别使用双面冷板速冻技术和三洋双压缩空气介质速冻技术进行FFP速冻,观察FFP融化后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析出情况.结果:不同冷冻技术制备的FFP,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性,三洋双压缩空气介质速冻技术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2.53%,制备FFP时的冷冻速度对FFP质量有显著性影响.结论:使用双面冷板速冻技术进行FFP速冻效果更好.
作者:陈兴智;韦常健;梁智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E4)和癌抗原(CA125)单独或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经病理确诊的卵巢癌患者112例、盆腔良性疾病患者68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血清肿瘤标志物HE4、CA125的含量水平,并计算各项目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性能指标.结果:①卵巢癌组HE4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比较HE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25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以卵巢良性疾病作参照,单独检测血清HE4水平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为57.8%,低于单独检测CA125的75.3%;但其特异性为97.0%,高于CA125的85.5%.以二者其中之一高于参考值即视为阳性时,联合检测HE4和CA125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可达85.0%.结论:HE4单项检测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优于CA125单项检测,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
作者:杨军;杨晓玲;刘莺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与试管法对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免疫性抗体的检出率.方 法:对临床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疑似HDN的患儿血标本同时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及抗体放散试验,并对患儿阳性血标本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及其效价测定.结果:在275例临床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疑似HDN的患儿血标本中,用试管法检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80例(65.5%),抗体游离试验阳性197例(71.6%),抗体放散试验阳性210例(76.4%);用微柱凝胶法检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224例(81.5%),抗体游离试验阳性238例(86.5%),抗体放散试验阳性251例(91.3%).微柱 凝胶法比试管法的凝集强度高1+~2+.结论: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略高于试管法,具有操作简便,影响因素少,易于标准化,结果客观及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作者:张勇萍;安宁;李娜;崔颖;郑妍;杨世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分娩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产前1~3周采集并贮存孕妇自身血液,分娩时或分娩后回输给产妇.结果:产前45例贮存自体血的Rh(D)阴性孕妇中,有10例在分娩中或分娩后回输了自体血(未输异体血),未见不良输血反应发生,母婴状况良好,Apgar评分多为10分.另外有7例产妇除了回输自体血外,又输注了一定量的异体血.比较采血前后、回输前后、回输与未回输组以及回输自体血与回输自异体血四组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分娩中是行之有效的输血方式,既解决了血源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对稀有血型患者,减少异体血的输注,又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对母婴不会造成危险,值得推广.
作者:许进明;周小玉;余悦娇;孙云雨;熊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强生、达亚美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与试管法在血型鉴定中的符合率,并对三者操作程序进行比较.方法:将标本分别用2种全自动仪器和试管法进行检测以测定符合率;不同数量分组的标本,计算3种方法的操作时间并统计操作程序.结果:2种全自动仪器符合率100%,试管法反定型与全自动仪器符合率为99.9%;2种全自动仪器检测时间差别较小,比试管法用时长,但操作程序简单.结论:2种全自动血型仪符合率为100%,反定型较试管法敏感,并且操作程序更简单,错误率低.
作者:王红;周金安;曹奎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血浆)中胱抑素C(Cys C)、D-二聚体(D-D)、可溶性CD146 (sCD146)水平.方法:将102例初诊SLE患者分为尿蛋白阴性组40例和尿蛋白阳性组62例;设正常对照组50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浆D-D,ELISA法测定血浆可溶性sCD146和Cys C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LE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血中Cys C、D-D、sCD146水平较正常明显增高.结论:血中Cys C、D-D、sCD146水平检测能有效反映SLE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作者:姚新洁;甄萍;杜红利;严香菊;张长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输血前开展A2 /A2B亚型和Rh弱D血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009年1-12月献血者中初筛Rh(D)阴性324人次、A型15 123人次、AB型6 049人次为基数,计算A2/A2B亚型和Rh弱D血型的检出比率;X2检验比较2008年与2009年A型和AB型输血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效输血发生率.结果:本地区Rh(D)阴性中Rh弱D比率为11.11%;A2亚型比率为2.06%;A2B亚型比率为2.13%;2008-2009年A型、AB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由0.098%、0.136%降为0.037%、0.039%;无效输血的发生率分别由12.37%、17.35%降为7.67%、8.04%.结论:输血前开展A2/A2B亚型检测,为患者提供更相合的血液,可以大幅度降低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临床无效输血发生率,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效果;Rh弱D血型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稀有血型患者的输血安全,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作者:马红丽;刘红冰;许秀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大量输血(MT)后,循环血液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和形成高钾血症的比例,为临床抢救提供预见性的治疗依据.方法:研究100例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病历资料,从患者病历档案当中收集测量数据,统计高钾血症比例,并对血钾和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上述群体术后高钾血症的比例为7.14%,输血前与输血后的血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钾与患者术后血浆pH之间存在回归关系(P<0.01),而与年龄、术中压积红细胞输注数量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包含术后pH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回归系数(Nagelkerke R2 =0.637).结论:创伤患者群体接受MT后发生高钾血症的比例较低,血钾与术中输注压积红细胞的数量之间并没有回归关系,而与患者术后血浆pH具有统计学联系.
作者:柳抑;焦晋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肾移植受者与HLA基因相关性.方法:运用PCR-SSP法对我院湖北地区406例肾移植受者(观察组)进行HLA-ABDR基因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并与4026例湖北骨髓库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检出HLA-A32、B35、B44、B45、B52、B56、B64、B75、DRB1* 10、DRB1* 14、DRB1* 16,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35、DRB1* 14的基因频率>0.05;检出B46、DRB1*9、DRB1* 17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B46、DRB1*9基因频率>0.1.结论:高频率基因与湖北地区健康人群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其中B35、DRB1* 14等位基因可能是湖北地区的易感基因;B46、DRB1*9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
作者:倪文旭;郑山根;夏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统计我市梅毒及艾滋病流行现状,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用血.方法:对我市2004-2010年梅毒及艾滋病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的发生率、性别、年龄及感染途径等加以分析.结果:梅毒感染率基本维持在0.7%左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有上升趋势,并且本地人员在增加,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安全用血需加强献血人群的安全宣传,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同时要严格筛查血液.
作者:唐郁;贾红志;祁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的结果分析,探讨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3例正常人和59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IB、PLT、MPV、PCT明显升高,APTT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T、PT、PDW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故凝血功能的检测对肾病综合征病情分析、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守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骨髓CD34阳性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进行测定,探讨两者细胞免疫异常及骨髓CD34阳性细胞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对15例MDS患者,11例AA患者,12例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CD34阳性细胞占MNC的比率进行测定.结果:MDS患者外周血CD3+T、CD4+T、CD8+T淋巴细胞均较正常人组明显降低,CD4+/CD8+倒置.NK细胞CD16+ 56也较正常人组低.AA患者CD4+T淋巴细胞稍低于正常人组,但CD8+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表现为CD4+/CD8+也倒置.NK细胞正常.MDS患者CD34+占骨髓MNC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AA患者骨髓MNC的比率低于正常组.结论:MDS和AA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状态紊乱,二者的发病机制不同.CD34+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同时是判断MDS预后的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冯国安;邢正云;陈天荣;冯春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泰安地区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血库)的现状和临床用血的情况,为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水平,促进临床有效安全的输血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10年县级医院输血科督导检查表和《输血技术规范》编制检查表,对27家医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输血科设置、贮血设备、开展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不合格的达77%以上,临床合理用血率仅为37.87%,手术不合理用血的现象高于非手术科室.结论:本地区二级以上的输血科(血库)和临床输血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临床输血治疗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亟待医院加强输血科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安全用血的意识.
作者:杨晨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Xantus全自动血型仪应用于ABO血型和Rh血型检测的效果.方法:全自动血型仪梯度微板法和96孔U型板法及手工法同时做1 500份标本作对比试验,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符合率.并分析本站2010年6月-2011年6月31 470份标本Xantus血型检测情况.结果:1500份标本的对比试验显示Xantus全自动血型仪检测漏检率低,抗体及亚型检测率高.对本站3147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检测,共检测出Rh(D)阴性179份例,阴性率为0.56%;正反定型不合42例,频率为0.12%.结论:无偿献血者血型检测结果显示全自动血型仪梯度微板法优于96孔 U型板法.Xantus全自动血型仪实现了血型检测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减低了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核对结果方便,适合血站对献血者进行血型的大批量筛查工作.
作者:孙秀艳;李小飞;韩雪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fra21-1)、NSE、CEA、CA125与肺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8例肺癌患者和103例健康体检者血样和资料;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所有对象血清肿瘤标志物Cyfra21-1、NSE、CEA、CA125水平.分析它们与肺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88例肺癌中,鳞癌37例、腺癌31例、小细胞肺癌20例.与对照组比较,各病例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Cyfra21-1水平为鳞癌组>腺癌>小细胞性肺癌(P<0.05).NSE水平为鳞癌组<腺癌<小细胞性肺癌(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中血清Cyfra21 -1高于平均值者占72.05%;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血清Cyfra21-1高于平均值者为4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性肺癌中,NSE水平大于均值者为80.00%,非小细胞性肺癌中,NSE水平大于均值者为22.06%,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fra21-1和NSE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存在相关性.血清Cyfra21-1检测有利于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检出,尤其是鳞癌;NSE则有利于小细胞性肺癌的检出.
作者:刘勋;周芹;张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临床输注红细胞的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查阅1488次输注红细胞的输血病历,了解过度输注和少量血输注情况,分析临床输血的合理性.结果:合理输血比例为89.25%,其中ICU科为98.39%,内科为93.13%,妇产科为82.21%,外科为81.90%;不合理输血比例为10.75%,其中过度输注和少量血输注分别占19.38%和52.50%.结论:妇科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掌握欠佳,需加强临床用血培训,定期监督检查,提高临床输血的科学、安全水平.
作者:魏寿忠;黄志容;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西安市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参考值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方法:对西安市中心血站2009年7月-12月65 654份健康献血者的ALT检测结果进行百分位数统计分析.结果:95%百分位数为35.96 U/L,97.5%百分位数为46.05 U/L.结论:95%医学参考值范围符合GBI8467-2001对献血者血液检验ALT速率法≤40++的要求.如果按97.5%百分位数要求,应相应提高ALT活性检测值.
作者:姚曼君;张鹤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型血清学试验中补体导致溶血的影响因素及排除方法.方法:检测被抗-A和(或)抗-B致敏的红细胞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出现溶血的情况,并观察EDTA抗凝血浆和56℃灭活血清对溶血及凝集效价的影响.结果:在常规血清学试验中,孵育时间延长、温度升高,溶血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EDTA抗凝血浆和56℃灭活血清在试验中不出现溶血和弱凝集现象.结论:好采用EDTA抗凝血浆用于ABO反定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由于溶血造成血型正反定型结果有疑问时,将血清放56℃30 min灭活补体,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君青;张敬;苏英姿;史国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测定血小板3项参数,观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关系.方法:按常规方法对SLE患者和对照者进行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这3项参数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3项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PLT和MPV呈负相关,还发现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即治愈组血小板3项参数基本正常,未治愈组血小板参数与入院时结果变化不大.结论:血小板3项参数的改变可观察病情的疗效.
作者:余士银;车定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自2011年1月购进北京赛科西德公司生产的SF-8000全自动血凝仪以来,以其准确、快速、方便等诸多优点较大地提高了我科室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经过大半年的使用实践,笔者认为SF-8000全自动血凝仪试剂瓶外形如能作些改进,此型血凝仪可能会更加完美.
作者:胡志勇;童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婴幼儿的血型鉴定常因抗体效价低或红细胞血型抗原未发育完全或形成不足而出现不凝集或凝集很弱,给血型鉴定带来一定困难.常见的血型鉴定方式有生理盐水凝集法(包括玻片法和试管法)以及微柱凝胶法.通常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鉴定新生儿血型.微柱凝胶法是一种血型免疫学检测的新技术,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1].
作者:范小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集中化检测模式下的信息管理,打破了以往血站单一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流程化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跨地区、跨法人单位、跨网络、跨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我站通过学习、分析国内外开展集中化检测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结合我站6年多实施分采集中化检测信息管理的实践经验,利用周密设计架构集中化检测信息管理平台、血液信息系统对关键环节过程关键点的控制、数据异地容灾备份、备份数据重复验证和不同采供血机构共同编制、会签质量体系文件规范信息管理等方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解决了多单位、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保障了集中化检测顺利开展和有效规避或降低了集中化检测过程中居多因素不可控性导致的风险,建立了一套符合分采集中化检测模式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作者:卫瑞兰;夏全民;程时平;王水应;潘小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9年1月5日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实验检测、血液制品的储存与发放,为临床提供安全输血服务.因此,我院于2001年10月成立了输血科,由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
作者:秦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输血在治疗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有可能传播病毒性疾病、传播非病毒性疾病,以及由于所输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输血反应),输血过程的人为差错可能对受血患者造成危害等诸多方面[1-2].
作者:单来友;朱晓南;朱晶沐;杨瑞宁;江淑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ABO血型的正确判定是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的基础,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会受到患者血清或细胞方面的影响,造成血型鉴定困难,其中自身抗体的存在引起血型的疑难鉴定常常给临床输血工作者造成困扰.为此,我们对1例温自身抗体患者引起的疑难血型鉴定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敬闪;梅志勤;田亚娟;王振雷;乔芳;赵志弘;张虹;何路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患者,男,55岁,我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患者,近期有输血史.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湿肺、左转子间骨折及多发性肋骨骨折.人院查血红蛋白含量:100g/L,临床要求手术治疗,需备血4.0U红细胞悬液,医院输血科做抗筛阳性,遂将患者血样标本送我室检测,检出罕见的抗-Dia抗体,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治兵;王忱;叶海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Rh血型是人类复杂和具多态性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其总共包含54种抗原系统,其中有5种与临床密切相关,分别是C,c,D,E,e.D抗原免疫原性强,是重要的抗原,在临床输血、新生儿溶血等方面有重大意义.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分为RhD阳性和RhD阴性[1].
作者:陈家学;杨仕坤;石思蓉;强文;沈钢;魏晴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