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1987年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3例,目前仍健康存活,存活已达12年以上,现报告治疗体会如下.
作者:孙汉英;蔡菁晨;刘文励;张影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总结我院ICU近3年以来收治的38例危重型有机磷中毒患者阿托品治疗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就阿托品化判断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常华;耿翠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急性重度酒精中毒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脑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抢救,易导致死亡.本文报道3例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成功抢救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体会.
作者:赵永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某些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结缔组织病等,骨髓中可见到较多的组织细胞,称之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现将我院收治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21例,就其临床症状、体征、病因和诊治情况作一分析.
作者:朱衍清;金菊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4年来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1667例,其中发生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IMS)者50例,占3%,现将50例IMS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曹洪贤;郝风亮;巩新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近年来对急性白血病(AL)的治疗,随着抗感染措施的增强,颅内出血成为导致A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总结其临床特点,对及早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早期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艾丽梅;李淑芳;张晓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将我院近10年收治的皮肤紫癜298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298例,男106例,女192例,男:女=1:1.81,年龄1~78岁.每例患者至少查血小板计数3次,并结合临床及其他指标,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298例中血小板计数<50×109/L 60例,50×109/L~80×109/L 94例,>80×109/L~<100×109/L 144例.发病时间短者3 d,长者30年.298例中138例反复出现皮肤紫癜数年或数十年,重者有时伴鼻出血、齿龈出血、口腔粘膜(包括软腭及舌面)血疱,眼结膜下出血,胃肠道出血、阴道出血各14例,脑出血3例.
作者:伍清凤;陆其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急性肿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紧急的并发症,由于肿瘤细胞的大量溶解破坏,细胞内物质的快速释放,超过了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能力,使代谢产物蓄积而引起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紊乱,进而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它往往发生在负荷过大、增殖迅速、对化疗高度敏感的肿瘤.虽然是一种致命的并发症,但当人们意识到它发生的危险时,其治疗和预防又是相对容易的.因此,通过研究其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以找到其发生的危险信号,并制定出预防和治疗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王文生;虞积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乌司他丁(Ulinastatin)是一种存在于人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UTI).80年代初,日本对其结构、生化特性、提纯、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作为药品上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乌司他丁显示了对胰腺炎、急性循环障碍等疾病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有国产注射用乌司他丁投放市场.本文对乌司他丁的药理效应及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地;伍薇;王春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包括一组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患,其基本特征是造血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或称病态造血.此外,MDS还有一些共同的临床和血液学表现,包括:①主要发生于老龄人群;②外周血中1~3系血细胞减少,常为全血细胞减少;③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且有明确的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④患者常死于顽固性严重血细胞减少所引起的并发症;⑤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作者:张凤奎;郝玉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多见于老年,部分病例进展为急性白血病,迄今尚无特殊治疗.因此MDS的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血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就近年有关MDS药物治疗概况分述如下:
作者:徐世荣;郭晓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当其尚未向白血病转化前,基本病理特点是无效造血.造血组织处于高增殖、高凋亡状态,反映在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是提示DNA复制紊乱的病态造血.众所周知,典型的MDS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正常或增加,有二系或三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但临床上常可遇见一些轮廓模糊的不典型病例(不典型MDS可为MDS的某种亚型,也可能是MDS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此类不典型MDS虽然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然仍为一种克隆增殖性疾病,而无效造血仍为其主要特点.
作者:余润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以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活跃(少数也可增生减退),再加二系或三系血细胞病态发育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恶性血液病.以往,其诊断主要依据FAB协作组1982年提出的以骨髓涂片结合外周血片为基础的诊断与分型标准[1].但因MDS的发病不仅涉及紊乱的干细胞,还与周围造血微环境的改变有关,故诊断MDS时除细胞增生异常外,还应考虑骨髓结构及基质的改变.较之FAB协作组提出的纯形态学标准,骨髓活检更能反映骨髓全貌,从而可靠而精确地诊断MDS[2].目前,骨髓活检已成为MDS诊断中的一种常规诊疗操作技术.本文旨在介绍不断改良的骨髓活检技术在MDS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石军;浦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1年美国胸科医生学会与危重感染急救医学(ACCP/SCCM)在芝加哥联合召开的讨论会上进一步确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1].SIRS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刺激宿主触发炎症过度反应的结果,这些因素刺激宿主免疫系统,释放体液和细胞因子,对血管张力和渗透性产生影响,导致微循环障碍、休克或器官衰竭,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SIRS是MODS的必经之路,而MODS是SIRS的必然发展结果.
作者:王质刚;马青;郭王;罗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众所周知,脑卒中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其病理基础主要是高血压脑血管损害(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血压降低、升高及波动均可引发各种类型的脑卒中.脑卒中后,血压的高低与卒中类型的转化、卒中的转归紧密相关.而良好地控制血压可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再发率.
作者:黄如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脑梗死)、神经元坏死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经历过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从选择性神经细胞坏死至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以及近年缺血半暗带、缺血治疗时间窗研究和溶栓治疗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光明前景.
作者:郭玉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如何准确诊断、有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是目前内外临床血液学工作者倍加关注的两大难题.解决这两大难题,不仅有益于MDS本身,也有益于白血病的防治,有益于提高临床上易与MDS混淆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埃文斯综合征(Evans syndrome)等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邵宗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8岁.因双下肢乏力、麻木3天,双下肢瘫痪伴排便障碍半天入院.体检:T5平面以下温觉障碍,双下肢肌力I°,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左侧颈部、双侧锁骨上、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肋下1.5 cm,脾肋下1.5 cm,质地中等.MRI示:T4~T8硬膜外占位,T6椎旁肺内背部占位,侵犯局部椎体、横突,主动脉壁及纵膈淋巴结转移.
作者:陈勤奋;谢彦晖;谢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82岁.因咳嗽、咯痰、乏力1周入院.体检:体温正常,精神疲乏,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皮疹、黄染或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肝肋下2 cm.血像:白细胞74.1×109/L,分类:晚幼粒0.02,中性0.63,淋巴0.04,单核0.31(单核细胞内出现较多空泡),红细胞3.5×1012/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110×109/L,B超示:肝脾增大.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二氯甲烷中毒报告少见.我们成功抢救1例重度二氯甲烷中毒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杨渤生;洪一飞;林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2岁.劳累后突然眩晕,呕吐暗红色血液量约800 ml急诊入院.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史.入院次日胃镜检查贲门下近胃底处见新鲜血痂附着,胃底部轻度静脉曲张,无食管静脉曲线.
作者:潘元海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