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7-1024
  • 国内刊号:42-1394/R
  • 影响因子:0.9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2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急救医学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年5期文献
  • 伊马替尼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报告1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应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和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多重RT-PCR方法同时检测29种白血病融合基因.取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观察伊马替尼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①该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t(1;16)(q22;q22),未见Ph染色体;表达BCR/ABL b2a2 mRNA,临床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②伊马替尼可以抑制该原代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促其凋亡,使大部分细胞受阻于G0/G1期.结论:伊马替尼可以诱导BCR/ABL阳性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凋亡.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预激方案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诱导作用

    目的:评价预激方案小剂量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及G-CSF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诱导治疗作用.方法:14例老年AML患者应用阿克拉霉素10~20 mg/d,静脉滴注7 d;阿糖胞苷10~20 mg/次q12 h,皮下注射连用14 d;G-CSF 150~300μg/d,至WBC恢复到2×109/L,进行诱导化疗.结果:14例患者均可耐受化疗,10例获得了完全缓解,缓解率为71%,不良反应轻,患者无严重感染发生.结论:小剂量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及GCSF可作为老年AML患者诱导治疗方案,其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以男性IGT106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择糖代谢正常的健康人1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中眼底病变、微量白蛋白尿、中国勃起功能问卷调查(CIEF-5)的积分、血脂、血压及体重指数(BMI)资料.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T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P均<0.01),且两组间在血脂、血压及BMI等指标方面差异显著(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微血管并发症与IGT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男性IGT患者可发生与糖尿病患者同样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及肥胖,提示控制糖代谢异常对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奥美拉唑联合内镜下金属夹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内镜下金属夹联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OME)治疗及单用OME对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胃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并活动性出血患者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2组.①治疗组:内镜下金属夹联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40 mg2次/d治疗,疗程1周.②对照组:单用静脉注射奥美拉唑40mg,2次/d,疗程1周.治疗期间观察止血时间、再出血情况、输血量等.结果:治疗组止血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止血总有效率73.2%,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2=5.69,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再出血率治疗组为2/34(5.9%)、对照组为11/41(26.8%),P<0.05.治疗组的止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输血量(3.1±2.0)单位(每单位200 ml),对照组的输血量(2.2±1.9)单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金属夹联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疗效好,再出血率降低,止血时间缩短,优于单用OME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法安明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法安明治疗组(15例),治疗组在常规降糖,降脂,降压等基础上加用法安明,疗程为4 w.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排泄量(UPE),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固醇(TC),肾功能,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法安明治疗组UPE明显减少(P<0.01),ALB明显增加而TC有所下降(P<0.05);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如血粘度,血小板黏附率,血沉,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抗凝血酶明显升高(P<0.05);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抗凝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糖代谢情况以及糖代谢异常对ACS预后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检测110例ACS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MDA、SOD水平,FBG或2 h PG中任一项异常则择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分为:合并糖尿病组(DM组,36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IGT组,34例)、40例糖代谢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NGT组).另入选11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行MDA和SOD的检测.结果:①入院时已确诊糖尿病17例,糖耐量异常3例;入院后经OGTT确诊糖尿病19例,糖耐量异常31例.②合并糖代谢异常的ACS患者MDA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的ACS患者(P<0.001),SOD水平则显著降低(P<0.001);餐后2h血糖与MDA呈显著正相关.③合并糖尿病和合并糖耐量异常的ACS患者组间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ACS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大部分是入院后经OGTT诊断.同糖尿病患者一样,ACS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程度升高,抗氧化能力降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肌梗死后合并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左心室造影证实有室壁瘤者为室壁瘤组,其余为非室壁瘤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的病史特点、症状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513例MI患者合并室壁瘤形成62例,发生率为1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心绞痛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前壁心肌梗死、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三支病变、无侧支循环、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侧支循环、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前壁心肌梗死、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与复苏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院前急诊救活的病例5 6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猝死病例247例,约72%有明确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夜间多发.引起猝死的直接原因:室颤、室速(77%).结论: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意识及公众场合普及自动除颤仪(AED)是刻不容缓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随访

    目的: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免疫清除治疗后用外周血干细胞救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A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AD18例,其中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6例,多发性硬化与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各1例,用大剂量CTX免疫清除治疗(CTX50 mg/kg·d-1×3 d)+自身造血干细胞输注救助.结果:18例AD都成功进行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全过程,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迅速恢复,未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及并发症.16例SLE完全缓解,相关抗体全部阴转,长期随访(长48个月),2例SLE复发,1例多发性硬化在治疗后9个月复发.结论:大剂量CTX免疫清除治疗后用造血干细胞救助治疗AD,造血功能恢复较快,是安全有效的,持续缓解时间长,复发率低(16%),但还需进一步扩大病例,长期随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老年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评估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配对的方法,对98例首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对照组随机选择同期因呼吸、消化疾病住院的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事件为因变量,以各种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对事件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结果:事件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静息心率(RHR)、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高于对照组,ST-T异常、左室肥厚(LVH)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VH、TG、TC、PP、RHR、ST-T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静息心率增快、ST-T异常、左室肥厚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常见危险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4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事件和基础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的关系.方法:对48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GERD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测定食管内PH值和食管压力.结果:有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其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有所改变;质子泵押酸剂和促胃肠道动力药物治疗前后24 h食管反流变化和食管内pH值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呼吸系统症状得到改善.结论:胃食管反流可以作为独立原因引起呼吸道病症状,抑酸抗反流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相关的呼吸系统症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妊娠子宫破裂呼吸心跳骤停复苏后剖腹产1例

    产科急腹症是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婴儿生命的突发危重症,本院于2004年4月抢救1例晚期妊娠子宫破裂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行剖腹产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Jackson癫痫1例报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Jackson癫痫临床很少见,极易误诊,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再出血的预防

    随着脑出血发病率的增加,人们对其治疗后的生存质量也越来越关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继内科治疗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近来已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它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确实有良好的疗效,但是与之相伴随的再出血却对病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再出血的防治渐受到关注.现对我院132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中12例再出血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再出血的防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死的心肌,使梗死范围缩小,改善预后,对AMI患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但对于AMI经心肺复苏(CPR)的患者来说,溶栓治疗是否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一直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笔者对12例AMI经心肺复苏的患者(CPR组)与普通组溶栓治疗进行比较,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发性脑出血治疗的新进展

    脑出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至目前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关于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和灶周损伤的机制复杂[1],主要学说有:①血块收缩、血清成分析出;②血肿内释放出凝血酶;③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对脑水肿的作用;④脑出血后灶周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在大量出血时存在细胞毒性损害;⑤灶周低灌注半暗带与组织代谢障碍;⑥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等.近年来脑出血的治疗又有新进展,结合作者近年来的工作对脑出血系列研究概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和前景展望

    神经干细胞移植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相关的研究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使用传统临床技术手段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治疗的疾病,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可能获得显著改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卒中的急诊诊治规范

    脑卒中是常见的急症,患者通常年龄大,病情危重,除了脑血管疾病,常常合并心脏、周围血管等病变.近十年来,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患者是可以救治的.院前和到急诊的救治过程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时期.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尽快地平稳生命体征,给予有效治疗.患者到医院接受有效药物治疗的时间(门-针时间)是衡量一个医院诊治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指标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的微创清除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治疗方法有外科开颅手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锥颅碎吸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等.近年来开展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继内科治疗与开颅血肿清除术之后的一种新技术,其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认识,而得以广泛地应用.为了在临床上更好地、规范化地应用这一技术,将其适应证、并发症以及脑出血相关基础知识,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内科治疗

    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的危险性往往随患者血压上升和病程增长(包括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或者单纯的脑血管病变都不足以引起血管破裂.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系指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病变的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解读--脑梗死治疗的思考

    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的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受到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更是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心).随着脑血管病成像(CT、MRI、TCD、DSA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阐述病理机制,并拓宽治疗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不少诱人的结果.由于脑梗死在脑卒中占多数,其治疗十分复杂和存在不少困难,更成为研究的热门.从病因,病理机制到治疗,学者们获得许多结果,提出不少见解或观点.在治疗上有很多措施,特别是不断有新药物疗法问世.然而,在临床治疗上仍存在许多疑难问题,评价更是褒贬不一,至今尚无一种公认普遍适用的方法.深入分析,究其原因,除了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等存在问题或缺陷,还因为部分证据不足的初步结果,就被用于临床;尚有更多是因为思维逻辑的失当,如忽视脑梗死的多种病因、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复杂多样、常不自觉按单一疾病进行评估,同客观实际相距甚远,终的认识或结论易出偏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卒中--回眸2004

    2004年是人类对抗卒中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24日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签署和发表了<世界卒中日宣言>,从此开始了向卒中宣战的新序幕.2004年也是卒中医疗逐渐理性化的一年,卒中的医疗由单纯关注技术到逐步关注对医疗体系的反思,人们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诸如溶栓治疗这些具体技术,更重要的是评估和改善得到这些肯定技术的医疗体系.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出版了卒中医疗体系指南.回眸2004年,卒中的进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