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发热待查伴有骨髓中发现分类不明细胞免疫组化联合基因重排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长期发热并骨髓或外周血中有分类不明细胞浸润的患者分离骨髓或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23例患者中,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其中滤泡性淋巴瘤(FL)3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ALCL)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CL)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NKCL)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2例结合脾脏病理学诊断SLE;诊断为骨髓转移癌5例;4例未能确诊.结论:联合运用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技术对长期发热并骨髓分类不明细胞浸润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汉英;李春蕊;肖毅;黄梅;邓金牛;周剑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误诊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80例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方法及误诊情况.结果:临床分型依次为胸肺型55例(68.8%);皮肤型18例(22.5%);腹型4例(5%);其他3例(3.7%).临床误诊49例,占61.3%,多被误诊为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其次为肺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核性心包炎及颅脑肿瘤等.所有患者肺吸虫抗体检测均为阳性,90%患者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白细胞数为(10.91±4.99)×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65±2.07)×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39.40±19.17)%,经吡喹酮驱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至(9.20±10.17)%,且全部患者治愈.结论: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误诊率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如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丁红芳;田德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并发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在24 h内发病,有132个器官系统发生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累及多的是脑和呼吸系统;30例中死亡10例,总死亡率为33.3%.结论:原发性MODS是重度有机磷中毒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合理采取综合救治策略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钱何布;郑志群;陆骏灏;景炳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发病的季节性、病因、诱因、内脏损害等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62.1%的患者在12月~4月发病;39.7%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所有患者均有皮肤紫癜,腹痛者占51.7%,关节痛者占27.6%,出现肾脏损害者占44.8%,其中表现为肉眼血尿者占6.8%.在46例无明显诱因患者中,出现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12例,病毒感染7例.肾脏受累的程度决定患者的病程及预后.结论:应积极寻找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诱因,特别注意上呼吸道感染、HP感染等,重视紫癜性肾病(HSPN)的治疗.
作者:熊敏;孙汉英;冉丹;刘振芳;黄梅;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和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ur Lysis Syndrome,TLS)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TLS,介绍目前关于TLS的研究进展.结果:确诊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予CHOP方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高钾、高磷、高尿酸及尿素氮血症及肌酐升高等肿瘤溶解综合征的特点,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得以纠正.血象恢复后复查骨髓达完全缓解.结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疾病,预后不良;而治疗中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使结局进一步恶化.但若能早期预测、发现TLS,并予积极的治疗,能得到好的转归.
作者:刘晓帆;秘营昌;白洁;井丽萍;卞寿庚;王建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短时低效每日血液透析(STSLEDD)在糖尿病肾病(DN)重度浮肿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供一个新方法.方法:选择DN伴重度浮肿患者31例,随即分为两组(A、B).A组采用STSLEDD加DN常规药物治疗;B组单纯DN常规药物治疗.A组每日行血液透析9 h,连续3~5 d,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尿蛋白、血浆蛋白、肾功能、浮肿等变化情况.结果:A、B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减少、血浆蛋白上升、肾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所有患者浮肿均完全消退.A组较B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STSLEDD对DN合并重度浮肿患者有明显疗效.
作者:胡文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120急救中心-CCU联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急救模式进行讨论.方法:采集1998年2月~2002年11月由我急救中心在院前进行溶栓治疗,随即送入西京医院CCU监护室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1例,对这些病例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溶栓剂对冠状动脉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与开始使用溶栓剂的时间密切相关,症状发作后4 h内溶栓受益大.结论:120急救中心-CCU联合开展AMI院前溶栓治疗能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出血并发症轻微.
作者:肖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人机对抗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57例人机对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人机对抗57例(54.8%),其中死亡3例(5.3%).其原因包括:气道阻塞30例,支气管痉挛6例,潮气量不足6例,持续高热5例,急性肺水肿4例,单肺通气3例,呼吸机漏气2例,气胸1例.结论:人机对抗的发生均有其诱发因素.气道阻塞、潮气量不足、急性肺水肿等是主要原因.加强气道管理、设置合适的通气量、解除气道痉挛、祛除诱因等综合有效防治措施,可避免和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
作者:王春宝;杨敏;熊剑飞;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患者出血的相关原因.方法:收集60例因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合并出血的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凝血酶原时间(PT-INR)值范围内导致出血的相关病因.结果:60例服用华法令合并出血的病例中,24例(40.0%)所测PT-INR在2.0~3.0的目标值内,并且9例患者INR<2.0;进一步检查发现这33例患者基本都合并有不同的易促使出血的疾病.结论: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发生出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PT-INR值,还决定于自身潜在的疾病等相关原因;临床应用华法令时应因人而异地调整剂量并决定其抗凝强度.
作者:李永胜;沈迎念;万磊;熊杰;李树生;郑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制剂的指征.方法:总结9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巩固化疗及强化治疗期间的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变化及输注血小板情况.结果:接受诱导缓解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倾向轻重不一,输注血小板的比例为31.5%;接受巩固化疗患者出血倾向较轻,输注血小板者比例为10.9%;接受中大剂量强化治疗的患者,出血倾向重,输注血小板比例为52.9%.结论:完全缓解后接受巩固及强化治疗的患者,如不伴发严重感染等加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可将血小板输注指征定为5×109/L;接受诱导缓解化疗,或接受巩固、强化治疗伴发严重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指征可定为10×109/L或更高.
作者:张新华;王军;谢红;熊金元;刘玉英;李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疗效及临床应用适应证.方法:将36例HNDC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9例,采用血液透析和一般疗法相结合治疗;对照组17例,采用一般治疗方法,包括输液、小剂量胰岛素应用、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抗感染等.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48、72 h血生化指标、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及患者清醒时间、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12、24、48、72 h血糖、血钠、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均明显降低(P<0.05),患者清醒时间早,并有效地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明显(P<0.05).结论:血液透析是临床救治HNDC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伟;张红;殷松楼;张振;孔繁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罕见的临床并发症-膀胱和输尿管病变,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风湿科SLE患者33例,其中合并排尿异常(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但无尿痛)者11例为疾病组,并按1:2比例选定排尿正常者22例为对照组.结果:11例疾病组均无尿路感染,9例(81.8%)患者排尿异常出现于病程1年以内.其中10例抗ds-DNA阳性(90.9%),4例抗rRNP阳性(36.3%),6例并发假性肠梗阻(54.6%),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其中8例临床症状好转(72.7%).结论:膀胱和输尿管功能障碍是SLE罕见的并发症,主要见于女性,常与假性肠梗阻合并出现.及早诊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雷小妹;李守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药辅助治疗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结核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辅助治疗组(40例)和抗痨药物化疗组(40例),两组病例开始均使用3HR卫(S)2/6HR(H-异烟肼、R-利福平、E-L胺丁醇、S-链霉素、Z-吡唪酰胺)化疗方案,同时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口服治疗.中药辅助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辅助治疗(山药、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芎、牛夕、大黄、桔梗、甘草为主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服,疗程4周.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胸水吸收、胸膜肥厚粘连形成及肝功能情况.结果:中药辅助治疗组与抗痨药物化疗组治疗4周后,胸片显示胸水完全吸收率分别为92.5%和75.0%;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分别为25.0%和65.0%;肝功能损害率分别为0和40.0%;粒细胞下降率分别为0和62.5%.中药辅助治疗组患者的胸水吸收、胸膜粘连及肝功能损害情况优于化疗组(P<0.05).结论: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药能够提高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史秀莲;乔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卡氏肺囊虫是免疫缺陷患者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常见于HIV感染患者疾病晚期,或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中.普通肺部感染患者中,卡氏肺囊虫感染报道不多见.本文对1例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俞红霞;张雅娟;郑知刚;林江涛;田雪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并不少见[1~3],酒精性心肌病更是多见[4~6],但酒精性心肌病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酒精性心肌病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作者:张晓岚;刘启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透患者安全、有效进行血透的必备条件.临床上有很多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或经过多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而无法再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深静脉留置带有涤纶环的双腔导管,有效解决了这部分患者的困难.我科在2003年5月~2005年4月共为23例患者进行了25例次的带涤纶环的双腔导管置入术,现将我们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孙淑清;洪佳平;余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血浆置换疗法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泌尿、神经、血液系统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但为了严格掌握适应症,应遵循以下原则:拟被清除的致病物质①分子量较大,通常》1.5万d,高通量血液透折或血液灌流不能清除;②半衰期较长,血浆置换比药物治疗更能迅速将其清除;③能明确被置换掉的物质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兰天飙;杨晓;孙世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简称DFPP)系通过对一级分离后的致病血浆进行二级分离,然后将弃除致病因子后的血浆与血液有形成分一同输回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选择性血浆分离疗法.DFPP是在膜式血浆分离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978年Millward先提出膜式血浆分离法.由于致病物质分子量在15~300万d之间,分子体积跨度较大,一些学者提出了应用双重滤过法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的设想.1979年Agishi等首先在体外循环中设置了两个不同孔径的膜滤过器,分两段滤过血浆.自此之后,DFPP技术日臻完善,目前在我国DFPP已在许多大医院得到广泛应用,用于200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在诸多适应症中,肾脏疾病约占26%.
作者:杨晓;孙希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IA)疗法是指通过体外循环,利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除去血浆中的致病因子或利用吸附材料除去血浆中与免疫有关的致病因子(前者在吸附原理上与免疫反应有关,后者在吸附对象上与免疫反应有关),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技术.
作者:姚国乾;韩志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机体血液循环中存在的病原物质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是介导组织器官损伤的主要致病因子,临床上常需清除这些病原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lasmapheresis)系通过血浆分离装置,利用体外循环的方法将血浆分离并滤出,弃去患者的异常血浆,然后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以及所补充的置换液回输体内,血浆中所存在的一些致病的物质,代谢产物(如肝衰竭时)和一些自身免疫病的自身抗体和毒物亦随之被剔除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世澜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