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7-1024
  • 国内刊号:42-1394/R
  • 影响因子:0.9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2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急救医学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老年肺炎患者IFN-γ和IL-4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免疫衰老在老年肺炎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青年、老年健康志愿者各15人,青年、老年肺炎患者各20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各组样本外周血CD4+/CD8+的比值,CD3+、CD4+和CD8+T细胞胞内IFN-γ和IL-4的表达.结果:①老年组外周血CD4+/CD8+的比值高于青年组,而肺炎和非肺炎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②各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胞内IFN-γ和IL-4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性,而CD8+T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而相同年龄组的肺炎和非肺炎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CD8+T细胞胞内IL-4的表达老年肺炎组高于其他3组(P<0.05),青年健康组、青年肺炎组、老年健康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③在4组之间IFN-γ/IL-4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免疫衰老在CD4+、CD8+T细胞明显不同,CD4+T细胞胞内分泌HFN-γ和IL-4差异无显著性,而CD8+T细胞IFN-γ的产生在老年人显著增加,IL-4的产生仅在老年肺炎组增加.CD8+T细胞的增龄性改变可能在老年人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金常娥;黄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S-P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RT-PCR测定Bcl-2、BaxmRNA.结果:EPO的干预使凋亡细胞指数明显下降,并上调Bcl-2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而对Bax基因及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EPO对大鼠心肌IRI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朱姝;王士雯;吴海云;尹彤;杨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盐酸戊乙奎醚对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对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57例救治成功的AOPP患者,其中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23例,用阿托品治疗3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剂量、用药次数、住院天数和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在多方面均明显优于阿托品,在AOPP的救治中可取代阿托品.

    作者:程旭萍;张为民;赵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价值——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美托洛尔治疗组34例(6.25~25 mg/次,bid或tid)和对照组26例.治疗6个月,观察美托洛尔对患者症状、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50%±2%vs 43%±1%,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下降(133±58 vs 141.2±5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左心室舒张期容积下降(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

    作者:鲁应佳;刘姝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临床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回顾分析A、B两型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并发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本院13年来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105例.结果:A型54例(51.4%),B型51例(48.6%).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A型(分别为12%和28%,P<0.05).A型患者心包积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型(33.3%和13.7%,P<0.05).心脏压塞的发生率A型高于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型患者一过性肾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型(分别为47.1%和22.2%,P<0.01).结论: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较A型者好.

    作者:吕家高;宋玉娥;王琳;马业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治疗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依赖的临床特点、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对已成功撤机的14例呼吸机依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全部撤机存活,无1例在1周内因呼吸因素再次插管上机或死亡.影响撤机困难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心、肺功能不全和心理依赖等因素.结论:有创机械通气能否成功撤机,依赖于临床医师撤机时机的掌握,与患者基础疾病、营养状态、呼吸功能和其他脏器的功能密切关联.加强病因治疗及有利撤机等综合有效措施,可提高呼吸衰竭治疗的成功率,安全撤机是可行的.

    作者:王春宝;杨敏;熊剑飞;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早期气管插管在严重胸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插管对严重胸外伤患者的意义.方法:58例严重胸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0例早期气管插管,28例按常规行气管插管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及其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早期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和平均ICU住院时间缩短(P<0.01),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降低(P<0.05),但预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机械通气是严重胸外伤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早期气管插管在严重胸外伤的治疗中起着有益的作用.

    作者:陈华文;李树生;郑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对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86例拉米夫定治疗18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G1896A、A1814C、A1792T和G1764A单碱基变异检测.结果: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127例(79%),C基因型24例(15%),BC混合型9例(6%),未发现A、D和E基因型.拉米夫定治疗的86例患者中,17例(19.7%)发生YMDD变异,B型14例,C型2例,BC混合基因型1例,其中6例发生多重变异,包括B型4例,C型2例;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B型41例(68.3%)高于C型8例(40%)(P<0.05).另外17例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HBV DNA仍阳性,亦未发现YMDD变异株.结论:湖北地区HBV存在B、C和BC混合基因型,B型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型,B型在拉米夫定治疗中更易发生YMDD变异;未变异者,血清HBeAg/HBeAb转换率高.

    作者:陈焰;田德英;皮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30例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0例无院内真菌感染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对比分析.结果: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部真菌感染除与患者年龄、并发症有关外,还与长期住院、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各种侵入性操作等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尽快脱机,加强全身营养支持,警惕真菌感染,及早治疗,可以有效防治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改善其预后.

    作者:吴纪珍;牛红丽;况红艳;程剑;马利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46例感染中毒症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46例感染中毒症患者血培养致病菌的种类、耐药谱、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院住院诊断为感染中毒症的46例患者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感染中毒症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致病菌49株:革兰阳性菌24株(49.0%),革兰阴性菌20株(40.8%),真菌5株(10.2%).多种菌株对常用抗生素出现多重耐药.46例患者治愈33例(71.7%),死亡5例(10.9%),自动出院8例.结论:随着新型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革兰阳性菌感染中毒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呈多重耐药.

    作者:曲亚丽;龚五星;蔡月明;凌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气分析(pH、PaO2、SaO2、PaCO2)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30例患者中26例病情好转,4例死亡.通气后患者的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肺部罗音明显减少.通气1 h后呼吸频率由(34.2±7.3)次/min降至(22.1±4.3)次/min(P<0.05),心率由(118.7±16.4)次/min降至(88.6±12.5)次/min(P<0.05),平均动脉压由(95.5±6.4)mmHg降至(84.7±5.2)mmHg(P<0.05).通气前及通气后1 h查血气,SaO2由(76.3±8.6)%升高至(95.8±4.4)%(P<0.01),PaO2由(48.5±7.6)mmHg升高至(85.4±5.2)mmHg(P<0.01),pH、PaCO2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能及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低氧血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有效辅助措施.

    作者:罗洪波;林立;王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诱因及抢救方法,提高对DKA的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30例DKA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析诱因及治疗方法.结果:30例DKA中1型糖尿病(T1DM)14例,2型糖尿病(T2DM)15例,类固醇性糖尿病1例,T1DM引起DKA大多数无诱因,少数是停用胰岛素而诱发.T2DM引起DKA常见的诱因是感染,类固醇性糖尿病是激素和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引起,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及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抗感染治疗,疗效满意,30例患者抢救成功.结论:积极防治诱因,综合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DKA的关键.

    作者:刘荣莉;云云;郑立升;许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重性交界性心律并室性并行心律1例分析

    患者男性,55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5年,再发加重伴咳喘3月入院.体检:血压138/79 mmHg,心率77次/min,心尖部可闻及4/6级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二尖瓣脱垂致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房颤,左房扩大(74 mm),左室扩大(71 mm),右房、右室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EKG示:心房纤颤,左室大.临床诊断: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心房纤颤.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术前10 d口服地高辛,0.25 mg/d.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电解质结果正常,术后3 d常规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以及10%葡萄糖酸钙.

    作者:朱同新;彭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误诊脾功能亢进切脾后继发血栓形成、急性白血病1例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id fibrosis,IMF)患者行切脾至今仍有争议.本例在脾大原因不明、手术指征不严格情况下切脾,术后出现血栓栓塞、关节腔出血,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峰;张景顺;陆妙贤;潘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发生于休克、创伤、严重感染、误吸及急性重症胰腺炎等疾病过程中出现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机械通气可明显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但易并发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和呼吸肌疲劳等,使撤离呼吸机成为一棘手难题[1].无创机械通气用于ARDS患者脱机过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比较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脱机与传统脱机方式,评价序贯性脱机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作者:雷李美;楼天正;夏淑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D7+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CD7抗原是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敏感的检测指标之一,但其特异性不强,在10%~20%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也有表达[1~2],且AML中CD7+常与多药耐药相关,提示疾病恶性度高、预后差[3~5].本文报道本院新近收治的1例CD7+AML并复习已知文献,对CD7抗原在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作者:承璐雅;王伟光;庄静丽;邹善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入血小板制剂的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o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常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剂.

    作者:曹阳;汤多壮;黄梅;庄亮;周剑峰;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都相当高,COPD死亡率居全世界疾病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在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疾病死亡原因中分别排第一位和第四位.

    作者:胡瑞成;戴爱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