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急性创伤应激状态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水平的变化,并探讨褪黑素对其的影响.方法:设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溶媒组、糖尿病+褪黑素1组、糖尿病+褪黑素2组,观察糖尿病大鼠经17d褪黑素处理后在创伤应激时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结果:创伤应激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明显升高,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无明显改变.每日腹腔注射0.1mg/kg或0.2 mg/kg的褪黑素对创伤应激前、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急性创伤应激可使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P<0.05),而对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创伤应激前、后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
作者:王惠;钟历勇;杨志红;李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Sv),E峰值,E/A值,二尖瓣返流量.结果: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QRS波时限增宽程度小,LVEF以及Sv降低程度小.结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较小,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作者:孔祥辉;王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用APBSCT治疗4例难治性SLE.干细胞动员应用环磷酰胺(CTX)4 g/m2,分两天应用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μg/kg·d-1;预处理方案包括CTX(50 mg/kg·d-1,-6、-5、-4、-3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5~20 mg/kg·d-1,-2、-1、+1、+2 d).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数时间分别是9 d,10 d;SLE的临床表现明显减轻,尿蛋白减少或消失,自身抗体转阴或滴度减低,泼尼松用量<10 mg/d;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APBSCT治疗难治性SLE近期疗效显著,造血重建恢复迅速,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胡绍先;吴记平;孙汉英;张义成;肖毅;黄伟;涂巍;雷小妹;杨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和加味定喘汤治疗组(C组).A组和B组每只小鼠均予以20ml/kg体重生理盐水胃饲,C组每只小鼠予以20ml/kg体重加味定喘汤(每1 ml相当于1g生药)胃饲,每天1次,7 d后观察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及IL-4和IFN-γ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与A组比较,BALF中细胞总数、Eos百分比明显增多(P<0.05),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5);C组与B组比较,细胞总数、Eos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IL-4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IFN-γ表达升高(P<0.05).结论:加味定喘汤能降低支气管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Eos百分比和IL-4的含量,提高IFN-γ的分泌,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
作者:彭清臻;钟敏华;余小明;谢志斌;厉银平;黄文军;付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肌钙蛋白Ⅰ(TnI)阳性和TnI阴性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 ACS)的疗效及价值.方法:NSTE ACS 160例住院患者,TnI阳性者和TnI阴性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加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随访30 d、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TnI阳性治疗组患者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TnI阴性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低分子肝素钙干预治疗能减少TnI阳性患者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不能使TnI阴性患者从中受益.
作者:黄从炫;李立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长效托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比观察病死率、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结果:长效托宁组M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结论:长效托宁是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有效制剂,治疗中用药次数少,比较安全.
作者:贺文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S-腺苷蛋氨酸在慢性重型肝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2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S-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护肝、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间断应用白蛋白、新鲜血浆输注及对症支持治疗.S-腺苷蛋氨酸组在以上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将1.0 gS-腺苷蛋氨酸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结果:S-腺苷蛋氨酸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血清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的下降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S-腺苷蛋氨酸组总有效率为80.50%,显著高于对照组(69.64%,P<0.05).结论:S-腺苷蛋氨酸治疗重型肝炎在肝功能的改善、黄疸的消退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颖;吴亮;田德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情况,寻找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RI的发生率为4.5%,低于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5%),主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的发生与置管持续时间,患者的免疫水平,无菌操作,长期静脉高营养药物的使用有关.结论:应重视中心静脉置管术导管相关性感染.
作者:刘春艳;王成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时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是病死率高的并发症[1],尤其当SA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治疗难度更大,通常预后不良.本文报道1例SAP恢复期并发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诊治教训.
作者:金奇;周伟君;陈尔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高血压急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常引起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是愈后关键.本体检中心5年来的集体健康体检中共发现32例高血压危重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进京;邱春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患者在化疗联合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失败后,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7月采用单一细胞因子(G-CSF)动员,获得足够数量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成功重建造血,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蕾;陈幸华;张曦;孔佩艳;刘红;曾东风;王庆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公认是许多消化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关于Hp感染与肝硬化高氨血症关系的研究已是热点之一.本文通过观察Hp感染的肝炎性肝硬化患者Hp根除治疗前后血氨浓度的变化,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血氨浓度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作者:杨舟;汪细和;李伟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胆心综合征是由于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等)引起酷似器质性心脏病的征象,其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患者的心脏无器质性病变,胆道疾病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该病易与冠心病、心肌炎及心肌病等混淆,造成误诊.
作者:张志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和CRP)及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以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识别和预测的指标.
作者:沈青山;刘永胜;朱锐;汤永谦;陶红;李素珍;叶剑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精神药物中毒是精神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在抢救中使用兴奋剂并未取得共识,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哌醋甲酯、纳络酮,二者药物作用机理不同,毒副反应也不尽一致,为探讨两药对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67例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雪光;毛依予;李亚玲;曹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老年患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本文研究老年ARF的病因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彭新海;刘利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国内已开展经皮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但尚未普及.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将其应用于14例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世全;刘励军;邱菁华;徐信发;华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应用自主开发的动脉血气分析软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进行临床分析和研究[1~3],发现对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估计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分析22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的动脉血气改变,应用软件探讨动脉血气图分区及酸碱失衡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朱保锋;陈建荣;蔡映云;陶一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小静脉闭塞病(veno-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iver,VOD)是指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损伤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而产生的肝内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急性阶段出现肝肿大、黄疸和腹水,轻症者可康复,部分转入亚急性期,重症者多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少数发展为充血性肝硬化.
作者:黄焕军;林菊生;梁扩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大相径庭,可从完全无症状到典型腹膜炎.因此,诊断本病的关键是对之存有戒心,给所有肝硬化或重症肝病腹水患者在入院和/或出现提示SBP的症状或体征时,及时诊断性腹腔穿刺,常规检测腹水细胞数,并作腹水细菌培养.排除继发性腹膜炎后,腹水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SBP的依据.但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即使采用床边抽取腹水10ml,立即注入血培养瓶中送检的方法,培养阳性率也仅提高至40%左右,不尽如人意.
作者:杨大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无腹腔内邻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如肠穿孔,炎症等)情况下,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或淋巴系统引起的腹腔感染[1],表现为腹水的一种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腹水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亦偶见于非肝硬化性腹水.
作者:田德安;梁扩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细菌谱已有所变化.且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及交叉学科的发展,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作者:罗和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大约有50%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在入院时已有腹水感染.因腹水而住院的肝硬化患者约有8%~30%发生SBP.因此,肝硬化腹水患者在入院初即应作腹腔诊断性穿刺,其目的有二:一是判定有无SBP,二是作为治疗效果的参照.
作者:李继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指在腹腔及邻近组织无感染源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30%;此外,重型肝炎也有17.2%~49.5%发生SBP,其预后更差.
作者:孟宪镛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