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激动素(kinetin)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含量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用CCl4诱导形成肝纤维化模型;激动素组造模同时给予0.1%激动素溶液5 ml·kg-1·d-1;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均治疗12周.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3组中的胶原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激动素组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含量分别为(2.107±0.833)%和(1.114±0.413)%,分别较模型组(4.473±2.311)%和(1.964±0.854)%显著降低(P<0.01).结论:激动素能使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含量显著降低.
作者:周健;田德英;张振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急性高碳酸血症性脑病(AH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COPD呼吸衰竭合并AHE患者35例,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口鼻面罩接受NIPPV治疗,监测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Ⅲ)、意识状态评分(GCS)及通气参数,并作血气分析(ABG)测定.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NIPPV治疗1 h后氧合(PaO2/FiO2)明显增高(141±27 vs 183±31,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GCS评分有所改善.其中,10例患者在NIPPV治疗24h内因意识障碍加重而接受气管插管,其余25例(71.4%)在接受NIPPV治疗12 h后神志逐步转清,24h后GCS评分均超过10,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11.2±0.7 vs 8.9±1.3,P<0.05).NIPPV治疗7 d后,患者GCS评分均恢复至14~15,PaCO2则降至稳定期水平;APACHEⅢ评分、浅快呼吸指数(RSBI)和吸气压力(PS)也显著降低.结论:应用NIPPV能成功治疗COPD呼吸衰竭继发AHE患者.GCS评分>8的AHE患者在持续NIPPV治疗24h后,GCS评分可显著增高,意识逐步转清,从而避免气管插管.
作者:陈宇清;周新;张杏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7例冠心病患者和18例正常人,分别作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经选择性冠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程度,测定血清中ADMA、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SDMA)和L-精氨酸水平及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NOS抑制物ADM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冠心病组血清中的内源性ADMA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略有增高的趋势(P>0.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SDMA和L-精氨酸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DM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正相关关系(r=0.28,P<0.05).结论:内源性NOS抑制物ADMA的异常增高与冠心病发病有关,ADMA水平增高可能是冠心病的一项值得关注的危险因素.
作者:吴宗虎;蒲晓群;孙宝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严重脓毒症呼吸衰竭并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将随机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之间)和常规治疗组(当随机血糖超过12 mmol/L开始应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10~11.1 mmol/L之间).观察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呼吸机治疗时间和继发肝、肾功能异常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强化胰岛素治疗组的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和呼吸机治疗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继发性肾损害减少(P<0.05),ICU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虽然均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减少严重脓毒症并发高血糖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缩短呼吸机带机时间,降低继发性肾损害的发生率.
作者:崔金玲;田卓民;何慧英;刘学花;金涛;李大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治疗急性期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植入治疗、随访并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5例出现内漏,4例重复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再植入支架后内漏消失.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覆膜支架植入术对于急性期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钱进;蒋从清;张小明;操传斌;姚维;蒋守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及其分泌IL-2、IL-12水平与老年性肺炎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法和PCR-ELISA法,分别检测对照组与成年肺炎组、老年肺炎组治疗前与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及其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L-12水平.结果:肺炎组治疗前、后IL-2与I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组治疗后IL-2与IL-1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恢复期IL-12水平老年肺炎组高于成年肺炎组(P<0.05);成年肺炎组治疗前端粒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肺炎组端粒酶活性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培养分泌的IL-2、IL-12参与老年性肺炎患者保护性免疫应答.
作者:刘建;周朕;刘晓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分离率上升原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产ESBLs细菌,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及SPSS软件分析产ESBLs细菌同源性.结果:产ESBLs细菌流行率自2000年的20%,增长至2003年的40%.表型确证试验阳性的48株产ESBLs细菌中,除两株大肠埃希菌、两株肺炎克雷伯菌有亲缘关系外,其他菌株间无同源性.未发现产ESBLs细菌大范围流行.结论:产ESBLs细菌流行率迅速上升非流行所致,可能与第3代头孢菌素过度使用有关.
作者:孙自镛;程黎明;朱旭慧;李丽;张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肺循环和体循环压力及阻力的影响作用.方法:将6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于手术后使用前列地尔,以3~5 ng·kg-1·min-1泵入,2 h后停止,每天2次;对照组则使用酚妥拉明0.1 mg/kg,每天2次.在用药前、后0.5、1、2 h分别测量肺动脉压、主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压力,以及肺循环阻力、体循环阻力和心率的数值.结果:①前列地尔和酚妥拉明均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力(P<0.01);②前列地尔对体循环压力和心率影响不明显,而酚妥拉明使体循环压力下降,并明显加快心率(P均<0.01),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结论:前列地尔能选择性扩张肺血管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且对体循环影响较小,副作用小.
作者:郑萍;郑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不同通气方法在心肺脑复苏(CPCR)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抢救的87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一次插管组、气囊面罩组和多次插管组.比较3组患者的心脏复苏(CR)成功率、心肺复苏(CPR)成功率、CPCR成功率以及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发生率.结果:与一次插管组比较,气囊面罩组的复苏成功率及PR-MODS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多次插管组则显示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PR-MODS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CPCR抢救中,紧急气管插管失败后,气囊面罩加压给氧可作为过渡时期简单有效的通气方法.
作者:王大庆;葛颖;苏晓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CHOP方案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K2(rh-TNFα-DK2)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46例NHL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分别以CHOP方案+rh-TNFα-DK2(试验组)和CHOP方案+安慰剂(对照组)化疗2个疗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缓解率/好转率分别为80.0%及43.8%(P<0.05).治疗后试验组NK细胞数增加,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rh-TNFα-DK2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寒战和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4.4%和21.9%.结论:rH-TNFα-DK2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NHL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缓解率和好转率,临床安全性较好,不增加CHOP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高蕾;陈幸华;王庆余;张曦;孔佩艳;刘红;刘林;曾东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例女性患者因行股动脉穿刺于术后3~4 d发生4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通过瘤腔内注射凝血酶进行治疗,治疗后即刻超声复查,并定期随访.结果:3例患者4处假性动脉瘤一次性注射凝血酶500U后瘤腔即刻闭合,随访10~100d,假性动脉瘤无复发.无肢体栓塞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启功;张繁之;吕家高;曾和松;王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点为多脏器损害,伴有异常的免疫反应.心脏瓣膜病变是SLE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告1例SLE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
作者:涂巍;胡绍先;雷小妹;吴记平;沈桂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Kartagener综合征(Kartagener's syndrome,KS)主要表现为以反复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咯血为特征的支气管扩张症状及副鼻窦炎和右位心.
作者:周敏;徐永健;熊盛道;熊维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是指去除患者循环血液中异常增多的白细胞,以减少其对机体的致病作用,是一种见效迅速、安全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杨艳梅;沈晓梅;赵仁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大量脑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症类型,近几年采用单针微创清除术明显降低了病死率,但致残率仍很高.我院从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出血量在80 ml以上的大量脑出血患者63例,其中31例行两次微创清除术为治疗组,32例行单针微创清除术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高献树;王大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内皮侵蚀合并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流的完全中断.因此,再灌注治疗是STEMI综合治疗的基础.
作者:方唯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77年Grüentzig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应用于临床,后又相继派生了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如定向性斑块旋切术、斑块旋切吸引术、斑块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等,均属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范畴.
作者:李保;安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人类常见的一类疾病,从1929年由Dr.Werner Forssmann为自己实施导管插管术至今,心血管介入技术已走过了76年,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当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流技术.
作者:高传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既往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特别是影像检查方面的局限,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极低,曾一度认为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已被公认为一种较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作者:马业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77年Grüentzig完成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开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先河,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使冠心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作者:马业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