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7-1024
  • 国内刊号:42-1394/R
  • 影响因子:0.9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2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急救医学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7年1期文献
  • 氧自由基在急性脑缺血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大鼠肠黏膜通透性应激性改变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两组:缺血模型组(32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2只),两组大鼠分别按术后6、12、24和48 h时相点分为4个亚组(每组均为8只).测定肠黏膜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水平,检测肠系膜淋巴结(MLN)等多器官的组织匀浆中标记大肠杆菌的检出率.结果:缺血组各时相点肠黏膜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SOD、GSH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缺血组多脏器荧光标记大肠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大鼠早期肠黏膜通透性升高,造成细菌移位增加,氧自由基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菁;王燕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哮喘16例

    目的:探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患者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呼气末正压通气,吸入氧浓度0.4~1.0,潮气量5~10 ml/kg,呼吸频率10~15 次/min,吸呼比为1∶2~3,气道压力在50 cm H2O以下,平台压在36 cm H2O以下,同时记录气道峰压(PIP),动脉血气(ABG),血压(BP)和心率(HR).结果:机械通气后,血pH值、PO2均恢复至正常(P<0.01),PaCO2在正常水平上限逐渐下降(P<0.01).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及早应用机械通气可有效治疗危重哮喘,是挽救生命,改善症状的有效疗法.

    作者:谌向忠;陈鹃;张继先;汪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脓毒血症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变化

    目的:研究脓毒血症时肾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通过对SD大鼠盲肠结扎及贯穿,建立大鼠的脓毒血症模型,取肾组织制成组织匀浆液.细胞凋亡使用PI/AnnexinV(碘化丙啶/磷脂结合蛋白V)双染色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及通过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细胞凋亡.结果:在SD大鼠脓毒症早期,肾组织细胞凋亡数增加.结论:脓毒血症早期肾组织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细胞因子大量释放有关.

    作者:任延波;张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黄酸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时照组(n=20只)和糖尿病模型组(n=40只),模型组大鼠给予腹腔内一次注射STZ 60 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再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大黄酸组.大黄酸组给予大黄酸150 mg/(kg·d)灌胃.16周后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光镜观察肾小管间质损害及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肌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α-SMA和间质细胞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增加(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Vimentin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0.2763±0.0529)和(0.1388±0.0336);大黄酸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减少,肾小管间质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其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0.1449±0.0447)和(0.822±0.0176),表达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大黄酸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表达,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

    作者:刘伦志;宁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洗脱支架雷帕霉素CypherTM植入后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植入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远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接受CypherTM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3例,在支架植入术后9个月内全部接受门诊随访及冠脉造影,了解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边缘效应、贴壁不良现象、支架处动脉瘤发生率及相应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83例患者共植入支架112个,植入成功率为98.8%(82/83).29例(34.9%)接受冠脉造影,MACE9例,发生率10.8%(9/83),其中,1例术中发生猝死,1例术后3d因亚急性血栓造成再发心肌梗死,其余7例在出院后1~3 月内发生心绞痛,皆经造影证实为血栓形成,再次成功靶血管血运重建8例;其余20例无症状患者造影发现支架边缘狭窄(无血栓)2例,总再狭窄为13.3%(11/83);无动脉瘤发生.9例MACE中,有弥漫病变5例,其中4例植入长支架,1例植入重叠支架,其余为简单病变;29例患者共发现贴壁不良现象5例,皆发生MACE,其中4例为弥漫病变植入长支架,1例为简单病变.结论: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是药物支架CypheTM植入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可能与弥漫病变植入长、重叠支架引起贴壁不良有关.

    作者:刘怀昌;刘映峰;熊华峰;李公信;简勋;魏向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氯胺酮联合异氟烷吸入麻醉在制作猪脑出血模型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异氟烷吸入麻醉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只小型猪,制作脑出血模型在氯胺酮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异氟烷面罩吸入麻醉,观察术中麻醉剂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在麻醉手术过程中,呼吸、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体温有持续下降趋势,心率明显增快,肌肉松弛,镇静、镇痛效果良好.结论:氯胺酮联合异氟烷面罩吸入麻醉进行外科手术是安全和可靠的,且操作简单,是动物行外科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手段.

    作者:孟祥武;谢雪微;陈兴泳;许峰;唐洲平;唐荣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渗盐水对失血性休克时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高渗盐水(HS)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高渗盐水治疗组(HS组).NS组和HS组复制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分别以NS、HS(75 g/L氯化钠,4 ml/kg)复苏.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休克前、休克末、复苏后2、4 h血清TNFα、IL-6、IL-10和sICAM-1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各细胞因子及ICAM-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HS组复苏后4 h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显著减轻,TNFα、IL-6、ICAM-1血清浓度及肺组织m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而IL-10的浓度及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HS治疗可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时促炎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同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与表达,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ALI的保护作用.

    作者:郑国寿;白祥军;占成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研究

    目的:探讨脑室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佳手术时机.方法:48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组(A组)、急性期组(B组)和亚急性期组(C组),按照不同的时间点行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后,分别在入选时和治疗后1个月末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满1个月时记录患者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再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B组Barthel指数评分、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而死亡率低于C组(P<0.01);A、B两组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A、B和C 3组的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重型脑室出血患者在24 h内行脑室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靳峰;郭守刚;赵洪洋;冯军;魏宇佳;种衍军;赵甲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治疗组)与丹参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d,疗程为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7.7%,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分别为38.8%和61.2%,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熊莉君;张临洪;叶妮;张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缺血性肠炎典型病例1例

    患者,女,46岁.因间断腹痛,便血半月余于2004年2月25日入院.患者就诊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以左下腹为甚.疼痛较剧烈,有恶心感,出冷汗,无呕吐、呕血、发热,持续约10 min,伴便意,便后疼痛缓解,粪便溏稀,带有粘液及暗红色血液.就诊10 d前再次出现腹痛,便血,症状同前.

    作者:田德安;王艳芬;王波;刘梅;但自力;刘南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Gitelman综合征1例报告

    Gitelman综合征(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是一种以远曲小管NaCl重吸收障碍导致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同时伴有低镁血症和低尿钙症.我科于2006年1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戚东桂;胡蜀红;张惠兰;张木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重度妊高征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患者,女,32岁,因妊娠38周全身浮肿3月反复抽搐伴昏迷4 d入院,患者在妊娠24周后出现双下肢浮肿并进行性加重,未予重视,4 d前出现头痛抽搐并昏迷,在当地县医院查BP 170/115 mmHg,尿蛋白(+++),给予硫酸镁、甘露醇及速尿等治疗,于当日急诊剖腹产.术中出血约200 ml,无低血压现象.

    作者:易峰;陆海湖;刘绍坤;叶中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压氧舱救治重症一氧化碳中毒2例报告

    例1 患者,女,16岁.因在生火炉的房间中昏迷1 h,于2005年12月19日8时急诊入院.查体:脉搏141次/min,呼吸29次/min,上肢血压无法测出,下肢血压80/40 mmHg.中-重度昏迷状态,四肢可见散在花斑样改变(考虑休克致微循环障碍),双侧瞳孔直径约4.0 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樱桃红色,呼吸浅促,喉中有痰鸣,双肺呼吸音粗,满布痰鸣音,心率141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膀胱区充盈,叩诊呈浊音,四肢间歇性抽搐,双膝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碳氧血红蛋白(Hb-CO)未行测定.

    作者:赵勇;税明煜;赵文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鼻胆管引流术中临床应注意的问题

    2004年9月~2006年10月,我科共实施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胆胰疾病34例,现就其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楠;敖国昆;朱建华;陈伟;郝双龙;黄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呼吸机辅助呼吸加血液灌流治疗阿维菌素中毒

    阿维菌素是一种新型农用杀虫杀螨剂,我院于2003年1月~2006年1月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加血液灌流治疗阿维菌素中毒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修军;李凤玲;倪景丽;董威;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渗状态的诊治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是糖尿病的两种急性严重并发症[1].DKA的病死率为4%~10%,而HHS的病死率高于DKA,达10%~50%[2],且病死率还随渗透压增高而逐渐增高[3].临床少见两者并存,且其发生并发症(脑水肿、肺水肿)病死率较单纯性DKA和HHS高.本文总结我科近2年收治7例DKA合并HHS患者的诊治情况.

    作者:张巧;贡明贤;吴丹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654-2联合纳络酮在急性酒精中毒中的应用

    急性酒精中毒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是指由于一次性饮入过量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过度兴奋转抑制的状态.本研究采用654-2联合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50例,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汪连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胃食管反流与小气道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呼吸道并发症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包括咽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肺间质性纤维化,其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本试验比较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正常者治疗前、后小气道功能的变化.

    作者:黄文军;厉银平;彭清臻;谢志斌;寇继光;钟敏华;余小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以肺外结核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肺结核8例临床分析

    肺外结核由于部位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而肺外结核合并重症肺结核在临床上更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3年我科收治的8例以肺外结核为首发症状重症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吴俐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组人活性凝血因子Ⅶ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脑出血被公认为是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传统治疗手段及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1],早期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争议[2].近年来,重组人活性凝血因子Ⅶ(rFⅦa)治疗急性期脑出血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各国学者围绕rFⅦa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以期望在传统的脑出血治疗上取得突破,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作者:湛彦强;张苏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处理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可行策略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大约20%~30%的世界人口有高血压病.目前在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已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进行血压调控[1~2],降低升高的血压已成为一致公认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系统评价纳入17个卒中的一级预防试验,包括47 000例患者,发现收缩压下降10~12 mmHg和舒张压下降5~6 mmHg,卒中发生危险降低38%[1].另一系统评价纳入7个卒中二级预防试验,包括15 527例患者,发现应用降血压药物可以降低24%的卒中复发[2].

    作者:刘鸣;李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管性痴呆诊断与治疗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造成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VD是由血管因素和脑血管病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它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脑血管病患者中痴呆发生率是26%,是无脑血管病者的5.8倍.VD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预防.

    作者:贾建平;左秀美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