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后发生BO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重建,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别于移植后5月和6月发生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经治疗后病情仍有反复,分别于移植后9月和11月发生BOS,给予免疫抑制剂、静脉免疫球蛋白、阿奇霉素及局部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及布地奈德吸入治疗.1例在治疗4周后病情有改善,另1例病情无改善.结论:cGVHD是allo-HSCT后发生BOS的重要危险因素,对BOS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作者:胡珍娉;肖毅;刘文励;周剑峰;张义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搏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搏心通胶囊,对照组给予速效救心丸,两组均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电图和血小板大聚集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近,在改善血小板大聚集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搏心通胶囊可明显降低血小板大聚集率,并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作者:何娟娟;张介眉;柯于鹤;郝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不同的入院确诊时间和治疗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确诊主动脉夹层时间的分组和分析早期误诊的原因.回顾分析药物、手术及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结果:5 h内确诊20例(14.3%),5~12 h内确诊18例(12.9%),12~24 h内确诊14例(10%),24 h后确诊的有88例(62.8%).早期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例有63例(45%).药物治疗组92例,住院死亡18例(19.6%);手术治疗组20例,住院死亡7例(35.0%);支架治疗组28例,住院死亡1例(3.6%).结论:主动脉夹层早期误诊率高,应引起关注.支架置入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疗效较好.
作者:邓瀚;许顶立;吴雷;叶桃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热休克蛋白90(HSP 90)和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SP 90的表达,ELISA 方法检测血浆中的IL-18水平,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SLE患者HSP 90的表达水平在活动期组(0.82±0.10)和稳定期组(0.54±0.09)与正常对照组(0.37±0.11)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且活动期组较稳定期组增高更明显(P<0.01);(2)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在稳定期组(327.82±101.45 pg/ml)和活动期组(459.79±134.08 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2.32±76.45 pg/ml)(分别为P<0.05,P<0.01);(3)SLE患者的HSP 90和IL-18水平与SLEDA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0.80,P<0.01;r=0.49,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SP 90和血浆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绍先;徐卿;涂巍;沈桂芬;杨柳;韩芳;王晓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并发尿崩症的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颈椎骨折并发尿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尿崩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其中低氯血症15例,低钾血症13例,给予垂体后叶素治疗后尿量明显减少.结论:颈椎骨折引起颈髓的直接损伤和缺血缺氧继发颈髓及脑垂体的损伤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异常分泌可引起尿崩症,限制水、晶体摄入,抗利尿激素的替代治疗有效.
作者:陈华文;祝伟;李树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抑制TNF-α诱导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表达.方法:培养并鉴定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以TNF-α进行诱导,部分用辛伐他汀作干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检测LOX-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TNF-α上调LOX-1表达(P<0.05),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辛伐他汀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LOX-1表达(P<0.05),且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的抑制作用更强(P<0.05).结论:TNF-α可以通过LOX-1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辛伐他汀抑制TNF-α诱导LOX-1的表达可能是其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
作者:高赟;李仁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MP-2,MMP-9及TIMP-1在肺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拮抗COPD的机制.方法:1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TRA预防组、ATRA治疗组.采用烟熏加内毒素致大鼠COPD模型,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中MMP及TIMP的表达,及ATRA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正常肺组织MMP-2、MMP-9、TIMP-1有少量染色阳性,模型组比正常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ATRA预防和治疗组比模型组表达明显下降,但仍比正常对照组增高.结论:MMP-2、MMP-9表达增强,使细胞外降解增加,可能是肺气肿形成机制之一.ATRA可以降低COPD大鼠的MMP-2和MMP-9表达.
作者:戴丽;吴泰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七总甙(PNS)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系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模型组、PNS低剂量组、PNS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每组1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NS低、高剂量组分别予PNS100、200 mg/(kg·d)灌胃4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BG)、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组大鼠FBG、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VEGF表达明显升高,PNS高剂量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结论:PNS能有效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可能与肾组织中VEGF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屠庆年;施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能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和十二指肠造瘘术(PED)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0例无法正常经口进食,但需长期供给营养的患者分别行PEG术及PED术.在治疗前、治疗后15 d、30 d分别测量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由同一检测者测量同侧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操作,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治疗后各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5例已拔管,2例患者术后3~4月因肿瘤转移,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带管3~18个月.结论:PEG术及PED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内镜操作方法简便,快速(15~30 min)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玉芳;时昭红;刘浩;毛德华;胡伟;周晓黎;高晓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联合呋噻米治疗急性肺损伤和/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设治疗组40例ALI/ARDS应用羟乙基淀粉130联合呋噻米治疗,对照组14例单独应用呋噻米治疗,治疗组观察治疗前、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130后及接着静脉推注呋噻米后1 h的氧合指数(PaO2/FiO2)、PaCO2、R、HR指标.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上速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130联合呋噻米治疗后,氧合指数(PaO2/FiO2)、R、PaCO2、HR较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者合用较单独应用羟乙基淀粉130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应用羟乙基淀粉130联合呋噻米治疗ALI/ARDS能明显改善症状,并且改善肺功能,减轻肺水肿.
作者:王春亭;张继承;孟玫;蒋进皎;任宏生;靳长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并指导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静息性)患者,并对所有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单支病变较其它组心绞痛多见(P<0.05);恶化劳力性、静息性心绞痛左主干病变较初发劳力性多见(P<0.05);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形态以A型病变多见,不稳定型心绞痛以C型病变多见,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总的血栓检出率高于前者(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形态复杂、血栓发生率高,病变的不稳定导致其病情严重、预后差.
作者:胡勇钧;顾晔;胡立群;成忠;李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设施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对1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观察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结果:124例患者在发病后2 h内得到及时治疗者29例,2~6 h得到及时治疗者75例,6~12 h得到及时治疗者16例,>12 h者4例,死亡7例.结论:AMI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救治可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作者:李志勇;周敏;周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氨苯砜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的认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异型淋巴细胞分别为29%、36%,以DowneyⅠ型居多,例1骨髓涂片及淋巴结病理检查亦见此类细胞,例1嗜异性凝集试验与例2 E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合临床病史即时作出了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结论:氨苯砜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为一药物过敏反应,故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使患者得以痊愈的关键.
作者:夏耘;周家善;吴斌;周正菊;刘进先;张友山;夏乐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及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及DES治疗冠脉分叉病变56例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术中无急性血栓形成.临床随访1~2年无死亡和AMI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及DES治疗冠脉狭窄病变包括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十分满意.
作者:井景;刘小光;付文军;袁超;任进;胡清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61岁.于1997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腹胀入院,查体:消瘦、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肋下未及,脾肋下约11 cm,质中,无压痛.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40.8×109/L,骨髓穿刺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为39∶1,粒系为0.95,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原始+早幼粒细胞0.04,红系增生受抑,全片见890个巨核细胞,染色体pH(+),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
作者:张虹;史述菊;胡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毒鼠强)毒性极强,中毒患者多因频繁抽搐或强直性惊厥导致呼吸衰竭,死亡率极高.我院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病例116例,经合理选用大黄胃管注入、维库溴铵持续泵注、血液灌流、高压氧治疗,全部抢救成功,现总结如下.
作者:林久新;俞彬;苏明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吸入性中毒发病快,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我院2006年3月~2007年2月共收治吸入性中毒致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27例,经即时抢救,对症处理,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刚;支绍册;邱俏檬;卢中秋;吴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AD)是发病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病急症,突发剧烈的疼痛为发病时常见的症状,常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另一方面,当夹层剥离累及冠状动脉时亦可引起AMI.对二者的正确鉴别,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正确制订,有着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稍有差迟,就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现就我院自1993年7月~2004年3月及笔者2003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进修期间经治的AD误诊AMI 8例,AD并发AMI 3例作一临床探讨.
作者:马卫武;耿延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和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胸痛患者的常见病因,也是导致急性胸痛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为及时挽救患者生命,临床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既往对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较为深入,但往往低估了主动脉夹层(AD)和肺动脉栓塞(PE)的发病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界对PE和AD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作者:许顶立;邓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征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染色体的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复发、难治APL缓解率达52%~92%,初治患者可达57%~88%[1~3].复方黄黛片(曾用名:复方青黛片)含有效成分雄黄及青黛,治疗APL患者缓解率达98.3%[4].我们应用三氧化二砷或复方黄黛片与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初治APL患者共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静明;王海燕;刘红艳;商安芳;朱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是目前临床上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广泛、具权威的评价系统.本文总结我院急诊收治的186例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预后评估,并与患者的实际转归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王鼎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锥颅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微创术后的继发脑损伤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我们将11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依达拉奉(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由上海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对继发脑损伤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于爱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AMI并发房颤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AMI并发房颤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主要原因,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振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口进入中层,使主动脉壁分离,形成真假两腔的一种疾病.AD起病急,进展快,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如未及时诊治,患者发病48 h内,病死率以每小时增加1%的速度增长,一周时达到70%,三个月可高达90%.因此对AD及时而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近几年AD的诊断学方面进展迅速,下面重点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罗芳;周宪梁;惠汝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AD),是由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撕裂,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剥离形成夹层.200多年前Mogagni首次报道了AD[1],过去由于受到诊疗手段的限制,AD大多在尸检中发现.AD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Marfan综合征以及心脏手术史等[2].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AD的诊断率逐渐增高,然而国外资料显示,初诊误诊率仍高达38%,而且Stanford A型患者的死亡率仍超过50%[3].
作者:汪道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