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疗效.方法:41例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A组)22例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B组)19例.A组按常规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撤机.B组先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当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够触发呼吸机,即撤机拔管,进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以后渐减压力水平直至脱离无创呼吸机.结果:A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15.7±6.2 d,明显长于B组的10.2±4.6 d(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3.6±8.5 d,明显长于B组的16.3±7.2 d(P<0.05),A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5.5%,明显高于B组的15.8%(P<0.05);A组患者的一次脱机成功率为54.5%,明显低于B组的84.2%(P<0.05);A组存活率为95.5%;B组存活率为94.7%,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脱机成功率.
作者:朱华栋;于春华;刘继海;徐军;徐腾达;王仲;于学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非糖尿病脑卒中组及糖尿病无卒中组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并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58.0%)高于非糖尿病脑卒中组及糖尿病元卒中组(P<0.05).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以腔隙性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多见(94.0%),更容易出现肢体偏瘫(50.0%)、构音障碍(10.0%)和失语(24.0%).血脂、血糖、尿酸、纤维蛋白原的水平高于糖尿病无卒中组和非糖尿病脑卒中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时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模式,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影响预后.
作者:李中明;徐沙丽;廖彬;李哈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AH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8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以男性患者(83%)多见.临床表现以黄疸(81.9%)、乏力(70.2%)、纳差(64.4%)和腹胀(24.5%)为常见.男性黄疸发生率和总胆红素(TBil)峰值均显著高于女性(P均<0.01).老年组(≥60岁)γ-氨酰转移酶(GGT)峰值、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值、胆碱酯酶(CHE)低值和血清白蛋白(ALB)低值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60岁)(P均<0.05).老年组重型AHE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非老年组(P均<0.01).结论:散发性AHE以男性多见,老年组患者可能由于其肝脏储备功能差而导致重型AHE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患者.
作者:章述军;田德英;陈淼;周健;王坤;贾昱娴;刘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含白蛋白透析液(alburnjn dialysis,AD)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并与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作比较.方法:19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MODS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液净化治疗:9例行AD,以4000 ml质量浓度4%白蛋白溶液作透析液,封闭循环使用,10例行HP.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清醒时间、胆碱酯酶(ChE)恢复时间、阿托品的总用量、病死率及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血小板计数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结果:AD组患者意识恢复清醒时间、ChE恢复时间、阿托品的总量、病死率低于HP组(P<0.05),治疗后AD组MAP上升、TNF-α下降与HP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无明显下降,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优于HP组.结论:白蛋白透析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MODS疗效显著.
作者:白寿军;张永;吴平勇;徐钢;刘晓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学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53.7%)患者发生了VAP,VAP的治愈率为20.7%;好转率为34.5%;死亡13例,病死率为4.4.8%.未发生VAP的患者为25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12%.VAP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生VAP组(P<0.05).其中应用广谱抗菌素合用糖皮质激素(≥7 d)患者的VAP发生率高达72%明显高于未合用糖皮质激素或合用糖皮质激素≤7 d的患者;VAP中常见的致病菌是G-杆菌(8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1%)、肺炎克雷伯氏菌(23%)常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7%),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VAP的发生率较高,病死率也较高,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明确病原学对经验性治疗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高山;赵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其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组30例,单纯糖尿病组4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hs-CRP、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及尿酸等.结果:2型糖尿病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惠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炎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共同危险因子.
作者:吴敏;管晓峰;黄淑玉;涂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对随机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治疗外,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后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的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LDL-C、hs-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缩小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稳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
作者:曹小织;江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热化疗对结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纯化疗或联合应用热疗对结肠癌患者血液中T细胞亚群比率的影响,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液中IL-2和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转化指数.结果:热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治疗后患者体内CD4/CD8比值升高(P<0.05)、血清IL-2浓度升高(P<0.01)、sIL-2R浓度下降(P<0.01)、T淋巴细胞转化指数升高(P<0.05).结论:热化疗有助于提高结肠癌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作者:舒榕;王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73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86例并发肺部感染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组673例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率为12.8%.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以及慢性肺部疾病史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1);高龄、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史等与肺部感染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脑卒中病情越重,肺部感染发生率越高,肺部感染组病死率为15.1%明显高于非肺部感染组的3.6%(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其预后.
作者:王震华;金兰英;高峰;张慧燕;雷鸣;谢爱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利用CD45/SSC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对87例MDS患者的骨髓幼稚细胞群、成熟粒细胞群和成熟单核细胞群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进行分析.结果:MDS的异常免疫表型可以分为抗原跨系列表达、抗原跨阶段表达、成熟粒细胞抗原分化异常、抗原表达缺失或表达增强、成熟粒细胞或幼稚细胞群CD45/SSC表达异常.78例(90.0%)MDS患者可以检测到明确的异常抗原表达,74例(85.1%)存在≥2个免疫表型异常,异常免疫表型不仅存在于幼稚细胞群(70.0%),也存在于成熟粒细胞群(81.6%)和单核细胞群(39.1%),常见的异常免疫表型包括:成熟粒细胞群CD13/CD16分化异常(41.3%);幼稚细胞群CD45表达异常(34.5%);成熟粒细胞群跨系列表达CD38(29.9%);幼稚细胞群CD34+CD11b+跨阶段表达异常(24.1%);成熟粒细胞群SSC减低(11.5%);成熟粒细胞群跨系列表达CD56(8%);单核细胞群跨系列表达CD56(8%).随着患者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增高,异常免疫表型数量也逐渐增多.结论:在大多数MDS患者骨髓细胞中可以检测到明确的异常免疫表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可以有助于MD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郭轶先;孙雪静;路继莲;刘聪燕;赵弘;万岁桂;徐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Pyruvate Kinase,Tu M2-PK)、癌胚抗原(carcinoembbryonic antigen,CEA)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8例肺癌患者、31例肺良性病变和30例健康人血浆Tu M2-PK及血清CE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Tu M2-PK、CEA值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组各病理类型之间Tu M2-PK无显著差异,腺癌患者CEA值明显高于鳞癌与小细胞肺癌(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浆中Tu M2-PK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单独检测Tu M2-PK对肺癌的敏感度为65%,联合CEA检测时敏感度达到83%.结论:肺癌患者血浆中Tu M2-PK明显升高,联合检测Tu M2一PK、CEA可提高肺癌的诊断水平.
作者:何芳;鲍敏;徐建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NT-ProBNP在临床甲亢辅助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亚临床甲亢组30例、甲亢组45例、甲亢心脏病组21例.采用门控心肌显像法评价心脏功能;血浆NT-ProBNP、FT3、FT4水平用罗氏电化学分析仪Cobas e601测定.结果:血液甲状腺激素与NT-ProBNP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05(P<0.01)、r=0.535(P<0.01).结论:在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浆NT-ProBNP水平不同,与FT3、FT4水平呈正相关,血浆NT-ProBNP水平可能有助于亚临床甲亢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判断131Ⅰ治疗的效果.
作者:欧阳春;赵秋玲;张里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患者的远期心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PCI治疗患者117例,按是否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81例),随访1年,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介入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获得两组相似(94.44%vs 92.59%,P>0.05).术后随访1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7.89%vs 41.75%,P<0.05);且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73.49 ml/m2vs 82.77 ml/m2,P<0.05)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42.86 ml/m2 vs 53.52ml/m2,P<0.05)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随访1年,两组心功能相比未见显著差异,但两组心功能较术后1月有明显改善.结论:急诊PCI术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患者PCI术后1月的心功能,而1年后这种获益不复存在.
作者:宋丹;余志华;熊辉;鄢华;刘华云;彭剑;陈国洪;汪敏;苏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移植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肺部并发症,是影响移植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以下介绍我科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移植后发生肺部混合感染,经过及时诊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付丽;王欢;杨凌志;王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12岁,因确诊肾病综合征10年,频繁抽搐1 d,于2008年10月2日人我院儿科.体检:T 37.7℃,P120次/min,R 30次/min,BP 210/130mmHg,SaO2 75%.深昏迷,双眼上视,球结膜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
作者:尹辛大;马爽;张汝敏;王世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前对于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十分广泛:静脉高营养、床旁血液净化、长期输液等各种情况,血行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中普遍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为减少这种现象,一部分医生主张在置入导管时由皮下打隧道,这种技术被证明是有效的.
作者:蒋丽;张彧;张红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危重症,近年其发病率及确诊病例逐渐增多,如未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1/4以上患者在发病24 h内死亡,半数以上1周内死亡,3/4以上1个月内死亡.
作者:马杰军;喻唯;王珍;胡芙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在冠心病、脑卒中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都已出现下降的今天,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病死宏却仍在增加,1990年名列第六,但现已跃居第四,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第三位.
作者:肖丹;王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la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状态,通常呈进行性加重.COPD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住院AECOPD患者的病死率高达11%,入住ICU者病死率为11%~24 9/6,而且,约半数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将至少再人院1次[1-2],因此,预防AECOPD的发作和提高AECOPD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珍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稳定期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1].沈阳部分社区40岁以上人群调查表明稳定期患者占COPD的86.62%,稳定期患者平均每人每年急性加重1~2次,因此,COPD稳定期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的关键.GOAL 2008[2]指出COPD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防止疾病进展、改善运动能力、改进健康状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降低死亡率、预防和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作者:陈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重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ery pressure,MPAP)>25 mmHg(1 mmHg=0.133kPa)或运动时MPAP>30 mmHg可定义为PAHE[3].PAH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PAH更为常见,肺动脉压力的增高通常不严重(MPAP<40 mmHg)[2],多数继发于心脏和肺部疾患,在围手术期也很常见,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逆转.
作者:刘占立;张中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